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须五 11《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4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须五 11《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41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9 09:0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的特征
北京故宫
苏州园林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之长子。1901年4月出生于日本东京。自小深受父亲的影响,打下了良好的中国文化基础。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术大师,被誉为“百科全书”的天才学人
妻子林徽因是著名作家、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
弟弟梁思永,是中国杰出的考古学家,对新石器时代和商朝的考古有重大贡献。
另一个弟弟梁思礼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梁思成家庭背景
夫妻二人倾毕生精力 致力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
19l5年——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但因梁启超病重而于1928年中断回国。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康乃尔大学
哈佛大学
清华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
教育背景
作品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文集》(4卷),作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北京市计划图。
1.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科学性)。

2.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并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创造性、实践性)。

学习目标
1.从题目看,本文的写作重点是什么?
2.理清文章的脉络。
3.本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4.写中国建筑的特征从几个方面来论述?
5.作者为什么写了中国建筑的九个特征后,还写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快速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
理清文章的脉络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1-2) 总体归纳:
中国建筑体系的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
二、(3-13) 分类介绍: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三、(14-17) 归纳概括:
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即“文法”和“词汇”)。
四、(18-20) 最后提出:
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总说中国建筑体系地位
1—2
3
|
13
介绍九大特征
探讨风格手法
14—17
18—20
发扬光大
行文思路:
中国建筑体系的时空分布是怎样的?
(1)空间分布: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2)时间分布: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中国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近代。
第一部分:问题与思考
第二部分: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立体构成:
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平面布置:
建筑群(“所”)左右对称、主屋朝南、有庭院。
(三)木材结构:
以立柱和横梁构成,墙壁不负重,门窗设置自由。
(四)斗拱: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层层挑出,减少剪力,有装饰性。


(五)举折,举架:
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比下一层短,两层间的矮柱逐渐加高。举架形成屋顶的斜坡弯曲面,使得四角翘起。
(六)屋顶:
瓦面弯曲,有四面坡,四角翘起,有壮丽的装饰性。
(七)主要颜色:
朱红彩绘,用色最大胆。
(八)装饰部件:
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九)装饰材料:
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尽显装饰特征。
瓦当
外部的装饰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二):总体特征
(三)--(五):结构特点
(六)--(九):外观、颜色、装饰
中国建筑
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个别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木材结构
斗拱
举折和举架
结构
特征
装饰
特征
屋顶的装饰作用
颜色的选择——朱红
部件的装饰作用
材料的装饰作用
外观装饰


整体
局部








了解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后,请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1、由整体到局部
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逻辑顺序
是什么——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建筑的“文法”】
从哪来——它们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返回
何谓中国建筑的“词汇”?试举例说明。

怎样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试比喻说明。
第四部分: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怎样理解“可译性”?试比喻说明。
罗马的圆亭和中国的天坛
法国的凯旋门和中国的琉璃牌楼
巴黎的图拉真纪念柱与中国的华表
可译性
因为相通,所以可译;
因为个性,所以多彩。
20世纪五十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使用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在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抚砖痛哭;因不能挽救北京仅存的完整牌楼街,梁思成失声痛哭。
梁先生为什么痛哭?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2008年江苏省东台市西溪大量古建筑被以“旅游开发”的名义非法拆毁!
2009年2月镇江在旧城改造时已经拆毁五十多处文物古建筑。
2009年7月1日《中国青年报》:北京雨燕因古建筑大量拆毁锐减近乎消失。
大多代之以钢筋水泥的建筑!
五十年之后同样的事件一再重演!!
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梁思成先生这篇文章之后,相信大家对我们祖国的建筑有了更深的了解。梁思成先生在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还可以感受到梁思成先生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的审美境界。
作业:
1、城市现代化建设势在必行,它与传统建筑真的是水火不容、截然对立的吗?
2、对中国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