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C.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
D.CO2和CO的性质差异主要是由于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2.从下列图片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微粒之间有间隔
B.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C.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D.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3.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中都存在碘分子,馒头遇到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变蓝色这一实验现象说明(
)
A.分子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B.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4.下列涉及学科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微粒观:水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B.根据转化观:升高温度可以将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根据结构观:构成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结构不同,化学性质也不同
D.根据守恒观:10ml质量分数为60%的浓硫酸,加10ml水后溶质质量分数变为30%
5.如图所示为双氧水分解反应的示意图,若以“”和“”分别表示氧原子和氢原子,则图1空格内应填入下列哪图(
)
A.
B.
C.
D.
6.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铜
B.氮气
C.氯化钠
D.二氧化碳
7.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干冰
B.氯化钠
C.金刚石
D.铜
8.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二氧化碳
B.氯化钾
C.铜
D.氧气
9.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不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碘酒是混合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B
端午时节粽飘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C
气体受热膨胀
温度升高,分子自身体积增大
D
固体碘受热升华
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A.A
B.B
C.C
D.D
10.“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下列研究分子特点的四个实验中,采用了该研究方法的是( )
A.酒精和水混合
B.气体扩散实验
C.芝麻和黄豆混合
D.铅柱粘合实验
二、填空题
11.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按要求填空.
(1)碳酸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化学式为 ________?;
(2)恩施被誉为世界硒都,具有丰富的硒资源.硒(Se)是人生命中必需的微量元素,在周期表
中与硫同族、化学性质相似.A、B、C、D表示4种物质,它们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物质A和B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两种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其
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
(3)有机化学中的最简式﹣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合物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最简比的式子.某有机物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6:1:8,则该有机物的最简式为________? (按C、H、O顺序).
12.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有_____,由原子构成的有____(填序号)。
A.铜
B.二氧化硫
C.液氧
D.硅
E.碘
F.冰
13.下列叙述分子某个特性的A~E中,选择适当序号填空:
(1)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______。
(2)很远的地方可闻到花香_____。
(3)碘的蒸气、碘的固体颗粒都能使馒头变蓝_____。
(4)夏天自行车胎易爆_____。
(5)一滴水约有1.67×10个水分子,1滴水的质量约为5.01×10﹣5kg_____。
A分子间有间隔
B受热分子运动速度加快,间隔变大
C分子有质量,但很小
D分子不断运动
E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14.氟里昂是一种常见的致冷剂。氟里昂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分解出氯原子破坏臭氧层,其破坏臭氧的循环示意图如下:
(1)请写出臭氧的化学式____________;臭氧与氧气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2)经过①②③的反应后,反应物氯原子的个数________(填“减少”、“增加”或“不变”),其原因是: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不变。
15.如图所示是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1)从微观粒子角度而言,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裂成____和____,分裂出来的____又重新组合成____,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____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由该实验可知,分子由___构成,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
三、探究题
16.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他认为在原子结构中,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下列(填字母序号,下同)____是汤姆森原子结构模型,_____是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2)在卢瑟福的实验中,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_;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_____;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
D.核外电子带负电
(4)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你对科学的发展有那些感想?__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17.试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来说出下列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
(1)水受热变成水蒸气;(2)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
18.下图是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通过比较、归纳,回答下列问题(不利用相对原子质量):
(1)一个甲烷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2)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示意图,请从微观角度描述你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一个信息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根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A说法错误;
B、根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故B说法错误;
C、根据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故C说法正确;
D、CO2和CO不是同一种物质,其构成的微粒--分子也不相同,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2.B
【详解】
A、由图可知,构成物质微粒之间有间隔,故选项错误;
B、只能观察到分子、原子、离子级别,不能观察到原子的构成,故选项正确;
C、通过水的蒸发,说明水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项错误;
D、从四幅图片可以看出水由分子构成,氯化钠由离子构成,硅由原子构成,所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故选项错误。故选B。
3.D
【详解】
A、馒头遇到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变蓝色,是因为它们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而不是分子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故选项错误。
B、馒头遇到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变蓝色,是因为它们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而不是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故选项错误。
C、馒头遇到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变蓝色,是因为它们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而不是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故选项错误。
D、馒头遇到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变蓝色,是因为它们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正确。
故选:D。
4.C
【解析】
【详解】
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A错误;
B.升高温度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下降,由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B错误;
C.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式不同,化学性质也不同,故C正确;
D.10ml质量分数为60%的浓硫酸的质量大于10g,而10ml水的质量等于10g,混合后质量分数大于平均值30%
,故D错误;
答案选C。
5.B
【解析】
【详解】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知,双氧水分解反应生成了氧气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2H2O2=2H2
O
+O2;若以“”和“”分别表示氧原子和氢原子,能表示水分子的是B。
故选B
6.C
【详解】
A.
铜由原子构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氮气由分子构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氯化钠由离子构成,此选项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由分子构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B
【详解】
A、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C、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B。
8.B
【详解】
A、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选项错误;
B、氯化钾是由钾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选项正确;
C、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选项错误;
D、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选项错误,故选B。
9.C
【详解】
A、碘酒由碘、酒精组成,属于混合物,由碘分子、酒精分子不同种分子构成,此选项正确;
B、端午时节粽飘香,是由于具有香味的分子不停地运动,运动到空气中,接触到了人的嗅觉细胞而闻到香味,此选项正确;
C、气体受热膨胀,是由于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增大,导致气体的体积变大,此选项错误;
D、气体物质分子间隔最大,固体碘受热升华,是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的缘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C。
10.ABD
【详解】
A、酒精与水充分混合后,得到溶液的体积小于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利用了模型实验,故选项正确;
B、抽去玻璃片后,两个瓶子最终都变成红棕色,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利用了模型实验,故选项正确;
C、黄豆与芝麻的混合实验,是宏观物质的混合,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不属于模拟实验,故选项错误;
D、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压紧后撤去压力也不易分开,是因为压紧过程使得两铅块有较多分子被挤压靠近产生了分子间引力,说明分子之间总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利用了模型实验,故选项正确。
故选ABD。
11.Na2CO3
2H2Se+O2==2Se+2H2O
置换反应
CH2O
【解析】
试题分析:(1)碳酸钠的化学式为:Na2CO3
(2)根据A、B、C、D4种物质的微观示意图,可分别写出它们的化学式:H2Se、O2、Se、H2O
,故物质A和B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两种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Se+O22Se+2H2O;该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3)书写物质的化学式:一要知道它的组成元素(C、H、O),二要知道各元素原子的个数比,故可设该有机物的最简式为CxHyOz,然后根据该有机物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6:1:8,可计算出x:y:z=1:2:1,故该有机物的最简式为CH2O
考点: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微观示意图,根据化学式进行的计算
12.BCF
ADE
【详解】
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A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B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C液氧由氧气分子构成;D硅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由硅原子直接构成;E冰的成分是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F碘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由碘原子直接构成;
故答案为BCF;ADE。
13.A
D
E
B
C
【解析】
【详解】
(1)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
(2)很远的地方可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
(3)碘的蒸气、碘的固体颗粒都能使馒头变蓝,是因为它们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4)夏天自行车胎易爆,是因为夏天气温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5)一滴水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1滴水的质量约为5.01×10-5kg,说明分子有质量,但很小.
故答案为(1)A;(2)D;(3)E;(4)B;(5)C.
14.(1)O3;组成两种物质的分子不同
(2)不变;种类;数目
【详解】
(1)由反应①可知3个氧原子构成1个臭氧分子,2个氧原子构成1个氧气分子,则臭氧的化学式为O3,氧气的化学式为O2,它们的组成和结构不相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反应物氯原子的个数不变,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质量、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故答为:(1)O3,组成两种物质的分子不同;(2)不变,种类,数目。
【点睛】
本题以生活中常用的冰箱或空调制冷剂为切入点考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和宏观体现,认识氯原子在臭氧转变为氧气中的催化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和化学的关系,明确在生活中减少氟里昂使用的重要意义。
15.氢原子
氧原子
氢分子
氧分子
水分子
原子
水分子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能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详解】
(1)由电解水中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从微观粒子角度而言,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由该实验可知,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水分子是保持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能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故答为:(1)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水分子;(2)原子,水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能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16.C
B
B
D
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详解】
(1)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他认为在原子结构中,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据图可以看出,C是汤姆森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据图可以看出,B是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故填:C;B。
(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这是由于它们穿过了原子内部的空间,这也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填:B;
(3)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核质量较大,原子核带正电,但是不能说明核外电子带负电,故填:D;
(4)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说明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故填: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17.分子是否能分成原子并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分子是否可以再分或答案合理即可)
【详解】
(1)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而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
(2)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时,首先水分子被破坏为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原子再重新组合,构成氧分子和氢分子,所以这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就是:分子是否能分成原子并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填分子是否能分成原子并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18.所含原子总数不同(所含碳原子个数不同等)
都含有氧原子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详解】
(1)由微观图,甲烷分子由1个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与2个氧原子构成,所以一个甲烷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不同点有所含原子总数不同,所含原子种类不同,甲烷分子中含氢原子而二氧化碳分子中不含,二氧化碳中含氧原子而甲烷分子中不含等;
(2)氧气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与2个氧原子构成,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与1个氧原子构成,所以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的相同点为都含有氧原子;
(3)由微观图中分子构成及分子个数可得,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而分子的种类改变,变化前后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等.
故答案为
(1)所含原子总数不同(所含碳原子个数不同等);
(2)都含有氧原子;
(3)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质量、个数不变.(答案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