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1 种群数量的变化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农业上为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方法。主要目的是达到( B ) 
 A.改变昆虫的性别比例 B.降低昆虫出生率 
 C.增加昆虫死亡率 D.改变昆虫年龄组成 
 解析: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来诱杀大量的雄性害虫,使其不能与雌性害虫完成正常交尾,从而降低害虫出生率,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 
 2.下列各项,对实现池塘中某种鱼类的可持续利用最有意义的是( C ) 
 A.调查池塘中该种鱼类的总数 
 B.调查影响该种鱼类的所有生态因素 
 C.调查该种鱼类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 
 D.调查该种鱼类的种群密度 
 解析:A、B、D项所述,虽然能增加人们对该种鱼类的深入了解,但不能为适时、适量的捕捞成鱼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关键还是要知道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从而对种群的数量变化作出预测,用以指导适时、适量地捕捞成鱼,同时也不影响整个种群的相对稳定。 
 3.2003年1月8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已经确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人,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优生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C.禁止近亲结婚可减少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D.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6亿 
 解析:人口膨胀是当今世界威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优生优育和禁止近亲结婚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一个国家的人口也可以看作一个种群,根据种群增长曲线可知,只有在无环境阻力的情况下,种群才能按“J”型曲线增长。 
 4.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C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解析:A项中,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K/2之前最有效;B项中,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即降低人口出生率来减少净补充量,不能靠增加死亡率来减少净补充量;C项中,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项中,在捕捞鱼类后使种群数量降低至K/2能获得最大的种群增长率,因此捕捞应在高于K/2时进行。 
 5.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α=1.3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D ) 
 A.1.3N0 B.1.69N0 
 C.2.3N0 D.5.29N0 
 解析:在Nt=N0λt中,λ代表的第二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不代表增长率;依增长率=增加的个体数/原来的个体数计算,设第一年个体数为X1,第二年个体数为X2,则α=(X2-X1)/X1=1.3,求得X2/X1=2.3,即λ=2.3。第一年该昆虫的种群数量用N0表示,则第三年该昆虫的种群数量就是(2.3)2×N0=5.29N0。 
 6.一个外来物种种群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后,不可能出现( A ) 
 A.该种群数量增长不受新环境的影响 
 B.该种群由于不适应新环境而遭淘汰 
 C.该种群威胁到新环境内物种多样性 
 D.该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解析:外来物种入侵到一个新环境后,一种可能是由于不适应新环境而遭到淘汰;一种可能是由于适应气候、土壤、食物等条件,且没有天敌,从而种群会短时间内呈指数增长并最终威胁到其他物种的生存。 
 7.如图表示某种生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两种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曲线1的增长率逐渐增加 
 B.两曲线的差别是由环境阻力造成的 
 C.种群按曲线2增长时,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 
 D.曲线1代表“J”型曲线,曲线2代表“S”型曲线 
 解析:曲线1代表“J”型曲线,其增长率保持不变。曲线2代表“S”型曲线,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两曲线的差别是由环境阻力造成的。 
 8.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 
 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 
 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 
 解析: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为“S”型曲线,因为自然界中的食物和空间有限,当种群数量增加时,种内斗争会加剧,以该生物为食的生物也会增加,会限制种群数量的进一步增加。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而“S”型和“J”型曲线仅表示种群的增长曲线。 
 9.右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在d~e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不变 
 解析:图示a点东亚飞蝗数量急剧上升,此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病虫害防治工作应在a点所示时间之前进行,A选项正确;图示a~b段种群数量仍然在上升,但种群增长率呈下降趋势,B选项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使种群性别比例失调,出生率降低从而降低种群密度,C选项正确;在d~e段,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增长率为0,D选项正确。 
 10.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解析: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种群密度就会制约种群数量增长,A、B正确;当鱼塘中某种鱼的密度高于或低于最适密度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均会下降,即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随种群密度的增加,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制约作用逐渐增强,D错误。 
 11.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解析:据题干“某种松鼠”可知,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C项错误;据题干“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可知,农田的存在,减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项错误;据“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可知,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B项正确;林木密度相同而斑块不同时,松鼠的种群密度可能不同,D项错误。 
 12.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数量变化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B )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上某羊群的种群数量变化,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某湖泊中草鱼的种群数量变化,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就是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强 
 C.图③中c点后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天敌大量入侵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如果将害虫种群数量仅消灭到K/2的水平上,就达不到理想效果 
 解析:从题图①中的曲线可以看出,a点以后种群数量剧增,可能是因为过度放牧,使羊群种群数量短时间内大量增加;若图②所示为某湖泊中草鱼的种群数量变化,则b点以后种群数量剧增可能是环境条件改善造成的,因为据图可以看出K1已经是开始时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了,后来的数量剧增且在更高的水平上波动只能是环境条件改善造成的;图③中c点后种群数量大量减少,可能是环境急剧恶化或者天敌大量入侵造成的;图④中的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由“S”型曲线种群数量增长规律可知,种群数量为K/2时,生物的繁殖能力最强,因此如果将害虫数量仅消灭到K/2的水平上,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2分)如图所示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如果种群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是按a曲线增长,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生活资源(食物)和空间都是有限的。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加剧种内斗争,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不能按a曲线方式增长。 
 (2)在一定环境中,除上述影响外,种群数量还受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如无机环境方面主要是受阳光、温度、水分的影响。同时,种群数量还受生物间的相互制约,如捕食和竞争等。因此,种群数量增长按b曲线方式增长,最多达到K值为止,此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3)此外,还有直接影响种群兴衰的两对变量是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的。 
 解析:“J”型增长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形成的,而在自然情况下,空间、食物、其他条件都是有限的,当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必定加剧种内斗争,种群数量不会继续增加,而是在K值附近稳定的波动,此时种群的增长曲线呈现“S”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可以间接地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14.(13分)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型曲线;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增长型。 
 (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1时以后,原因是在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捕获该鱼获得的量最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 
 (3)该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是不增加,主要原因是种内斗争加剧和捕食者数量增加。 
 解析:分析图中曲线可知: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率由小变大,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变小,因而该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在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的数量为N即为最大值,而在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则此时种群的数量为N/2,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当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时捕获该鱼获得的量最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因而此时即为捕捞的最佳时期。 
 15.(15分)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相关的探究实验。 
 (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①在实验中,如果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增加稀释倍数。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正确的计数方法是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在计数时,按以下顺序操作B、C、A(填字母),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计数。 
 A.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B.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②下表是某小组记录的实验结果: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第4天开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基本停止,根据所学的知识,推测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温度、pH和溶氧量等(任写一项)(举一例)。 
 (2)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该小组继续探究某环境因素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影响,得如下结果。 
 
 据表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氧浓度,在氧气浓度为d时,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解析:(1)在血细胞计数板上的酵母菌过多,无法计数时,可增加稀释倍数。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正确的计数方法是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2)表中产物主要依据氧浓度变化而变化,所以自变量是氧浓度,d浓度时无酒精产生,所以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