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课文概览
课题
作者
核心内容
主要特点
阅读策略
写作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
约三十万人民解放军顺利渡江
语言准确、简介、生动
阅读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把握各自特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
草拟采访提纲,学写新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
详略得当,叙议结合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夏浩然樊云芳
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取桂冠的1.7秒的动作
动静结合,修辞恰当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蔡年迟蒲海洋
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并获得成功的过程
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第一课
消息二则
一、文题解读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题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事件,“三十万”胜利”“南渡过”等字眼鲜明醒目,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
《以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题目展示了渡江战役的概貌,揭示了消息的核心内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使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论文,《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诗词。
三、写作背景
1948年秋天起,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蒋介石政府玩弄“和平”阴谋。1949年4月,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4款,限蒋介石4月20日前表态。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执行毛泽东、朱德共同发布的进军令,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击即溃。4月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这两则新闻稿均是毛泽东于4月22日撰写的,介绍了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动态。
四、知识链接
新
闻
新闻,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新闻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新闻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可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结语,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是新闻的结尾,根据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新闻的特点:时效性强,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五、词语释义
1、经营:筹划、组织并管理。
2、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3、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4、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5、歼灭:消灭(敌人)。
6、击溃:打垮,打散。
7、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8、业已:已经。
六、词语辨析
占领——占据
同:二者都有“用强力或其他手段获取、拥有”之意。
异:“占领”强调用武装力量夺取某个领域,对象多是阵地、地方或别的国家领土。
“占据”强调用强力夺取或保持某一地域或场所。
文章分析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师】此处为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稿地点、发稿时间。说明该新闻报道及时,材料真实。)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师】赏析一下这句话。【答案】用语简洁,突出了敌军的不堪一击,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师】“不到”“即已”这两个词赏析一下。【答案】“不到”表明时间短,“即已”表明速度快,这两个词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势如破竹。)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师】“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答案】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师】“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字里行间透出豪迈的情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师】这里的“百万”“冲破”“横渡”分别表现了什么?【答案】“百万”显示了我军阵容强大,“冲破”表明我军攻势凌厉,“横渡”表现了我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西起九江(不含)(【师】“不含”能否去掉?为什么?【答案】不能。“不含”说明“九江”不包括在渡江范
围内,体现出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关键词能否替换或删去,可按下面三步回答:
第一步,判断词语能否替换或删去。第二步,解释这个词语的语境义。第三步,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分析这个词的表达作用。有的还可以说说替换或删去后的变化。),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师】“均是”概括了战线之长)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师】注意一下“首先突破”“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分别表明什么?【答案】“首先突破”表明中路军首先发起进攻,攻击神速,战果辉煌。“二十四小时内即已”表述时间准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师】“三十五万”“三分之二”等数字预示战役前景大好。“至发电时止”表述时间准确,体现了新闻的及时性。)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师】“纷纷溃退,毫无斗志”与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什么?【答案】敌人士气低落、溃不成军的情形,并反衬出我军的神勇无敌。)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师】画线句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答案】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师】这句话充满嘲讽意味。汤恩伯本来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人的“不料”正显示出我军的神勇。)(【师】画线句有什么作用?【答案】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自然地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使文章流转顺畅。)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师】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师】“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这些动词连用有什么好处?【答案】写出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向无敌的气势。)
【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为什么不详写渡江和战斗的情景?
【答案】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作者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答案】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并能合在一起,加以分析评论。最后说东路军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主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约三十万人民解放军顺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并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悦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文题解读
题目点明消息的核心事件,“首届”强调了事件的特殊性,简洁明了。
写作背景
诺贝尔于去世前一年(1895)立下遗嘱,将其财产的大部分共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年息设立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5
种奖金(1968年瑞典银行增设经济学奖),奖励当年在上述领域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三、知识链接
路透社
由英国人保罗·朱利叶斯·路透于1850年创办,是世界上最早创办的通讯社之一,也是目前英国最大的通讯社和西方四大通讯社之一。路透社提供新闻报道给报刊、电视台等各式媒体,并向来以迅速、确享誉国际。
四、词语释义
1、颁发: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
2、建树:建立的功绩。
3、仲裁:争执双方同意的第三者对争执事项做出决定,如国际仲裁、海事仲裁、劳动仲裁等。
4、巨额:数量很大的(钱财)。
五、词语辨析
评定——鉴定
同: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做出评判”之意。
异:“评定”指经过评判或审核来决定,多指工厂产品、文艺作品、学习成绩及工作质量等。
“鉴定”指鉴别和评定人的优缺点,事物的真伪、优劣,包括对艺术品的评价。
文章分析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①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师】“今天”和“首次”分别点明了什么?【答案】“今天”点明这一消息的及时性,“首次”点明了这次颁奖的特殊性。)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师】新闻讲究语言简洁,诺贝尔遗嘱的内容为什么要详细写出来?
【答案】因为遗嘱内容交代了评奖的标准及奖项,这是诺贝尔奖的重要信息,同时还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第一部分(①):导语,点明消息的核心内容及诺贝尔奖颁发的对象。
②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师】这里列举了这么多获奖者有什么好处?【答案】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体现了新闻事实的准确、翔实。)
【师】这段介绍诺贝尔奖五类奖项的获得者,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答案】不能。虽然这五种奖项是并列的,但顺序与上文诺贝尔的遗嘱相照应,所以不能调换顺序。(考点:材料安排的顺序)
③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师】介绍了颁奖时间与地点。)
第二部分(②③):主体,详细介绍获奖者,明确颁奖机构、颁奖时间与地点。
④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额收人。1896
年诺贝尔逝世,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师】作者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你觉得有什么用意?
【答案】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能够有效保证诺贝尔奖评奖的公正性,能有效防范“谁有钱谁就有权,谁有权谁就有理”的现象发生。公正性是权威性的基础,诺贝尔奖一百多年以来形成的权威性,与这一制度保障关系密切。就当时而言,诺贝尔奖只是首次颁发,特别需要强调其权威性,但如果明确写出,需要大量文字,并非消息所能承担,因此,作者巧妙地用新闻背景来表现诺贝尔奖的公正与权威,既客观,又简洁。
第三部分(④):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师】有人认为《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最后一段介绍新闻背景,删去也不影响新闻的完整性,你怎么看?
【答案】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可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本则新闻单独用一段文字交代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让人们对首次颁发的诺贝尔奖有了全面的了解,说明了评奖的公平、公正,表达了对诺贝尔的敬意。所以不能删去。
本文主旨: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突出了诺贝尔奖的意义,并表达了对诺贝尔奖的怀念与尊敬之情。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一、文题解读
本文以《“飞天”凌空》为主标题,比喻跳水姑娘吕伟的跳水动作如飞天仙女般优美绝伦。副标题《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交代了主要人物和事件。
二、写作背景
1982年11月19日至12月4日,第九届亚运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11月24日,中国运动员吕伟获得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作者采用新闻特写的形式,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欣赏到“飞天”凌空的美丽画面。本文在第九届亚运会的众多报道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好新闻奖”一等奖。
三、知识链接
新闻特写
特写本指摄影中“放大了的近景”。在新闻学上,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片段”剖面”或者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新闻特写通过一个片段、一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
特点: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
选材:截取“局部”,而非一件事的始末或一个人
的一生,并放大细节。
分类:人物特写和场最特写。
四、词语释义
1、翘首:抬起头来。
2、屏息敛声:指因心情紧张或注意力集中,暂时止住了呼吸不敢出气。形容小心翼翼或聚精会神的样子。
3、潇洒:(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
4、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5、悄然:形容寂静无声。
6、如梦初醒:好像刚从梦中醒过来。形容刚刚从糊涂、错误的境地中觉醒过来。
7、由衷:出于本心。
8、新秀:新出现的优秀人才。
五、词语辨析
眼花缭乱——扑所迷离
同:二者都是形容词,都有“不容易看清楚”之意。
异:“眼花缭乱”偏重指主观感受十分复杂,一时分辨不清。
“扑朔迷离”偏重指客观事物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
六、文章分析“飞天”凌空
①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师】这句话赏析一下。【答案】白云飘浮,飞鸟掠过,景物的动与人物的“沉静自若”相互映衬。)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师】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环境描写。渲染了现场紧张的气氛,反衬人物的“沉静自若”,为下文迅速切入事件描述做铺垫。
第一部分(①):描写运动员跳水前的情景。
②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师】描述跳水的第一个动作:起跳。)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突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陵空翔舞的“飞天”。(【师】“托”这个字有什么作用?【答案】“托”字写出吕伟犹如静静定格在空中,与下文的“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对比。)
【师】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运动员的动作比作“飞天”,形象地写出了运动员动作之美,同时还有点题的作用。(考点:赏析旬子的表达作用)
赏析句子表达作用的方法:
1.抓角度: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作方法、表达方式等。
2.析内容:分析句子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3.说作用:分析句子表达了什么感情,突出了什么主旨等。
③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满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师】描述跳水的第二个动作:腾空。)
④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师】描述跳水的第三个动作:入水。)
第二部分(②-④):描写运动员跳水的瞬间。
⑤“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师】这段话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段话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描:写外国记者的语言和动作,以及在场观众的反应,突出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
⑥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5136”,(【师】“5136”是跳水动作代码。“5”指第5组动作,“13”指向前翻腾一周半,“6”指转体三周。)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
⑦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⑧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师】第⑧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不能去掉。这段话写印度观众的赞叹,从侧面表现了中国跳水人才众多,新人辈出,激发读者的自豪之情与爱国情感。
第三部分(⑤-⑧):描述运动员跳水的成绩及观众的反应。
【师】1.本文是怎样把1.7秒的动作展现出来的?
【答案】作者把这精彩的镜头一“5136”动作分解开来,用几个“定格”的画面加以展示:“起跳”“腾空”“人水”。放慢“镜头”,细致描绘,用文字描绘画面,从多方面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以及想象力,似观看影视“特写镜头”,清晰而逼真,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是如何体现新闻特写的特点的?
【答案】落笔集中,突出一点,是这篇特写剪裁上的突出特点。在1.7
秒的时间跨度里,作者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一从“轻轻一蹬”到“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到“插进碧波之中”,跳水姑娘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身姿让人尽收眼底。
报道吕伟夺冠这一新闻事件,倘若按一般通讯写,少不了写整个紧张曲折的过程,写赢得金牌后五星红旗如何在赛场上冉冉升起,写她平时怎样刻苦练功今日终于为国争得荣誉。但作为特写,这些过程及其他背景材料必须舍弃,全靠作者现场观察,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描摹吕伟精彩瞬间的具体形象。读者从这精彩的瞬间,自然会悟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
文章主旨:
本文特写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取桂冠的1.7秒动作,赞美了中国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
第四课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一、文题解读
本文标题由主标题与副标题组成。主标题《着惊海天》中“着”和“惊”是两个动作,“海天”是一个巨大的背景,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副标题《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补充说明了本文记述的事件,“目击”说明记者亲临现场,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
二、写作背景
获悉我国将首次组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飞行,记者多方协调,随直升机飞降正在海上训练的辽宁舰,从高空中目睹了“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的景象。现场采访中,记者获取了独家进入最佳采访部位—辽宁舰舰岛塔台采访的机会,记者充分利用这个最佳视角,见证了我国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这一重大事件的全程。
三、知识链接
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翔实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文章。它主要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
四、词语释义
1、娴熟:熟练
2、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
3、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4、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5、镌刻:雕刻。
五、词语辨析
殚精竭虑——处心积虑
同:二者都有“费心考虑”之意。
异:“殚精竭虑”强调用尽精力,是褒义词。
“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强调蓄谋已久,多含贬义。
六、文章分析
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师】描写辽宁舰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极有画面感。)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描写,用航母、海洋、风浪等事物营造出一种壮美的意境,蕴含着中国海军的豪情。
②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师】这一段介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前的准备工作。
③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答案】点明这次飞行的意义,领起全段。)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师】字里行间展现出浓烈的爱国情怀,是记者内心的真实写照。)
④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答案】点明这次降落的意义,照应第③段首句,领起全段。)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答案】运用比喻,把航母比作一片树叶,突出舰载机看批之难。)据统计,就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能发生在着舰的时候。(【师】交代某大国海军飞机坠毁的数据,倒面材托舰载机着舰之难。)
【师】第①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强军的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渲染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考点:重要语段的作用]
第一部分(①~④):介绍舰载战斗机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及相关背景。
⑤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XXXX起飞,预计XXXX临空!”
⑥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师】把舰载机着舰比喻成“刀尖上的舞蹈”,形象地写出着舰之难。)
⑦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⑧“航向XX,航速X
X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⑨X时X
X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的低吼声。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一架歼一15舰载机正向辽宁舰飞来。
⑩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师】这里的“布满血丝”“紧盯”“密切跟踪”写出了什么?【答案】“布满血丝”写出辽宁舰官兵的辛苦劳累,“紧盯”“密切跟踪”写出他们的紧张、认真、忙碌。)
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四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XXX!”
着舰指挥员:“航向X
X,航速X
......
飞行员:“明白!”
......
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得非常默契。(【师】“非常默契”是建立在无数次刻苦训练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广大官兵严谨认真、不怕吃苦的精神)
【师】这一层详细描写口令及对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些口令与对话都是记者现场聆听到的,记者把这些翔实地记录下来,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塔台内,增强了现场感。
第二部分第一层(~)
:介绍着舰指挥员引导舰载机降落的情况。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一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师】把舰载机比作“凌波海燕”,形象地写出舰载机的轻巧灵活,从侧面反映出飞行员技术娴熟。)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师】第18、19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细节描写。这两段描写关键的着舰环节,作者不惜笔墨地做了详细描述。“咆哮声”“一转弯”“二转弯”“触到航母甲板上”“牢牢地拉住了第二道阻拦索”“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等一系列紧凑的动作细节,生动地再现了舰载机着舰的过程,写出了舰载机着舰的安全和平稳。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字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字的底尖。
【师】记者用“V”字来表现眼前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答案】记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样子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既形象地展示了阻拦索此时的形状,又暗含了
“胜利”这层意思,给新闻带来了非常强烈的感情宣泄,使作品具有了极强的震撼力。
第二部分第二层(~):记述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第二部分(~):记述舰载战斗机从降落到成功着舰的过程。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
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
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师】照应第段“现场
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和第⑦段“都在揪着人心”,表现了人们的喜悦、自豪之情)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
动了!”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师】这句话写出了什么?【答案】写出某大国上将对中国的轻视,从反面突出了中国规裁机成功着舰的意义。)为了这一句,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絮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师】运用反问,突出人们不可抑制的激动之情。)
【师】这一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一段运用了插叙,追述了中国人为了舰载战斗机上舰而付出的努力,赞美了工作人员的奉献精神,点明人们激动的原因。
“快点儿!快点儿!
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苦奋商的飞行甲板上,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走了回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15舰级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珩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悄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师】鲜花”“笑脸
拥抱”展现了什么?【答案】充分展现人们的喜悦之情,极具画面感。〕
“咔嚓!”“咔嚓!”……随着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师】“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点明了什么?【答案】点明了这次降落的历史意义)
第三部分(~),描述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之情。
文章主旨:
本文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载机首次着舰并获得成功的过程,展现了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赞美了中国军人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师】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落后于人,中华民族先后遭到很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经历了百年屈辱。惨痛的历史教训让中国人民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富国强兵,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并获得成功的过程,这是中国人民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一次大胜利,所以振奋人心。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增强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
【师】这篇通讯在记述舰载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们的神态和心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舰载战斗机着舰是这篇通讯记述的主要事件,而人们的神态和心情是辅助之笔,用以从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主题。②表现人们对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③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单元课文概览
课题
作者
核心内容
主要特点
阅读策略
写作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
约三十万人民解放军顺利渡江
语言准确、简介、生动
阅读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把握各自特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
草拟采访提纲,学写新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
详略得当,叙议结合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夏浩然樊云芳
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取桂冠的1.7秒的动作
动静结合,修辞恰当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蔡年迟蒲海洋
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并获得成功的过程
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第一课
消息二则
一、文题解读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题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事件,“三十万”胜利”“南渡过”等字眼鲜明醒目,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
《以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题目展示了渡江战役的概貌,揭示了消息的核心内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使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论文,《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诗词。
三、写作背景
1948年秋天起,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蒋介石政府玩弄“和平”阴谋。1949年4月,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4款,限蒋介石4月20日前表态。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执行毛泽东、朱德共同发布的进军令,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击即溃。4月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这两则新闻稿均是毛泽东于4月22日撰写的,介绍了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动态。
四、知识链接
新
闻
新闻,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新闻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新闻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可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结语,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是新闻的结尾,根据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新闻的特点:时效性强,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五、词语释义
1、经营:
2、摧枯拉朽:
3、溃退:
4、锐不可当:
5、歼灭:
6、击溃:
7、要塞:
8、业已:
六、词语辨析
占领——占据
同:二者都有“用强力或其他手段获取、拥有”之意。
异:“占领”强调用武装力量夺取某个领域,对象多是阵地、地方或别的国家领土。
“占据”强调用强力夺取或保持某一地域或场所。
文章分析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主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约三十万人民解放军顺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并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悦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文题解读
题目点明消息的核心事件,“首届”强调了事件的特殊性,简洁明了。
写作背景
诺贝尔于去世前一年(1895)立下遗嘱,将其财产的大部分共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年息设立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5
种奖金(1968年瑞典银行增设经济学奖),奖励当年在上述领域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三、知识链接
路透社
由英国人保罗·朱利叶斯·路透于1850年创办,是世界上最早创办的通讯社之一,也是目前英国最大的通讯社和西方四大通讯社之一。路透社提供新闻报道给报刊、电视台等各式媒体,并向来以迅速、确享誉国际。
四、词语释义
1、颁发:
2、建树:
3、仲裁:
4、巨额:
五、词语辨析
评定——鉴定
同: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做出评判”之意。
异:“评定”指经过评判或审核来决定,多指工厂产品、文艺作品、学习成绩及工作质量等。
“鉴定”指鉴别和评定人的优缺点,事物的真伪、优劣,包括对艺术品的评价。
文章分析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①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②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③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
④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额收人。1896
年诺贝尔逝世,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本文主旨: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突出了诺贝尔奖的意义,并表达了对诺贝尔奖的怀念与尊敬之情。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一、文题解读
本文以《“飞天”凌空》为主标题,比喻跳水姑娘吕伟的跳水动作如飞天仙女般优美绝伦。副标题《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交代了主要人物和事件。
二、写作背景
1982年11月19日至12月4日,第九届亚运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11月24日,中国运动员吕伟获得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作者采用新闻特写的形式,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欣赏到“飞天”凌空的美丽画面。本文在第九届亚运会的众多报道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好新闻奖”一等奖。
三、知识链接
新闻特写
特写本指摄影中“放大了的近景”。在新闻学上,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片段”剖面”或者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新闻特写通过一个片段、一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
特点: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
选材:截取“局部”,而非一件事的始末或一个人
的一生,并放大细节。
分类:人物特写和场最特写。
四、词语释义
1、翘首:
2、屏息敛声:
3、潇洒:
4、轻盈:
5、悄然:
6、如梦初醒:
7、由衷:
8、新秀:
五、词语辨析
眼花缭乱——扑所迷离
同:二者都是形容词,都有“不容易看清楚”之意。
异:“眼花缭乱”偏重指主观感受十分复杂,一时分辨不清。
“扑朔迷离”偏重指客观事物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
六、文章分析“飞天”凌空
①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②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突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陵空翔舞的“飞天”。
赏析句子表达作用的方法:
1.抓角度: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作方法、表达方式等。
2.析内容:分析句子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3.说作用:分析句子表达了什么感情,突出了什么主旨等。
③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满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④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⑤“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⑥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
⑦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⑧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文章主旨:
本文特写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取桂冠的1.7秒动作,赞美了中国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
第四课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一、文题解读
本文标题由主标题与副标题组成。主标题《着惊海天》中“着”和“惊”是两个动作,“海天”是一个巨大的背景,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副标题《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补充说明了本文记述的事件,“目击”说明记者亲临现场,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
二、写作背景
获悉我国将首次组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飞行,记者多方协调,随直升机飞降正在海上训练的辽宁舰,从高空中目睹了“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的景象。现场采访中,记者获取了独家进入最佳采访部位—辽宁舰舰岛塔台采访的机会,记者充分利用这个最佳视角,见证了我国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这一重大事件的全程。
三、知识链接
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翔实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文章。它主要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
四、词语释义
1、娴熟:
2、一丝不苟:
3、惊心动魄:
4、白手起家:
5、镌刻:
五、词语辨析
殚精竭虑——处心积虑
同:二者都有“费心考虑”之意。
异:“殚精竭虑”强调用尽精力,是褒义词。
“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强调蓄谋已久,多含贬义。
六、文章分析
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②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③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④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就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能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⑤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XXXX起飞,预计XXXX临空!”
⑥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⑦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⑧“航向XX,航速X
X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⑨X时X
X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的低吼声。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一架歼一15舰载机正向辽宁舰飞来。
⑩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四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XXX!”
着舰指挥员:“航向X
X,航速X
......”
飞行员:“明白!”
......
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得非常默契。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一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字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字的底尖。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
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
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
动了!”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句,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絮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快点儿!快点儿!
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苦奋商的飞行甲板上,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走了回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15舰级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珩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悄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咔嚓!”“咔嚓!”……随着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文章主旨:
本文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载机首次着舰并获得成功的过程,展现了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赞美了中国军人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