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说“木叶”》[中国现代·林庚]
【学习目标】
1.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2.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1.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2.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学习课时】2课时
【学习方法】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CAI课件(朗诵视频、PowerPoint课件)、学案导学
【学习过程】
【预习导航及知识链接】
一、知人论世:
林庚,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2006年10月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原籍福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闽侯(今福州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市)。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说“木叶”》选自《唐诗综论》。
林庚与吴组缃、李长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季羡林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被称为“清华四剑客”;晚年的林庚先生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并称“北大中文四老”。林庚先生被称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在为先生九十华诞祝寿的时候,有人曾向先生请教过他的长寿之道,先生回答说:“有两条,一条是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再一条就是多吃胡萝卜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林庚先生所说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这首先是指的淡泊名利,可以说是保有陶渊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之风,承继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高洁品格。
二、课文涉及的语文知识: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行文思路】释题及文章结构:
1.“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2.“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3.文章基本结构及理解填空: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七段是小结。
第1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木叶” 。
第2-3段:区别 “树叶” 和 “木叶” 两个词语,指出 “木叶” 更常见,其关键在 “木” 字。
第4-6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落叶的因素”——季节、情感的暗示性 ;二是“树的颜色”——不同季节颜色的暗示性 。
第7段: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
【合作探究】
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简答: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苍白、生硬之感。“树”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简答:①“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②“木叶”是属于风,属于爽朗的晴空,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第4、5、6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简答:“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4.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简答: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课堂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C )
A.袅袅(niǎo) 枭雄(xiāo) 凫水(fú) 亭皋(ɡāo)
B.征戍(shù) 戊戌(wù xū) 铁砧(zhēn) 得鱼忘筌(quán)
C.翩然(piān) 歧路(qí) 窸窣(xī sū) 漂泊(pó) 【答案及解析】“泊”读“bó”。
D.褒义(bāo) 灼灼(zhuó) 迢远(tiáo) 桅杆(wéi)
2.下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洗练 精采 辩论 丰富多彩
B.饱满 疏朗 领域 相去无机
C.缠绵 飘零 干躁 萧萧落木
D.传诵 捣衣 饱含 熟能生巧
【答案及解析】D。A.采—彩;B.机—几;C.躁—燥。
3.下列填在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___________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2)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______________的诗歌语言。
(3)“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________是一字千里。
A.传诵 精妙 几乎 B.传诵 精致 简直
C.传颂 精妙 几乎 D.传颂 精致 简直
【答案及解析】A。“简直”的意思是“接近完全”,近于“等于”;“几乎”只表示“接近”,程度较“简直”稍差些。“传诵”与 “传颂”都有辗转传布的意思,但“传诵”重在诵读或称道,“传颂”重在颂扬。“精妙”侧重巧妙;“精致”侧重细致。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对于当前学校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大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
B.这个工厂的领导班子走马换将后,工作有了起色。
C.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的。
D.成绩来之不易,是广大群众支持的结果。我们可不能得鱼忘筌,自以为是。
【答案及解析】C。C.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相连。而“发展智力”与“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关系非常密切,但不是祸福相连,所以错。A.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B.走马换将:泛指调换人员。D.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筌(quán):捕鱼的竹器。
5.下面所列的四篇文章都采用了引用的手法,其中不够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一篇介绍女士化妆美容的文章,题为“淡妆浓抹总相宜”。(借用了苏轼的诗句)
B.一篇评价喜剧演员赵本山的小品《送水工》的文章,题为“真是乐死人”。(借用了一首歌的歌词)
C.一篇论证股市长期飙升隐伏着危机的文章,题为“高处不胜寒”。(借用了苏轼的词句)
D.一篇介绍抗洪救灾英雄事迹的文章,题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借用了郭沫若的诗句)
【答案及解析】D。这里的“沧海横流”的比喻意义——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能用来写抗洪救灾。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答案及解析】“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及解析】这是一道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二、简析《说“木叶”》涉及到的部分诗句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①解释加点的词: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波:名词活用作动词,微波泛动; 木叶:枯黄的树叶。
②赏析填空: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构成了一个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南朝齐国·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秋思不可裁,复带秋风带。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纨。节士慷慨发冲冠,弯弓挂若木,长剑辣云端。
①诗句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 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秋思不可裁”,有如缕缕秋风袭上心来,更添几分悲凉!后三句的情调一变为激昂。面对秋景,荆轲一流的节义之士则是另一番感受。
3.南朝宋国·谢庄《月赋》(节选)
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於山椒,雁流哀於江濑。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祇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君王乃厌晨欢,乐宵宴;收妙舞,弛清县;去烛房,即月殿;芳酒登,鸣琴荐。
①翻译划线的诗句(注意加点的词):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始:开始;微:渐渐、有一些。
4.南北朝 王褒《渡河北》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①赏析填空: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前秦 屈原《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①解释诗中加点的词
徕
徕:通“来”,到来。 文章烂:色彩灿烂。文章:纹理色彩,指橘子的皮色。
横:(hèng)指特立独行的性格。师长:名词活用作动词,意动用,以……为楷模。
②赏析填空:屈原的《橘颂》赞颂橘树之美。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
③文学常识填空:屈平原,字灵均,战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末期楚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浪漫主义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九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等。“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
6.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①解释诗中加点的词
奇树:嘉美的树; 滋:繁盛、生机勃勃; 荣:花的通称; 遗:馈赠、赠送。
②赏析填空: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两句诗写得很朴素,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场面,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
这首诗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写出了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的怀念之情。
③文学常识填空:《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为南朝梁萧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必修2的《涉江采美蓉》同《庭中有奇树》一样,写了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者怀念妻子的愁苦之情。
7.东晋 陶渊明《拟古(之七)》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液,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①解释诗中加点的词
扇:名词活用作动词,吹动; 皎皎:光明的样子;
灼灼:茂盛的样子; 华:同“花”,花朵。
②赏析填空:
这首诗拟的是古代那些表现“美人迟暮”的作品。“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是说美人喜欢这清静的夜晚,通宵喝酒唱歌。是对春景的陶醉,也是对人生的陶醉。
写“月”前用“皎皎”渲染,又以云来烘托;写“华(花)”时用“灼灼”形容,又衬以绿叶。诗句描绘出一幅春光美好、花月交辉的柔美意境。
③文学常识填空: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辞》《桃花源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等。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我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8.南朝梁 柳恽《捣衣》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的工序。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
②赏析填空: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木叶下”化用了《楚辞 九歌 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安见御冬衣”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
9.唐代 沈佺期《古意》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古意:托古咏今的拟古之作。诗题一作《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又作《独不见》,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①赏析填空:
首联叙述简练,比兴自然。卢家少妇,名莫愁,是南朝民歌《河中之水歌》里的人物,后用作少妇的代称。“海燕双栖玳瑁梁”一句反衬,兴起了全篇无限绵绵的愁思。
②简析颔联:颔联“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战忆辽阳”绘景抒情,情景相生。诗没有直说砧声“催人泪下”,却说“催木叶”,于无理处见妙,于曲折中见奇。树木无心而被“催”,意在言外,含蓄婉转;砧声本寒暖,加以“寒”字,就增强了诗句的感彩,鲜明地表现了思妇的心境。她由赶制征衣的杵声联想到征人——自己的丈夫,“十年征戍忆辽阳”,自然地揭示出全诗的旨意。
10.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壑(hè) 渚清(zhǔ) 萧条(xiāo) 环珮(pèi)
B.潦倒(liáo) 千载(zài) 凋零(diāo) 露水(lù)
C.霜鬓(bìng) 青冢(zhǒng) 单于(chán) 荆门(jīng)
D.朔漠(sù) 省识(xǐng) 嗟尔(jiē) 暮砧(zhēn)
【答案及解析】A。B.潦liǎo,载zǎi;C.鬓bìn;D.朔shuò。
②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协迫 邂逅 穷困潦倒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B.浊酒 旋律 涣然冰释 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C.呼啸 寂寥 要言不繁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临摹 度假 作客他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答案及解析】D。A.“协迫”“胁”;B.“鞠躬尽悴”“瘁”;C.“要言不繁”“烦”。
③ 下面对《登高》一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答案及解析】C。应为“百年/多病/独/登台”,“独”应单读,“登台”是一个词,要连贯起来。
④ 有人称赞《登高》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历来被推为律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试就其对仗工整做简要分析。
答:【答案及解析】本诗前三联尤为突出是字字对,词词对,不仅词性相同,而且平仄相对,音韵谐和读起来有节奏感。
⑤ 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感情基调如何?
答:【答案及解析】描绘了一幅深秋晴空如海,猿啸空谷传响,风霜高洁,水落石出,纷纷落叶和不尽长江的壮阔图景。极力渲染雄浑悲凉的气氛。
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不尽”二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答案及解析】不能。因为这两个词扩大了诗的意境,有了它们,后面的“萧萧”和“滚滚”才有附着点,才能更显出秋的悲凉苍旷。
⑦ 文学常识填空: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作品集有《杜工部集》。
11.南朝梁国·吳均《答柳惲》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赏析填空:“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扫”字用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这里的“月”、“风”、“雾露”等天象与“层岭”、“高木”、“关山”等景物结合起来构成一幅“关山行旅图”。
12.魏晋·曹植《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注】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九录曹植《野田黄雀行》三首。建安二十四年 (219),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
赏析填空:诗人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意象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气氛,隐喻当时政治形势的险恶;而“拔剑捎罗网”的形象则寄寓着诗人冲决罗网、一试身手、拯救无辜的热切愿望。
13.北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diàn)枕,容我醉时眠。
赏析填空:词通过凭栏眺望,描绘初夏景色,抒发倦于宦游生活的政治失意之情。上片写景,观察细致,体物精微;下片以社燕自比,感叹身世飘零,行踪无定的生活。
“人静乌鸢自乐”句,一静一动,写出溧水县环境淳幽之美,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孤寂、苦闷的心情。
14.唐代·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①赏析填空: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但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这就是“反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
②简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比兴兼用,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手法。
【课后作业】《世纪金榜》“知能提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