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猜一猜:他是谁
农民伯伯叫他“植物粮食”
消防官兵夸他是“灭火先锋”
环境学家却指责他是造成全球变暖 “罪魁祸首”
思考: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
生物呼吸
燃料燃烧
讨论:
二氧化碳有哪些危害?
导致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
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它可以用来人工降雨、冷藏食物。
二氧化碳可制汽水、纯碱等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说说二氧化碳的用途?
讨论: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料:
2、反应方程式(反应原理):
①石灰石[主要成份是CaCO3]和盐酸[HCl的水溶液]
CaCO3+2HCl=CaCl2+CO2↑+H2O
3、反应装置
②熟石灰[主要成分是Ca(OH)2]和盐酸[HCl的水溶液]
思考: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 条件应选用哪一套发生装置
末端应伸入液面以下,防止气体从漏斗口逸出
制取二氧化碳
如何检验气体已经收集完全?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 看是否熄灭
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和气味。
结论: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如图所示向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
注意观察蜡烛火焰的变化。
实验
现象
分
析
蜡烛自下而上逐个熄灭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不能支持燃烧 也不能燃烧。
一个人带着一条狗走进了这个山洞,走着走着,狗突然倒在地上,原来狗已经死亡.而高处的人却安然无恙.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
意大利“死狗洞”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具有窒息作用
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
3、在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里,迅速倒入少量水,立即将瓶塞塞紧振荡,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
分析
塑料瓶被压扁了
瓶里压强减小,证明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由上面的实验探究我们得知CO2也能溶于水,那么它溶于水时究竟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实验探究4
用紫色石蕊试液测被压扁的瓶中液体,显 色,说明此液体呈 性。
红
酸
探究: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 试液变红?
猜想:
结论:
可能是水;
可能是CO2气体;
可能是新物质
CO2+H2O=H2CO3(碳酸)
碳酸不稳定,很容易分解。当加热时,碳酸会分解,逸出二氧化碳。
H2CO3=CO2↑+H2O
△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探究5:
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CO2 + Ca(OH)2 = CaCO3 ↓ + H2O
注: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1、CO2在下列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溶于水中 B、溶于石灰水中
C、进行光合作用 D、制成干冰
D
2、鉴别氢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最简便的方法是( )
A、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B、测定三种气体的密度
C、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D、试验三种气体的溶解性
C
3、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B、二氧化碳溶于水是一个物理变化
C、二氧化碳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无色
D、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CO2能溶于水,可用于制汽水
B、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CO2
C、因为CO2可与水反应生成H2CO3,所以 H2CO3很稳定,不易分解。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和致冷剂,是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A
5、盛石灰水的试剂瓶口常有一层白色的固体物质,该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CO3
6、冬季在我国北方用石灰浆刷墙后,常在房中放一盆炭火,它起的作用是( )
A、提高室内温度
B、增大室内CO2体积分数
C、降低室内潮气
D、提高室内温度,增大室内CO2体积分数
D
Ca(OH)2 + CO2 CaCO3 ↓ + H2O
7 .右图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指出图中的错误,并加以更正。
a 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____;
(2)检查二氧化碳是否
已经收满的方法是__ ____________,
如果_____________ 说明二氧化碳已集满了。
(3)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盖上毛玻璃片后,集气瓶应______________
(A.直立瓶口向上,B.倒立瓶口向下)
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木条熄灭
A
长颈漏斗末端错
锥形瓶中的导出管错
集气瓶中的导管错
集气瓶放置错2.5 光合作用(3)—二氧化碳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内容是《二氧化碳》,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新课程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着重于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科学方法的培养,并通过讲练结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了解型知识、设计型知识、程序型知识、专业型知识及发展型知识融会于教学法中,力求使学生得到最佳的发展。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自然科学第四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为本章重点内容之一。本节是学生继学习碳的性质以后学习的一种碳的氧化物,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以来重点学习的第三种气体。本节是初一《呼吸作用》等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和用途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探究式教学)看,它对以后研究其他化合物的性质具有指导意义。从教学目的看,二氧化碳是生物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具有现实意义。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意识,从而完成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为今后学习氧化物等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才可能结合实际,有的放矢。本节教学设计针对的是普通中学初二学生,初二的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任何事总想试一试。抽象的逻辑思维有了发展,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经验型,在认识事物考虑问题上比较片面,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根据已有知识发挥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实验探索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激发探索研究物质性质的兴趣,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以及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科学认识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 如何在短时间内通过比较、实验等教学手段来让学生得出相应的性质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实验演示法
【教学手段】
PPT+板书
【教学过程】
环节一:猜谜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猜猜他是谁”(播放PPT)
[学生思考]:……
[教师活动]:很好,同学们都讲出了答案,没错“他”就是“二氧化碳”。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二氧化碳。
环节二:了解来源,认识用途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哪里?
[学生讨论]:老师适当加以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教师总结]:没错,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个就是生物的呼吸,另一个呢就是燃料燃烧。
请同学们想想,二氧化碳有哪些危害?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同学们刚才讲到了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还有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使人窒息。
[教师提问]:我们刚刚讲了二氧化碳的危害,同学们再想想看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讲出几个二氧化碳的用途。
[教师活动]:我们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将他正确的利用,将他“变废为宝”。
环节三:掌握制取,了解性质
[教师活动]:接下来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二氧化碳的性质。在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之前我们需要制取一瓶二氧化碳。老师这里有两组原料(播放PPT),同学们认为哪一组原料能够制取我们需要的二氧化碳。
[学生思考]:教师适当加以引导,提示学生从质量守恒定律方面来考虑。
[教师总结]:没错,我们就选择第一种方案(石灰石+盐酸)。(展示一下实验原理)
[教师提问]:我们现在有了实验原料,还需要一个实验装置,老师这边有两种反应装置,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应该选择哪种?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氧气的3种制取方法,并将3种方法的原料与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进行对比,找出类似的,从而选择正确的反应装置。
[教师活动]:展示整个实验装置,并注意讲解长颈漏斗末端应该伸入液面下,并与分液漏斗比较。
[实验演示1]:利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
收集满之后让学生观察颜色、状态、气味
结论: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实验演示2]: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注意观察蜡烛火焰的变化。
实验现象 :蜡烛自下而上逐个熄灭。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支持燃烧 也不能燃烧。
[案例讲解]:意大利“死狗洞”
原因: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
结论: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具有窒息作用。
[实验演示3]:在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里,迅速倒入少量水,立即将瓶塞塞紧振荡,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塑料瓶被压扁了
实验结论:瓶里压强减小,证明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思考]:由上面的实验探究我们得知CO2也能溶于水,那么它溶于水时究竟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呢?
[实验演示4]:用紫色石蕊试液测被压扁的瓶中液体,显红色,说明此液体呈酸性。
[探究]: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猜想]:可能是水;
可能是CO2气体;
可能是新物质
[实验研究]:向水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实验现象:水没有变红
实验结论: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实验研究]: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伸入一瓶CO2气体中,再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伸入一瓶CO2气体中
实验现象: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没变化,而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蓝。
实验结论:CO2气体本身不能使石蕊变红,而是CO2气体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能使石蕊变红,它具有酸性。
[实验总结]:CO2+H2O=H2CO3(碳酸)
[实验演示5]:将变红的液体加热一段时间
实验现象:液体由红色变成了紫色
实验结论:H2CO3=CO2↑+H2O
[实验演示6]: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
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CO2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CO2 + Ca(OH)2 = CaCO3 ↓ + H2O
注: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环节四:性质总结,巩固练习
此环节将板书上的性质进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归纳,然后让学生从性质了解用途,建立性质决定用途的思维逻辑,最后再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自己在几个演示实验缺乏一个过渡引导,实验与实验之间的联系略显突兀。而且在演示实验没有注意想学生交待清楚实验的注意点,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重点观察的现象不是我们预期的,从而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的描述出实验现象,所以在实验前最好先交待清楚实验的注意点。还有就是实验要准备充分,熟悉自己药品摆放的位置,否则可能会在实验时一时半会找不到药品或仪器。
还有就是在总结时最好能够将性质与用途做一个连接,让学生构建性质决定用途这样的一个逻辑思维。
来源 物理性质
↑
用途← 二氧化碳 →性质
↓ 反应装置
制取 化学性质
验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