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内容::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
一、教材地位:
说课的内容来自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二节。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殖方式的形成, 既体现了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又展现了不同生物类群在连续性方面所表现的发展和进化。本章介绍了绿色植物的一生后,介绍了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包括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着重突出了生殖与人及环境的关系。本节讲述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发育在水中进行,幼体经变态而到陆地生活。教材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①、描述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②、掌握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来获得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培养爱护动物,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三、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1、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在情感上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法和学法:
本节教学主要以教师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及课堂环境的创设几个方面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改打破了以往只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观念。所以,在教法上,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兴趣,自主探究学习科学的方法。因此,本堂课主要要用在情境欣赏中学会思考、探索,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在查阅收集资料上培养了自学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以谜语导入新课。“阔嘴巴,叫呱呱,游泳跳高本领大,不吃米,不吃面,专吃害虫保庄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二)、欣赏诗词,融入春意,在乐趣中获得真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造一个诗情画意的情境, 从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以及辛弃疾的诗《西江月》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然后提出问题:(1).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2).是否所有的蛙都能鸣叫?(3).蛙的鸣叫有什么意义 (4).雄雌蛙抱对他们是在开会,打招呼或者怎么啦?从中激发学生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教育。出示:雄蛙鸣叫,雄雌蛙抱对图形,让学生讨论总结。小组代表发言。
出示图4.2-8:青蛙的受精卵——胶状透明的水中有深色小点
A、强调体外受精。联系上述鸣叫、抱对、以及如何提高受精率进行讨论分析。
B、让学生描述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水质良好,水源充沛,温暖等适宜条件,为课程展开打下伏笔。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青蛙的生殖特点:雌雄异体 体外受精。
(三)、创设情景,深入展开。青蛙的生殖与发育是这节课的重点,我是这样来设计展开的。
1.先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语音图片,后让合作小组中的四位学生分别代表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青蛙来表演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2、出示图4.2-9 青蛙的发育过程,提出问题:
(1)在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上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2)青蛙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几个时期呢?(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小组成员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 师生共同总结:青蛙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蝌蚪、幼娃、成蛙四个时期。
3.展示录像片,演示蛙生殖发育过程。学生观看然后观看录象,发现问题,进行讨论,阐述青蛙的发育过程。因为该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又一次作了强调。
教师小结:像青蛙那样,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两栖动物。青蛙属于变态发育。
(四)、图片分析:百家齐鸣,气氛浓烈,体验成功
出示几张畸形娃的图片,并提问:什么原因导致此类现象的发生?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青蛙呢?学生观看图片,讨论两栖动物从兴旺到衰退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环境的变迁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环境,也影响两栖动物正常的发育,导致两栖动物的数量和种类减少;其中水污染、大气干燥致使畸形蛙的出现,两栖动物逐渐走向衰退。
(五)最后,我设计一个开放性的作业“向全人类为保护青蛙,关注环保设计一个宣传广告”(形式不同,或漫画、或板报、或倡议书等),让学生带着热情、带思考走出教室。
整个教学中,注重融入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教师不要是单纯的解道、授业、解惑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伙伴,学生也不再是一味地听与接受,而是主动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上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让初中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同时又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真正做到愉快地“享受”学习!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1.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 理解变态发育的含义。3.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4.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重点难点:1.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理解变态发育的含义教具教法:课件、挂图;观察法,讨论法,讲述法板书设计:一、 两栖动物的生殖1. 雄蛙的鸣叫及其意义:2. 雌雄蛙的抱对及其意义:3. 青蛙的生殖特点: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生殖活动离不开水。二、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1. 蛙的发育的四个阶段: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2. 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内部结构等方面的区别。 外部结构
呼吸器官
生活环境
蝌蚪
有尾,无四肢
用鳃呼吸
只能生活在水中
成蛙
无尾,有四肢
用肺呼吸,并用皮肤辅助呼吸
可生活在水中,也可生活在陆地上
3. 变态发育:在发育过程中,幼体和成体不仅在形态结构上有很多差异,而且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发育过程就叫变态发育。4. 两栖动物:象青蛙这样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两栖动物。5. 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6.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体外受精,变态发育7. 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和水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一、两栖动物的生殖师:“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两句诗都是描写了蛙的叫声,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一般在什么季节可以听到蛙叫?青蛙一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春末夏初青蛙叫得很厉害。青蛙一般生活在有水的地方,池塘里、小河旁。师:说的很对。那么青蛙为什么会鸣叫呢?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歌喉还是有其他原因?是不是所有的青蛙都会鸣叫呢?生:我想青蛙唱歌和孔雀开屏差不多,都是为了吸引雌性。生:只有雄蛙才会唱歌。师:回答得非常好,看来平时大家的观察很仔细。雄蛙的口角两边或一边有鸣囊,一到繁殖季节,它们便卖弄自己的歌喉,吸引雌蛙。雌蛙以鸣叫声来选择雄蛙。所以说青蛙的鸣叫是和生殖有关的一种现象。那么,除了鸣叫之外,青蛙在繁殖季节还有那些现象呢?生:有时在水里面会看到一只青蛙爬在另一只蛙背上。生:它们还紧紧的抱在一块儿。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这就叫“抱对”。抱对后,雌蛙排出卵细胞,雄蛙释放出精子,雌雄生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抱对”有什么意义呢?生:雌雄蛙紧紧的抱在一块儿,可以使卵细胞和精子更好的结合形成受精卵。师:说得很对。大家见过这种受精卵吗?它是什么样子的?上下两面颜色一样吗?生:见过,而且是很多粘在一块儿,一团团的。生:它上面的颜色深些。师:很对。上面的颜色深有什么好处呢?对,主要是为了吸收光,利于本身的发育。大家通过学习蛙的生殖活动,想一下青蛙的生殖有什么特点?必须在水里进行吗?生:青蛙是体外受精。生:雌雄异体,并且生殖活动离不开水。师:非常正确。青蛙的生殖特点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二、两栖动物的发育师:大家还记得“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吗?下面请同学把这个故事讲一下。大家在听的同时思考为什么小蝌蚪总是找不到自己的妈妈?(学生讲《小蝌蚪找妈妈》)师:为什么小蝌蚪找不到自己的妈妈呢?生:它总是按照自己的样子找。生:小蝌蚪不知道自己和妈妈长的差别太大,因为一般动物孩子和父母都长的差不多。师:蝌蚪和青蛙有哪些主要区别呢?生:蝌蚪像鱼,有尾巴,青蛙没有。生:蝌蚪没有四肢,青蛙有。生:生活环境也不一样,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蝌蚪只能生活在水里。师:大家看课本P48彩图思考青蛙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几个时期呢?(学生思考、回答)生: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生:受精卵--蝌蚪--有后肢的蝌蚪--幼蛙--成蛙师:大家看那组同学更正确呢?生:第一组。师:很好。像青蛙这样,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上有明显区别的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大家知道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那么谁可以确切的说一下什么样的动物是两栖动物呢?(学生思考、讨论)生:像青蛙那样,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两栖动物。师:很好。那么大家知道有哪些动物是两栖动物呢?生:蟾蜍也是。师:很好,其实还有很多,像:大鲵,也叫娃娃鱼,还有蝾螈等等都是。我们学习了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那么大家总结一下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有什么共同点呢?生:体外受精,变态发育。师:很好。大家通过学习知道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那么水环境的好坏对青蛙有很大的影响。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青蛙呢?生:保护水资源,使青蛙可以更好的生活。生:爱护青蛙,不乱捕杀它们。师:说的很好。那么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爱护我们宝贵的水资源,来保护青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