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和质量守恒定律
一、选择题
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镁+氧气氧化镁
B.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
C.水氢气+氧气
D.硫+氧气二氧化硫
2..4g氢气和34g氧气充分燃烧后,生成水的质量为(
)
A.32g
B.36g
C.38g
D.以上都不对
3.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10g冰受热熔化为10g水
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
C.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D.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
4.高氯酸铵(化学式为NH4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能生成的物质是(
)
A.CO2
B.Cl2
C.O2
D.N2
5.(兰州中考)2013年4月,四川雅安发生了7.0级地震。震后灾区人民的饮用水可用漂白粉消毒,漂白粉的制取原理为:2Cl2+xCa(OH)2===CaCl2+Ca(ClO)2+2H2O,此反应中x的数值为(
)
A.1
B.2
C.3
D.4
6.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氧气,生成液态的五氧化二磷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
C.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D.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
7.在“2A+3B2C+4D”的反应中,已知8g物质A完全反应生成11g物质C和9g物质D。若物质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16
B.32
C.48
D.64
8.在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8
2
20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0
8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后X的质量为6g
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X、Y
C.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比是1:3
D.该反应可能是化合反应
9.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把红磷改成木炭实验也可以成功
B.为了节约试剂,红磷的量越少越好
C.此实验还能推知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让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
10.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气密性良好的干燥集气瓶中都充满了空气。甲、乙瓶中的燃烧匙内分别放有足量的红磷和炭粉,a、b为止水夹。分别点燃红磷和炭粉,充分燃烧后,恢复至室温,同时打开a、b,则烧杯中的水可能先进入(
)
A.甲瓶
B.乙瓶
C.同时进入
D.无法判断
11.一个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数据见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
8g
35g
5g
8g
反应后质量
2g
x
5g
42g
A.x=7g
B.在该反应中,丙物质一定为催化剂
C.该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D.参加反应的甲物质的质量为6g
12.在化学反应A+B2===AB2中,A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将8克A与10克B2充分反应,则生成AB2的质量是(
)
A.10克
B.13克
C.16克
D.18克
13.用玻璃棒蘸取98%的浓硫酸,再沾上少量研磨过的高锰酸钾粉末,并迅速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了.你认为酒精灯能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
)
A.高锰酸钾被研磨成粉末,增大反应的表面积
B.高锰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降低酒精的着火点,使酒精自发燃烧
C.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D.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氧气,酒精在氧气浓度大的环境中能自发燃烧
14.下图是某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丁属于氧化物
B.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甲物质由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氮原子构成
D.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数目不变
15.两瓶标签破损的双氧水,分别取10mL于a、b两支试管中,生成氧气的质量与时间关系如图(温度相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氧化氢、水所含元素种类不同
B.若只有一支试管中加入了MnO2,一定是a试管
C.二氧化锰可以增大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量
D.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试管大于b试管
16.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y可以表示(
)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固体中MnO2的质量
C.生成O2的质量
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17.(舟山中考)同学们在做氧气性质实验时,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气瓶内,有的现象明显,有的不明显,导致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
)
A.排水法收集结束时集气瓶内的水有残留
B.导管口连续放出气泡时开始收集氧气
C.排水法收集满后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
D.排水法收集前未将集气瓶灌满水
18.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注射器中吸入足量的百分之五的双氧水溶液,广口瓶中放入适量的二氧化锰,烧杯中盛有足量的80℃的热水,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各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瓶塞,然后推入适量H2O2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可验证(
)
A.白磷燃烧需要助燃气体
B.白磷燃烧需要催化剂二氧化锰
C.白磷的着火点为40摄氏度
D.白磷燃烧的产物为五氧化二磷
19.图甲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与集气瓶相连的压强传感器等电子设备能将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精确地记录并保存下来。图乙、图丙是用该装置测得的红磷和木炭分别在集气瓶中燃烧的压强-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气瓶内初始压强,p和p′分别是反应结束后恢复到室温时集气瓶内的压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燃烧匙内所装红磷或木炭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B.反应开始时集气瓶中压强瞬间变大是由燃烧放热造成的
C.p≈0.79p0,p′≈p0是由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变化造成的
D.只可根据图乙推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0.下列实验合理的是(
)
A.研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验证蜡烛含有碳元素
C.比较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D.硫在氧气中燃烧
二、填空题
2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2)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
。
(3)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
(4)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
22.一氧化氮是工业制取硝酸的中间产物,生成一氧化氮的化学方程式为:
4NH3+5O24NO+6X,则X的化学式是
。
23.白色固体A与黑色粉末B混合加热生成白色固体C和无色气体D,无色气体D与一种黄色固体E点燃产生蓝紫色火焰,并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F。
A.B.D.F的化学式A
、B
、D
、F
;
写出化学方程式:A→C
;
E→F
。
24.(1)已知反应4P+5O2===2P2O5,如果有m个P2O5分子生成,则参加反应的氧分子个数为____________个。
(2)m克氧气与n克碳充分反应后生成CO2质量____________(m+n)克(填“<”、“=”或“≤”)。
25.已知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分子个数比。一定条件下,将一定量的丙烷(C3H8)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丙烷
氧气
水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反应前质量/g
4.4
12.8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7.2
4.4
a
(1)相同条件下该反应生成的CO与CO2的质量比为_______;体积比为________。
(2)若要使一氧化碳充分燃烧(已知:),还需增加的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
(3)写出丙烷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26.(宁波中考)根据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装置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
__。
(2)要获得一瓶干燥的氧气,图甲装置中导管的连接顺序为a→__
__。
(3)下列关于硫燃烧实验(如图乙)的相关描述合理的有__
__(填序号)。
①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②硫燃烧是剧烈氧化的现象
③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不同
④集气瓶底留有水可以减少燃烧产物对空气的污染
27.2012年5月27日,桐庐市区发生一起氯气泄漏事故,经过一个半小时的紧急处置,险情排除,未对周边环境产生大的影响。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毒、有剧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相同情况下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盐酸(HCl)和次氯酸(HClO)。
(1)根据以上信息,氯气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一点)。
(2)消防队员用喷雾水枪溶解弥漫空气中的氯气,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氯气通入含氢氧化钙的水池中,使氯气不再对周围居民造成伤害。已知氯气与Ca(OH)2的反应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28.(温州中考)为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明按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每次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总是远小于21%,他认为误差主要由实验装置造成,于是改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在量筒内加入100毫升的水。
③在广口瓶中加入少量水,使瓶内空气体积为250毫升。
④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塞紧瓶塞,关闭止水夹,接通电源使电烙铁发热,点燃红磷后,断开电源。
⑤燃烧结束并充分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待量筒内水面不再下降时,记录量筒内水的体积为65毫升。
(1)小明按图甲装置进行实验时,该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_____。
(2)与装置甲相比,装置乙中使用电烙铁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根据本实验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
小明发现,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仍有较大差距,查阅资料发现,引起本实验的误差除装置外,还与可燃物的性质有关。
29.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和药品,制取并收集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中标注仪器①的名称是
.
(2)装置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
(3)图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4)连接好装置后,必须首先检查装置的
.收集氧气还可以采用
法.
30.(杭州中考)图甲所示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及药品。
(1)为获得较为准确的实验数据,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燃烧匙中的红磷足量
C.点燃红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
D.红磷熄灭,广口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2)小明同学用足量的木炭代替红磷、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水来做此实验。小明操作正确,但是测得的数据小于用红磷测得的数据,其原因是木炭燃烧除生成二氧化碳外还可能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市售“暖宝宝”中发热剂主要成分是:铁粉、炭粉、水和食盐等,反应原理可简化为铁生锈。小明用配制的发热剂按图乙装置实验。他不是将足量的发热剂堆在瓶底,而是将其涂抹在广口瓶内壁的四周,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进行再探究,实验装置如图:
(1)按如图连接好装置后,点燃红磷之前,应该对装置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迅速插入集气瓶中,红磷继续燃烧,写出红磷在集气瓶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红磷换成镁条,则装置冷却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70%,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出,减少的气体中除了氧气,一定还有_____________。
(5)若红磷换成炭粉,该实验但能否获得成功?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32.实验课上,小徐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她取了245g氯酸钾,加热到完全分解。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1)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是因为
;
(2)小徐制得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33.工业上用煅烧石灰石制备二氧化碳(已知:CaCO3CaO+CO2↑)。现有含杂质10%的
石灰石100t(杂质不参与反应,且不含钙元素),经高温煅烧后,若测得剩余固体中钙元素
的质量分数为50%。通过计算回答:
(1)石灰石中的碳酸钙是否完全分解。
(2)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34.取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在试管中加热至不再有气体放出,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纯净固体3.25g,还得到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45%的滤液。请计算:(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1)氯酸钾的质量及反应放出气体的质量。
(2)原混合物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氧气和质量守恒定律
一、选择题
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镁+氧气氧化镁
B.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
C.水氢气+氧气
D.硫+氧气二氧化硫
【答案】C
2..4g氢气和34g氧气充分燃烧后,生成水的质量为(
)
A.32g
B.36g
C.38g
D.以上都不对
【答案】B
【解析】氢气与氧气充分燃烧的质量比为4∶32,即4g氢气只能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6g水。
3.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10g冰受热熔化为10g水
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
C.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D.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
【答案】D
【解析】冰熔化为水不是化学变化;质量守恒是质量的守恒不是体积的守恒;必须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参与反应的不能计算在内。
4.高氯酸铵(化学式为NH4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能生成的物质是(
)
A.CO2
B.Cl2
C.O2
D.N2
【答案】A
【解析】据质量守恒定律,原物质中不舍碳元素,生成物中不可能含有碳元素。
5.(兰州中考)2013年4月,四川雅安发生了7.0级地震。震后灾区人民的饮用水可用漂白粉消毒,漂白粉的制取原理为:2Cl2+xCa(OH)2===CaCl2+Ca(ClO)2+2H2O,此反应中x的数值为(
)
A.1
B.2
C.3
D.4
【答案】B
6.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氧气,生成液态的五氧化二磷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
C.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D.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
【答案】D
7.在“2A+3B2C+4D”的反应中,已知8g物质A完全反应生成11g物质C和9g物质D。若物质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16
B.32
C.48
D.64
【答案】B
【解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11g+9g-8g=12g。
设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2A+3B2C+4D
2×323x
8g12g
=x=32
即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
8.在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8
2
20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0
8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后X的质量为6g
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X、Y
C.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比是1:3
D.该反应可能是化合反应
【答案】C
【解析】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后质量减少的是反应物,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Z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Y、Q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Z的质量减少(反应了)20g-8g=12g,Y的质量增加(生成了)8g,Q的质量增加(生成了)8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推断X是反应物,X质量减少(反应了)8g+8g-12g=4g,所以X反应后的质量为8g-4g=4g。A.
B.D都不正确。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比为4g:12g=1:3,故C正确。
9.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把红磷改成木炭实验也可以成功
B.为了节约试剂,红磷的量越少越好
C.此实验还能推知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让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
【答案】C
【解析】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B.红磷的量不是越少越好,必须足量,以完全消耗装置内的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C.足量的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剩余的主要气体氮气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火焰熄灭后不能立刻打开弹簧夹,因为此时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0.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气密性良好的干燥集气瓶中都充满了空气。甲、乙瓶中的燃烧匙内分别放有足量的红磷和炭粉,a、b为止水夹。分别点燃红磷和炭粉,充分燃烧后,恢复至室温,同时打开a、b,则烧杯中的水可能先进入(
)
A.甲瓶
B.乙瓶
C.同时进入
D.无法判断
【答案】A
【解析】甲瓶中生成五氧化二磷是固体,所以甲瓶中的气体体积减小,水会进入;而乙瓶中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结束后乙瓶中的气压不变,所以水不会进入乙瓶。
11.一个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数据见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
8g
35g
5g
8g
反应后质量
2g
x
5g
42g
A.x=7g
B.在该反应中,丙物质一定为催化剂
C.该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D.参加反应的甲物质的质量为6g
【答案】B
12.在化学反应A+B2===AB2中,A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将8克A与10克B2充分反应,则生成AB2的质量是(
)
A.10克
B.13克
C.16克
D.18克
【答案】C
13.用玻璃棒蘸取98%的浓硫酸,再沾上少量研磨过的高锰酸钾粉末,并迅速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了.你认为酒精灯能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
)
A.高锰酸钾被研磨成粉末,增大反应的表面积
B.高锰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降低酒精的着火点,使酒精自发燃烧
C.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D.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氧气,酒精在氧气浓度大的环境中能自发燃烧
【答案】C;
14.下图是某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丁属于氧化物
B.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甲物质由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氮原子构成
D.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数目不变
【答案】D
【解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以看出,反应物是NH3和NO,生成物是N2和H2O,所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6NO+4NH35N2+6H2O。
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该反应中的甲是一氧化氮属于氧化物,丁是水属于氧化物,乙是氨气不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
B.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以看出,反应物是NH3和NO,生成物是N2和H2O,所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6NO+4NH35N2+6H2O,故B错误;
C.甲物质是一氧化氮,是由一氧化氮分子构成的,每个一氧化氮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氮原子构成,故C错误;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15.两瓶标签破损的双氧水,分别取10mL于a、b两支试管中,生成氧气的质量与时间关系如图(温度相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氧化氢、水所含元素种类不同
B.若只有一支试管中加入了MnO2,一定是a试管
C.二氧化锰可以增大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量
D.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试管大于b试管
【答案】D
16.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y可以表示(
)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固体中MnO2的质量
C.生成O2的质量
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A;
17.(舟山中考)同学们在做氧气性质实验时,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气瓶内,有的现象明显,有的不明显,导致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
)
A.排水法收集结束时集气瓶内的水有残留
B.导管口连续放出气泡时开始收集氧气
C.排水法收集满后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
D.排水法收集前未将集气瓶灌满水
【答案】D
18.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注射器中吸入足量的百分之五的双氧水溶液,广口瓶中放入适量的二氧化锰,烧杯中盛有足量的80℃的热水,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各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瓶塞,然后推入适量H2O2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可验证(
)
A.白磷燃烧需要助燃气体
B.白磷燃烧需要催化剂二氧化锰
C.白磷的着火点为40摄氏度
D.白磷燃烧的产物为五氧化二磷
【答案】A;
19.图甲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与集气瓶相连的压强传感器等电子设备能将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精确地记录并保存下来。图乙、图丙是用该装置测得的红磷和木炭分别在集气瓶中燃烧的压强-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气瓶内初始压强,p和p′分别是反应结束后恢复到室温时集气瓶内的压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燃烧匙内所装红磷或木炭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B.反应开始时集气瓶中压强瞬间变大是由燃烧放热造成的
C.p≈0.79p0,p′≈p0是由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变化造成的
D.只可根据图乙推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答案】A
20.下列实验合理的是(
)
A.研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验证蜡烛含有碳元素
C.比较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D.硫在氧气中燃烧
【答案】B
【解析】A.因为不能用带塞子的集气瓶装水,应该用的烧杯盛水;如果用这个装置,当水被吸进盛有红磷的瓶中时,自身压强会变小,影响实验结果,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可以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故B正确;
C.比较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应该使用相同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故C错误;
D.硫和氧气点燃会生成二氧化硫,需要用水吸收二氧化硫,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2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2)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
。
(3)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
(4)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
【答案】(1)3Fe+2O2Fe3O4(2)2KMnO4K2MnO4+MnO2+O2↑(3)Fe+CuSO4=FeSO4+Cu
(4)2H2O22H2O+O2↑
22.一氧化氮是工业制取硝酸的中间产物,生成一氧化氮的化学方程式为:
4NH3+5O24NO+6X,则X的化学式是
。
【答案】H2O
23.白色固体A与黑色粉末B混合加热生成白色固体C和无色气体D,无色气体D与一种黄色固体E点燃产生蓝紫色火焰,并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F。
A.B.D.F的化学式A
、B
、D
、F
;
写出化学方程式:A→C
;
E→F
。
【答案】KClO3MnO2O2SO22KClO32KCl+3O2↑S+O2SO2
24.(1)已知反应4P+5O2===2P2O5,如果有m个P2O5分子生成,则参加反应的氧分子个数为____________个。
(2)m克氧气与n克碳充分反应后生成CO2质量____________(m+n)克(填“<”、“=”或“≤”)。
【答案】(1)(2)≤
25.已知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分子个数比。一定条件下,将一定量的丙烷(C3H8)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丙烷
氧气
水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反应前质量/g
4.4
12.8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7.2
4.4
a
(1)相同条件下该反应生成的CO与CO2的质量比为_______;体积比为________。
(2)若要使一氧化碳充分燃烧(已知:),还需增加的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
(3)写出丙烷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4:11;2:1(2)3.2g(3)C3H8+5O23CO2+4H2O
【解析】(1)根据物质反应前后的变化可知,物质x和氧气在变化中全部消耗完,产生了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根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参与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列式为:4.4+12.8=7.2+4.4+a,解得a=5.6;故反应生成的CO与CO2的质量比为:5.6:4.4=14:11,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等于=2:1;
(2)若物质X充分燃烧,生成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故需要氧气的量为5.6g一氧化碳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碳所需的氧气的量,设需要的氧气的量为m,则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2CO+O22CO2
5632
5.6gm
列关系式为:
解得:m=3.2g;
(3)丙烷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3H8+5O23CO2+4H2O。
26.(宁波中考)根据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装置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
__。
(2)要获得一瓶干燥的氧气,图甲装置中导管的连接顺序为a→__
__。
(3)下列关于硫燃烧实验(如图乙)的相关描述合理的有__
__(填序号)。
①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②硫燃烧是剧烈氧化的现象
③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不同
④集气瓶底留有水可以减少燃烧产物对空气的污染
【答案】催化;d→e→b(→c);①②④;
27.2012年5月27日,桐庐市区发生一起氯气泄漏事故,经过一个半小时的紧急处置,险情排除,未对周边环境产生大的影响。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毒、有剧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相同情况下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盐酸(HCl)和次氯酸(HClO)。
(1)根据以上信息,氯气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一点)。
(2)消防队员用喷雾水枪溶解弥漫空气中的氯气,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氯气通入含氢氧化钙的水池中,使氯气不再对周围居民造成伤害。已知氯气与Ca(OH)2的反应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答案】(1)黄绿色、有剧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2)Cl2+H2O===HCl+HClO(3)H2O
28.(温州中考)为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明按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每次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总是远小于21%,他认为误差主要由实验装置造成,于是改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在量筒内加入100毫升的水。
③在广口瓶中加入少量水,使瓶内空气体积为250毫升。
④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塞紧瓶塞,关闭止水夹,接通电源使电烙铁发热,点燃红磷后,断开电源。
⑤燃烧结束并充分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待量筒内水面不再下降时,记录量筒内水的体积为65毫升。
(1)小明按图甲装置进行实验时,该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_____。
(2)与装置甲相比,装置乙中使用电烙铁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根据本实验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
小明发现,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仍有较大差距,查阅资料发现,引起本实验的误差除装置外,还与可燃物的性质有关。
【答案】(1)将导管一端插入水中,用手紧握广口瓶外壁,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好(2)改进后的装置无需打开瓶塞点燃红磷,避免瓶内空气外逸而造成实验误差(3)14%
29.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和药品,制取并收集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中标注仪器①的名称是
.
(2)装置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
(3)图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4)连接好装置后,必须首先检查装置的
.收集氧气还可以采用
法.
【答案】分液漏斗;催化作用;过氧化氢水+氧气;气密性;向上排空气;
30.(杭州中考)图甲所示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及药品。
(1)为获得较为准确的实验数据,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燃烧匙中的红磷足量
C.点燃红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
D.红磷熄灭,广口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2)小明同学用足量的木炭代替红磷、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水来做此实验。小明操作正确,但是测得的数据小于用红磷测得的数据,其原因是木炭燃烧除生成二氧化碳外还可能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市售“暖宝宝”中发热剂主要成分是:铁粉、炭粉、水和食盐等,反应原理可简化为铁生锈。小明用配制的发热剂按图乙装置实验。他不是将足量的发热剂堆在瓶底,而是将其涂抹在广口瓶内壁的四周,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2)CO(3)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加快缓慢氧化
3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进行再探究,实验装置如图:
(1)按如图连接好装置后,点燃红磷之前,应该对装置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迅速插入集气瓶中,红磷继续燃烧,写出红磷在集气瓶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红磷换成镁条,则装置冷却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70%,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出,减少的气体中除了氧气,一定还有_____________。
(5)若红磷换成炭粉,该实验但能否获得成功?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答案】(1)检查装置气密性;
(2)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3)烧杯内水倒吸进入集气瓶中,且集气瓶内水位上升一格;
(4)氮气(或N2);
(5)不能;碳消耗氧气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导致实验数据不准确。
【解析】(1)按如图连接好装置后,点燃红磷之前,应该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填:检查装置气密性;
(2)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故填: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3)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固体,所以会导致集气瓶内压强减小,水被倒吸入集气瓶,因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观察到烧杯内水倒吸进入集气瓶中,且集气瓶内水位上升一格;故填:烧杯内水倒吸进入集气瓶中,且集气瓶内水位上升一格;
(4)由于氧气只占空气体积的21%,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瓶内气体只能减少原体积的21%,所以进入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21%;实验中进入瓶中水的体积达70%,说明反应消耗空气的体积为70%,因此已不是仅消耗氧气了,还应消耗部分氮气;故填:氮气(或N2);
(5)在点燃的条件下,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装置内的压强几乎不变,造成测定结果不准确,所以不能将红磷换成炭粉;故填:不能;碳消耗氧气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导致实验数据不准确。
三、解答题
32.实验课上,小徐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她取了245g氯酸钾,加热到完全分解。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1)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是因为
;
(2)小徐制得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氧气不易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96g
33.工业上用煅烧石灰石制备二氧化碳(已知:CaCO3CaO+CO2↑)。现有含杂质10%的
石灰石100t(杂质不参与反应,且不含钙元素),经高温煅烧后,若测得剩余固体中钙元素
的质量分数为50%。通过计算回答:
(1)石灰石中的碳酸钙是否完全分解。
(2)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答案】解:设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完全分解生成的CaO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56
100t90%x
=50.4t
石灰石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为:100t10%40%=36t
完全分解后,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
所以石灰石未完全分解。
(2)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t-72t=28t
34.取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在试管中加热至不再有气体放出,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纯净固体3.25g,还得到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45%的滤液。请计算:(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1)氯酸钾的质量及反应放出气体的质量。
(2)原混合物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解:(1)氯化钾的质量为100g×7.45%=7.45g。
设氯酸钾的质量为x,生成氧气的质量为y。
2KClO32KCl+3O2↑
24514996
x7.45gy
=x=12.25g
=y=4.8g
(2)12.25g氯酸钾中氯元素的质量为
12.25g×=3.55g。
原混合物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22.9%。
答:(1)氯酸钾的质量为12.25g,生成氧气的质量为4.8g;(2)原混合物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