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
钱钟书
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析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尤其在 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有卓著成绩。他因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钱钟书
作者作品
主要作品: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长篇小说《围城》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语等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等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钱钟书作品
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县。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父亲为他正式取名“钟书”。
1920年,入无锡东林小学。父亲为钱钟书改字“默存”,要他少说话。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报考时,数学成绩不及格,因中英文成绩特优,被破格录取。
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与杨绛结婚,同船赴英。 37年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作者简介
钱钟书
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1966年钱钟书、杨绛均被“揪出” ,有人写大字报诬陷钱钟书轻蔑领袖著作,钱钟书、杨绛用事实澄清了诬陷。
1991年,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钟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谢绝拍摄。
1998年12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当晚,江泽民总书记亲自给钱先生的夫人杨绛打电话,对钱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作者简介
钱钟书
背景探寻
钱钟书先生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本文是钱钟书先生根据自己的一篇演讲稿节译而成的(原稿为英文, 是1945年12月6 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 主要谈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形式方面的异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及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
文题解读
“谈中国诗”,“中国诗”是文章谈论的对象。文题表明作者所谈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 ,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历史、思想内容、表现方式等方面的特点。
诗歌体裁特点
①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壹
贰
②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诗歌类别
①按内容有无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可分为抒情诗(如舒婷《致橡树》)和叙事诗(如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壹
贰
②按形式分为格律诗(如闻一多《死水》)、自由诗( 如臧克家《有的人》)、散文诗(如高尔基《海燕》)。
诗歌类别
③按创作来源分为群众创作的民歌(如《诗经》中的“国风”)和文人诗作。
叁
肆
④按时代可分为现代诗歌(1919年“五四运动”后产生)和古典诗歌。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
思
考
1、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2、如果把文章划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具体怎么分?
分 段
壹
贰
叁
引论(1):论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本论(2—7):中国诗基本特征
结论(8):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一、本文是一篇演讲稿,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论中国诗的?使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比较文学
问
答
1、使文章通俗易懂。
2、利于全面、科学地认识中国诗
思
考
钱钟书先生在第二部分主要说的是中国诗歌特征,细读文本,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抓文中关键语句,概括中外诗歌的异同。
异
同
同
异
①发展诗史
同
②篇幅
③韵味技巧
④语言风格
⑤内容
外国:
史诗—戏剧—抒情诗
中国:
抒情—戏剧—无史诗
外国:
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中国:
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
外国:
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中国:
言有尽而意无穷。
外国:
拔木转石,惊天动地
中国:
笔力清淡,词气安和
中西诗内容同,
作风暗合
中国诗和西洋诗
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作者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得出什么结论?
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中国诗和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不同
作者在“谈中国诗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论说方法?
比喻:把……比作……,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更容易被读者接受(理解)。
对比:从事物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观点,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
类比:从事物的相似属性比较中来得出结论,富于启发,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使文章简练生动。
引用:引用……的语言,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吸引力。
举例:举例恰当,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有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更浅显易懂。
钱氏语言赏析
1、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诗歌的暗示性比作怀孕的静默,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更容易被读者理解。
钱氏语言赏析
2、我们也有厚重的诗………可是中国诗的“比重”却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①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中国诗和西洋诗之间的差别,中国诗笔力轻淡,西洋诗厚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比喻形象说明了西洋诗和中国诗音调的特点。西洋诗像乐队合奏那么浑厚,而中国诗像吹着芦管更加细腻。
钱氏语言赏析
3、“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作者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对比中外诗歌,目的还是要回归本国诗歌,体会其中的精妙,否则只注重外国诗歌的特点,对把握诗歌的本质是没有意义的。
主旨
本文作者用幽默睿智的语言,通过对中西方诗歌的对比,形象地阐释了中国诗的特征:以抒情诗为主,篇幅短小,富于暗示,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等。同时,作者对中西方诗歌本位思想提出批判,提出研究中国诗歌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