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浮山中学高二生物第六周考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2和必修3前5个单元;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0分)
1.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病(T)对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碘化钾溶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碘化钾溶液变棕色。现有四种纯合子基因型分别为①AATTdd、② AAttDD、③AAttdd、④aattdd。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该用①和③杂交所得F1的花粉
B.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定律,可以观察①和②杂交所得F1的花粉
C.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
D.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均为蓝色
2.某研究所将拟南芥的三个抗盐基因SOSI、SOS2、SOS3导入玉米,筛选出成功整合的耐盐植株(三个基因都表达才表现为高耐盐性状)。如图表示三个基因随机整合的情况,让三株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高耐盐性状的个体比例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三者相同
3.某种鸟为ZW型性别决定,羽毛有白羽和粟羽,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该鸟有白羽和粟羽两个品系,每个品系均能稳定遗传。将两品系杂交,正交时后代为白羽和粟羽,数量相当。反交时后代全为粟羽。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反交的结果表明粟羽对白羽为显性性状
B.将反交产生的粟羽鸟继续交配,后代全为粟羽
C.参与正交的雌鸟和雄鸟的基因型分别为ZAW、ZaZa
D.正反交的结果表明A、a基因不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
4.已知控制血型与某遗传疾病的基因是独立遗传的,某家族ABO血型与某遗传疾病的遗传系谱图如图(图中标注了某些家庭成员的血型),已知该地区人群中IA基因频率为0.1,IB基因频率为0.1,i基因频率为0.8;人群中患病的频率为1/10000,但3、7号个体所在的家族没有该遗传病的病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9号为该遗传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1/3
B.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3号为O型血的概率为2/3
D.3号与4号再生一个O型血孩子的概率为1/24
5.已知一小鼠的基因型为XBXb。该小鼠次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结果是( )
A.第二极体中同时含有B基因和b基因
B.卵细胞中可能含有B基因或含有b基因
C.若卵细胞中含有B基因,则极体中必不含有B基因
D.卵细胞中必然含有B基因,极体中可能含有b基因
6.已知AUG、GUG为起始密码,UAA、UGA、UAG为终止密码。假设大豆高茎基因编码区中有一片段的一条链的碱基序列是CGTACCAGAGTC—-AGGAACTTCGAT(其中—-示省略了85个碱基),若以此链为模板经转录、翻译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个数和需要的转运RNA种数最多是( )
A.33、33 B.34、61 C.99、64 D.102、64
7.研究人员将某实验动物的第5号染色体上的一段DNA敲除,结果发现培育出的实验动物甘油三酯极高,具有动脉硬化的倾向,并可以遗传给后代。下列错误的是( )
A.敲除的DNA片段具有遗传效应
B.动脉硬化的产生与生物变异有关
C.控制甘油三酯合成的基因就位于第5号染色体上
D.利用DNA片段的敲除技术可以研究相关基因功能
8.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肺炎双球菌的转化与转基因棉花的变异都属于基因重组
B.精卵细胞随机结合,通过基因重组产生不同类型的受精卵
C.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都是可遗传的变异
9.下列有关遗传与变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具有相同基因的细胞转录出的mRNA不一定相同
B.改变基因的结构,生物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
C.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上
D.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引起基因重组
10.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是指当花粉落在自身柱头上时,花粉不能够正常萌发或不能穿过柱头,无法完成受精作用而不能结实的现象。下图为培育自交不亲和油菜的过程,其中A、C代表不同的染色体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自交不亲和现象有利于防止自交退化,保持油菜的遗传多样性
B.油菜可能是由两个不同物种通过自然种间杂交后直接获得的物种
C.F1是由AAC组成的三倍体,其中C组有9条染色体
D.选育的油菜自交不亲和是由于来自于白菜的不亲和基因所致
11.蜜蜂受精卵(2n=32)发育成的幼虫若持续食用蜂王浆则发育为蜂王,否则发育为工蜂,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雄蜂。如图为雄蜂产生精细胞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8个四分体
B.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未减半的原因可能与细胞未产生正常的纺锤体有关
C.产生基因型为Aabb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原因是该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D.蜂王与工蜂发育过程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受到了环境影响
12.普通栽培水稻是普通野生水稻进化而来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普通野生水稻受环境因素影响产生的变异都是不可遗传的
B.普通野生水稻在进化过程中会导致基因多样性发生改变
C.人工选择能够改变普通栽培水稻变异的方向和基因频率改变的速度
D.普通栽培水稻与普通野生水稻细胞中所含酶的种类和数量完全不同
13.有关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B.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5%,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5.67%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仅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
D.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
14.下列有关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B.用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得无籽番茄,果实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多一倍。
C.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
D.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15.促红细胞生长素(ESF)既能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血液红细胞数增加,改善缺氧;又反馈性地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长素原(ESF原)的生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B.红细胞具有接收ESF的受体蛋白,从而改善缺氧
C.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还能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节
D.ESF抑制肝脏中的ESF原的生成属于负反馈调节
16.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下图中虚线表示对植物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浓度。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可表示水平放置的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B.该图可表示水平放置的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C.该图可表示正常放置的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D.该图可表示去掉顶芽后侧芽处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17.从种群和群落水平角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大的乔木在森林中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B.稻田中的水稻植株高矮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
C.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草原群落只具有垂直结构,不具有水平结构
18.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个物种种群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越大表明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B.M、N两个种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C.d越大,M、N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
D.该曲线表明MN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19.常规区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如下,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B.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为a>(b+c+e)
C.图中乙、丁两生物成分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D.e中包括未利用的能量,能被土壤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利用
20.图示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错误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
B.现存生产者个体数可小于初级消费者个体数
C.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D.图解不仅能体现能量单向流动的特点,还能体现逐级递减的特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40分,未标注的空,每空1分)
21.(10分)为了响应建设“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美丽中国号召,很多地方陆续退耕还林、还湖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农田中的农作物与田间杂草的竞争,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2分)(答出两点)等方面。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演替。
(2)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较高。分析森林中草本植物、灌木、乔木等的分层现象是在____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这种分层现象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湖泊在改善水质、蓄洪防早、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研究人员为了调查某湖泊中鲢鱼的种群密度,在该湖泊中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鱼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所示,由此推测该湖泊中鲢鱼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
22.(10分)生态学家对某一生态系统开展物种入侵研究,结果如图甲所示;对轻度入侵区某条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结果如图乙所示((a-f表示能量)。回答问题:
(1)丰富度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_____,入侵区发生了群落的_____演替,调查结果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
(2)与轻度入侵区相比,重度入侵区的抵抗力稳定性 _________(填“高”或“低”),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兔子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答出两点即可)(2分)。兔子用于生长、 发育、繁殖等的能量可表示为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狼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 _____营养级的能量。
23.(10分)下图为“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研究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信息传递,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和管理桑基鱼塘,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2)在该图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_____________。沼气发酵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__________________者的“角色”。
(3)图中的蚕与桑属于_____________关系。
(4)一种突然而来的污染进入鱼溏,但对鱼塘生态系统并没有明显的影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力稳定性。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在于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调节。
(5)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____。桑基鱼塘设计的合理性在于从人类需要出发,实现了对能量的_____________和物质的____________。
24.(10分)现有甲、乙两种水生小动物,为探究它们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①第1组:将甲与乙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动物种群数量变化如曲线A所示
②第2组:将甲与乙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D所示。
(1)测得第1组实验中乙种动物种群在第15天增长速率最大,且当天种群数量为400只,根据此数据在图中画出第1组实验乙种群数量变化曲线________________。(3分)
(2)据图可知实验2中甲乙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经调查,甲乙均为消费者,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2分)
(3)若甲为对水产养殖有害的生物,可通过破坏其种群的_____________进而降低种群的出生率。若要增加乙的种群数量,最根本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参考答案
1.C
【分析】
1、由题意知,A(a)、T(t)、D(d)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于非糯性花粉遇碘-碘化钾溶液变蓝色,糯性花粉遇碘-碘化钾溶液呈棕色、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因此用花粉验证分离定律,亲本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应该含有Aa或Dd,用花粉验证自由组合定律,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应该含有AaDd。
2、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中应该是_aT_这样的基因型。
【详解】
A、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由于只有②中含有DD基因,所以若采用花粉形状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选择亲本③AAttDD与其他亲本(_ _ _ _dd)进行杂交;非糯性花粉遇碘-碘化钾溶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碘化钾溶液为棕色,由于只有④中含有aa基因,所以若采用花粉颜色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选择亲本④aattdd与其他亲本(AA_ _ _ _)进行杂交,①和③杂交所得子代的基因型是AATtdd,无法通过花粉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
B、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选择亲本②和④杂交,其基因型为AattDd,依据花粉的形状和花粉的糯性与非糯性两对相对性状可以验证,B错误;
C、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较为合理,C正确;
D、选择②和④为亲本进行杂交得AattDd,将杂交所得的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碘化钾溶液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蓝色花粉粒A:棕色花粉粒a=1:1,D错误。
故选C。
2.C
【分析】
题图分析:甲细胞中三个抗盐基因SOSI、SOS2、SOS3都在一条染色体上,乙细胞中三个抗盐基因SOSI、SOS2位于一条染色体上,而SOS3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丙细胞中三个抗盐基因SOSI和SOS2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而SOS3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且三个基因都表达才表现为高耐盐性状。据此分析对各选项进行判断。
【详解】
设三个抗盐基因SOSI、SOS2、SOS3分别用A、B、D来表示,植株甲可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ABD和abd,比例为1:1,让甲自交,后代高耐盐性状的个体比例是3/4,植株乙可产生ABD、AbD、aBd、abd这四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为1:1:1:1,让乙自交,后代高耐盐性状的个体比例是9/16,植株丙可产生AbD、Abd、aBd、aBd这四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为1:1:1:1,让丙自交,后代高耐盐性状的个体比例是6/16,因此应选C。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B
【分析】
两个品系均能稳定遗传,说明是纯合子,将两品系杂交,正交和反交结果不同,说明A、a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而不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纯合的白羽和粟羽杂交,反交时后代全为粟羽,说明粟羽对白羽是显性性状,A正确;据分析可知,A、a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正交的亲本及后代为:ZaZa(白羽♂)×ZAW(粟羽♀)→ZAZa(粟羽♂) ZaW(白羽♀),反交的亲本及后代为:ZAZA(粟羽♂)×ZaW(白羽♀)→ZAZa(粟羽♂) ZAW(粟羽♀),将反交产生的粟羽鸟继续交配,后代会出现ZaW(白羽♀),B错误;参与正交的雌鸟和雄鸟的基因型为ZAW、ZaZa,C正确;正交反交的结果不同,表明A、a基因不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而是位于Z染色体上,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判断基因位置的方法,根据正方交结果是否相同,可以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再根据题意作答。
4.D
【分析】
根据系谱图1×2→5,无中生有,女儿患病可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ABO血型中,A型血的基因型为:IAIA、IAi;B型血的基因型为:IBIB、IBi;O型血的基因型为:ii;AB型的基因型为:IAIB。
【详解】
设控制该病的基因为D、d,由5号dd可知,1和2的基因型均为Dd,6号的基因型为1/3DD、2/3Dd,由于7号甲组无该患病病史,故7号为DD,则9号可能的基因型是2/3 DD、1/3Dd,其为携带者的概率是1/3,A正确;该病为无中生有,女儿患病,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8号为O型血即ii,故3和4号均含有i基因,3号可能的基因型为:IAi(2×0.1×0.8):IBi(2×0.1×0.8):ii(0.8×0.8)=1:1:4,故其为ii的概率是4/6=2/3,C正确;3号的基因型为:IAi:IBi:ii=1:1:4,产生i配子的概率是5/6,4号(i只能来自于1号)可能的基因型是:1/2 IAi、1/2IBi,其产生i配子的概率是:1/2,故3号与4号再生一个O型血孩子的概率为:5/6×1/2=5/12,D错误。故选D。
5.B
【详解】
根据小鼠基因型可知其卵原细胞的基因组成为XBXb,染色体复制后,变成初级卵母细胞其基因组成为XBBXbb,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的基因组成:若次级卵母细胞为XBB,则第一极体为Xbb;若次级卵母细胞为Xbb,则第一极体为XBB。若次级卵母细胞为XBB,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和第二极体的基因型都为XB;若次级卵母细胞为Xbb,产生的卵细胞和第二极体的基因型都为Xb;根据以上分析, 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关键要熟悉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规律。但核心只有两点:一是染色体复制,染色体上的基因加倍;二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的实质。
6.A
【分析】
mRNA上每3个相邻的碱基为1个密码子,决定1个氨基酸。密码子有64个,其中3个为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2个起始密码子,与其余59个密码子均编码氨基酸。
【详解】
已知DNA分子的碱基序列为CGTACCAGAGTC—-AGGAACTTCGAT(其中—-示省略了85个碱基),则mRNA的碱基序列为GCAUGGUCUCAG—-UCCUUGAAGCUA(其中—-示省略了85个碱基)。已知AUG、GUG为起始密码子,UAA、UGA、UAG为终止密码子,则该序列的第3、4、5个碱基构成起始密码子(AUG),倒数第8、7、6个碱基构成终止密码子(UGA),即编码序列长度为10+85+4=99,则此m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氨基酸的个数为99÷3=33个。每一个氨基酸需要一个tRNA运输,因此,需要33个tRNA,最多有33种tRNA。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先根据DNA分子的碱基序列写出mRNA的碱基序列,然后找出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再根据氨基酸与碱基的数量关系进行计算。
7.C
【详解】
本题考查基因“敲除”,要求考生能根据所学知识解读题给信息,判断出敲除的DNA片段具有遗传效应,与甘油三酯代谢有关。
根据题意,将某实验动物的第5号染色体上的一段DNA敲除,结果发现培育出的实验动物需要甘油三酯极高,具有动脉硬化的倾向,并可以遗传给后代,说明该变异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敲除的DNA片段具有遗传效应,AB正确;上述信息只能表明敲除的DNA片段与甘油三酯代谢有关,不能表明控制甘油三酯合成的基因就位于第5号染色体上,C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利用DNA片段的敲除技术可以研究相关基因功能,D正确。
8.B
【分析】
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前者是因为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后者是环境因素引起的。
【详解】
A、转基因棉花的变异属于基因工程中的基因重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是S型细菌的DNA整合到R型细菌DNA上,属于基因重组,正确;
B、基因重组是发生在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准确的说是指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错误;
C、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但能产生新的基因型,正确;
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都能导致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因此都是可遗传的变异,正确。
故选B。
【点睛】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9.C
【解析】同一生物体的不同体细胞是由同一个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形成,含有的基因相同,由于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转录出的mRNA不完全相同,即具有相同基因的细胞转录出的mRNA不一定相同,A项正确; 改变基因的结构,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多个密码子决定同一种氨基酸),生物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B项正确;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均在DNA上,C项错误;基因重组的来源之一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而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D项正确。
10.B
【分析】
由题干杂交过程可知白菜的配子中只有A(10条染色体)甘蓝型油菜的配子AC(19条染色体)由于A、C代表不同的染色体组,因此C这一染色体组中含有9条染色体。白菜和甘蓝型油菜杂交得到的F1的染色体组是AAC,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是三倍体。F1再和亲代母本杂交,得到F2,在F2中会出现自交不亲和的油菜(AACC),通过选育,从而挑选出自交不亲和的油菜。
【详解】
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是指当花粉落在自身柱头上时,花粉不能够正常萌发或不能穿过柱头,无法完成受精作用而不能结实的现象。因此自交不亲和现象有利于防止自交退化,保持油菜的遗传多样性,A正确;由题可知油菜可能是由两个不同物种(染色体组成为AA和CC)进行杂交获得染色体组成为(AC)的二倍体,该二倍体经过染色体加倍获得的,而不是两个不同物种通过自然种间杂交后直接获得的物种,B错误;由分析可知F1是由AAC组成的三倍体,其中C组有9条染色体,C正确;由于白菜自交不亲和,而甘蓝型油菜自交亲和,说明自交不亲和油菜的不亲和基因应该来自白菜,D正确;因此选B。
【点睛】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定律的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
11.A
【分析】
由题图信息可知,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因此它的体细胞(包括其体内的精原细胞)都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但雄蜂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第一次分裂时出现了单极纺锤体(即只在细胞的一极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另一极没有相关结构),这样在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均移向一极,保留有完整的细胞核,另一极无染色体,最后形成的两个子细胞的情况就是:一个无核的细胞质芽体,一个含有完整的细胞核(内含 16 个染色体)的子细胞,并不发生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则是按正常的方式进行,这次分裂实质上相当于一般的有丝分裂,但是其细胞质进行不均等的分离——含细胞质多的那部分(内含 16 个染色体)进一步发育成精子,含细胞质少的那部分(也含 16 个染色体)则逐渐退化。这样,雄蜂的一个精母细胞,通过这种减数分裂,只产生出一个精子。这种特殊的减数分裂叫做“假减数分裂”。
【详解】
A、雄蜂的精原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无同源染色体,因此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是没有同源染色体联会的发生,也就不存在四分体了,A 错误;
B、正常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的两侧各有纺锤丝相连,这样在两极纺锤丝的作用下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最终导致形成同源染色体分开,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由分析可知:①雄蜂的精原细胞无同源染色体,②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并未减半,结合上述分析可以推测,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未减半的原因可能与细胞未产生正常的纺锤体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是单极纺锤体),B 正确;
C、假设该精原细胞的基因型是Ab(雄蜂是单倍体),则间期发生染色体复制后,基因型变为 AAbb,由于精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则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还是AAbb(比如图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若基因型变为 Aabb,则一定是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不可能是交叉互换(因为该精原细胞无同源染色体,不存在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可能性),C 正确;
D、由题可知,同样是受精卵发育成的幼虫,如果持续食用蜂王浆则幼虫发育为蜂王,否则发育为工蜂。蜂王是生殖器官发育完全的蜜蜂,工蜂是没有完成生殖器官发育而不具有生殖能力的蜜蜂,据此可以推测,蜂王和工蜂在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受到了食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它们的性状和功能都发生了较大的差异,D正确。
故选A。
12.B
【解析】
【分析】
可遗传变异是指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生物的进化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水稻的进化方向也可以取决人工选择的方向,变异仅仅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而已。
【详解】
A. 普通野生水稻受环境因素影响产生的变异也可能发生遗传物质的改变,也可以是可遗传变异,A错误。
B. 普通野生水稻在进化为普通栽培稻的过程中,经过了多次选择,许许多多的个体被淘汰,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基因丧失,基因多样性会发生改变,B正确。
C. 水稻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人工选择不能改变其方向,但能改变基因频率改变的速度,C错误。
D. 普通栽培水稻与普通野生水稻细胞中所含酶的种类不完全相同,D错误。
13.A
【详解】
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但进化不一定就会有新物种的产生,A错误;设该校男女学生各200人,由于色盲是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Y染色体上无对应的等位基因,色盲携带者是女性,因此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400×3.5%+400×5%)÷(200×2+200)×100%≈5.67%,B正确;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C正确;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其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D正确。
14.B
【解析】试题分析: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具有调节作用,故A正确;无籽番茄的原理是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不变,故B错;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故C正确;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命活动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5.B
【详解】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A正确;根据题意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ESF)作用的靶细胞是骨髓造血干细胞,说明造血干细胞上有该信号分子的受体,而不是红细胞有其受体蛋白,B错误;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除能产生血细胞外,还能产生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参与免疫调节,C正确;促红细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另一方面又反馈性的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所以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这种反馈属于负反馈调节,这种机制保证生物体内物质含量的稳定,不会造成浪费,D正确。
16.D
【分析】
分析题图和题干可知,虚线表示对植物牛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浓度,曲线上方是抑制植物生长的生长素浓度,虚线下方是促进植物生长的生长素浓度。
【详解】
A、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平放置的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会随时间延长而升高,不是下降,A错误;
B、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平放置的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会随时间延长而升高,不是下降,B错误;
C、正常放置的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会随时间延长而降低,但是开始时生长素是促进植物生长,因此曲线应全部在虚线之下,C错误;
D、没去掉顶芽之前,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发育,在虚线之上,去掉顶芽后,生长素浓度逐渐降低,抑制作用解除,进而促进生长,D正确。
故选:D。
17.C
【分析】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2、种群的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生物群落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也有分层现象,只是没有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明显。
【详解】
种群是指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高大的乔木不是同种生物,其分布不属于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群落的分层现象是指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稻只是一个种群,不能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同样,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错误;C正确;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草原群落也不例外,D错误。
18.A
【详解】
b越大说明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A错误;
M、N两个种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B正确;
d越大说明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越多,表明M与N的竞争越激烈,其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C正确;
根据曲线图分析,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有重叠,则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
19.D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c表示捕食关系、d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e和f表示动植物的遗体等被分解者利用、g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详解】
A. 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正确。
B. 水稻在生长期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多余消耗, B正确。
C. 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即图中乙、丁两生物成分,C正确。
D. e中不包括未利用的能量,D错误。
【点睛】
本题结合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0.A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
【详解】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呼吸作用消耗,B1未被利用,C1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故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 A2+B2+C2+D2),A错误;
B、现存生产者个体数可小于初级消费者个体数,如一棵树和这棵树上的昆虫,B正确;
C、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D1/W1,C正确;
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沿着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而不能倒过来流动,逐级递减: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了,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能量流动图解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
21. 肥料、空间、水分和阳光等 次生 抵抗力 群落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间接 322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间关系、群落的结构及其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1)农田中的农作物与田间杂草均为绿色植物,二者的竞争关系主要体现在肥料、空间、水分和阳光等方面。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在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属于次生演替。
(2) 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大,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较高。草本植物、灌木、乔木等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可见,分析森林中草本植物、灌木、乔木等的分层现象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这种分层现象的意义是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3) 湖泊在改善水质、蓄洪防早、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是生物多样性具有的生态功能的具体体现,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定范围内某动物的种群密度,其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据此分析表中信息可知:该湖泊中鲢鱼的种群数量=(46×42)÷6=322只。
【点睛】
识记并理解竞争的含义、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其意义、群落的演替类型、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种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2.减小 次生 速度和方向 低 重度入侵区比轻度入侵区的物种数量少,营养结构更简单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调节种间关系 h+e (或 g-b ) 二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轻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中度和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大,原因是中度和重度入侵区已形成以入侵生物为优势种的生物群落,其他植物在与入侵生物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死亡。
【详解】
(1)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多少。根据题图可知,群落丰富度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小,该群落的形成是次生演替的结果,调查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与轻度入侵区相比,重度入侵区的抵抗力稳定性低,原因是重度入侵区比轻度入侵区的物种数量少,营养结构更简单。
(3)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在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如兔子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调节种间关系。兔子的同化总量是g,b是兔子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h是兔子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e是兔子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故兔子用于生长、 发育、繁殖等的能量可表示为g-b或者用h+e表示;狼是第三营养级,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
【点睛】
本题考查外来物种入侵及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3.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桑树 分解者 捕食 抵抗力 负反馈 太阳能 多级利用 循环再生(利用)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查对生态系统成分、功能和稳定性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图中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判断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和该生态系统经济效益较高的原因。
(1)科学规划和管理桑基鱼塘,应研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按照规律调整各种生物的比例,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2)在图示生态系统中,桑树是主要的生产者。沼气发酵过程中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产生沼气。
(3)蚕吃桑叶,二者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4)鱼塘受到污染,但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属于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负反馈调节。
(5)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来自桑树固定的太阳能。桑基鱼塘从人类需要出发,使蚕沙、沼气渣中的能量被充分利用,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
24.准确画出K/2、 K值、曲线呈S型 竞争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性别比例 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分析】
本题考查了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曲线、种间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三种水生动物的关系判断出相应的生长曲线。
【详解】
(1)根据题意可知,在15天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并且当天数量为400,也就是K/2=400,K=800,绘制S型曲线;
(2)据实验2可知甲乙种间关系为竞争,消费者的功能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通过题意可知,要想降低种群出生率,可以改变性别比例,如要增加乙的种群数量,最好的方法是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点睛】
注意:种群增长速率和K值以及K/2之间的关系,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时,种群数量达到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