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备综合练习
一、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1、下图是“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可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B.做该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若实验前导管内未充满水,将导致测得氧气的含量小于五分之一
D.若红磷不足,将导致测得氧气的含量小于五分之一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
B.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只消耗O2,生成固态的P2O5
C.装置内水位不会发生变化
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2、O2、CO2和稀有气体
3、利用下图装置验证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
B.白磷的作用是消耗试管中的氧气
C.白磷熄火、试管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
D.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40mL刻度线处
4、为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明按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每次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总是远小于21%,他认为误差主要由实验装置造成,于是改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①
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
在量筒内加入100毫升的水。
③
在广口瓶中加入少量水,使瓶内空气体积为250毫升。
④
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塞紧瓶塞,关闭止水夹,接通电源使电烙铁发热点燃红磷后断开电源。
⑤
燃烧结束并充分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待量筒内水面不再下降时,记录量筒内水的体积为65毫升。
(1)小明按如甲装置进行实验时,该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2)与装置甲相比,装置乙中使用电烙铁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其原因是
。
(3)根据本实验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小明发现,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仍有较大差距,查阅资料发现,引起本实验的误差除装置外,还与可燃物的性质有关。
5、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下图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待火焰熄灭后,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2。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3。在点燃红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示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请回答:
(1)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的气压变化,“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中的“一段时间”指的是火焰熄灭后到
所经历的时间。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减少的氧气体积为
(选填“V1-V2”“
V1-V3”
或“V2-V3”)。
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备
6、下图是小科完成CO2的制取、收集和验满的主要操作过程,其中需要纠正的是(
)
A.气密性检查
B.添加试剂
C.制取并收集气体
D.气体验满
7、小金通过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获得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接着利用这瓶二氧化碳气体完成了图示实验,观察到蜡烛火焰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为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
B.实验室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C.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D.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蜡烛的燃烧
8、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合理改进实验装置,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是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实验中收集满一瓶CO2后,应将盖有玻璃片的集气瓶
(选填“正放”或“倒放”)在桌面上。
(2)有两位同学对图甲中的气体发生装置进行了简化,简化后的装置如图乙和图丙所示,其中可行的是
。
第8题图
9.利用图示仪器测量氧气体积,来测定高锰酸钾样品的纯度(杂质不参加反应)。实验步骤如下:
(1)检查气密性:连接好发生装置后,将导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
。如果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就证明装置不漏气。
(2)组装装置:连接好的装置如图甲,其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在不移动、不调整酒精灯的前提下,需要调节
(选填字母)螺母改正错误。
(3)进行实验:采用正确的反应装置和图乙所示的收集装置制取并收集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热时间过短,会使测量结果不准
B.反应一段时间,排出反应装置内原有空气再连接乙装置收集气体,会使结果更准确
10、图甲为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家庭实验装置,左边部分带小孔的眼药水瓶,下部可浸入和离开白醋,以控制反应进行与停止,它相当于乙图中的
(选填字母)装置;该装置虚线框中应选用乙图中的
(选填字母)装置来收集CO2气体;检验CO2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11、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1)图2是常见的气体制取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图2中的气体发生装置虽然简单,操作方便,但无法控制反应速率,为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请从图3中选取
(填字母)与图1中a组装成新气体发生装置。
(2)在连接图1中的b和d时,使d较易插入b中的措施是
。
图1
图2
图3
12、氧气是人类无法离开的物质。
(1)工业上常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获取O2。能说明空气中存在氧气的事例有
。
(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氧气,可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高锰酸钾制取O2时,常用酒精灯提供热源;现制取3瓶氧气,集气瓶容积为250mL,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至少为
g(通常氧气的密度约为1.34g/L,结果精确到0.1g)。
(4)某些空气净化剂含超氧化钾,其净化原理为4KO2+2CO2===2K2CO3+3O2。该方法一般不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因是
(写一点即可)。
13、质疑与探究是科学课堂永恒的主题。下列是小科同学对气体收集方式本质原因的探究。
(1)有些同学说:“CO2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小科同学疑惑:为什么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于是,进行了如下对比实验:用图甲和图乙两种方式收集CO2,通入的气体流速和时间相同,发现甲集气瓶收集到的CO2浓度较大,乙集气瓶收集到的CO2浓度很小。请分析两者浓度相差较大的原因:
。
(2)有些同学说:“O2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但CO2不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对此,小科同学疑惑,于是又进行了如下对比实验:用图丙装置分别以相同流速通入O2和CO2,发现收集满O2比CO2耗时少。请分析原因:
。
14、小明在学习了“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知识后,进行如下实验:
①
按图甲组装实验仪器并进行气密性检查。
②
取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和0.03克二氧化锰装入容器中,塞紧橡皮塞,接上压强测量仪如图乙。
③
倾斜装置,使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充分混合,用压强测量仪测量容器内的气压
④
分别用0.06克、0.09克和0.12克相同的二氧化锰重复上述实验,整理相关数据如图丙。
(1)写出步骤①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具体操作及气密性良好的判断依据:
。
(2)实验中,小明用
来反映产生氧气的多少。
(3)本实验除了研究“二氧化锰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质量的影响“外,还可以研究的问题是
。
15、资料显示,将新制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5%
的H2O2溶液,加热到
80
℃时,才有较多氧气产生。而相同质量分数5%的
H2O2溶液加入催化剂,常温下就会立即产生氧气,反应速度快、所需时间短。
图甲
图乙
图丙
图丁
(1)小晨按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当试管中有大量气泡出现时,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并未复燃。为此,他利用图乙装置收集气体,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那么图甲实验中带火星木条未复燃的原因是
。
(2)小柯利用催化剂使H2O2溶液分解制取氧气,图丙是他设计的气体发生装置,请你指出一处错误:
。
(3)采用相同质量分数5%的H2O2溶液,图丁虚线表示加热分解制取氧气的曲线,请你在该图中用实线画出利用催化剂制取氧气的大致曲线。(假定两种方法H2O2均完全分解)
16、实验室购买了一批双氧水(H2O2)溶液,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测定其质量分数,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其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
组装仪器,并检查气密性;
②
在A、B、C三个仪器中装入药品,其中双氧水溶液质量为50g;
③
用电子秤称量出整套装置的总质量为498.6g;
④
关闭a处止水夹,打开A仪器的阀门,向锥形瓶中加入全部的双氧水溶液随即关闭A仪器的阀门;
⑤
充分反应后,打开a处止水夹,向装置中持续缓慢地鼓入X气体。
⑥
第二次称量整套装置的质量为497g。
(1)本实验采用的装置中,A仪器的名称是
。
(2)为尽可能减少测量误差,请结合测量原理判断,操作⑤鼓入的X气体是
。
A.氦气
B.经干燥处理的空气
C.除去氧气后的空气
(3)根据题意,计算双氧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17、燃烧是人类获得能量的重要方式;(1)用下图探究燃烧条件。步骤一:通入N2,点燃酒精灯;步骤二:冷却至室温;步骤三:通入O2,点燃酒精灯。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
;从燃烧条件分析,用水灭火主要利用的原理是
。
(2)右图是用铜丝绕成的锥形螺旋罩,置于酒精灯火焰上方。随着铜丝罩的垂直下移,可观察到酒精灯火焰越来越小,最终完全熄灭。铜丝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将热量很快散失,使酒精蒸气的温度低于
,从而使酒精灯火焰熄灭。
18、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气体的常用装置。
(1)图甲中,在试管口放棉花的目的是
;用图示方法收集氧气的理由是
。
(2)用图乙装置制取并检验CO2性质时,澄清石灰水始终未见浑浊,原因可能是
。
19、实验室现有石灰石、氯酸钾、二氧化锰、稀硫酸、稀盐酸等药品及相关仪器和用品,请结合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①
若用上述装置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
仪器a的名称是
。在连接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将胶皮管和玻璃管连接在一起的操作是先把
,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2)①
若用上述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药品的名称是
,选择的装置是
(填字母)。
②
若用澄清石灰水验证二氧化碳,实验中会观察到液面下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这是因为发生装置内物质反应时气体
,压强
,大于外界压强,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气体从导管口冒出。
③
若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需要在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之间连接
装置(填字母),该装置中的药品名称是
。
20、加热氯酸钾、过氧化氢被二氧化锰催化都制取氧气,实验主要过程:
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操作如下:先将导管一端伸入液面以下,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到
,松手后,
。
②加入过氧化钙,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导管口有大量的气泡冒出。
③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满一瓶气体。验满的方法是
。
④停止加热。熄灭酒精灯前,应先
。
⑤检验气体。方法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1、下图是“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
A.可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B.做该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若实验前导管内未充满水,将导致测得氧气的含量小于五分之一
D.若红磷不足,将导致测得氧气的含量小于五分之一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 )
A.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
B.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只消耗O2,生成固态的P2O5
C.装置内水位不会发生变化
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2、O2、CO2和稀有气体
3、利用下图装置验证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
B.白磷的作用是消耗试管中的氧气
C.白磷熄火、试管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
D.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40mL刻度线处
4、为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明按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每次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总是远小于21%,他认为误差主要由实验装置造成,于是改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①
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
在量筒内加入100毫升的水。
③
在广口瓶中加入少量水,使瓶内空气体积为250毫升。
④
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塞紧瓶塞,关闭止水夹,接通电源使电烙铁发热点燃红磷后断开电源。
⑤
燃烧结束并充分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待量筒内水面不再下降时,记录量筒内水的体积为65毫升。
(1)小明按如甲装置进行实验时,该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__打开让水夹,将导管一端插入水中,用手紧握广口瓶外壁,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__。
(2)与装置甲相比,装置乙中使用电烙铁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其原因是__改进后的装置无需打开瓶塞点燃红磷,避免瓶内空气外逸而造成实验误差__。
(3)根据本实验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14%__。
小明发现,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仍有较大差距,查阅资料发现,引起本实验的误差除装置外,还与可燃物的性质有关。
5、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下图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待火焰熄灭后,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2。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3。在点燃红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示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
请回答:
(1)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__大于__(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的气压变化,“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中的“一段时间”指的是火焰熄灭后到__集气瓶温度恢复到室温__所经历的时间。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减少的氧气体积为_V1-V3__(选填“V1-V2”“
V1-V3”
或“V2-V3”)。
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备
6、下图是小科完成CO2的制取、收集和验满的主要操作过程,其中需要纠正的是( D )
A.气密性检查
B.添加试剂
C.制取并收集气体
D.气体验满
7、小金通过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获得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接着利用这瓶二氧化碳气体完成了图示实验,观察到蜡烛火焰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为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
B.实验室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C.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D.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蜡烛的燃烧
8、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合理改进实验装置,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是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实验中收集满一瓶CO2后,应将盖有玻璃片的集气瓶__正放__(选填“正放”或“倒放”)在桌面上。
(2)有两位同学对图甲中的气体发生装置进行了简化,简化后的装置如图乙和图丙所示,其中可行的是丙。
第8题图
9.利用图示仪器测量氧气体积,来测定高锰酸钾样品的纯度(杂质不参加反应)。实验步骤如下:
(1)检查气密性:连接好发生装置后,将导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__用手紧握试管__。如果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就证明装置不漏气。
(2)组装装置:连接好的装置如图甲,其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在不移动、不调整酒精灯的前提下,需要调节__AB__(选填字母)螺母改正错误。
(3)进行实验:采用正确的反应装置和图乙所示的收集装置制取并收集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A__。
A.加热时间过短,会使测量结果不准
B.反应一段时间,排出反应装置内原有空气再连接乙装置收集气体,会使结果更准确
10、图甲为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家庭实验装置,左边部分带小孔的眼药水瓶,下部可浸入和离开白醋,以控制反应进行与停止,它相当于乙图中的__A__(选填字母)装置;该装置虚线框中应选用乙图中的__C__(选填字母)装置来收集CO2气体;检验CO2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矿泉水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__。
11、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1)图2是常见的气体制取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图2中的气体发生装置虽然简单,操作方便,但无法控制反应速率,为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请从图3中选取__B__(填字母)与图1中a组装成新气体发生装置。
(2)在连接图1中的b和d时,使d较易插入b中的措施是__将伸入橡皮管的导管一端用水润湿__。
图1
图2
图3
12、氧气是人类无法离开的物质。
(1)工业上常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获取O2。能说明空气中存在氧气的事例有__动物可在空气中呼吸(或食物在空气中易腐败等;合理即可)__(写一点即可)。
(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氧气,可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BC或BE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2H2O22H2O+O2↑__。
(3)高锰酸钾制取O2时,常用酒精灯提供热源;现制取3瓶氧气,集气瓶容积为250mL,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至少为__9.9__g(通常氧气的密度约为1.34g/L,结果精确到0.1g)。
(4)某些空气净化剂含超氧化钾,其净化原理为4KO2+2CO2===2K2CO3+3O2。该方法一般不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因是__气体不纯__(写一点即可)。
13、质疑与探究是科学课堂永恒的主题。下列是小科同学对气体收集方式本质原因的探究。
(1)有些同学说:“CO2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小科同学疑惑:为什么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于是,进行了如下对比实验:用图甲和图乙两种方式收集CO2,通入的气体流速和时间相同,发现甲集气瓶收集到的CO2浓度较大,乙集气瓶收集到的CO2浓度很小。请分析两者浓度相差较大的原因:_当CO2沿导管到达图甲集气瓶底部时由于CO2密度大于空气,会排挤出集气瓶中原有的空气,最后得到较纯的CO2;当CO2沿导管到达图乙集气瓶底部后,由于CO2密度大于空气,大多数CO2会从瓶口逸出,残留在集气瓶中的CO2不多,故CO2纯度不高。__
(2)有些同学说:“O2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但CO2不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对此,小科同学疑惑,于是又进行了如下对比实验:用图丙装置分别以相同流速通入O2和CO2,发现收集满O2比CO2耗时少。请分析原因:_由于CO2能溶于水,O2不易溶于水,CO2溶于水中的量多,故用排水法收集相同体积的O2耗时较少。__
14、小明在学习了“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知识后,进行如下实验:
①
按图甲组装实验仪器并进行气密性检查。
②
取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和0.03克二氧化锰装入容器中,塞紧橡皮塞,接上压强测量仪如图乙。
③
倾斜装置,使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充分混合,用压强测量仪测量容器内的气压
④
分别用0.06克、0.09克和0.12克相同的二氧化锰重复上述实验,整理相关数据如图丙。
(1)写出步骤①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具体操作及气密性良好的判断依据:__用手捂住锥形瓶,导管口出现气泡,说明装置不漏气__。
(2)实验中,小明用__容器内压强的大小__来反映产生氧气的多少。
(3)本实验除了研究“二氧化锰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质量的影响“外,还可以研究的问题是__二氧化锰的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__。
15、资料显示,将新制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5%
的H2O2溶液,加热到
80
℃时,才有较多氧气产生。而相同质量分数5%的
H2O2溶液加入催化剂,常温下就会立即产生氧气,反应速度快、所需时间短。
图甲
图乙
图丙
图丁
(1)小晨按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当试管中有大量气泡出现时,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并未复燃。为此,他利用图乙装置收集气体,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那么图甲实验中带火星木条未复燃的原因是
__加热过氧化氢溶液的同时,溶液中的水蒸气随氧气一起逸出,环境湿度较大,氧气的量较少__。
(2)小柯利用催化剂使H2O2溶液分解制取氧气,图丙是他设计的气体发生装置,请你指出一处错误:长颈漏斗的下端未伸入液面以下__。
(3)采用相同质量分数5%的H2O2溶液,图丁虚线表示加热分解制取氧气的曲线,请你在该图中用实线画出利用催化剂制取氧气的大致曲线。(假定两种方法H2O2均完全分解)
16、实验室购买了一批双氧水(H2O2)溶液,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测定其质量分数,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其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
组装仪器,并检查气密性;
②
在A、B、C三个仪器中装入药品,其中双氧水溶液质量为50g;
③
用电子秤称量出整套装置的总质量为498.6g;
④
关闭a处止水夹,打开A仪器的阀门,向锥形瓶中加入全部的双氧水溶液随即关闭A仪器的阀门;
⑤
充分反应后,打开a处止水夹,向装置中持续缓慢地鼓入X气体。
⑥
第二次称量整套装置的质量为497g。
(1)本实验采用的装置中,A仪器的名称是__分液漏斗__。
(2)为尽可能减少测量误差,请结合测量原理判断,操作⑤鼓入的X气体是__B__。
A.氦气
B.经干燥处理的空气
C.除去氧气后的空气
(3)根据题意,计算双氧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17、燃烧是人类获得能量的重要方式;(1)用下图探究燃烧条件。步骤一:通入N2,点燃酒精灯;步骤二:冷却至室温;步骤三:通入O2,点燃酒精灯。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__步骤一中,b__中红磷不燃烧;步骤三中,b__中红磷燃烧__;从燃烧条件分析,用水灭火主要利用的原理是__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__。
(2)右图是用铜丝绕成的锥形螺旋罩,置于酒精灯火焰上方。随着铜丝罩的垂直下移,可观察到酒精灯火焰越来越小,最终完全熄灭。铜丝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将热量很快散失,使酒精蒸气的温度低于__着火点__,从而使酒精灯火焰熄灭。
18、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气体的常用装置。
(1)图甲中,在试管口放棉花的目的是____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__;用图示方法收集氧气的理由是__氧气不易溶于水__。
(2)用图乙装置制取并检验CO2性质时,澄清石灰水始终未见浑浊,原因可能是__盐酸浓度过高,具有挥发性,能与氢氧化钙反应__。
19、实验室现有石灰石、氯酸钾、二氧化锰、稀硫酸、稀盐酸等药品及相关仪器和用品,请结合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①
若用上述装置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2KClO32KCl+3O2↑__。
②
仪器a的名称是____铁架台__。在连接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将胶皮管和玻璃管连接在一起的操作是先把__玻璃管一端用水润湿__,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2)①
若用上述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药品的名称是__石灰石、稀盐酸_,选择的装置是__AC__(填字母)。
②
若用澄清石灰水验证二氧化碳,实验中会观察到液面下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这是因为发生装置内物质反应时气体__体积增大__,压强__增大__,大于外界压强,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气体从导管口冒出。
③
若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需要在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之间连接__G__装置(填字母),该装置中的药品名称是__浓硫酸__。
20、加热氯酸钾、过氧化氢被二氧化锰催化都制取氧气,实验主要过程:
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操作如下:先将导管一端伸入液面以下,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到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松手后, 有液体进入导管 。
②加入过氧化钙,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导管口有大量的气泡冒出。
③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满一瓶气体。验满的方法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满 。
④停止加热。熄灭酒精灯前,应先 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
⑤检验气体。方法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