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谈中国诗》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20 20:1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0* 《谈中国诗》[中国现代·钱钟书]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2.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3.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4.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习重点、难点】
1.理顺归纳文章内容结构,学习作者构思方法。
2.理解分析文中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用语技巧。
【学习课时】2课时
【学习方法】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CAI课件(朗诵视频、PowerPoint课件)、学案导学
【学习过程】
【预习导航及知识链接】
一、知人论世(补充):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其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1949年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二、课文涉及的语文知识:诗歌常识梳理——关于中国诗歌
(一)诗歌的特点
①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②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③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二)诗歌的分类
1.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旧体诗)和现代诗歌(自由诗)两大部分。
2.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⑴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⑵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⑶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⑷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三)中国古代诗歌流派和文学运动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5.新乐府运动。由白居易、元稹倡导,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虽称为乐府,但不拘于声律,故称新乐府。白居易所作五十首,颇多反映社会矛盾之作,在当时较有现实意义,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多以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行文思路】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一、认真阅读文章,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二、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1.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3.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4.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合作探究】
一、阅读文章第1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答案及解析】(1)他能辨别,他只能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2)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避免概论,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3)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没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2.“他能辨别”这句话与下文哪句话相照应?
【答案及解析】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3.“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为什么不能?
【答案及解析】(1)他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Blake)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2)假如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4.“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对“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作者的态度怎样?
【答案及解析】暗含讽意。对他象科学家那样避免概论的做法,作者持一种否定的态度。
二、阅读文章第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此段文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其本体、喻体,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及解析】本体:鞋子;喻体:诗体,亦即诗歌的形式。本体:脚;喻体:诗心,亦即诗歌的内容。这个比喻说明:诗歌的内容决定了形式,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两种是一个辨证统一的关系。
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请指出其本体、喻体。这个比喻又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及解析】本体:中国诗;喻体: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 本体:中国诗人;喻体:在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上雕刻的雕刻者。 这个比喻说明:与外国诗比较而言,中国诗篇幅短小。
三、阅读文章第4—5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西洋读者认为中国诗歌富于暗示性。请阅读以下诗句,你能读出诗句后面的暗示内容吗?
A.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B.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A.答:【答案及解析】“寒雨连江夜入吴”字面上的意思是:寒冷的雨丝打在茫茫的江面上,这一场秋雨在晚上悄然潜入吴地。暗示着笼罩吴地江天的烟雨,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楚山孤”:意指将客人送走后,只剩下楚山孤独地站在那里。其实意指的是将客人送走以后,诗人自己那种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冰心”:像冰一样晶莹剔透的心。其实喻指自己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B.答:【答案及解析】“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所乘船只鼓起风帆顺江而下,越行越远,直至消失在碧空的尽头,眼前只有这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在这两句写景的诗句背后藏着诗人的形象,这一切都是诗人眼前之景,是他目送友人远去,自己却不愿离去,而久久地伫立在岸边,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一种依依不舍之情。
2.对于这种“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的诗句形式,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来吗?
【答案及解析】
柳永《雨霖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高 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曹植《明月上高楼》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陈衡恪《题春绮遗像》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温庭筠《杨柳枝》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曹雪芹《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四、简析下列句子,品味文章的语言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简析提示】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简析提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简析提示】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简析提示】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简析提示】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