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2课时 商品粮基地建设与农业发展方向 每课一练(人教版必修3)
【基础过关】
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是( )
A.三江平原 B.松嫩平原
C.辽河平原 D.松辽平原
2.与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是( )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③大规模商品化生产 ④大规模国家经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商品谷物农业 B.水稻种植业
C.迁移农业 D.混合农业
4.关于东北耕作农业区的正确说法为( )
A.完全分布在平原地区
B.冬小麦分布非常普遍
C.东北地区北部无水稻种植
D.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渐增
5.关于东北地区林业和特产区的叙述,正确的有( )
A.这里有我国第二大林区,主要的树种有兴安落叶松、红松、白桦、樟树
B.长白山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C.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D.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盛产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
【能力提升】
6.有关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要抓好种植业就行
B.以粮为主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大牧场畜牧业
C.农业区搞农产品加工经济效益较差
D.应加强大豆榨油、甜菜制糖等食品加工
读“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比较(2007年)表”,回答7~8题。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全国
人均耕地(hm2/人) 0.31 0.21 0.10 0.02 0.07 0.05 0.10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kg/hm2) 4 916 5 872 5 870 7 044 6 207 6 175 4 885
7.从表中可以看出,人均谷物产量最高的是( )
A.上海 B.黑龙江 C.吉林 D.浙江
8.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少但单位面积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肥沃 B.水热充足
C.地形平坦 D.机械化水平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9~10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生产规划中将商品粮基地分为四类:南方高产区、黄淮平原区、东北低产区、西北干旱区。
材料二 我国四地农业生产情况表
基地类型 ① ② ③ ④
农业人口(%) 19.91 4.7 28.5 46.89
耕地面积(%) 40.17 6.82 23.43 29.58
粮食商品率(%) 35.2 27.2 19.6 29.0
9.有关①②③④四个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代表黄淮平原区
B.②代表东北低产区
C.③代表西北干旱区
D.④代表南方高产区
10.受土壤盐碱化影响和沙尘天气影响最明显的分别是( )
A.①④ B.③② C.④③ D.①②
读区域图,完成11~12题。
11.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A.耕地、林地、草地
B.耕地、草地、林地
C.草地、林地、耕地
D.草地、耕地、林地
12.图示区域粮食商品率高于全国其他农业区,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
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多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3.读“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图甲)、“黑龙江垦区粮食产量图”(图乙)、“黑龙江垦区商品率变化图”(图丙)。完成下列问题。
(1)黑龙江垦区土地垦殖指数为________,黑龙江垦区1997年耕地单产__________。黑龙江垦区1997年向国家上缴约________亿千克的商品粮。
(2)黑龙江垦区的土地利用构成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的潜力在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过关
1.A 2.A 3.A 4.D 5.C
能力提升
6.D [要综合开发就不能“单一”,A选项显然不正确;B选项中前半句是正确的,后半句提到“大牧场畜牧业”,其形成的前提条件是有大面积的牧草,而东北是农林基地,如果将林地改为草地或耕地,大面积种植牧草的话,就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也违背了农业生产“以最少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原则,因而不正确;C选项中在农业区搞农产品加工,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经济效益比单一的初级产品的生产要好得多,故C选项也不正确;D选项则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实现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有益行为,因而值得推广。]
7.B 8.B [第7题,用“人均耕地×单位面积谷物产量”即可得出人均谷物产量。第8题,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热充足,农作物可一年二熟至三熟,故单产高。]
9.D 10.B [第9题,①地耕地面积广,是东北地区;②地耕地的面积最小,是西北干旱地区;④地农业人口多,是南方高产区。第10题,黄淮平原区受土壤盐碱化影响明显,沙尘天气对西北干旱区影响明显。]
11.D 12.D [读图可知,甲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乙位于松嫩平原地区,丙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草地、耕地、林地。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多,故粮食商品率高。]
13.(1)37% 4 000千克/hm2 64
(2)土地类型多样,耕地面积大,荒地多 (3)提高现有耕地产量,开展多种经营 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以增加附加值 合理利用和保护荒地资源等
解析 从黑龙江土地利用状况图,可以看出垦区为202万hm2,土地总面积为540.5万hm2,由此可计算土地垦殖指数为:202(耕地)/540.5(土地面积)≈37%。从黑龙江垦区粮食产量图可以读出,1997年耕地总产量约为80亿千克,黑龙江省耕地为202万hm2,由此可计算单产为:80亿千克/202万hm2≈4 000千克/hm2。从黑龙江垦区商品率变化图可以读出,1997年商品率为80%,由此我们可以计算1997年向国家上缴的商品粮为:80亿千克×80%=64亿千克。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第2课时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及其问题与对策 每课一练(人教版必修3)
【基础过关】
读“珠江三角洲产值增长图”,回答1~2题。
1.在阶段Ⅰ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 )
A.资金密集型产业 B.技术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 D.资源密集型产业
2.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腹地范围较小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
A.地形的阻隔 B.水源不足
C.夏季气温偏高 D.河流航运里程较短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第二大城市密集区。据此回答3~5题。
3.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迅速提高,下列关于其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③良好的区位条件 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⑤工业基础雄厚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4.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 )
A.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 B.重化工业产业基地
C.轻纺工业产业基地 D.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5.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及京津唐等地区相比,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其原因是( )
A.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实行了更优惠的政策
B.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限制
C.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劳动力资源更为丰富、廉价
D.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水资源、矿产资源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更丰富
【能力提升】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较高,但也存在问题。据此回答6~7题。
6.下面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是( )
A.环境污染加重
B.人口出现负增长
C.农业用地急剧减少
D.产业布局不合理
7.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沿海城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做可能导致的现象是( )
①重复建设造成资金、财力、人力的巨大浪费 ②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 ④可能造成沿海生态的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危机后的新崛起——2009(第2届)跨国公司高层论坛”实质工作全面启动。该论坛于2009年11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就“跨国公司的新本土化”、“企业发展与中国经济振兴”、“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之道”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结合相关知识回答8~10题。
8.现在IBM、微软等公司都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从在上海投资到设立研发中心,这说明( )
A.上海劳动力价格低廉
B.上海资本过剩
C.上海在全球分工中地位提高
D.上海用于科研的原材料价格低
9.我国海尔公司在美国建立工厂,所雇佣员工大部分是美国人,而美国人的工资要高出我国好多倍,海尔雇佣美国员工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生产成本
B.提高美国就业率
C.增进中美友谊
D.企业产品本地化
10.海尔集团在海外设立工厂是为了接近( )
A.原料地 B.市场
C.资金雄厚地区 D.技术领先地区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读图完成第11题。
→工业化→城市化
1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
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珠三角地区污水排放量变化
材料二 珠三角主要工业部门
(1)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多选,填正确项字母)。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
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D.生活污水排放量多
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
(2)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其产生的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困境,许多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试从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基础过关
1.C 2.A 3.D 4.D 5.B
能力提升
6.B 7.D [本题组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6题,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人口增长不存在负增长问题。第7题,沿海地区许多城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必然会带来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可能对沿海生态带来影响。]
8.C 9.D 10.B [上海科技力量雄厚、劳动力素质较高,说明上海在产品生产链中地位提高。在海外工厂雇佣当地员工,可以使企业产品本地化,增加竞争优势。海尔在海外设立工厂可以靠近市场,缩短产品生产与销售周期,快速占领市场。]
11.C [根据城市群发展基础条件可以确认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12.(1)B、D、E
(2)大气污染或酸雨污染;污水污染;地表径流污染
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生产活动);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3)珠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的变化:政策优势明显下降;市场萎缩;环境污染严重;南岭的阻隔,使其腹地范围小。长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浦东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量投资;有产业基础、科技与人才优势;经济腹地广阔;水陆交通发达。
(4)问题:结构趋同,功能不清,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措施:各城市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发展石化、钢铁、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构建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第(1)题,由材料一知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大,污染严重,生活污水排放量总体上是逐年上升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变化较小。第(2)题,该地区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是酸雨、污水污染等,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工业造成的“三废”污染和农业造成的化肥、农药污染)和生活。第(3)题,可从影响两地工业布局的政策、交通、市场、科技、经济腹地等因素的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全面分析。第(4)题,从图中各城市的工业构成可以看出多数城市以电子、食品和轻纺等轻工业为主,结构趋同;因此要加强各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加快发展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
(4)据材料二分析,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在工业结构和城市职能方面,存在哪些抑制区域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为此应采取什么措施?
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第1课时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条件 每课一练(人教版必修3)
【基础过关】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回答1~2题。
1.1985~2000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的总体特点是( )
A.大城市发展快,中、小城市发展慢
B.大、中、小城市均发展较快
C.小城市发展快,大、中等城市发展慢
D.特大城市发展快,中等城市发展慢
2.推动本地区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当地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B.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C.大量来自内地的流动人口的涌入
D.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2010·广州模拟)当前,全球服务外包正式成为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新浪潮,也是当今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转移的新趋势。下图是“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示意图”,完成3~4题。
3.影响全球服务外包产业第一阶段转移的最主要国家区位因素是( )
A.工业基础雄厚
B.大量廉价劳动力
C.便利的交通
D.教育水平较高
4.中国正式成为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主要国家之一,其最有利的区位条件是( )
A.IT产业迅猛发展 B.自然资源丰富
C.便利的交通 D.消费市场广大
5.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位置、国家特殊的政策,成为我国最早发展何种经济的地区之一( )
A.外向型 B.内销型
C.辅助型 D.内向型
【能力提升】
下图是“工业化发展不同阶段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变化示意图”,回答6~7题。
6.图中①、②、③三条曲线,分别表示服务业和工业劳动力比例变化曲线的是( )
A.②、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7.在Ⅳ阶段,其产业结构是( )
A.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B.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C.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D.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规划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B.推动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最主要动力是交通条件的改善
C.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第一大城市密集区
D.推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因素之一是本区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
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读“中国和日本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比较图”,完成9~10题。
9.图中表示中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日本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曲线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③④①②
10.下列关于中、日两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发生的现象
B.中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C.中国工业化水平高于日本
D.中国城乡发展差别比日本大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起飞。据此回答第11题。
11.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城市带发育不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温和湿润 B.河网密集
C.矿产资源丰富 D.临江面海的区位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2011·广东广州模拟)20世纪80年代,香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北移,“珠三角”形成了“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90年代中后期,这种分布格局逐渐改变。读图并分析上述案例,完成下列问题。
(1)试运用工业区位原理,分析形成“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的原因。
(2)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工业区位条件发生了什么深刻的变化,导致“前店后厂”格局逐渐改变?
参考答案
基础过关
1.B 2.D [本题组主要考查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特点。由两图对比可知,1985~2000年,大、中、小城市都发展较快;本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关,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中小城市的促进作用。]
3.D 4.A [全球服务外包指的是公司通过签订服务外包协议/合同,将不属于核心业务的内部服务(如人力资源管理、IT服务、信息/数据处理、财务报表等)剥离出来,交给专业服务提供商,由其提供有偿专业服务,从而使自身得以专注于核心业务,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竞争力。其转移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和信息网络支持。]
5.A [珠江三角洲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大量引进技术、设备、资金,利用本地区的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最后出口产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能力提升
6.B 7.B [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第6题,由图中劳动力百分比变化情况可以判断:①为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变化曲线;②为工业的劳动力比例变化曲线;③为农业的劳动力比例变化曲线。第7题,根据曲线图可知,在第Ⅳ阶段,其产业结构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8.D [改革开放的政策激活了工业化,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珠江三角洲是排在长江三角洲之后的我国第二大城市密集区。]
9.B 10.C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不高,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速度加快,日本属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但近年来城市化速度慢,由此可见①代表日本城市化率曲线,③代表中国城市化率曲线。日本已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增加值在全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所以④为日本工业化率曲线,②为中国工业化率曲线。工业化率高低与工业化水平是两个不同概念。日本工业生产处于生产链的前端,我国工业生产处于生产链的低端,所以总体来看,我国工业化水平是不如日本高的。]
11.C [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较贫乏,是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之一。]
12.(1)香港经济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发达,劳动力、土地等成本较高,劳动密集型企业失去优势;珠三角经济较落后,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因而香港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北移,珠三角成为香港产品的加工基地、香港成为输出产品基地的经济格局形成。
(2)“珠三角”地区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放宽、灵活;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的发展,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不断上升,产业需要升级调整。
解析 工业区位的选择,根本原因是降低成本。初期,香港利用珠江三角洲土地、劳动力价格低廉,距离近的优势,将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转移到内地,产品的市场仍然在香港,将“珠三角”变成自己的后方加工厂,成为典型的“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上升,经济结构亟待转型升级。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东北地区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特点 每课一练(人教版必修3)
【基础过关】
读图,完成 1~3题。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欢迎,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和水分较充足而且配合好,雨期短,光照条件好
B.土壤肥沃,热量条件比南方地区好
C.降水条件比南方地区好
D.热量条件和降水条件都比南方地区好
2.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共同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
A.春小麦、大豆 B.冬小麦、玉米
C.棉花、水稻 D.高粱、亚麻
3.图中A表示的地形区是( )
A.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
B.东北重要的谷物农业区——松嫩平原
C.东北主要的玉米生产区——三江平原
D.东北主要的黑土所在区——三江平原
4.东北地区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依据是( )
A.地形多种多样
B.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C.气候条件的制约
D.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5.东北地区水稻多种植在( )
A.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
B.松辽平原
C.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D.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能力提升】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回答6~7题。
6.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②地广人稀 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 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7.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①劳动力充足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大
④复种指数高 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8.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势是( )
①耕地总面积、人均面积、每一农业劳动力所担负的耕地面积都较多 ②宜农荒地全国最多,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较大 ③主要为黑土、黑钙土,土壤肥沃
④耕地平坦、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读图完成9~10题。
9.该区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 )
A.夏季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B.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C.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D.农业基础好,具有精耕细作的传统
10.该区域农业发展中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是( )
A.不合理灌溉引发泥石流
B.过垦过牧导致土地荒漠化
C.不合理耕作导致洪涝灾害
D.坡地开垦导致水土流失
11.关于东北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区,自然地域单元完整
B.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水热条件配合协调,南北没有热量差异
C.有我国最大的平原、最肥沃的黑土地和最大的天然林区
D.区内河流水量丰富,季节变化不大,含沙量很大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读甲、乙两图,回答有关问题。
(1)甲图地形区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按照“因地制宜”布局原则,A地适合发展______,B地适合发展__________。
(2)乙图阴影区农业基地名称为________,该基地著名经济作物是________,该区域同江汉平原相比,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年来,甲图所示区域水资源紧张,为解决该区农业用水问题,下列措施可行的有(双选)( )
A.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型农业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C.尽快实施“引嫩入辽”调水计划
D.利用处理后的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4)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共同的地理特征是( )
A.冻土广布
B.河流都有两个汛期
C.都有小麦种植
D.黑土肥沃
参考答案
基础过关
1.A [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上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使用农药,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A [春小麦、大豆是东北中部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所共同种植的。冬小麦、棉花主要分布在辽南。高粱主要分布于中部。]
3.D [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黑土分布区,其中三江平原是最大的黑土分布区。三江平原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图中A为我国的三江平原。]
4.D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5.D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生长季较短,是春小麦的主要分布区,松辽平原是玉米集中分布区。水稻多分布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但此处还不是水稻的主要种植区。]
能力提升
6.D [我国东北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是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
7.C [两地都是实行农场化经营且机械化程度较高,中美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则玉米的市场需求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但由于冬季较冷而复种指数低。]
8.A [宜农荒地也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东北地区又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③④两项所述内容不属于数量上的优势。]
9.A 10.B [本题组主要考查新疆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第9题,新疆地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水源是其农业发展的限制条件,农业开发较晚,基础不好,且种植较粗放。但本地夏季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第10题,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特别是过度垦殖、过度放牧,使本区土地荒漠化较为严重。]
11.C [教材中所指的东北地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单元,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一部分地区;从气候上看,本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北方向上由于纬度位置的差异,热量条件差异很大,由南向北可依次划分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温度带类型;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肥沃,东北地区有我国第一大林区和天然林区,森林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东北地区的河流具有较大的季节变化,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河流的含沙量很小。]
12.(1)辽东丘陵 辽河平原 林业 种植业 (2)三江平原 大豆 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多 (3)AC (4)C解析 首先确定甲、乙两区域分别为辽东丘陵、辽河平原与三江平原。根据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区差异,可判断辽东丘陵适宜发展林业,辽河平原与三江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