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5-21 21:2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蔗糖溶解在水中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你是否思考过,想要知道或是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
2.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相同吗?
3.同一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条件变化而变化吗?
4.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液体中?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一
(1)取2只试管都加入5毫升的水。
(2)分别放入2克的蔗糖和2克的食盐,并进行搅拌。
(3)观察:两种物质是否能完全溶解。
实验现象:蔗糖____________
食盐____________
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全溶解
不能完全溶解
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同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二
(1)取两支试管分别装入适量的水和汽油。
(2)用滴管吸取植物油,分别滴入两试管中。
(3)观察植物油在水中和在汽油中是否溶解?
实验现象:植物油在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油在汽油中_______________
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完全溶解
完全溶解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三
1.在一支盛有5毫升水的试管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并不断搅拌,一直到硝酸钾固体不能完全溶解。
2.将试管加热,看不溶的硝酸钾固体是否继续溶解,
降低温度,看又有何现象?
实验现象
小结:
硝酸钾在一定量的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解
温度变化能使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发生变化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回想1:
打开雪碧瓶盖将雪碧到在杯子里,观察现象___________
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升高温度,气体的溶解性减少。
有气泡冒出
气体的溶解性且随着压强的减少而减少;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回想2:
给水加热一会儿,锅的内壁有

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泡出现
★小结:
物质的
溶解性
1.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2.
不同的物质溶解性不同
3.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4.温度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5.气体的溶解性与压强和温度都有关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思考:在上述的实验中有的溶液还能溶解物质,有的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物质,这说明什么呢?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注意点:
a.必须要指明一定温度、一定质量的溶剂。在某温度和一定质量的溶剂中,对某种溶质来说已经是饱和了,但是改变温度或者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变得不饱和溶液了。
b.必须指明是何种溶液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对于某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仅是指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而其他物质可能还能继续溶解(补充实验:在KNO3饱和溶液中加入一粒KMnO4)。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讨论:怎样判断一瓶溶液是否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依据:
在不改变温度等其他条件下,往溶液中再加入该溶质,观察是否能够继续溶解。如果能够继续溶解,则在此温度下,该溶液是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而不能继续溶解,则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加溶质、蒸溶剂、降温
加溶剂、升温
讨论:怎样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又怎样将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4)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都能形成其饱和溶液,而如酒精等,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所以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讨论:有人说饱和溶液一定就是浓溶液、稀溶液肯定是不饱和的,你认为对吗?
实验四
1.在一支盛有5毫升水的试管中加入1克的食盐固体,振荡试管,观察溶解情况。
2.在一支盛有5毫升水的试管中加入0.1克的熟石灰固体,振荡试管,观察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
食盐完全溶解,但熟石灰不能完全溶解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问题:请问哪种溶液比较浓?饱和了吗?在现在这两种溶液中,是饱和溶液浓呢?还是不饱和溶液浓?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5)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浓溶液和稀溶液是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浓溶液是指一定质量的溶剂里含有较多溶质的溶液;稀溶液则是指一定质量的溶剂中含有较少溶质的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常温下的熟石灰饱和溶液,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的Ca(OH)2为0.17g,为稀溶液],不饱和溶液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但是,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而言,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要浓。
1.取少量下列家庭常见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完全溶解的是:


(A)食醋
(B)蔗糖
(C)金龙鱼食用调和油
(D)食盐
2.小明和小芳两位同学分别在自己的杯子里倒了相同体积的白开水,小明用的是热开水,小芳用的是冷开水,随后,他们很快在自己各自的杯子里溶解食糖,两位同学都将食糖溶解到不能再溶解为止。则结果是:


(A)小明的糖水更甜
(B)小芳的糖水更甜
(C)小明溶解的糖要少一些
(D)两杯水一样甜
C
A
你能得出答案吗?
3.能溶于水的物质


(A)只有固体
(B)只有气体
(C)只有液体
(D)可能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
下列关于物质的溶解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盐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B)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越强
(C)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D)油污不易溶于水中
D
B
你能得出答案吗?
5.烧菜汤时,往汤里放麻油和盐,搅拌后看到麻油漂在上面,而盐粒却看不见了,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冷水加热,发现有气泡从水中逸出,这说明


A.温度升高,固体的溶解能力增强
B.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增强
C.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减小
D.水分蒸发,固体从液体中析出
油不易溶解于水中,而盐能溶解于水中。
C
你能得出答案吗?
7.
下列措施不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A.
蒸发溶剂
B.增加溶质
C.改变温度
D.加速搅拌
D
你能得出答案吗?
8.现有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100克,能使该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和(

A.蒸发掉20克水后,保持温度为20℃
B.温度不变,加入20克水
C.降低温度到10℃
D.升高温度到30℃
B
D
9.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A.浓溶液
B.稀溶液
C.不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D.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D
你能得出答案吗?
10.
下列因素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是(
)
A.溶质的性质
B.溶液的质量
C.溶剂的性质
D.温度
B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