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单位:城关街道南苑中学
姓名:连华
《第一章第二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课型:新授课
一、教材分析:消化和吸收是重点内容,虽然跟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理解起来依然很抽象,只有通过学习,学生才会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人体中营养物质的吸收,为自身在饮食、生活习惯中增长知识。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能力目标:
1、 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 尝试观察和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图片;
3、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总结出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
情感目标: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在学生了解自身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化学性消化。突破重点的方法有体验、探究、观察相结合
2、分析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化学性消化。
2、分析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但是初次接触生理知识,而且消化系统是人的重要的一个系统,就知识而言有一定难度;但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却是他们人人向往的。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消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食物在消化系统内怎样消化和吸收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我觉得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两个优势
(1)教材上、下节知识体系联系紧密,过渡自然。(2)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这是转化为学习动力的先期储备。但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教材“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一部分文字叙述简单,只是图片较多,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且知识点多知识体系构建得较乱,使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设计思路
依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条件分析设计思路如下:
1、在教学时,要改变以往单纯由教师讲解知识的教学模式,采取老师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检测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所以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学习的目标、学习指导方法、自学检测和多媒体资源,尽可能把抽象的知识生动化,直观化。
2、在进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到这部分已经大大简化,目的是减少过多的专业术语,避免学生学习过细、过难的生理学知识,通过资料分析活动明确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人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通过解读图片的技能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学生会从观察图中获取信息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消化和吸收是发生在人体内的一个连续的生理过程。
四、教法、学法:
(1)尝试运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边学边练完成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等方法综合教学,培养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2)相关的实验准备;学生准备: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的材料。
(3)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实验
六、教学时数:2课时
七、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消化系统的组成及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结合《消化系统模式图》和文字解决以下问题或者教师播放消化系统解说视频或课件
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
(1)消化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化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请一位同学吃馒头,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看能否吃出味道来。学生尝出馒头有甜味,馒头并未放糖,为什么会吃出甜味?馒头变甜是不是因为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探究馒头在口腔内的消化
探究实验严格按照步骤来:
(1)作出假设:我们假设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有关。
(2)制定计划:根据教材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设计探究计划。
请一位同学把他们组的探究方案向全班交流汇报。学生交流之后教师评价学生的设计并提出建议。
(3)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观察、指导、答疑。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操作之后,检查自己的操作是否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学生总结主要从馒头不宜太多、唾液的量要足、实验装置在37 ℃的温水中保持的时间必须在5分钟以上等几个方面着手。请几位学生谈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并作出解释。
(三)、设疑答疑:
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37摄氏度为试管保温?
2、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3、有的人吃饭细嚼慢咽,而有的人吃饭狼吞虎咽,你认为哪种进食方式比较科学?为什么?
(四)、教师点拨:
1、消化腺一共有几个?其中那些在消化道内,那些在消化道外?分别分泌那些消化液?各含有那些消化酶? 哪种消化液不含消化酶?
(五)、对照《消化系统模式图》读出以下信息:
消化系统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部分,食物依次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了完整的_________另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了___________。
2、依次写出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消化酶、能消化的营养物质。
设计意图:只有知道消化系统各大器官的功能才能进一步的学习食物的消化,所以本题设计尤为必要,既进一步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又为学习后部分奠定基础。
(六)、课后提升:
1、在四支试管中注入等量的植物油,然后分别滴加下列几组消化, 振荡并静置于37℃温水中,观察发现植物油最先消失的是( 。
A.胆汁、唾液、胃液 B.胆汁、唾液、肠液
C.胃液、肠液、胰液 D.胆汁、胰液、肠液
第二课时: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对照课本解决以下问题)
1、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1)消化:食物在______里被分解成____________的过程。
(2)消化方式:
物理消化:如______的咀嚼和_____的搅拌,食物被磨碎并与____充分混合的过程。
化学消化:唾液腺分泌________内含__________酶,能将________分解成________。
2、食物在胃中的消化
化学消化:胃腺分泌______,其中的________酶,可初步消化_________。
物理消化:胃壁有发达的肌肉层,收缩时引起胃的________,可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食物。
3、食物在小肠中的消化
①肝脏分泌________,胆汁不含_________,但能将________乳化成_________。
②胰腺分泌_________,内含消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酶。
③肠腺分泌___________,内含消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酶。
__________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淀粉 酶 __________ 酶 ___________
蛋白质 酶 ___________
脂肪 ( ) __________ 酶 _________________
4、营养物质的吸收
①概念:营养物质通过__________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②消化道各段吸收的营养物质:
胃: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小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交流,多边互动:
具有消化作用的消化器官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吸收作用的消化器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2、只含一种酶的消化液有:
(1)________,它含有____________酶,能把__________分解成__________。
(2)________,它含有____________酶,能把__________分解成__________。
3、含多种酶的消化液有:_________、________。
4、不含酶的消化液是__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_分泌的。
5、小肠中含有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三种消化液。
(三)、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四)、检测反馈,展示收获
1. 下列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是( )
A.唾液 B.胃液 C.胆汁 D.肠液
2.各类营养物质在人体消化道内开始被消化的顺序是( )①蛋白质 ②淀粉 ③脂肪 ④无机盐 ⑤纤维素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③②① D.②①③
3.肝炎患者怕吃油腻食物的原因是( )
A.唾液分泌过少 B.胃液分泌过少 C.胆汁分泌过少 D.肠液分泌过少
4.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5.淀粉在进行化学消化的过程中最先开始于( )
A.口腔 B.小肠 C.大肠 D.胃
6.消化系统的下列器官中,不与食物直接接触的是( )
A.咽 B.食道 C.胃 D.肝脏
7.细嚼馒头有甜味,这是因为( )。
A.部分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变成麦芽糖
B.淀粉有甜味
C.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葡萄糖
D.牙齿咀嚼和舌搅拌的作用
8.食物的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哪一个过程 ( )
A.牙齿咀嚼和舌搅拌的过程 B.进入血液的过程
C.与消化液混合的过程 D.转变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9.下列属于化学性消化的是( )。
A.牙齿将食物嚼碎 B.唾液使饭中的淀粉变成有甜味的麦芽糖
C.胃肠蠕动使食物与消化液混合 D.舌头搅拌使食物与唾液混合
10.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器官,下列与此有关的是( )。
A.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B.有肠液、胰液、胆汁等消化液
C.小肠黏膜表面有环行皱襞,并有很多小肠绒毛
D.小肠与大肠相连
11.消化液中有多种消化酶的是( )。
A.唾液和胃液 B.胰液和肠液 C.胆汁和胰液 D.唾液和肠液
12.食物成分中不经消化就被消化道吸收的是( )。
A.水、无机盐、维生素 B.水、淀粉、维生素
C.蛋白质、水、无机盐 D.淀粉、水、脂肪
(五)、课后拓展:对照《消化系统模式图》读出以下信息:
1、食物中的三大营养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分解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消化。牙齿的咀嚼、胃的蠕动属于________消化,馒头变甜属于______消化.
2、小肠与消化功能适应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肠与吸收功能适应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_________它分泌________对_________起乳化作用。
5、淀粉的化学消化开始于________结束于________,蛋白质的化学消化开始于_______结束于_________脂肪的化学消化开始于_________结束于______________。
6、用图解表示出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基于生活经验合作探究,化抽象为形象,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创造。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来组织教学,而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本节课体现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利用挂图、模型,视频等形象直观。从生活出发,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设疑导入。
3、本节课突出“先学后教”教学方式,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引导学生动眼观察挂图、模型,动脑思考分析问题,动手思考完成自学检测,然后大家动口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4、贯彻生物学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出示挂图和模型展示各消化器官的结构以直观的教具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积极思考各器官的功能,教师出示课前制作的模拟小肠结构以及配合“资料分析”,能够顺畅地推测出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小肠这一正确结论。这样对重点问题重点分析才能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不足之处:
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施上没有创新,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应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学目标达成度才高。
3、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生疑,通过分析、推理、判断释疑,把获得的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团队精神,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4.应理论联系实践,在学生了解自身结构的基础上,现场利用师生共同收集的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扮演“小医生”,诊断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通过分析病因得出“病从口入”之一科学道理,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5、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自主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分析问题,全班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因为问题是同学提出来的,在大家分析问题时有较强的针对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高涨。
6、课后安排应让学生写一篇科普小文章例如以《西瓜子历险记》为题,不仅强化了知识的掌握,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理解能力等,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做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