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第2课时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第6章 溶解现象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答案呈现
A
A
C
1
2
3
4
见习题
5
C
D
A
A
6
7
8
9
C
10
D
见习题
见习题
见习题
11
12
13
14
见习题
1.【中考·遵义改编】水可以用于鉴别物质。水鉴别氯化钠和硝酸铵的依据是( )
A.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会导致溶液温度降低
B.氯化钠能溶于水且温度变化不大,硝酸铵难溶于水
C.氯化钠和硝酸铵溶于水后溶液颜色不同
D.氯化钠不与水反应,而硝酸铵能与水反应
A
2.杨刚同学在家自制汽水,可是家里没有冰箱,为了使自制的汽水变得冰凉可口,他想到可以从集镇上购买一种商品来产生制冷效果。他应该买的是( )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石灰石 D.食盐
A
3.【中考·临沂】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打开弹簧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①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可能是( )
A.水和氢氧化钠
B.稀盐酸和碳酸钙
C.水和硝酸铵
D.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点拨】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试管①中压强增大,试管②中导管口会有气泡冒出;B.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试管①中压强增大,试管②中导管口会有气泡冒出;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试管①中压强减小,试管②中导管口不会有气泡冒出;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会反应生成氧气,试管①中压强增大,试管②中导管口会有气泡冒出。
【答案】C
4.【中考·海南改编】某同学进行“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的探究实验。取2.5 g、5.0 g、7.5 g的NaOH固体、2.5 g NaCl、2.5 g NH4Cl分别加入5个小烧杯中(均已盛装50 mL水),充分搅拌后,均完全溶解。
(1)“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放有NH4Cl溶液的烧杯外壁有水珠产生,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__________溶于水时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加速溶解
NH4Cl溶解时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烧杯外壁遇冷凝结
NaCl
(4)其中NaOH固体溶解的过程,通过
数字化实验测得它们在溶解过程
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
依据该实验,有关NaOH在水中溶解的实验结论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OH溶解在水中时放出热量(或相同条件下,溶解的氢氧化钠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合理即可)
5.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不能导电的是( )
A.氢氧化钠 B.硝酸铵
C.酒精 D.硫酸
C
6.将下列物质:①硝酸钾溶液,②稀硫酸,③蔗糖溶液,④酒精分别装入容器内做导电性实验,其中不能使灯泡发光的物质有( )
A.①②③ B.全部不发光
C.全部发光 D.③④
D
7.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几乎不导电,但水溶液却都能导电
B.煮沸的咸汤比煮沸的水温度高
C.食盐水能够导电是因为食盐水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
D.海水是盐溶液,所以冬天海水不容易结冰
A
8.【原创题】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严寒的冬季,食醋比水容易结冰
B.电解水的时候加入少量稀硫酸,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C.消除路面上的积雪可以撒些盐,使积雪较快融化
D.溶液中至少有两种物质
A
9.如图所示,将液体X加入到集气瓶中与固体Y作用,观察到气球逐渐变大,下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
?
①
②
③
④
⑤
X
稀盐酸
水
水
过氧化氢溶液
水
Y
铁粉
氢氧化钠
氯化钠
二氧化锰
硝酸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⑤
【点拨】气球逐渐变大,说明液体X与固体Y作用后使装置内气体压强增大,所以该组合作用后可以是生成气体,也可以是放出热量。
【答案】C
10.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进行化学实验,按图甲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不亮,按图乙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亮,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固体都不导电
B.液体都能导电
C.NaCl固体中含有自由移动的Na+和Cl-
D.NaCl在水中能解离出自由移动的Na+和Cl-
【点拨】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在水中可以解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答案】D
11.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之一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登山队员在高山上煮鸡蛋时常在水中加一些食盐使鸡蛋快些煮熟,这是由于固体溶于水,往往使溶液____________。
(2)在严寒的冬天,需要在汽车水箱中加入防冻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切过咸菜的铁制菜刀要及时清洗并擦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沸点升高
降低水的凝固点,防止结冰造成的破坏
防止菜刀与水充分接触而生锈和防止食盐加快铁的锈蚀
12.某班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来研究物质溶于水后温度的变化。
?
(1)装置A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板上水结冰,木板与烧杯粘在一起
NH4NO3溶于水吸热
木板上的石蜡熔化,提起烧杯,木板脱落
NaOH溶于水放热
13.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药品器材】水、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
【实验探究】三种物质各取1药匙于烧杯分别溶于水,另还有一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
实验
水的体积
所加物质
测量液体温度/℃
实验1
50 mL
氯化铵
15
实验2
50 mL
氯化钙
28
实验3
x
氯化钠
21
实验4
50 mL
无
22
【数据分析】
(1)表中x为________mL。
50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________。
【反思评价】
(4)经讨论认为本实验操作中存在缺陷,它是_____(填字母)。
A.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
B.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C.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氯化钙溶解于水的过程中放热
氯化铵
A、B
14.【中考·内江】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查阅资料】(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
(2)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 ℃,沸点为100 ℃。
【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降低或不变。
【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甲和图乙所示的两种方案,在图乙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 ℃。
【实验结论】(1)图甲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下同)。
(2)图乙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________。
降低
升高
【拓展实验】按照图丙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NaOH,则U形管内的左边液面将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若U形管内的液面位置变化与之相反,则物质c可能为______(填序号)。
①CaO ②NH4NO3 ③浓H2SO4
低于
②
【反思交流】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______(填“>”“<”或“=”,下同)Q放,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吸与Q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______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