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长征》课件(幻灯片3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名著《长征》课件(幻灯片38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5 11:4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
长征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 毛泽东
1
2
3
4
5
内容摘要点拨
艺术特色点评
人物情节分析
文学常识积累
中考习题演练
文学常识积累
书名
《长征》
体裁
纪实文学
作者
王树增
人物
毛泽东 周恩来 刘伯承 彭德怀 贺龙
成书时间
2006年
名著概况
名著概况
《长征》
地位
第一部荣获国家级三大图书奖项
的优质读本
关键词
长征
中国共产党的成熟
苦痛与饥饿
意志与信念
奇迹
作者作品
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王树增,1952年2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少将军衔,国家一级作家,全军艺术委员会委员获政府特殊津贴。
为了写好《长征》,作者翻阅了数千万字的资料,仅笔记就有两百多万字。
内容摘要点拨
作品主旨
主要内容
写作意义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已进行战略转移。《长征》详细展现了自1931年11月中共在江西瑞金建立苏维埃政府到1936年11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会师,红军长征顺利结束的一段历史。
作者在文中罗列了众多历史材料,记录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事实,深入挖掘了长征历史中的细节,对青少年了解长征、了解中国共产党有重要的作用。
内容速览
从红军一支部队的突围和为寻找新的根据地的惨烈战斗开始记叙,讲述了负载着无数辎重的十万大军和无数老幼妇女一路的翻山越岭,一路的战争,一路的迷茫与困惑,一路的矛盾斗争,一路的绝望与期望,一路的疾病与饥饿,一路的生与死,表现了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过程中充满的艰辛与艰难。
内容速览
《长征》以中央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为主要线索的同时,也用了很多笔墨全面记叙了红二、六军团,红四方面军以及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的军事转移行动,这些行动构成红军长征的重要部分。他们的转移与红军主力的转移一样悲壮,面临着艰难险阻,一样前赴后继,他们的信念也一样坚定。
人物情节分析
重要情节篇章
《突出重围》
1934年10月贵州甘溪
全书的第一章
重要情节提要
作者从红军在江西瑞金的突围写起,详细记录了第六军团与国民党桂军第二十四师的“甘溪之战”,和第七军团在进攻福州时遭遇的惨烈伤亡事件。两个军团的重创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归因为中央攻占大城市”的战略失误。第六军团和第七军团的遭遇,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事件发生的前兆。
重要情节感悟
此章以第六军团为切入点,从前卫营营长周仁杰的视角出发,叙述了甘溪之战”的始末。我们可以看到红军在突围时所遭遇到的重重阻碍以及红军内部所存在的指挥失误等问题,但更多的是,我们在惨淡、昏暗的绝境中看到了红军必胜的决心。
重要情节篇章
《十送红军》
1934年10月
江西瑞金
重要情节提要
本章介绍了红军长征之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党内逐渐激烈的矛盾以及按照命令留在瑞金并坚持斗争的“中央分局”。作者首先对博古、李德的生平做了详细的考证和介绍,说明了博古和李德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搬抄与毛泽东等人的军事主张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同时,国民党正集中兵力向中央苏区核心地区逼近,转移迫在眉睫,红军主力第一、三、八、九军团在乡民《十送红军》的曲子中一路向前。
重要情节感悟
本章中最触动人心的形象是被留下的共产党人。正如作者所说,“最终制定的那份‘走留’名单是一个永远的悲剧话题”。因为留下的人必定九死一生。作者详细地介绍了被留下的项英、陈毅、贺昌、瞿秋白、何叔衡、刘伯坚等人的遭遇。陈毅远遁荒山,饥餐露宿;瞿秋白被捕就义;刘伯坚死前慷慨写下首《带镣行》。
【人物形象】
精要分析:当选为江西瑞金苏维埃政府主席,是红军北上陕甘宁的提出者。在红军遭国民党疯狂“围剿”的时候极力主张北上,并在危急时刻提出了正确的军事主张,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性格特征:信念坚定、深谋远虑、风趣乐观。

毛泽东
【人物形象】
精要分析:当选为红军长征的总政委,领导红军长征。接受毛泽东对红军转移方向的正确主张,遏制了博古等人的错误军事指挥。与张学良谈判,为中共与国民党的第二次合作开辟了道路。
性格特征:温文尔雅、意志坚定。
周恩来
【人物形象】
朱德
精要分析:作为红军长征的总司令,与毛泽东等共同指挥红军长征。1935年,奉命到张国焘所在的红四方面军执行任务。1936年11月,成功带领红四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来到陕甘宁边区。
性格特征:忠厚英勇、平易近人、艰苦朴素。
艺术特色点评
名人点评
人民网:
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地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并尽可能地收录了所有关于普通红军官兵的史料。
大众点评
★《长征》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惊人壮举,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生动、动情的长征纪实作品。
大众点评
★《长征》从红军一支部队突围寻找新的根据地的惨烈战斗开始记叙,预示了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的前所未有的艰辛与艰难。作家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并以宏大、厚重的笔触展开这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
中考习题演练
填空题
1.《长征》的作者是 ,国家一级作家。
2.金沙水拍云崖暖,

(毛泽东《七律?长征》)
大渡桥横铁索寒
王树增
【微写作】
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无比坚定的信念,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学校要举办以“歌颂长征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认真阅读《长征》,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演讲稿。要求:符合演讲稿的格式,语言流畅,富有感染力。
微写作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长征精神在我心》。“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七律?长征》时,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先辈们英勇无畏的身影、坚毅执着的脚步和胜利后的灿烂笑容。八十年前,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
微写作
今天,我们重温悲惨壮烈的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途,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新时代的长征精神。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同学们,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长征精神
乐观主义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
英雄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
创新胆略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革命
集体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革命
长征精神归纳起来就是:
长征精神
长征中,红军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种乐观不是盲目的,也不是稍纵即逝,而是由于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而发自内心的乐观。
毛主席走出草地时,大家看到他消瘦的面孔,很是关心。他却诙谐的说:“瘦点好,瘦点负担轻嘛。”
朱总司令和刘伯承参谋长在走出草地时,畅想未来,刘伯承说:“朱老总,将来开发建设草地,我还给您当助手。”
一名小战士爬到雪山顶端时,举起了手中的木棍,自豪的说:“雪山高,但没有我手中的木棍高。”
有时,战士们因为吃野菜中毒,脸肿了,自己却戏称:“又吃胖了”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长征精神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长征的胜利是红军将士革命英雄主义的胜利,长征精神所凸现的革命英雄主义,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面对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却表现出了无比英勇顽强、不惧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所谓的创新胆略,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研究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是红军长征最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是伟大长征精神的灵魂和精髓。
红军能强渡乌江、攻克娄山关,取得遵义大捷、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江等决定生死存亡的胜利,无一不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符合实际情况的行动方针的结果。而这一切,是要随时冒生命危险。
长征精神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党内:张国焘拥兵自重、另立中央,使党和红军面临分裂的危险。党中央从革命事业的大局出发,既坚持原则又做了大量说服教育工作,最终战胜了张国焘分裂中央的企图,避免了红军的分裂。
民族之间:在长征途中,红军穿越了苗、彝、藏、羌、回等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红军坚定不移地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留下了刘伯承和小叶丹歃血结盟等许多佳话。
长征精神
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
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
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
长征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是二十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壮丽史诗。长征是一部中国革命的百科全书,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展示,更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