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
纪实文学
红星照耀中国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
目录
壹
名著预览
高频考点
贰
专题探究
探究示例
叁
自主阅读推荐
篇目概览
肆
阅读测试
阅读成果
壹
名著预览
高频考点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阅读
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作者报社的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他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10月,《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
埃德加?斯诺(1905-1972)
美国著名记者。
1936年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苏区的西方新闻记者。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
1936年6月,作者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期间,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
他还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4个月时间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
壹
贰
叁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己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采访了众多的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阅读
主要内容
周恩来
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的知识分子”,是中共内部气质截然不同的人,像一个未解之谜。他是个“狂热”分子,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具有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从不承认失败。
贺龙
彭德怀
朱德
毛泽东
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他熟读世界历史、政治,是个认真研究zhe学的人。他是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他热爱工作,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他有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幽默憨厚,做事当机立断,感情真挚。他饮食“爱辣”。
他是个大个子,年过半百,仍很健康,不知疲倦。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他具有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个性率真,大公无私。他身体健康动作敏捷,“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
他是“东方和西方的军事权威机构公认的现代最有才华的军事战略家之一“,是位极富魅力的领袖人物,在党内有极高的威望。他个性谦逊温和,与战士同甘共苦,做事负责,计划周密,处事细心,亲自领导部队,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有清楚的了解的原则。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阅读
主要人物
主要借李长林之口,转述贺龙的身世。贺龙是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嫉恶如仇,十几岁参军,两把菜刀劈盐局,领导桑植起义、南昌起义。他身经百战身材高大,是红军领袖之一,令敌人闻风丧胆 。
《贺龙二三事》
作者通过别人的转述和自己的评论,简述了朱德的传奇一生,重点描述了他的外貌、体格、脾气、为人处事、兴趣爱好、战略战术等 。
《关于朱德》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阅读
篇目例析
风格有三个特点:1.以游记形式表述新闻事实;2.追求新闻素材的真实性;3.以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
作者擅长在叙事中插入自己的评述和议论,调动各种手法对人物和事件进行描述。
作品注重形象化的描述,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阅读
艺术特色
贰
专题探究
探究示例
壹
专题一:
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贰
专题二:
关于长征个长征的起因
叁
专题三:
信仰与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阅读
专题探究
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专题一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2.出身与家庭
3.童年的经历
探究示例
4.受教育情况
5.参加革命的起因
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周恩来从小就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但他在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兴趣从文学转到了别的地方。
第一次革命以后,周恩来便被卷进了社会革命运动中去。他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1919年学生运动中,他成为学生领袖。后来他去了法国,回国后与孙中山一起准备发动国民革命。
1924年,他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1925-1927年他参加了北伐。
1927年以后蒋介石发动了右派政变,开始杀害激进分子周恩来被列入头号黑名单。
几经周折,1931年后他终于“闯破封锁”,加入红军队伍。
◎周恩来
(1)红军长征的起因
一是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王眀的“左”倾经济政策,导致根据地经济濒临崩溃,红军缺乏在根据地继续斗争的物质条件;一是由于苏区面积缩小和人口锐减,红军兵力得不到补足,只能突围向外发展。
主要有两点: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①四渡赤水。②强渡大渡河。③飞夺泸定桥。④过草地。
▲探究示例
(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①敌军的围攻。红军一直处于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中。
②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
③长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
④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
四个方面:
(2)长征的路线
红军长征首先向西,然后向北,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二万五干里。
关于长征
专题二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5)长征的历史价值
关于长征
专题二
◎长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使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即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中国共产党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信仰与精神
专题三
③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创新理念。
⑤贺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肝胆相照的崇高思想。
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高尚品德。
②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一往无前,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气概。
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的革命理想信念。
⑥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以苦为乐的艰苦奋斗精神。
长征精神的内涵
信仰与精神
专题三
民族精神!
①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持久的精神动力。
③培养艰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也是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光辉典范。
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信仰与精神
专题三
②树立集体义价值观。
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
叁
自主阅读推荐
篇目概览
王树增《长征》
李鸣生《飞向太空港》
王树增《长征》
纪实作品阅读
王树增,男,1952年生于北京,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著名的军旅作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鱼》《黑峡》《鸽哨》,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1901》《长征》等。其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作者简介
《长征》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全书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从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突围写到1936年10月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
作者在创作中着力发掘伟大的长征精神。他认为:“坚定的信仰,这是长征留给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遗产。“
纪实作品阅读
作品简介
王树增《长征》
①作为纪实文学作品,真实是必须坚守的原则。为此作者搜集了大量资料,采访了许多红军老战士,还进行了实地调查。
②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长征》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来表现长征中的“人”,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浓墨重彩的描绘,也有对很多无名红军战士细致入微的刻画。作者善于表现历史事件中的精彩细节,使历史人物真正“活起来,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纪实作品阅读
艺术特色
王树增《长征》
纪实作品阅读
李鸣生,当代著名作家。
“鲁迅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首席纪实作家。
他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继徐迟之后中国第二个写科技题材的佼佼者”,还被网民称为“最有良知的作家”。
其数百万言的“航天七部曲”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拥有众多读者。
作者简介
李鸣生《飞向太空港》
20世纪90年代,西昌卫星发射场,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成功地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开启了中国航天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征程。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发射场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呕心沥血,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科技难关。他们争雄世界的志向、以身许国的豪情、不计得失的品质、外交家般的风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书就描绘了此次卫星发射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的形象。
纪实作品阅读
创作背景
李鸣生《飞向太空港》
全书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可读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
纪实作品阅读
艺术特色
李鸣生《飞向太空港》
肆
阅读测试
阅读成果
一、基础题。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是 著名记者 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己自 .至 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先后被译为近二十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
2.早在井冈山时期,红军就给战士定了三条简明的纪律:行动听指挥; ;打土豪要归公。
3.《苏维埃掌权人物》《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中,写了年届不惑的 ,“他的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不仅呈现了他 ,且呈现了红军的成长历史;还写了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他先后就读于南开中学、南开大学,曾在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学习,先后组织了上海罢工、 ,是著名的革命组织者,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都包含在他的故事之中。
4.根据共产党的(大大简化了的)定义, 的人都是地主。
5.共产党认为 是“抵制私人资本主义和发展新的经济制度的工具”。
合作社
西行漫记
美国
埃德加·斯诺
1936年6月
1936年10月
不拿贫农一点儿东西
毛泽东
个人的成长轨迹
周恩来
八一起义
凡是大部分收入来自租给别人种的土地而自己不劳动
二、选择题。
1.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移”是( )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2.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武装宣传”是指(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打击了清政府。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3.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 )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4.“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他突然向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上面语段描述的人物是谁?( )
A.徐海东 B.朱德 C.周恩来 D.彭德怀
D
D
C
B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同弟兄们讲话时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步行,似乎不知疲倦。“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的妻子康克清谈一谈她认为她的丈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格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打成一片,他经常和他们谈话。”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能听得懂。有时要是不十分忙,他就帮助农民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不到十二点钟不睡,早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他喜欢运动,但是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方面的书籍。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天,有时也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他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 (有删改)
1.结合选段内容,谈谈朱德为何能造就铁打一般的军队。
2.韦尔斯女士说:“朱德的那种难能可贵的个性几乎能立刻博得人人的爱戴。”结合选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朱德这一人物形象的。
作者主要通过朱德的战友、朱德的妻子的讲述来表现朱德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爱护部下天下闻名,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平等待人,体贴战士,赢得战士的心,虽温和朴实,但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战斗时威力尽显。
四、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一九二七年一月间,我加入南昌朱培德的军队,被任命为南昌军校校长,兼南昌公安局长,这两个职位我直担任到八一起义。我参加组织这次起义,它是在我这个公安局长的保护下策划的。起义后我被选举为起事中组成的新九军的副军长,该军约有三千人。国民党第十一军、第四军和第二十军也参加了起义。
我接着参加组织一九二七年湘南起义。我们改名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举起红旗,上有锤子、镰刀与红星。在湘南起义中,我们第一次在我们的旗上用了红星。一九二八年五月,我到了江西的井冈山,队伍增加到一万人。我们到井冈山下不久就要建立最初的根据地,我在这里第一次会见毛泽东。这是一件非常令人兴奋和愉快的事。
在湘南起义以前,毛泽东的部队在一九二七年冬季就上了井冈山。当我退出广东东江后,他派他的兄弟毛泽覃来和我取得联络,那是我在一九二八年前跟毛泽东的仅有的一次联系。一九二八年在井冈山,毛泽东和我把两个军队合组成新“第四军”,之所以用这名字,为的是要保持国民党第四军‘铁军’的大名,它在大革命中是我们革命的堡垒。我任新“第四军”军长,毛泽东当政治委员。我们在井冈山上呆了六个月,击退了三次进攻。(有删改)
1.上面几段话中的“我”是谁?
2.从“我”自述的经历中,你能了解到“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革命意识强,思想进步,斗争经验丰富,有很强的领导能力,是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主要创建者。
朱德
五、(中考?温州)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讲好中国故事.
目录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通过红色大门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遭白匪追逐
造反者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在长沙的日子
苏维埃运动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同红色农民谈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真正的”红军
彭德怀印象
为什么当红军
游击战术
红军战士的生活
(有删节)
1.班级准备举行“走近领袖”故事会。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来突显人物特点?请选择下面一个人物,参考目录,简要说明。 A.毛泽东B.周恩来C.彭德怀
2.向斯诺学习写故事。就纪实作品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这一点,你从斯诺的写作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目录,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加以阐述。
1.示例一:A.毛泽东。我认为应从他的童年生活和求学经历等方面来选择内容。他童年时曾跟父亲进行“斗争”,上学时也曾因不满国文教员的粗暴而逃学罢课,这些可以突出他的反抗精神;他退学后到省立图书馆坚持执行“自修计划”,研读群书,长见识,开眼界。这一内容可以体现他强烈的自律意识和求知欲。
示例二:B.周恩来。我认为要从他所受的教育和革命经历等方面选择内容。本有文学天赋的他,后因接受“开明”教育,而投身到社会革命中去,这体现了他书生“造反者”的特点;后来,他组织了上海起义、八一起义等,这些经历体现了他的革命追求和信仰。
示例三:C.彭德怀。我认为要从他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军事才能等方面来选择内容,他脱棉衣给小号手穿的细节体现了他从心底爱护民众,体贴部下的特点,他讲述游击战术的内容能突显他的谋略和智慧。
2.略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
纪实文学
红星照耀中国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