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强化训练卷(1)发酵工程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强化训练卷(1)发酵工程 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5-25 07:3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强化训练卷(1)发酵工程
1.我国劳动人民利用不同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作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等的历史悠久,遍布民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酵母菌进行乙醇发酵制作酒时,产生的CO2来源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利用醋酸菌发酵制作果醋时,需要氧气充足、温度在30~35℃等条件
C.利用毛霉等微生物发酵制作腐乳时,加盐腌制可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D.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一般先增加后减少
2.某传统酿醋工艺在醋酸发酵阶段采用分层固体发酵法,将发酵缸中的酒醅分为上下A、B两层,如图1所示。前15天只翻动A层,后15天将A、B层颠倒,每天只翻动B层,发酵30天后可获得含有较多乳酸、风味独具的老醋。在发酵过程中,定期取样测定醋酸杆菌的密度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醋酸杆菌属于好氧细菌,翻动可促进该菌种繁殖
B.分层固体发酵的目的是同时实现醋酸发酵和乳酸发酵
C.酒醅中含有的乳酸菌经过有氧呼吸可以产生大量的乳酸
D.颠倒后的几天内,因营养物质缺乏导致B层醋酸杆菌繁殖速度较缓慢
3.下列是有关腐乳制作的几个问题,其中正确的是( )
①腐乳的制作主要是利用了微生物发酵的原理,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青霉、曲霉和毛霉
②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适于做腐乳。用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不易成形,且不利于毛霉的生长
③豆腐上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严格地说是直立菌丝,豆腐中还有匍匐菌丝
④决定腐乳特殊风味的是卤汤
⑤腐乳的营养丰富,是因为大分子物质经过发酵作用分解成小而且易于消化的物质
⑥卤汤中含酒量应该控制在21%左右,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会延长;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
4.如图显示泡菜腌制过程中2种不同微生物的相对数量和发酵液pH的变化。发酵液中的溶解氧含量随时间下降,在第22d被完全耗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乳酸菌和酵母菌的作用下,泡菜中的硝酸盐被还原成亚硝酸盐
B.在泡菜液表面形成的白膜是酵母菌大量繁殖导致的
C.由于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发酵液中的溶解氧在第22d被完全耗尽
D.发酵液的pH从第1d到第3d的下降仅由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引起
5.下列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亚硝酸盐发生显色反应后呈玫瑰红色
B.样品处理液显色后,通过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比色,可大致估算出样品处理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C.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原理为酸化→重氮化→显色→比色
D.显色反应后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6.下列关于生物技术实践中的检验,错误的是( )
A.在果酒制作实验中,检验是否有酒精产生,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先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发酵液,然后再加入硫酸和重铬酸钾的混合液
B.在微生物培养实验中,检验培养基是否被污染,方法是用一组不接种或接种无菌水的培养基与接种培养物的培养基一起培养
C.检验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是否分离出了分解尿素的细菌,方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指示剂变红,则说明分离成功
D.利用枯草杆菌生产α-淀粉酶及酶固定化实验中,可以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α-淀粉酶固定在非水溶性的介质上,制备固定化酶
7.在分离、纯化大肠杆菌实验中,划线接种(甲)、培养结果(乙)如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接种前应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B.连续划线的目的是获得单个细菌形成的菌落
C.接种过程中至少需要对接种环灼烧5次
D.甲中a区域为划线的起始位置
8.圆褐固氮菌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将大气中的N2定成NH3),并且能够分泌植物生长素,促进植株生长和果实发育。某研究小组从土壤中分离固氮菌并进行计数,然后制成菌肥施入土壤中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圆褐固氮菌固定的氮能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
B.可用酚红对选择培养的圆褐固氮菌进行鉴定
C.筛选圆褐固氮菌的培养基中要加入有机氮源
D.可通过平板划线法对所培养的菌落进行计数
9.某同学对两个品牌的乳酸菌饮品中的活菌成分进行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含有碳酸钙的培养基上生长的乳酸菌菌落周围会出现“溶钙圈”,“溶钙圈”越多,代表饮品中的乳酸菌越多
B.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都可用于纯化乳酸菌
C.利用液体培养基震荡法培养乳酸菌稀释液能达到纯化分离的目的
D.计数时,在某一浓度下涂布三个平板,若三个平板的菌落数差别不大,则应以平均值作为统计结果
10.菌种 M 和菌种 N 在发酵工程应用上具有不同的优越性,为了获得具有它们共同优良性状的融合菌,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已知菌种M 为组氨酸依赖(组氨酸合成相关基因突变为B-),菌种 N 为色氨酸依赖(色氨酸合成相关基因突变为 A-),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菌种M 和N 可通过人工诱变和选择性培养筛选获得
B. 用 PEG 诱导融合之前需要去除菌种 M 和N 的细胞壁
C. 在培养基X 中添加组氨酸和色氨酸以筛选出杂种融合菌
D. 从培养基X 中分离出的杂种融合菌P 对两种氨基酸均不依赖
11.下图是研究人员从红棕壤中筛选高效分解尿素细菌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配制步骤②③的培养基时,应先调pH后高压蒸汽灭菌
B.步骤③釆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并需向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加入尿素
C.步骤④挑取③中不同的菌落分别接种,比较细菌分解尿素的能力
D.步骤③纯化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原理是将聚集的细菌分散,可以获得单菌落
12.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无菌技术围绕着如何避免杂菌的污染展开。下列关于无菌操作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
B.使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倒平板操作时,需在酒精灯附近进行
C.灼烧、高压蒸汽灭菌、煮沸消毒法等都属于无菌技术
D.吸管、培养皿等玻璃器皿和金属用具可用干热灭菌
13.实验测定链霉素对3种细菌的抗生素效应,用3种细菌在事先准备好的琼脂平板上画3条平行线(3条线均与下图中的链霉素带接触),将平板置于37 ℃条件下恒温培养3 d,结果如下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链霉素能阻止结核杆菌的生长
B.链霉素对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比对霍乱菌的更强
C.链霉素对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比对伤寒杆菌的更强
D.链霉素可以用于治疗伤寒病人
14.工业废水中含有的苯酚可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现欲获得以苯酚为唯一碳源的微生物。
研究人员先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即在含有大量苯酚的培养基上培养,使目的菌旺盛生长,且在数量上占优势,更利于分离出该目的菌,再用选择培养的方法对目的菌进行选择,最后从培养基中挑取单菌落进行验证,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中需将污泥中样品接种到以苯酚为唯一碳源的培养液中培养
B.配制⑤的培养基时,需添加琼脂,制成固体培养基
C.该实验中使用的锥形瓶、试管等器材需要利用巴氏消毒法进行消毒
D.实验⑥⑦的目的是验证是否分离出目的菌,因此其中一组作为对照应不含苯酚
15.一定浓度的福尔马林(甲醛的水溶液)通过使蛋白质变性而起防腐作用,可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高效分解甲醛的细菌,以处理废弃的福尔马林。下图是筛选和纯化甲醛分解菌的实验过程示意图,其中LB培养基能使菌种成倍扩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筛选甲醛分解菌的培养基中要添加甲醛作为唯一的碳源
B.③→④接种的目的是通过形成单个菌落分离出甲醛分解菌
C.步骤⑤中,各个培养瓶中的甲醛溶液要有一定的浓度梯度
D.测定并选出甲醛浓度最低的培养瓶后,筛选对应的菌株
16.[生物一一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影响酱油卫生指标的细菌主要有耐热的芽孢杆菌和耐盐菌。某生物兴趣小组欲从酿制的酱油中筛选出耐盐菌。请回答:
1.在筛选过程中,应将酱油接种于含有适量__________的固体培养基上: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培养基;对该培养基灭菌的方法是__________。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发现空白培养基上出现了一些菌落。空白培养基上出现菌落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在筛选耐盐菌的过程中,必须在无菌条件下完成的操作是__________(多选)。
①配制培养基? ②倒平板? ③接种? ④培养
3.若要统计活的耐盐菌的数目,把酱油接种到培养基上常采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来表示,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4.在纯化耐盐菌的过程中,发现培养基上的菌落连成一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避免出现此种现象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
17.请回答从传统发酵技术到发酵工程的有关问题:
(1)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酒精发酵是_______引起的,从而将酵母菌与发酵联系起来。
(2)传统发酵技术指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传统发酵以_______发酵及_______发酵为主,通常是家庭式或作坊式的。
(3)微生物接种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_______和_______,微生物的接种技术还包括_______、_______等方法。虽然这些技术的操作方法各不相同,但是,其核心都是要_______,这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也是发酵工程的重要基础。
(4)20世纪40年代,利用发酵工程大规模生产青霉素成为研究的主攻方向。由于青霉素产生菌是需氧型的,科学家在厌氧发酵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_______发酵技术使青霉素的生产实现了产业化,下列关于青霉素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
A.青霉素是青霉菌生长代谢中产生的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重要的代谢产物
B.用紫外线、激光、化学诱变剂处理青霉菌再经筛选的方法可以选育高产菌种
C.发酵罐接种后必须进行灭菌处理
D.在青霉菌生长的稳定期,活菌数不再增加,青霉素产量也不再增加
18.肠道疾病九成以上都是自身菌群失调引起的,酸奶被很多人看成是补充乳酸菌等益生菌的食品。某兴趣小组拟用下图所示方法探究某品牌酸奶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请补充实验内容。
(1)实验步骤:
①选取状况良好、年龄和体重近似的小鼠20只,平均分为甲、乙两组。
②用含有某品牌酸奶的食物连续饲喂甲组小鼠12周;用含有等量的经过________处理的该品牌酸奶的相同食物连续饲喂乙组小鼠12周作为对照,其他情况相同。
③收集两组小鼠粪便,制成悬浮液,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在________(填“全营养”或“以该品牌酸奶为唯一碳源”)的________(填“液体”或“固体”)培养基上。
④接种后置于________(填“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培养,通过观察________以初步鉴定小鼠肠道中的微生物种类。⑤统计并比较两组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析得出结论。如果在104稀释倍数下各取0.1mL稀释液涂布于3个平板上,经培养获得的菌落数分别为165、160、170个,则1mL菌液中的微生物数为________个。
(2)若要验证菌群中含有大肠杆菌,配制培养基时添加________,培养基中出现黑色菌落则有大肠杆菌。该培养基在功能上属于________培养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其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醋酸菌是需氧型细菌,其有氧呼吸需要充足的氧气,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0~35℃,B正确;腐乳制作过程中加盐腌制的目的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不会过早酥烂,同时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C正确;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一般先增加后减少,D正确。
2.答案:C
解析:醋酸杆菌属于好氧细菌,翻动过程通入氧气有利于该菌种的繁殖,A说法正确;分层固体发酵时,给搅拌层通气,下层为无氧环境,同时实现了醋酸发酵和乳酸发酵,B说法正确;乳酸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C说法错误;颠倒后的几天内,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虽然通气,但醋酸杆菌的繁殖速度缓慢,D说法正确。
3.答案:B
解析:腐乳制作的前期发酵中有许多微生物参与,但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含水量为70%的豆腐适于毛霉迅速生长出直立菌丝,在豆腐内长出匍匐菌丝,含水量过高则不利于毛霉的生长和豆腐的成形。豆腐经发酵后大分子蛋白质变成了易于消化的小分子物质。卤汤的特点决定了腐乳的风味,但不论卤汤中各种香辛料怎么变化,酒的含量都需保持在12%左右,故B正确。
4.答案:B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泡莱制作过程中微生物和发酵环境的变化。泡菜中的硝酸盐在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被还原成亚硝酸盐,A错误;在泡菜液表面有少量的氧气,酵母菌大量繁殖形成白色菌膜,B正确;发酵液中的溶解氧在第22d被耗尽是因为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C正确;发酵初期,发酵液的pH下降是乳酸菌产生的乳酸以及酵母菌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共同作用的,D错误。
5.答案:D
解析: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在反应过程中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D错误。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果酒制作、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酶的固定化。在果酒制作实验中,要检验是否有酒精产生,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先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发酵液,然后再加入3mol/L的硫酸3滴,混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到橙色的重铬酸钾变成灰绿色,A错误;在微生物培养实验中,检验培养基是否被污染,方法是用一组不接种或接种无菌水的培养基与接种培养物的培养基一起培养,如果不接种或接种无菌水的培养基没有菌落生长,说明培养基制作合格,B正确;检验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是否分离出了分解尿素的细菌,方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指示剂变红,则说明分离成功,C正确;α-淀粉酶固定化实验中,用于固定化酶的介质是非水溶性的,D正确。
7.答案:D
解析:培养基一般用高压蒸汽灭菌,A正确;菌液经过连续划线,菌液中的菌体越来越少,最后容易形成单菌落,B正确;在每次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因此按照图中划线顺序(d→c→b→a),整个划线过程中至少需要对接种环灼烧5次,C正确;每次划线的菌种来自上一区域的末端,因此划线的起始区域菌落多,由图乙可知,甲中d区域菌落多,为划线的起始位置,D错误。
8.答案:B
解析: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和应用的有关知识。乳酸菌代谢产生的乳酸可以溶解碳酸钙,培养基上“溶钙圈"越多,代表饮品中的乳酸菌越多,A正确;平板划线法通过连续划线,使细菌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最终得到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在稀释度足够高的情况下,将菌体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菌落,两种方法都可用于乳酸菌的纯化,B正确;纯化分离要求培养物长成单菌落,液体培养基加震荡难以得到单菌落,C错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每个浓度涂布三个平板,计数时看这三个平板,若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差别不大,则具有统计意义,取其平均值,D正确。
10.答案:C
解析:
11.答案:B
解析:培养和分离微生物时,需要配制培养基,将配方中的试剂溶化以后要先调pH,再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这样可以减少被杂菌污染的机会,A正确;根据图示可知,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但是要筛选出能高效分解尿素的细菌,所使用的培养基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而牛肉膏和蛋白胨中都含有氮源,所以步骤③不能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B错误;步骤④是要对细菌分解尿素的能力进行鉴定和比较,所以需要从③中挑取不同的菌落,分别接种,彼此形成相互对照,根据结果比较分析,C正确;纯化微生物时,不管使用哪种接种方法,目的都是将聚集在一起的细菌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获得单菌落,D正确。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无菌操作等相关知识。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A正确;倒平板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B错误;灼烧、高压蒸汽灭菌、煮沸消毒法等都属于无菌技术,C正确;吸管、培养皿等玻璃器皿和金属用具可用干热灭菌,D正确。
13.答案:D
解析:由题图可知,链霉素能阻止霍乱菌和结核杆菌的生长繁殖,不能阻止伤寒杆菌的生长繁殖,所以它不能用于治疗感染伤寒杆菌的伤寒病人,A、C正确,D错误;由题图可知,链霉素对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比对霍乱菌的更强,B正确。
14.答案:AC
解析:该实验先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所以①过程只需要接种到富含苯酚的培养液中即可,而不需要以苯酚为唯一碳源,A分析错误;⑤属于固体培养基,在配制固体培养基时,需加入琼脂,B分析正确;该实验使用的器材一般采用干热灭菌法灭菌,C分析错误;目的菌以苯酚为唯一碳源,实验⑥⑦为验证是否成功分离目的菌,其中一组应不含苯酚,另一组以苯酚为唯一碳源,D分析正确。
15.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由于甲醛分解菌能利用甲醛作为碳源,而不能分解甲醛的微生物不能利用甲醛作为碳源,所以筛选甲醛分解菌的培养基中要添加甲醛作为唯一的碳源,在此培养基上不能分解甲醛的微生物因缺少碳源而不能生长,A正确;③过程可以筛选出能分解甲醛的微生物,④过程可以获得单菌落,接种的目的是通过形成单个菌落分离出甲醛分解菌,B正确;步骤⑤中,各个培养瓶中的甲醛溶液的浓度要相同,将不同的甲醛分解菌分别接种到各个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瓶中甲醛的浓度,选出甲醛浓度最低的培养瓶后,筛选对应的菌株可获得分解甲醛能力强的甲醛分解菌,C错误,D正确。
16.答案:1.NaCl(食盐); 选择; 高压蒸汽灭菌; 对培养基的灭菌不彻底; 倒平板时培养基被污染(或培养皿灭菌不合格等)
2.②③④; 3.稀释涂布平板法; 低; 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只能观察到一个菌落
4.酱油中耐盐菌浓度过高; 对酱油进行梯度稀释(或“加大稀释倍数”)
解析:1.欲从酿制的酱油中筛选出耐盐菌,应将酱油接种于含有适量NaCl(食盐)的固体培养基上,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培养的空白培养基上出现菌落的原因可能是:对培养基的灭菌不彻底;倒平板时培养基被污染。
2.筛选耐盐菌的过程为:配制培养基,然后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倒平板接种、培养。为了避免杂菌污染,倒平板、接种和培养都需要在无菌条件下完成。故在筛选耐盐菌的过程中,必须在无菌条件下完成的操作是②③④。
3.若要统计活的耐盐菌的数目,常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酱油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 由于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扳上只能观察到一个菌落, 所以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
4.在纯化耐盐菌的过程中,若酱油中耐盐菌浓度过高,则会出现菌落在培养基上连成一片的现象为了避免出现此种现象,应该采取的措掩是:对酱油逬行梯度稀释(或“加大稀释倍数”)。
17.答案:(1)由活的酵母菌
(2)混合菌种的固体;半固体
(3)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前一空顺序可调);斜面接种;穿剌接种;防止杂菌的污染,保证培养物的纯度
(4)深层通气液体;B
解析:(1)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酒精发酵是由活的酵母菌引起的,从而将酵母菌与发酵联系起来。
(2)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一般称为传统发酵技术。传统发酵以混合菌种的固体发酵及半固体发酵为主,通常是家庭式或作坊式的。
(3)微生物接种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微生物的接种技术还包括斜面接种、穿刺接种等方法;虽然这些技术的操作方法各不相同,但是,其核心都是要防止杂菌的污染,保证培养物的纯度。这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也是发酵工程的重要基础。
(4)20世纪40年代,利用发酵工程大规模生产青霉素成为研究的主攻方向;由于青霉素产生菌是需氧型的,科学家在厌氧发酵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深层通气液体发酵技术使青霉素的生产实现了产业化;青霉素是青霉菌生长代谢中产生的但不是生命活动必需的代谢产物;用紫外线、激光、化学诱变剂处理青霉菌再经筛选的方法可以选育高产菌种;发酵罐接种前必须进行灭菌处理;在青霉菌生长的稳定期,活菌数不再增加,青霉素产量还在增加。
18.答案:(1)②灭菌;③全营养;固体;④无氧;菌落的特征;⑤1.65×107
(2)伊红美蓝;鉴别
解析:(1)②探究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某品牌酸奶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因此可用含有某品牌酸奶的食物连续饲喂甲组小鼠12周(实验组),用含有等量的经过灭菌的该品牌酸奶的相同食物连续饲喂乙组小鼠12周(对照组)。
③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某品牌酸奶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而不是筛选出某种微生物,因此应收集甲组和乙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粪便制成悬浮液涂布于全营养的固体培养基上。
④肠道菌群生活在缺氧的环境中,因此接种后应该置于无氧条件下培养,通过观察菌落的特征以初步鉴定小鼠肠道中的微生物种类。
⑤在104稀释倍数下各取0.1mL稀释液涂布于3个平板上,经培养获得的菌落数分别为165、160、170个,平均值为165个,则1mL菌液中微生物数为个。
(2)伊红美蓝培养基可以鉴别大肠杆菌,含有伊红美蓝的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