《三言》之《玉堂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三言二拍”及作者冯梦龙,疏通文意,理清情节。
2.学生自读把握情节,教师点拨写出故事梗概,品味语言。
3.感受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悟“世间只有情难朽,世间只有情最苦”这句箴言,正确处理人际交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自读把握情节,教师点拨写出故事梗概,品味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悟“世间只有情难朽,世间只有情最苦”这句箴言,正确处理人际交往。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话本的产生和类别
1、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小说(又名“银字儿”),即讲说烟粉、灵怪、传奇、公案,及一些朴刀杆棒发迹故事;说铁骑儿,即讲“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说参请、说浑经,即演说佛经及参禅悟道等;讲史书,即讲前代历史故事、兴废争战之事。四家中,小说、讲史最为重要,影响也最大。我们今天所说的小说实际上就包括了宋代的小说与讲史这两种。
2、话本:就是说话艺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拟话本: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宋代小说话本主要保存在《京本通俗小说》和《清平山堂话本》及“三言”中。)
3、话本小说的基本体制可分为四个部分:
①题目。题目是根据正文故事的内容来确定的,起标识的作用。说话人为了使内容更加醒目,往往用七言八言的句子为题,达到“耸人听闻”的效果。
②入话。是话本的开头,通常以一首诗词或一诗一词开头,点明主题,渲染气氛,调动听众的情绪。也可以用一个小故事开头,以故事为入话的又称“得胜头回”“笑耍头回”。
入话具有候客、垫场的作用。它位于正话前面,相对独立。
③正话。即正题、正传,是话本的主体部分。正话的文字,分散文和韵文两种。散文是口语化的单行散句,主要是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韵文是指中间插入的诗、词、曲、骈文、联语等,主要用于对环境、人物服饰、容貌等作静态的描写,兼有抒情的成分,在结构上中断散文的叙述,起到调节节奏的作用,同时也使讲述的形式多样化。
④篇尾。即话本的煞尾,它一般以诗词的形式出现,独立于故事情节之外,对正文故事具有总结、评定作用,对观众具有劝诫之意。
二、“三言”——明朝冯梦龙编著的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旧题《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
三、作者简介
1、冯梦龙(1574—1646),明代通俗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词奴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兄梦桂,善画。弟梦熊,太学生,曾从冯梦龙治《春秋》,有诗传世。他们兄弟三人并称“吴下三冯”。
冯梦龙出书香门第出身,少有才气,狂放不羁,一生功名不顺,57岁补为贡生,61岁任福建寿宁知县,4年秩满归乡。曾参与抗清宣传,后忧愤而死。
2、冯梦龙的文学思想:强调文学应表现真情;与“礼教”对立的“情教”观;提倡通俗。
3、冯梦龙对“三言”的工作:
①统一体例,改订各篇题目。(本是各处成篇,改后如长篇小说的回目)
②润饰文字。(接近书面语)
③对作品的文字、情节、主题思想进行再加工创造。(主题增多、细节和心理描写增多)
(补:凌濛初与“二拍”。“二拍”——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 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于明代崇祯年间。每集40篇,共80篇,内有1篇重复,1篇杂剧,故实有拟话本78篇。作品多是取材于古往今来的一些新鲜有趣的轶事,敷演成文,以迎合市民的需要,同时也寓有劝惩之意。在内容和形式上继承了“三言”的精神,但其文学成就稍逊一筹。凌濛初(1580~1644)明末小说家。字玄房,号初成,亦名凌波,别号即空观主人。乌程人。)
四、介绍《玉堂春落难逢夫》的故事
小说开头以一首《鹧鸪天》词开头:“公子初年柳陌游,玉堂一见便绸缪。黄金数万皆消费,红粉双眸枉泪流。财货拐,仆驹休,犯法洪同狱内囚。按临骢马冤愆脱,百岁姻缘到白头。”然后把时间定格在明代正德(1506—1521)年间,礼部尚书王琼退隐,将回南京。临行前让管家王定讨帐,顺便陪三公子王景隆(小名三官)读书。书中交代:“景隆,字顺聊,年方一十七岁。生得眉目清新,丰姿俊雅,读书一目十行,举笔即便成文,元是个风流才子。”
三个月后,王定把三万两银帐讨回,正待起程回南京,王三官提出要“到大街上各巷口,
闲耍片时,来日起身”。二人来到街上,看不尽人烟富庶,车马喧闹。后来转到东华门附近的一个酒楼,遇到生得标致的一秤金家的丫头翠香翠红,又经酒保之口,说出一秤金的妓院里“更有十二分颜色”的三姐(苏三),号为玉堂春(小名玉姐)。于是,王三官不顾管家的劝阻,寻访玉堂春,与她“成婚”。王三官挥金如土,替老鸨还债、修房、置办首饰酒器,为玉姐造百花楼一座。管家王定为摆脱责任,只身回南京。王三官与玉姐如胶似漆,不可分离。一年之后,王三官三万银两花完,老鸨便怠慢下来,继而设计赶他出门,流浪街头。后来王三官寄宿王银匠家,终于因受不了银匠妻子的闲话而离开。于是,他信步漫游,走到关王庙前,进去将身世向关老爷诉说一番。他出来时,便遇到了卖瓜子的金哥。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
课文节选部分后面的情节是:王三官回南京,经家人调解,其父原谅了他。于是王三官在家潜心读书,中了举人、进士,家人为他娶妻。玉姐被老鸨设计,卖给山西商人沈洪。沈妻皮氏与邻人赵昂通奸,又妒沈洪娶妾,就在面条里下毒,毒死沈洪,反诬玉姐。皮氏贿赂知县,玉姐被屈打成招,押入死牢。王三官因思念玉姐,自请到山西为官,当上了山西巡按,到洪同县重新审玉姐一案,判皮氏凌迟,赵昂斩首,知县罢官。这时苏淮已死,只得追一秤金之罪,枷入大牢。玉姐未曾失身,复归王三官。王三官携一妻一妾回南京拜望父母,皆大欢喜。
五、布置作业(略)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京剧《苏三起解》已是家喻户晓的著名唱段: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言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二、赏析文本
㈠、情节结构
一是王三官在金哥的引导下回去见玉姐,玉姐设计,让王三官将金银首饰器皿带走;二是玉姐据理痛斥苏淮和一秤金,仰仗街坊邻里的帮助,拿到赎身文书。作者以赞美的笔调,叙述三官和玉姐忠贞不渝的爱情,肯定了超越社会等级和身份地位的真挚爱情,抨击了鸨子惟利是图的丑恶面目,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意识,表现出新兴的市民文化的思想观念。
㈡、人物形象分析及心理描写分析
1、玉堂春(苏三)
2、品味心理描写
①金哥去见玉姐,“口中不语,心内自思:‘王三到也与郑元和相像了,虽不打《莲花落》,也在孤老院讨饭吃。’”这几句内心独白真切地表现了金哥对王三官的同情,也流露出他调侃诙谐的性格特点。作者写金哥对王三官的称呼,当人面叫“三叔”,在心里叫“王三”,可谓达到了细腻传神的程度。
②老鸨听说王三官“满载金银”回来,“半晌不言:‘这等事怎么处?向日三姐说:他是宦家公子,金银无数,我却不信,逐他出门去了。今日到带有金银,好不惶恐人也!’左思右想……”这一串心理活动,把鸨子的疑惑、后悔、尴尬、利欲熏心的丑态活灵活现地揭示出来。
③在鸨子上了钩,“一发不肯放手”时,写王三官“恐怕掣脱了,将机就机,进到院门坐下”,这里的“心有一动”,表现出王三官不露声色的机敏──把假戏演得恰到好处,可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④在鸨子呼唤玉姐出来见王三官时,玉姐不语也不答应。作者这时又点染出鸨子的复杂心理:“这一时待要骂,又用着他。”只好“扯一把椅子拿过来,一直坐下,长吁了一声气。”鸨子在这里的隐忍不发,不是她有涵养,而是怕失去财神。与她此前此后开口便骂的行为对比,更见出她被扭曲的贪婪而丑陋的人格心理。
(心理描写作用: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它有助于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它有助于展示情节的发展变化。)
(心理描写技法:采用内心独白的形式。通过梦境幻觉来反映人物的心理。利用环境景物衬托人物心理。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通过“意识流”的摹写直接剖析人物的心理。)
㈢、小说中对立着的一组人物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
揭露了以鸨儿为首的社会黑暗势力的丑恶嘴脸和卑劣品质,歌颂了底层妇女聪明智慧和高尚品德。
㈣、品味艺术特色
⒈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明确:风流才子与青楼美女的爱情
⒉小说结构上的特点
明确:环环相扣,单线发展,依次递进。
⒊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方法
提示:⑴美的形象:初会时“鬓挽乌云,眉弯新月。⑵美的内质:救公子,发誓愿,立契约,守节义。⑶起伏跌宕的故事。⑷典型化的手法
㈤、试就小说“大团圆“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三、布置作业(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