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五10《谈中国诗》课件(5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五10《谈中国诗》课件(50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9 09:0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谈中国诗
作者:钱钟书
请欣赏唐诗《夜雨寄北》
导入新课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雪莱
往昔 雪莱
你可会忘记那快乐的时刻,
被我们在爱之亭榭下埋没?
对着那冰冷的尸体,我们铺了
不是青苔,而是叶子和鲜花。
呵,鲜花是失去的快乐,
叶子是希望,还依然留贮
你可忘了那逝去的?它可有
一些幽灵,会出来替它复仇!
它有记忆,会把心变为坟墓,
还有悔恨,溜进精神底浓雾
会对你阴沉地低声说:
快乐一旦消失,就是痛苦。
10
谈中国诗
钱钟书
题目介绍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
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
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钱钟书
资料链接
钱钟书与夫人杨绛
钱钟书一家
钱钟书故居
报纸上关于钱钟书先生去世的报道
钱钟书著作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写作背景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2):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3—7):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第四部分(8):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整体感知
1、补充注释。
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课文讲解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2、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你是从文章的哪个语段看出来的?
钱先生主要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阐述了中国诗的特征的。可以从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看出。
3、课文第一段中“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读中国诗的人而言的。只读中国诗的人不能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在比较中认识中国诗不同于外国诗的地方,即中国诗的特点。他只能就中国讨论中国诗,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用居高临远的观点看待中国诗,因此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如何理解“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
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5、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
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6、如何理解“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7、如何理解“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8、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什么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最后才有抒情诗。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这种“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以至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总之,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歌作品中是共同的。
9、作者在“谈中国诗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谈一谈。
  引用论证,第五、六自然段,作者在论述中国诗富于暗示,引用了很多古代诗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举例论证,第十自然段,作者在论述到“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时,举了两首古诗,来证明他的观点。
另外还有对比、比喻论证。
10、欣赏文中引用的古代诗歌,谈谈引用诗句的作用?
怨 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 风景依稀似去年。
  这里引用诗歌,形象生动,通俗直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这样更能吸引听众。
11、作者对中国诗究竟怀着怎样的感情?
  钱先生是热爱中国文化的,但他的热爱是用冷静的姿态和客观的心境来表达的,甚至带着对中国诗的善意而迫不及待的批评。
12、钱钟书在比喻方法论上有哪些突破?
我们常见的修辞学著作,在比喻方法论上,已陷入一种彼此相沿、互相抄袭的团团转之境,千篇一律,毫无新意。钱先生不为常见所囿,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指出了博喻、曲喻、一喻多义等手法,别开生面,自成一家。使比喻这一惯闻常见却又被人们习而想忘的修辞手法,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无穷的乐趣,本文中他采用了如下手法:
 
①取其一端
普通比喻常常追求本体和喻体的整体相似,钱先生指出,“比喻取其相似性,是只取其一端,非为全体,但是由此一端相似而推及他端。”这就为这种新奇的比喻找到了生存的合理性,也打破了惯常规律。这实际上是追求一种神似,比喻的相似点并不只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这种比喻往往与神相通,而不求和形直接相似。
②博喻
  博喻虽非钱先生首创,但却是经过他大大表彰,才为时人所重的。博喻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容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连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笔下”。如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曾用“喷薄欲出的朝日”、“看得见桅杆的航船”、“将要呱呱坠地的
婴儿”三个形象来比喻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这些描写用的都是博喻手法,极为形象生动,如果只设一喻,不仅不能表现该事物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没有气势和力量。
③以丑为美
人们往往喜欢从唯美的角度去选择喻体,但钱先生独辟蹊径,以丑为美,避免了陷入常规思维的圈套,令人获得新鲜独特的感受。如“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亚当、夏娃下身的树叶,一般人不会提起,但钱先生信手拈来,准确地用来形容这张假文凭,将其说得如此不堪,使人禁不住发出会心一笑。
  ④曲喻
曲喻是钱先生从西方借来诠评中国古典文学的,这是一个创造新奇比喻的妙法。所谓曲喻,即以二物相似之一端,“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曲喻化一般的比喻多一层曲折,曲喻的特点是新奇而耐人寻味,意境丰富。
13、概括文化随笔的具体特征。
围绕中心话题,纵横捭阖。
追求旁征博引,体现文化的厚重感。
灵活运用各种艺术手法。
内容上与文化息息相通。
一、钱钟书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
学者散文,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它不是以情感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智启人。钱钟书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见长。在本文中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更是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写作特色
二、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
语言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龙点睛之妙,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
课堂小结
本文中钱钟书运用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严谨周密的论述中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丰富多彩,幽默睿智。本文也可以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在行文布局上,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