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白杨礼赞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 白杨礼赞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8 20:2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白杨礼赞
作者:茅盾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目录
/CONTENTS
01
02
03
04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课文研读
总结归纳
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在北方,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展示白杨树画面,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
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读准字音
大毡
开垦
诸如
主宰
倦怠
婆娑
丫枝
虬枝
参天
初融
秀颀
地壳
晕圈
坦荡如砥
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
无边无垠
(zhān)
(kěn)
(zǎi)
(dǐ)
(yín)
(qián)
(zī)
(àn)
(zhū)
(juàn)
(dài)
(suō)
(yān)
(yā)
(qiú)
(cān)
(rónɡ)
(qí)
(qiào)
(yùn)
理解字词
视野:
黄绿错综:
妙手偶得:
无边无垠:
倔强:
纵横决荡:
捕木:
秀颀:
视力所及的范围。
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性情)刚强不屈。
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美而高。颀,高。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请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思考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思考:
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赞美它的“不平凡”?
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作者这样反复赞美白杨的目的究竟何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哪些语句中?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整体感知
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对白杨树的观察:从远到近
对白杨树的感情:由浅入深
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问题探究
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是如何知道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交流讨论。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它只是树”,那么“它”是什么呢?
问题探究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问题探究
第一个“难道”
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第二个“难道”
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
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
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问题探究
作者写这篇文章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
直接对黄土高原上军民抗战的精神加以赞美,未尝不是一种选择。但是,黄土高原是北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这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读者的接受程度来说,可能显得突兀;从艺术上来说,也可能显得粗糙。于是作者采取了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这种含蓄的表达,是生活在国民党治理区域发表文章的必要,也是艺术语言的巧妙。
所有上述的句子,都不是直接的陈述,不是肯定的语气。一连串的以“难道”为开头的反问句中,“难道”是委婉格修辞,是对读者想象的尊重和启发,比起肯定句,更具肯定的情感。这里的反问,兼具了委婉和坚定双重功能。
象征手法
象征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是在感性描绘中隐含理念,思想。象征与比喻不同。如果是比喻,就是把白杨作为本体,去比作另一种东西,如白杨像闪光的宝剑,本体是白杨,喻体是宝剑,二者共存。而把白杨直接说成是哨兵,那就不能叫做比喻,而叫做暗喻。暗喻如果表现一般的感情,那还只是暗喻;如果表现的是一种比较深刻的理念、思想,那就变成了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
课文研读
我们既然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第5-6段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第7-8段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从两个方面来强调其不平凡
外部形态
内在精神
①树干: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②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③叶子:片片向上,没有斜生倒垂。
①倔强挺立。
②努力向上。
③参天耸立。
④不折不挠。
⑤在风雪的压迫下。
⑥对抗着西北风。
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从两个方面来强调其不平凡
外部形态
内在精神
这些都是白杨作为植物的形态,表面上是逼真的描绘,实际上是高度的提炼。作者把白杨树的姿态向一个特点(也就是“参天耸立”)集中。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朗读第7段,讨论
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画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
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
接着,突然转折
连用七个感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
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朗读第7段,讨论
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
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一句
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
第二句
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二句
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二句
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朗读第7段,讨论
朗读第8段,思考讨论: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段有什么不同?
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
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
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
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朗读第7段,讨论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色彩
“黄绿错综”
幅员
“无边无垠”
地势
“坦荡如砥”
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写背景对于主要的表现对象白杨是一种陪衬,可是写得这样壮美,却带来难度:黄土高原已经很雄壮、很伟大了,白杨要怎么才能更美呢?这个问题马上被作者解决了。他笔锋一转,把雄壮变成了美的对立面:“单调”,壮美变成了不美,激动转化为“倦怠”。
这个“倦怠”,就是白杨出现的第二种背景,不过不是地理环境的背景,而是心理的背景。有了这个心理背景,白杨出场,就打破了“倦怠”,引起强烈的兴奋的一个反衬。从下文可以看出,这种“倦怠”,就是为了让白杨出现时,作者是“惊奇地叫了一声”。
所以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产生了不同的心理背景。
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课堂小结
《白杨礼赞》是一篇散文形式的颂歌,或者叫作散文诗;其语言句式是散文的,但是结构模式是诗歌式的复沓结构;第三,修辞方法是象征的,象征的特点是,感性的形象中蕴含着的主要是思想,而不仅仅是感情;第四,这种象征性的颂歌,是一种政治性的颂歌,歌颂的对象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下,在敌人后方浴血奋战的广大军民。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生长环境——“雄壮”“伟大”(景美)
外在特征
内在气质
干——笔直
枝——靠拢
叶——向上
皮——光滑
力争上游
紧靠团结
倔强挺立
(形美)
(神美)
坚强不屈
朴质严肃
力求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