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法》教案
教学内容:四年级第二学期《小数加法》第1教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尝试等思考过程,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并形成算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能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总结概括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发展初步的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思维冲撞,引发思考
下面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
手势表示(1)一定错误 (2)可能错误
反馈、交流
师:学了今天的本领再来研究。
二、借助经验,理解算理算法
(一)理解算理
1、出示:2.45+1.31
A、 你会算吗?
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交流反馈
B、出示学生竖式的作品,提问:竖式计算和前面的方法有联系吗?
小结过渡
师:刚才同学们用以前的知识,用自己生活经验解决了问题,而且把你们的想法和竖式联系起来了。
(二)、归纳算法
1、用竖式计算 4.2+5.38 65.8+5.4
A、先独立尝试4.2+5.38(突出相同数位要对齐)
反馈、交流
B、再独立做65.8+5.4(解决个别学生十分位满十要向个位进一的困惑)
2、概括算法
师:同学们算得很好!你们能说说 “小数加法”竖式计算方法吗?
引导概括方法:相同数位对齐,
按整数加法方法计算
在得数中点上小数点
师: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师:小数点对齐有助于相同数位对齐。同学们学的很棒,现在来考考自己吧!
三、尝试练习,积累经验
1、用竖式计算
9.353+34.647=(需要化简) 84.89+11=
第一题:交流比较,得出简洁的写法
第二题:关注数位对齐
(根据学生情况小结)
2、提升(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联系)
师:和可能是几?(和的每个数位上的数都不知道)
反馈学生作品
师:这里有道整数加法,它有没有小数点呢?
师:你有什么发现?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小数加法
理解算理 加强沟通
——《小数加法》教学设计说明
教材分析
《小数加法》是沪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整数加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教材从小胖掷球的情景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小数的意义理解算理,并得到竖式计算的方法。我根据我班学生的基础对原教材情景引入部分作了适当调整。
学情介绍
学生对于小数的最初认识是商品价格,都有计算商品总价及找回钱的生活经验。大部分学生在整数加法的迁移下,能模仿性地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但是缺少算理的支持。
本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在比较中建构和完善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尝试等思考过程,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并形成算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能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总结概括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发展初步的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设计说明
一、借助经验,理解算理
学生会把整数加法竖式计算中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迁移到到小数加法中,但是考虑到整数加法末尾或个位对齐对小数加法有负面干扰,所以本课要充分利用两者在算理上的一致性,发挥正面作用。
我的策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记录想法,再交流学习。出示2.45+1.31后,老师提问 “你会算吗,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得到元角分分别相加、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竖式计算等方法。在元角分的情景中学生很容易理解相同单位的数相加的道理,交流竖式计算方法时,再次把元角分方法与竖式沟通,突出相同单位的数相加的道理。
新旧联系,加强沟通
1、整数加法中末尾对齐和小数加法并不矛盾。在练习阶段计算84.89+11时,虽然前面算理已经理解透彻,但是个别学生还是会受整数加法的干扰,末尾对齐计算。通过分析“末尾对齐为什么能用在整数加法中,却不能用在小数加法中?”理解两者虽然形式不同,但是相同单位的数相加的道理是一致的。
2、在比较中建构完善加法计算法则。最后设计的开放题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是“一家人”,感受到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整数加法就是小数加法中的整数部分相加,整数加法计算方法可以用小数加法计算方法来解释。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