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三节(第3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复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更替
2.产生时差
3.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4.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四季的更替
4、五带的划分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二、
一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1、绕转平面之间的关系---黄赤交角 点击查看
2、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点击查看
1、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 23°26 南北回归线
回自与公
2、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春 分 夏 至 秋 分 冬 至
时 间
太阳直射点
3月21日
赤 道
6月22日
北回归线
9月23日
赤 道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观察从春分到冬至,太阳直射点是怎样运动的?
活动
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活动练习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外:没有太阳直射
23 26 N
0
23 26 S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
二、1.昼夜长短的变化
比较
图中
昼夜
弧的
长短
春、秋分 夏 至 冬 至
直射点
位 置
北半球
赤 道
南半球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长夜短,越
往北白昼越长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越
往南白昼越短
昼短夜长,越
往北白昼越短
昼长夜短,越
往南白昼越长
二、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
现在正午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作规律变化
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角)——H正午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夏至日 冬至日 春秋分
H达最大值范围 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 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
H达最小值范围 南半球各纬度 北半球各纬度
H纬度变化规律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2、H的计算公式
H=90°-纬度差(太阳直射点纬度±所求地纬度——同—异+)
活动
不同
地点
昼夜
长短
变化
二、3.四季的更替
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
随时间的变化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
四季的更替
四季的划分
二十四节气与四季表
立 春
大 寒
小 寒
冬 至
大 雪
小 雪
立 冬
霜 降
寒 露
秋 分
白 露
处 暑
立 秋
大 暑
小 暑
夏 至
芒 种
小 满
立 夏
谷 雨
清 明
春 分
惊 蛰
雨 水
立 春
我国春季
我国夏季
我国秋季
我国冬季
西方春季
西方春季
西方夏季
西方冬季
西方春季
气候四季
春 季
12、1、2月
9、10、11月
6、7、8月
3、4、5月
夏 季
秋 季
冬 季
北 回 归 线
南 回 归 线
北 极 圈
南 极 圈
热 带
热 带
南 温 带
南 温 带
北 温 带
北 温 带
北寒带
北寒带
南寒带
23.5°N
23.5°S
66.5°N
66.5°S
南寒带
天 文 特 征
气 候 特 征
有太阳直射现象
有极昼极夜现象
有极昼极夜现象
无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现象
无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现象
终年炎热
四季分明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终年严寒
二、3.五带的划分
课后练习
.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回答:
(1)此图所示日期为
北半球的节气为 。
(2)此时全球昼、夜长短如何?
(3)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如何变化?
(4)图中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此刻的太阳高度为 ,
b点的昼长为 。
S
N
a
b
3月21日或9月23日左右
春分日或秋分日
全球昼夜等长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90°
0°
12小时
B
C
A
D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
(1)图中四点所示日期:A B
C D
(2)图中 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因为:
。
(3)由A到B点北半球昼夜
长短如何变化?
(4)由B点到C点太阳
直射点如何移动?
。
(5)当地球处于A点时,全球
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区域为: 。
(6)当地球处于C点时,全球正午太阳
高度角随纬度变化规律是:
6月22日左右
9月23日左右
12月22日左右
3月21日左右
C
C点在近日点附近
昼渐短,夜渐长
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