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5 11:4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下一页:知识详解
古文
下一页:朗读正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古文
知识详解
学习目标
下一页:朗读正音
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含义;
2.体会运用举例、对比论证论点的方法;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含的人生哲理
下一页:文本注释1
朗读正音
畎( )亩
曾( )益
傅说( )
法家拂( )士
胶鬲( )
quǎn
yuè
zēng


下一页:文本注释1
文本注释1
发:兴起,被指任用。
于:从,在。
畎亩:田地。
举:选拔,任用。
士:狱官。
海:海滨
市:集市。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发于畎亩之中
下一页:文本解析
文本注释1
舜的生活:
父亲心术不正
一气
弟弟桀骜不驯

继母两面三刀

串通
孝顺
置于死地
认可
友善
以孝行闻名
田地
被任用
下一页:文本解析
文本解析
从朝廷到民间
武丁做梦
担任国相
选拔、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寻找梦中圣人
正在服役的说
举用
在傅岩找到
政治家
军事家
建筑学家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下一页:文本解析
文本解析
商纣之乱,隐遁经商,贩卖鱼盐
被周文王发现,举为重臣
原本是纣王的大夫
贩卖鱼盐过程,艰辛
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
从,在
贩卖鱼盐
下一页:文本解析
文本解析
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公子纠一起逃到鲁国。
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并把管仲押回自己处理。
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
桓公迎接管仲后,一连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机。拜了官仲为相,并成管仲为“仲父”。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下一页:文本解析
文本解析
孙叔敖举于海
海滨
①孙叔敖原本是芈姓蒍氏,其父亲在斗争中被杀。
②不得不逃出郢都,改名为孙叔敖,隐居海滨。
③若敖氏一族被灭,孙叔敖被楚庄王任命为令尹。
下一页:小结1
文本解析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出身微寒,家境贫穷。
当虞国做大夫,结束流浪生活。
沦为奴隶。
秦穆公将他赎回来,穆公拜百里奚为相国。
下一页:文本注释2
小结1
列举了六位从卑微贫穷变成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
这六位古代贤人在身居显要地位之前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逆境乃至苦难。
他们依靠自身非凡的品性与才能,度过苦难,有所成就。
孟子为什么一开篇就列举这么多名人的“辛酸”历史呢?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下一页:重点字词用法
文本注释2
故:所以。
任:责任,担子,使命。
于:在。
是:代词,这,这些。
苦:使......苦恼。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
拂乱: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动:使……震撼。
下一页:文本解析
重点字词用法
使用动法
苦: 使动用法 使…...苦恼。
饿: 使动用法 使…...饥饿。
空乏: 使动用法 使…...饥饿。
拂乱: 使动用法 使…...颠倒错乱。
动: 使动用法 使…...震撼。
忍: 使动用法 使…...坚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下一页:重点字词用法
文段翻译
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要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收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先不具备的能力。
下一页:小结2
文本注释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紧承上一句
解释一开篇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变成圣君贤相的事例。
因为上天将要把重要的责任使命降临在他的身上,只有让他吃尽苦头,在苦难中历练品性。增长能力,才可能承担起治国兴邦的重任。
下一页:文本注释2
小结2
基础
个别到一般
论证
阐释
通过道理论证
第一段的举例论证的基础上
进一步阐释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下一页:重点字词用途
文本注释2
恒:常常。
过:犯错误。
困于心:内心困惑。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表现。
发:显露、流露。
喻:了解、明白。
入:指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出:指在国外。
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下一页:重点字词用途
文本注释2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心情只有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而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抗衡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下一页:文本解析
重点字词用途
通假字
曾: 通“增” 增加。
饿: 通“横” 梗塞、不顺。
拂: 通“弼” 辅佐。
下一页:论证分析
文本解析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个人层面:艰苦环境对人的磨练价值
国家层面:安逸环境对国家的危害
正面
反面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
在国外
从正反两面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
小结
下一页:现实意义
文本解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找一找,孟子用了哪些论据来论证这个观点?

下一页:文本解析
论证分析
开头
由个别到一般
正反两面推论
结论
列举事例
论证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使人死亡。
论证方法
层层推理
现实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什么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是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
人才的造就要经历磨难。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应当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
谢谢观看!
下一页:朗读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