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土壤的成分及种类》培优训练
1.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红土”与嘉兴的“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采样后带了一块回家,并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可以看出,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A.有机物含量
B.空气体积分数
C.土壤生物数量
D.无机盐含量
【答案】B
【解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对照试验中变量的惟一性。
【详解】有机物和无机盐的测试需要土壤浸出液,这个没有;测生物数量的时候,需要昆虫收集器,乘土的容器下面要有一个收集昆虫的容器,这个也没有。所以用排除法选B.故选:B.
2.土壤组成模型中,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是(▲)
【答案】
D
【解析】适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的组成物质的体积比例是矿物质45%,有机质5%,空气20%∽30%,水分20%∽30%
【分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适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的组成物质的体积比例。
【详解】作物生长最适宜的土壤的组成物质的体积比例是矿物质45%,有机物5%,空气20%∽30%,水分20%∽30%,因此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是D.故选:D
3.以下三种土壤样品中,通气性能最差、保水性能最强的分别是(▲)
土壤土壤名称土壤质地部甲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乙
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
A.甲、甲
B.甲、乙
C.乙、乙
D.乙、丙
土壤样品
土壤名称
土壤质地
甲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
乙
黏土类土壤
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
丙
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从土壤质地上分析,砂土类土壤因含砂粒多,所以通气性能最强,但保水性能最差;黏土类土壤因含黏粒多,所以通气性能最差,保水性能最强。故选C.
4.育才中学201班的刘燕同学,利用下列操作测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
①用金属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块土壤,刚好盛满容器。②用量筒向金属容器内加水,直至水面与容器口相平为止,记录体积,加水前量筒内水的体积为V1,加水后剩余水的体积为V2。③将容器中的土壤倒出,洗涤金属容器。④用量筒向容器内注水到液面与容器口相平,把容器中的水倒入量筒,测得水的体积为V3。⑤计算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刘燕同学计算的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的式子正确的是(▲)
×100%
B.
×100%
×100%
D.×100%
【答案】
C
【解析】土壤中空气体积根据土壤空气体积分数=土壤中空气体积/土壤体积×100%,进行计算。
【分析】本考点考查了土壤空气体积分数,比较新颖,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
【详解】土壤中加水的体积即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故为V1-V2,土壤的体积为V3;所以土壤空气体积分数为:(V1-V2)/V3×100%.
故选:C.
5.中央电视台曾介绍段儒斌发明的微生物催腐剂。微生物催腐剂的推广使用有助于解决由焚烧秸秆、稻草带来的环境污染、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小明为探究腐生细菌对植物落叶的分解作用,将经过灭菌处理的落叶分成甲、乙、丙三组,按下表设计,浇上等量的蒸馏水,放在无菌环境条下进行培养,并得到如下实验现象。
组别
腐生细菌
温度/℃
实验现象
甲
无
25
第25天落叶还没变化
乙
有
25
第25天落叶完全腐烂
丙
有
35
第18天落叶完全腐烂
(1)甲组在实验中起的作用是
▲
。
(2)进行乙、丙实验所依据的实验假设是
▲
。
(3)该实验设计还存在不完善之处:
▲
。
【答案】(1)对照;(2)温度越高,腐生细菌对植物落叶分解作用可能越明显;(3)没有设置最低温度
【解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2)由表格可知,乙组和丙组除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乙组和丙组进行对照实验时,变量是温度。
【分析】解此题的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详解】(1)小明为了探究腐生细菌对植物落叶是否分解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以及表格信息可知:该实验的假设是腐生细菌对植物落叶的分解作用;(2)因为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细菌对植物落叶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三组所取的落叶应选自同一种树并且质量要相同(相等或一样);(3)若甲、乙两组对照,该实验的变量是细菌,对照组是甲,实验组是乙.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乙组的树叶完全腐烂,甲组的树叶没有腐烂现象,说明腐生细菌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6.在做“测土壤中有机物的质量分数”的实验时,如果选取的是湿润土壤,测得的值将
▲
(填“偏高”或“偏低”)。
【答案】偏低
【解析】【分析】【详解】偏低,因为湿润的土壤含水分多!水不是有机物!所以总质量增加!但有机物质量质量没增加!
7.土壤是地球形成以后逐渐在生物和非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土壤主要是由下列哪些物质组成的(▲)
①砂粒
②有机物
③水
④空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掌握土壤的概念。
【详解】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故选:D.
8.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
A.提高土壤中的无机盐成分
B.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C.给植物提供食物
D.作为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材料
【答案】B
【解析】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做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绿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埋入地里可以被微生物分解,从而被其他的植物利用。
【分析】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做肥料的栽培植物,弥补了无机肥料的不足,对植物生长意义重大。
【详解】有分析可知,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绿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埋入地里可以被微生物分解,从而被其他的植物利用。故选:B.
9.将一个土块浸没在水中,过一段时间发现液面下降了,这个实验可以证明(▲)
A.土壤中含有水
B.土壤中含有空气
C.土壤中含有无机盐
D.土壤的密度大于水
【答案】
B
【解析】土壤是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有机体以及水分和空气等的混合体。按重量计,矿物质占到固相部分(土壤干重)的90~95%或更多,有机质约占1~10%,可见土壤成分以矿物质为主。
【分析】熟知土壤的组成和功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将一个土块浸没在水中,过一段时间发现液面下降了,原因土壤中的空气散失到大气中,这个实验可以证明土壤中含有空气。故选:B.
10.研究观察土壤的结构成分时,为了扩大观察的范围,我们应选用下列什么工具来进行观察(▲)
A.放大镜
B.光学显微镜
C.电子显微镜
D.近视镜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A、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也显然达不到观察土壤结构的条件。A错误。B、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可以达到2000倍。对于观察土壤结构,比较适合。要扩大观察范围,只有它最合适了。B正确。C、电子显微镜主要是观察物质的结构组成,放大倍数可以达到300万倍,主要观察原子和晶体分部的。对于扩大范围,显然不适合。C错误。D、观察的是土壤的结构成分,因此用近视镜是不可以的。近视镜是缩小的,如果你能用近视镜看土壤结构的话,那么,直接带近视眼镜就可以了。D错误。故选:B
11.将一定量灼烧过的土壤放入蒸馏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约10mL,过滤并收集滤液。再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结果在蒸发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的粉状残留物。这些物质可能是(▲)
A.有机物
B.无机盐
C.砂粒
D.腐殖质
【答案】
B
【解析】【分析】【详解】将土壤灼烧后,腐殖质和有机物会分解了,再将灼烧过的土壤制成土壤溶液,取浸出液过滤得到的滤液中不含砂粒,将滤液放在蒸发皿中,酒精灯加热水分蒸发后,留下的白色粉状物,最可能是无机盐。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B
12.构成土壤的物质,固体部分主要由
▲
和
▲
组成,其中
▲
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答案】矿物质颗粒;腐殖质;矿物质颗粒
【解析】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分析】本题考查土壤的组成。
【详解】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故答案为:矿物质颗粒;腐殖质;矿物质颗粒
13.岩石在长期的
▲
、冷热交替和
▲
的作用下,逐渐变成了土壤。
【答案】风吹雨打;生物
【解析】【分析】【详解】略
14.下列是测量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过程,请按实验的先后顺序排列:
▲
。
①用等体积的铁块代替土块重复上述实验,记录注水量为V2
②取体积为V的干燥土壤一块放入大烧杯中
③根据两次实验注水量计算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V1-V2)/V
④先后分别用量筒和滴管向烧杯内注水并恰好浸没土块,记录注水量为V1
【答案】②④①③
【解析】【分析】【详解】步骤大致如下:步骤1:取一块土块记录体积为V,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大烧杯中。步骤2:分别沿烧杯壁缓慢地向2只烧杯内注水,开始时用量筒取一定体积的水注入,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为止分别几率注水量V1和V2.步骤3:根据公式计算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V1-V2)/V,因此测定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步骤是②④①③.“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的活动,
答案选:②④①③
15.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农民要进行“搁田”。“搁田”就是在水田的四周挖出较深的水沟,把田里的水排出,使土壤干燥些。下列与“搁田”无关的是(▲)
A.协调土壤水分和空气的平衡
B.促进水稻根系的呼吸作用
C.控制水稻叶片的疯长
D.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答案】D
【解析】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
【详解】农田淹水后,水把土壤缝隙中的空气排挤出来了,使土壤中的氧气过少,根毛无法呼吸,导致根烂掉;因此农田淹水以后必须及时排涝,是为了让植物的根得到足够的氧气,维持根的正常呼吸;协调土壤水分和空气的平衡;控制水稻叶片的疯长。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无关。故选:D.
16.农民在生产活动中,对土壤的性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手捏后松开成“一盘散沙”的土壤属于
▲
。湿时黏,干时硬,如“铁板一块”的土壤属于
▲
。屋前房后的菜园土,蚯蚓多,养分足,形成“团粒状结构”的土壤属于
▲
。
【答案】砂土类土壤;
黏土类土壤;
壤土类土壤
【解析】【分析】【详解】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易干旱,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强;壤土类土壤质地较均匀,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故手捏后松开成“一盘散沙”的土壤属于砂土;湿时黏,干时硬,如“铁板一块”的土壤属于黏土;蚯蚓多,养分足,形成“团粒状结构”的土壤属于壤土。答案:砂土类土壤;
黏土类土壤;
壤土类土壤
17.某中学八年级(11)班俞欣依同学利用下图中三个装置探究土壤保水性,a中砂粒体积是b中的一半,c中黏粒体积和b中砂粒体积相同。在三个装置中分别倒入半杯水,在相同的时间内,若渗出的水如图所示(三只锥形瓶完全一样)。试回答:
(1)若图上所标的渗出水量有一个是错的,那么最有可能错误的是(▲)
A.a装置
B.b装置
C.c装置
D.三个装置都没有错
(2)根据b装置中渗出的水比c装置渗出的水
▲
(填“多”或“少”)这一实验现象,可以验证砂粒的透水性比黏粒强。
【答案】(1)C;(2)
多
【解析】【分析】【详解】略
18.做土壤渗水实验时,必须控制的相同条件是(▲)
①取用砂粒和黏粒的体积相同
②加入的水量一定要相同
③渗水的时间要完全相同
④漏斗里放人的脱脂棉花要一样多
⑤锥形瓶的大小应完全相同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答案】
C
【解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分析】“对照原则”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
【详解】做土壤的渗水实验时,必须控制的相同条件:①取用砂粒和黏粒的体积要相同、②加入的水量一定要相同、③漏斗的形状要完全相同、④漏斗里放入的脱脂棉花要一样多。而⑤实验中锥形瓶是仅仅用来盛水的容器,不需要控制相同。故选:C.
19.东北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分布着生产力很高的黑土、黑钙土,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自然和人为原因引起黑土冲刷,导致黑土肥力下降。在黑土利用中,注意培肥能保持或提高土壤肥力。培肥的主要措施是增施有机肥,下列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方法是(▲)
A.停止耕种
B.多浇水
C.增施化肥
D.秸秆还田
【答案】
D
【解析】【分析】【详解】东北平原分布肥沃的黑土,但是黑土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的肥力下降。在利用黑土过程中注意增施有机肥,来提高黑土肥力。停止耕种可以逐渐恢复土壤的肥力,但是不能最有效地恢复和提高黑土肥力,A错误;多浇水会造成土壤的盐碱化,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B错误;增施化肥会造成土壤的板结,土壤的肥力下降,C错误;秸秆还田是指作物收获后,将秸秆粉碎后还田,土壤肥力恢复的最有效方法,D正确;故答案为D.
20.为了测定土壤中不同颗粒所占的比例,小明同学在校园中采集了土壤样品。经测定,其土壤成分的比例如下:
(1)该土壤样品的类型为
▲
。
空气
水
粉砂粒
砂粒
黏粒
有机物
25%
25%
15%
17%
16%
2%
(2)该地的土壤通气性能
▲
(填“较好”或“较差”),透水性能
▲
(填“较好”或“较差”),对植物生长
▲
(填“有利”或“不利”)。
【答案】(1)壤土类土壤;(2)较好;较好;有利
【解析】【分析】【详解】(1)按土壤质地,土壤一般分为三大类: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风性能一般。根据表格可知,该土壤样品的类型是壤土类土壤。(2)根据表格可知,该土壤粉砂粒、砂粒较多,因此其通气性能较好,透水性能较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21.课外活动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要求大家分组进行探究。某小组讨论后认为可能有三个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并设计了下表所示的方案。(说明:所用的花盆和植物相同,“十”的数量表示浇水量的多少或光照时间的长短)
花盆编号
土壤种类
浇水量
光照时间长短
1
壤土
+++
+++
2
壤土
+++
++++
3
砂土
+++
+++
4
(1)在科学实验中,当实验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必须控制好变量。1、2号花盆的其他素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因素是
▲
。
(2)仔细分析1号与3号花盆的实验设计,你认为他们所要探究的问题是
▲
。
(3)为了通过与1号花盆的比较来确定浇水量多少对植物的影响,请你参照上表的方法对4号花盆的土壤种类、浇水量、光照时间作出设计。
(4)由于土壤的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保水、通气等能力也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向2、3号花盆中同时浇一定量的水,从盆底流出水分较多的是
▲
号花盆。
【答案】(1)光照时间长短;
(2)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壤土,(3)十十十十,十十十;(4)3
【解析】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题从土壤种类、浇水量、光照时间长短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实验的设计,设计实验方案时对变量的控制,是验成功的关键。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在进行实验时,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准确性,必须注意变量的控制。
【详解】(1)分析1号2号花盆,土壤种类和浇水量相同,光照时间不同,所以本题答案为:光照时间长短(写光、光照。光照时间也可);(2)分析1号和3号花盆,浇水量和光照时间相同,不同的是1号时壤土,3号时沙土,所以想探究的问题是土壤种类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所以本题答案为: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通过与1号盆的比较来确定浇水量多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所以设计实验时只要浇水量不同,其他变量相同均可,所以本题答案为:壤土,十十十十,十十十;(4)土壤的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保水、通气等能力也是不同的,这与构成物质的颗粒大小有关,壤土的构成颗粒较小,沙土的构成颗粒较大,所以沙土漏水明显,所以本题答案为:3
22.易阳同学从网上获知,“蚁巢土”(蚂蚁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他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来探究“蚁巢土”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
(一)实验步骤:
(1)土壤采集:①“蚁巢土”:以蚂蚁窝为中心,挖取直径为10cm、深10cm范围的土壤;②蚂蚁窝附近的土壤:在蚂蚁窝附近找到土质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以上述方法取土。
(2)土壤分装:将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只)。将处理好的①②号土壤分别装人第一和第二组花盆。
(3)栽培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种1株生长状况良好的、大小相同的大豆芽,将花盆置于温度适宜且有光照的地方进行培养,定期用蒸馏水喷酒。每日测量并记录不同土壤中植物的高度(平均值),连续18天。
(二)实验结果:
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长曲线对照(如下图)。
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蚂蚁窝附近取土是为了设置
▲
。该土样选择在蚂蚁窝附近且土质和含水量等均相同是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确保只有一个
▲
。
(2)上述实验的实验结论是蚁巢土
▲
。
(3)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应该怎样做?
▲
。
(4)就上述实验,提出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答案】(1)对照实验变量;(2)有利于植物的生长;(3)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看是否有相同的结果);(4)如:蚂蚁筑巢前后土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蚁巢土中什么成分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合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科学探究过程通常涉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环节。在科学实验中,能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成为变量。
【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2)根据题意蚁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3)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应该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看是否有相同的结果)(4)根据上述实验可提出下面的问题如:蚂蚁筑巢前后土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蚁巢土中什么成分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合理即可)故答案为:(1)对照实验变量(2)有利于植物的生长(3)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看是否有相同的结果)(4)如:蚂蚁筑巢前后土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蚁巢土中什么成分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合理即可)
23.(2019·浙江模拟)根据表中土壤颗粒的分类情况,回答问题:
(1)从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黏粒含量多,保水性
▲
(填“好”或“差”)。
(2)如图“桃蛋”是一种多肉植物,它喜欢温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环境;它耐旱性强,适应疏松、排水透气性能好的土壤生长。则种植“桃蛋”的土壤中应含有较多的
▲
(填“砂粒”“粉砂粒”或“黏粒”)。
名称
直径(毫米)
砂粒
2.0∽0.02
粉砂粒
0.02∽0.002
黏粒
<0.002
(3)土壤根据矿物质颗粒、空气、水和有机质等的组成比例不同,可以分为砂土类、黏土类、壤土类三种土壤类型。其中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是
▲
。
【答案】(1)好;(2)砂粒;(3)壤土类
【解析】土壤根据矿物质颗粒、空气、水和有机质等的组成比例不同,可以分为砂土类、黏土类、壤土类三种土壤类型。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各种不同土壤的特点。
【详解】(1)从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主要由非常小的(<2μm)硅酸铝盐颗粒组成,是含沙粒很少、黏粒含量多,具有可塑性和黏性的土壤。保水性较好。(2)“桃蛋”是一种多肉植物,它喜欢温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环境:它耐旱性强,适应疏松、排水透气性能好的土壤生长。据表中数据可见:“桃蛋”适于生活在砂粒较多的土壤中,这种土壤透气性能好。(3)土壤的结构不同,它们的保水、通气等能力也是不同的,这与构成物质的颗粒大小有关,壤土的构成颗粒较小,沙土的构成颗粒较大,所以沙土漏水明显,黏土类土壤黏性很强,表示土壤空隙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较差。不利于植物生长。所以为了保水和保肥能力都比较强应选用的是壤土类土壤。故答案为:(1)好;(2)砂粒;(3)壤土类
24.某同学取四份土壤,在①②③三个花盆中放入较肥沃的土壤,花盆④中放入细砂石和碎石块,把长势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移栽到盆中。然后将花盆①放在盛满水的水盆中,水面与土面相平。同时每天给花盆①②④中的土壤浇相同的水,花盆③中的土壤不浇水。①请回答:
(1)从实验条件上看:
①②有什么不同?
▲
。
②③有什么不同?
▲
。
②④有什么不同?
▲
。
(2)从实验结果上看:
①②比较说明了
▲
;
②③比较说明了
▲
;
②④比较说明
▲
。
(3)请帮助该同学预测,哪一盆植物生长最好?并说明理由。
▲
。
【答案】(1)土壤中有无空气土壤中有无足够的水土壤的质地
(2)土壤中缺乏空气不利于植物生长
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长
土壤保水性能影响植物生长
(3)②中生长得最好。因为②盆有适于植物生长的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解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分析】设置对照实验目的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探究实验一定要设置对照组。
【详解】(1)土壤中有无空气土壤中有无足够的水土壤的质地
(2)土壤中缺乏空气不利于植物生长
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长
土壤保水性能影响植物生长
(3)②中生长得最好。因为②盆有适于植物生长的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25.实验设计的严密性、操作的规范性等都很重要,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1)两容器中分别盛有等质量的酒精和水,室温下放置几天后,两者的质量都明显减少,且酒精减少得更多,如图甲所示。某同学由此得出“酒精比水蒸发得更快”的结论。但是另一位同学认为不能得出该结论,其理由是实验中没有控制
▲
相同,因此无法比较蒸发快慢。
(2)如图乙所示,研究“土壤中是否有其他有机物”的实验时,用天平称取刚挖出的土壤50g,并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土壤冷却后称得其质量为45.2g,实验过程中土壤没有通过铁丝网流失,则说明土壤中含有的有机物质量为4.8g.某同学认为没有用
▲
做实验,因此得不出有机物质量为4.8g的结论。
(3)在“证明植物进行呼吸”的实验时,取一大口塑料瓶,装入豆芽,盖紧瓶盖,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然后打开瓶盖,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瓶内,蜡烛立刻熄灭。甲同学由此得出“塑料瓶内的O2减少了”,乙同学则由此得出“塑料瓶内的CO2增多了”,你认为
▲
同学的结论更合理。
【答案】(1)液体表面积;(2)干燥的土壤;(3)甲
【解析】
进行对比试验时要确定好常量和变量。
【分析】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详解】(1)另一位同学认为不能得出该结论,其理由是实验中没有控制液体表面积相同,因此无法比较蒸发快慢。故填:液体表面积。(2)实验过程中土壤没有通过铁丝网流失,则说明土壤中含有的有机物质量为4.
8克。某同学认为没有用干燥的土壤做实验,因此得不出有机物质量为4.
8克的结论。故填:干燥的土壤。(3)将点燃的蜡烛放人瓶内,蜡烛立刻熄灭,由此说明塑料瓶内的O2减少了,或塑料瓶内的二氧化碳或其它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增多了,因此甲同学的结论更合理。故填:甲
故答案:(1)液体表面积。(2)干燥的土壤。(3)甲。
26.(2019·浙江衢州模拟)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小江进行了以下实验:取甲、乙两个同规格的玻璃杯,甲杯中放入潮湿的肥沃土壤,乙杯中放入经烘干的同种土壤,然后在甲、乙两杯中同时各放入10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同种蚯蚓。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10条蚯蚓而不是1条蚯蚓做实验,其目的是
▲
。
(2)一段时间后,发现乙杯中的蚯蚓蠕动逐渐减弱,然后就不动了,而甲杯中蚯蚓活动正常,该实验说明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是
▲
。
(3)小江向甲杯倒人清水至刚好覆盖土壤,发现蚯蚓都钻出了土壤,这与雨后大量蚯蚓钻出地面一样,都是因为土壤中缺少
▲
。
【答案】(1)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水分;(3)空气
【解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分析】解决此题要根据科学探究的环节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1)在实验时,可可同学每组各用5条蚯蚓做实验而不是1条,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人经烘干的肥沃土壤,所以本实验的变量是水。一段时间后,发现乙杯中的蚯蚓蠕动逐渐减弱,然后就不动了,而甲杯中蚯蚓活动正常,该实验说明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水分。(3)蚯蚓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氧气先溶解在体壁的粘液里,然后渗透到体壁内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体壁排出体外。因此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蚯蚓需要呼吸空气中氧,大雨过后土壤缝隙被水填满空气减少,蚯蚓为了呼吸纷纷钻出地面。故答案为:(1)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水分;(3)空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土壤的成分及种类》培优训练
1.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红土”与嘉兴的“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采样后带了一块回家,并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可以看出,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
A.有机物含量
B.空气体积分数
C.土壤生物数量
D.无机盐含量
2.土壤组成模型中,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是(
)
3.以下三种土壤样品中,通气性能最差、保水性能最强的分别是(
)
土壤土壤名称土壤质地部甲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乙
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
A.甲、甲
B.甲、乙
C.乙、乙
D.乙、丙
土壤样品
土壤名称
土壤质地
甲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
乙
黏土类土壤
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
丙
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
4.育才中学201班的刘燕同学,利用下列操作测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
①用金属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块土壤,刚好盛满容器。②用量筒向金属容器内加水,直至水面与容器口相平为止,记录体积,加水前量筒内水的体积为V1,加水后剩余水的体积为V2。③将容器中的土壤倒出,洗涤金属容器。④用量筒向容器内注水到液面与容器口相平,把容器中的水倒入量筒,测得水的体积为V3。⑤计算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刘燕同学计算的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的式子正确的是(
)
×100%
B.
×100%
×100%
D.×100%
5.中央电视台曾介绍段儒斌发明的微生物催腐剂。微生物催腐剂的推广使用有助于解决由焚烧秸秆、稻草带来的环境污染、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小明为探究腐生细菌对植物落叶的分解作用,将经过灭菌处理的落叶分成甲、乙、丙三组,按下表设计,浇上等量的蒸馏水,放在无菌环境条下进行培养,并得到如下实验现象。
组别
腐生细菌
温度/℃
实验现象
甲
无
25
第25天落叶还没变化
乙
有
25
第25天落叶完全腐烂
丙
有
35
第18天落叶完全腐烂
(1)甲组在实验中起的作用是
。
(2)进行乙、丙实验所依据的实验假设是
。
(3)该实验设计还存在不完善之处:
。
6.在做“测土壤中有机物的质量分数”的实验时,如果选取的是湿润土壤,测得的值将
(填“偏高”或“偏低”)。
7.土壤是地球形成以后逐渐在生物和非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土壤主要是由下列哪些物质组成的(
)
①砂粒
②有机物
③水
④空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
)
A.提高土壤中的无机盐成分
B.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C.给植物提供食物
D.作为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材料
9.将一个土块浸没在水中,过一段时间发现液面下降了,这个实验可以证明(
)
A.土壤中含有水
B.土壤中含有空气
C.土壤中含有无机盐
D.土壤的密度大于水
10.研究观察土壤的结构成分时,为了扩大观察的范围,我们应选用下列什么工具来进行观察(
)
A.放大镜
B.光学显微镜
C.电子显微镜
D.近视镜
11.将一定量灼烧过的土壤放入蒸馏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约10mL,过滤并收集滤液。再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结果在蒸发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的粉状残留物。这些物质可能是(
)
A.有机物
B.无机盐
C.砂粒
D.腐殖质
12.构成土壤的物质,固体部分主要由
和
组成,其中
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13.岩石在长期的
、冷热交替和
的作用下,逐渐变成了土壤。
14.下列是测量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过程,请按实验的先后顺序排列:
。
①用等体积的铁块代替土块重复上述实验,记录注水量为V2
②取体积为V的干燥土壤一块放入大烧杯中
③根据两次实验注水量计算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V1-V2)/V
④先后分别用量筒和滴管向烧杯内注水并恰好浸没土块,记录注水量为V1
15.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农民要进行“搁田”。“搁田”就是在水田的四周挖出较深的水沟,把田里的水排出,使土壤干燥些。下列与“搁田”无关的是(
)
A.协调土壤水分和空气的平衡
B.促进水稻根系的呼吸作用
C.控制水稻叶片的疯长
D.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16.农民在生产活动中,对土壤的性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手捏后松开成“一盘散沙”的土壤属于
。湿时黏,干时硬,如“铁板一块”的土壤属于
。屋前房后的菜园土,蚯蚓多,养分足,形成“团粒状结构”的土壤属于
。
17.某中学八年级(11)班俞欣依同学利用下图中三个装置探究土壤保水性,a中砂粒体积是b中的一半,c中黏粒体积和b中砂粒体积相同。在三个装置中分别倒入半杯水,在相同的时间内,若渗出的水如图所示(三只锥形瓶完全一样)。试回答:
(1)若图上所标的渗出水量有一个是错的,那么最有可能错误的是(
)
A.a装置
B.b装置
C.c装置
D.三个装置都没有错
(2)根据b装置中渗出的水比c装置渗出的水
(填“多”或“少”)这一实验现象,可以验证砂粒的透水性比黏粒强。
18.做土壤渗水实验时,必须控制的相同条件是(
)
①取用砂粒和黏粒的体积相同
②加入的水量一定要相同
③渗水的时间要完全相同
④漏斗里放人的脱脂棉花要一样多
⑤锥形瓶的大小应完全相同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19.东北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分布着生产力很高的黑土、黑钙土,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自然和人为原因引起黑土冲刷,导致黑土肥力下降。在黑土利用中,注意培肥能保持或提高土壤肥力。培肥的主要措施是增施有机肥,下列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方法是(
)
A.停止耕种
B.多浇水
C.增施化肥
D.秸秆还田
20.为了测定土壤中不同颗粒所占的比例,小明同学在校园中采集了土壤样品。经测定,其土壤成分的比例如下:
(1)该土壤样品的类型为
。
空气
水
粉砂粒
砂粒
黏粒
有机物
25%
25%
15%
17%
16%
2%
(2)该地的土壤通气性能
(填“较好”或“较差”),透水性能
(填“较好”或“较差”),对植物生长
(填“有利”或“不利”)。
21.课外活动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要求大家分组进行探究。某小组讨论后认为可能有三个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并设计了下表所示的方案。(说明:所用的花盆和植物相同,“十”的数量表示浇水量的多少或光照时间的长短)
花盆编号
土壤种类
浇水量
光照时间长短
1
壤土
+++
+++
2
壤土
+++
++++
3
砂土
+++
+++
4
(1)在科学实验中,当实验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必须控制好变量。1、2号花盆的其他素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因素是
。
(2)仔细分析1号与3号花盆的实验设计,你认为他们所要探究的问题是
。
(3)为了通过与1号花盆的比较来确定浇水量多少对植物的影响,请你参照上表的方法对4号花盆的土壤种类、浇水量、光照时间作出设计。
(4)由于土壤的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保水、通气等能力也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向2、3号花盆中同时浇一定量的水,从盆底流出水分较多的是
号花盆。
22.易阳同学从网上获知,“蚁巢土”(蚂蚁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他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来探究“蚁巢土”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
(一)实验步骤:
(1)土壤采集:①“蚁巢土”:以蚂蚁窝为中心,挖取直径为10cm、深10cm范围的土壤;②蚂蚁窝附近的土壤:在蚂蚁窝附近找到土质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以上述方法取土。
(2)土壤分装:将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只)。将处理好的①②号土壤分别装人第一和第二组花盆。
(3)栽培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种1株生长状况良好的、大小相同的大豆芽,将花盆置于温度适宜且有光照的地方进行培养,定期用蒸馏水喷酒。每日测量并记录不同土壤中植物的高度(平均值),连续18天。
(二)实验结果:
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长曲线对照(如下图)。
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蚂蚁窝附近取土是为了设置
。该土样选择在蚂蚁窝附近且土质和含水量等均相同是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确保只有一个
。
(2)上述实验的实验结论是蚁巢土
。
(3)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应该怎样做?
。
(4)就上述实验,提出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23.(2019·浙江模拟)根据表中土壤颗粒的分类情况,回答问题:
(1)从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黏粒含量多,保水性
(填“好”或“差”)。
(2)如图“桃蛋”是一种多肉植物,它喜欢温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环境;它耐旱性强,适应疏松、排水透气性能好的土壤生长。则种植“桃蛋”的土壤中应含有较多的
(填“砂粒”“粉砂粒”或“黏粒”)。
名称
直径(毫米)
砂粒
2.0∽0.02
粉砂粒
0.02∽0.002
黏粒
<0.002
(3)土壤根据矿物质颗粒、空气、水和有机质等的组成比例不同,可以分为砂土类、黏土类、壤土类三种土壤类型。其中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是
。
24.某同学取四份土壤,在①②③三个花盆中放入较肥沃的土壤,花盆④中放入细砂石和碎石块,把长势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移栽到盆中。然后将花盆①放在盛满水的水盆中,水面与土面相平。同时每天给花盆①②④中的土壤浇相同的水,花盆③中的土壤不浇水。①请回答:
(1)从实验条件上看:
①②有什么不同?
。
②③有什么不同?
。
②④有什么不同?
。
(2)从实验结果上看:
①②比较说明了
;
②③比较说明了
;
②④比较说明
。
(3)请帮助该同学预测,哪一盆植物生长最好?并说明理由。
。
25.实验设计的严密性、操作的规范性等都很重要,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1)两容器中分别盛有等质量的酒精和水,室温下放置几天后,两者的质量都明显减少,且酒精减少得更多,如图甲所示。某同学由此得出“酒精比水蒸发得更快”的结论。但是另一位同学认为不能得出该结论,其理由是实验中没有控制
相同,因此无法比较蒸发快慢。
(2)如图乙所示,研究“土壤中是否有其他有机物”的实验时,用天平称取刚挖出的土壤50g,并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土壤冷却后称得其质量为45.2g,实验过程中土壤没有通过铁丝网流失,则说明土壤中含有的有机物质量为4.8g.某同学认为没有用
做实验,因此得不出有机物质量为4.8g的结论。
(3)在“证明植物进行呼吸”的实验时,取一大口塑料瓶,装入豆芽,盖紧瓶盖,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然后打开瓶盖,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瓶内,蜡烛立刻熄灭。甲同学由此得出“塑料瓶内的O2减少了”,乙同学则由此得出“塑料瓶内的CO2增多了”,你认为
同学的结论更合理。
26.(2019·浙江衢州模拟)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小江进行了以下实验:取甲、乙两个同规格的玻璃杯,甲杯中放入潮湿的肥沃土壤,乙杯中放入经烘干的同种土壤,然后在甲、乙两杯中同时各放入10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同种蚯蚓。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10条蚯蚓而不是1条蚯蚓做实验,其目的是
。
(2)一段时间后,发现乙杯中的蚯蚓蠕动逐渐减弱,然后就不动了,而甲杯中蚯蚓活动正常,该实验说明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是
。
(3)小江向甲杯倒人清水至刚好覆盖土壤,发现蚯蚓都钻出了土壤,这与雨后大量蚯蚓钻出地面一样,都是因为土壤中缺少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