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了解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措施,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的学习,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和转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利弊的分析,增强环保意识,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氧循环和碳循环。
2.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利弊。
三、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
【思考】在自然界中,生物不断地进行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那么,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会因此而增加,而氧气是否又会因此而减少呢?
[合作质疑 展示解疑]
一、氧循环
【思考】有什么办法能使鱼缸内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增加?
实验1 参照课本P64活动内容完成图2-59所示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
1.由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在大自然中,消耗氧气的途径主要有哪些?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是什么?
【读图】读课本P65图2-60,叙述氧循环的途径。
【思考】
1.根据氧的循环原理,在室内可以用什么方法使空气保持清新?
2.在塑料大棚里可以用什么方法使农作物增产?
二、保护臭氧层
自学课本中“保护臭氧层”一节内容,整理并归纳相关知识。
1.臭氧的形成:
2.臭氧的分布:
3.臭氧的物理性质:
4.臭氧的作用:
5.臭氧层空洞形成的原因:
6.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三、碳循环
【读图】读课本P67图2-62,叙述碳循环的途径。
【讨论】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这对碳循环会有怎样的影响?课采取什么有效措施来防止
四、温室效应
实验2 按课本P68活动内容完成图2-63所示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读图】读课本P68图2-64,叙述温室的保温原理。
【讨论】
1.读课本P68图2-65,说出是什么物质使得大气具有保温作用?
2.温室效应有什么利弊?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治温室效应的加剧?
[检测生疑]
1.人们在养金鱼时,常将一些新鲜的水草放入鱼缸中,这主要是为了( )
A.提供鱼的食物 B.增加观赏价值 C.增加水中氧气 D.调节鱼的运动
2.臭氧层对地球上生物的意义在于( )
A.可以吸收太阳光中过多的热量 B.可以帮助地球保温
C.可以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紫外线 D.产生生物需要的氧气
3.与自然界中碳循环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水分蒸发
4.关于温室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室效应都是有害的
B.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C.温室效应的加剧对人类有好处,如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农作物
D.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
[自学寻疑]
1.空气污染物有哪些来源?
2.空气污染有哪些危害?其防治措施有哪些?第4节 生物是怎样呼吸的(2)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动物和植物的呼吸,能区别呼吸和呼吸作用,能叙述呼吸作用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亲身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会实验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体验亲身参与探究、获取成功的乐趣。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动物和植物的呼吸。
2.呼吸和呼吸作用的区别。
三、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
【思考】人体要不停地呼吸来维持生命,那么动物和植物要不要呼吸呢?为什么?
[合作质疑 展示解疑]
一、动物的呼吸
实验1 参照课本P55图2-44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讨论】
1.试管B的设置有什么作用?
2.需要进行哪些变量的控制?
3.10分钟后,试管中指标的位置发生明显改变的是 。为什么?
4.该实验证明了什么?
二、植物的呼吸
实验2 按课本P56活动内容完成探究豆芽的呼吸作用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为什么要将豆芽在黑暗处放置一晚上?
三、呼吸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讨论】呼吸与呼吸作用有何联系和区别?
[检测生疑]
1.植物呼吸作用进行的时间是( )
A.白天 B.晚上 C.有光的时候 D.昼夜
2.判断正误。
⑴呼吸就是呼吸作用。( )
⑵呼吸为呼吸作用提供氧气,同时排出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 )
⑶呼吸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呼吸作用是活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过程。( )
3.呼吸作用的反应过程的表达式是: 。
4.呼吸作用的重要意义在于( )
A.呼出二氧化碳
B.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消耗氧和排除废物
D.分解有机物
★5.浇花过勤会使泥土中总是含有大量水分,这样会导致烂根,植物死亡。原因是( )
A.水分过多,根毛无法吸收
B.水分过多,根不易呼吸
C.水分过多,使细胞大量繁殖,导致烂根
D.根因吸收过多水分而死亡
★6.白菜堆放时间久了,会产生大量热量,原因是( )
A.白菜堆得太多,白菜堆里没有氧气
B.白菜在呼吸作用过程中分解有机物,产生了能量,并释放全部热量
C.白菜在呼吸作用过程中分解有机物,产生了能量,并释放部分热量
D.白菜堆中微生物的作用
★7.植物在白天吸入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而在夜间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是因为( )
A.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停止
B.白天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
C.呼吸作用在夜间进行,光合作用在夜间停止
D.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自学寻疑]
1.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有哪些?条件是什么?产物又有哪些?
2.能仿照呼吸作用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表达式吗?
3.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第1节 空气(2)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中各种成分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课本,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空气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基本理念,树立朴素的辩证的价值观。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的成分作用
难点:稀有气体及其作用
三、学习过程:
【复习引入】
【合作质疑 展示解疑】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并完成下列问题:
1、急救病人等提供呼吸需要 。
2、气焊、气割、炼钢等帮助燃烧需要 。
3、 是构成人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4、二氧化碳是一种化工原料,可用于制 、 和汽水,固态二氧化碳又叫 ,作 剂,还可用于 。
5、稀有气体(又叫惰性气体)常用作 。在通电时能 ,可制成各种用途的电光源,如 、 、 、 等。
【小结】:
1、空气中的氮气被豆科作物根瘤菌固定后能够成为作为的氮素养料;
2、灯管中充入氩气,通电时会发出紫蓝色光,充入氖气,通电时会发出红光,充入氦气通电时会发出粉红色光,石英玻璃管中充入氙气,通电时会发出比荧光灯强几万倍的强光,因此称作“人造小太阳”;
3、煤、石油燃烧产生的烟、废气,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会对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
【讨论】你还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到空气中的各种成分
【知识链接】1、氮气:氮气的含量大约占空气的4/5,氮气的性质稳定,在食品保存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比如同学们爱吃的膨化食品等等;液氮可以用于冷冻治疗;它还可以制作化肥、炸药;氮气还可以保持稳定的汽车胎压,减少轮胎的噪音,延长车胎使用的寿命。
二氧化碳:灭火器,人工降雨,温室栽培。
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主要用于保护气,如电灯泡里充入氩气可以减少钨丝的汽化和氧化;还可以制成颜色多样的霓虹灯;气体激光器用于测量和通讯;液态氦气可获得接近绝对零度(-273.15℃)。
练习:空气中各成分有重要的利用,请对应连线:
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
氧气 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作电光源;
固态叫干冰,是一种良好的致冷剂;
氮气 是工业制汽水的一种原料之一
充入灯泡可延长使用寿命;
二氧化碳 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
供给生物呼吸;
稀有气体 燃料在此中燃烧后能产生高温火焰
【检测生疑】
1、下列关于空气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大约含有21%的氧气”是指100克空气中含有21克氧气
B、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C、空气的主要成分比较固定,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D、空气是有一种物质组成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从实验得出空气是由( )
A、二氧化碳和氧气组成 B、氮气和氧气组成
C、氮气和氨气组成 D、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组成
3、每当夜幕降临,浦阳江两岸五彩缤纷的霓红灯在闪烁,流光溢彩,你知道这些灯管中充有什么气体吗?它们的原理是什么?这些气体是空气组成部分吗?
4、在灯泡中充有下列气体,可延长灯泡的寿命(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氢气
5、空气中的成分是①氮气 ②稀有气体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其他杂质气体。按体积分数由少到多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④②③①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自学寻疑】
1、请写出硫和铁丝在氧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会有一些什么共同的现象?第3节 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3)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解题骤,规范解题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计算技能。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规格规范
三、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
1、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与反应后生成的氧气和氢气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____
3、若有18克水参加反应,分解后能得到氧气和氢气各几克?______________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根据化学方程式和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我们可以算出其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合作质疑 展示解疑】
一、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
【应用】氢气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求完全燃烧2克氢气,能生成多少克水?
(1)设未知量
(2)写方程式
(3)算相对质量
(4)标实际质量
(5)列比例式
(6)求比例式解
(7)答
【思考】完全燃烧2克氢气,至少需要多少克氧气?
【例一】3.1克磷完全燃烧可生成多少克五氧化二磷?燃烧过程中消耗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1.43g/L)
【总结】(1)合理利用质量守恒定律
(2)根据化学方程式能计算质量,求体积类的要利用密度公式。
【练习】实验室里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现要制得2 克氧气,需要多少克过氧化氢?
【检测生疑】
1. 将6克炭粉(C)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求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味精吃多了会口渴,这是因为味精中含有钠的缘故。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食用味精不宜超过6克。某品牌味精包装上标有“氯化钠含量≤20%”。同学们想测定此味精中氯化钠含量是否符合标准,进行了如下实验:(味精中的其它成分不与硝酸银反应) 称取该味精样品5克,溶于蒸馏水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沉淀洗涤、烘干、称量,得到沉淀2.87克。反应方程式为:NaCl + AgNO3 == NaNO3 + AgCl↓试通过计算分析该品牌味精中氯化钠含量是否与包装上的说明相符?
3.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组成的混合物15.5g装入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待反应完全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得到10.7g固体物质,计算:(1)制得氧气多少克?(2)10.7g固体物质中含有哪些物质?各多少克?
【自学寻疑】
1、人呼吸时氮气一般不被吸收利用,说说一次呼吸过程中氮气在人体经过哪些部位?
2、深吸一口气,感受身体哪些部位进行了运动,然后参照课本说一说。第5节 光合作用(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义,知道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培养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光合作用的条件及其意义。
2.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三、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
【思考】动物和植物的最主要区别在哪里?
[合作质疑 展示解疑]
一、光合作用
实验1 参照课本P57活动要求完成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 。
【思考】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
1.如果实验前将天竺葵放暗处处理,实验结果会怎样?
2.实验中为什么要将叶片放入酒精中煮,而且要隔水加热?
3.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光合作用过程的哪几个问题?还有哪些问题不能说明?
实验2 按课本P58图2-48活动内容完成实验,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分析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3 按课本P58图2-49所示的实验,并写下你的探究结果。
【讨论】能否用其他方法证明,水也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
【思考】
1.分析上述几个实验,你能写出光合作用的表达式吗?
2.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
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讨论】绿色植物既能进行呼吸作用,又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请完成下表。
区别 项目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部位 细胞 细胞
与光的关系 在 下才能进行 都能进行
气体变化 吸收 ,放出 。 吸入 ,呼出 。
是否需要叶绿体
物质变化 有机物 有机物
能量变化 能量 能量
联 系 呼吸作用所分解的 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所释放的 正是光合作用贮藏在有机物中的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正是呼吸作用所 的能量;光合作用能为呼吸作用提供氧气,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对立的关系。
[检测生疑]
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中条件是 ,原料是 ,产物是 。
A.氧气和有机物 B.二氧化碳和水 C.光和叶绿体 D.水和无机盐
2.光合作用的实质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物质变化,把简单的 变成复杂的
;二是能量变化,把吸收的 转化成生物体所需要的化学能,贮藏在 中。
3.下列关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呼吸作用只在暗处进行 B.呼吸作用只在光下进行
C.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在暗处进行呼吸作用 D.呼吸作用在光下和暗处都进行
★4.如图所示,若甲代表水和二氧化碳,那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是呼吸作用,丙是有机物和氧气,丁是光合作用
B.乙是光合作用,丙是有机物和氧气,丁是呼吸作用
C.乙是呼吸作用,丙是二氧化碳和水,丁是光合作用
D.乙是光合作用,丙是二氧化碳和水,丁是呼吸作用
★5.中科院院士袁隆平在培育超级杂交水稻时,专门排选叶片直、窄、厚的水稻植株,原因是( )
A.可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B.可促进植物的呼吸
C.叶片互不遮挡,两面受光,可增强光合作用 D.可加快蒸腾作用
[自学寻疑]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需要哪些原料?用到哪些仪器?
2.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吗?第2节 氧气和氧化(2)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氧化”这一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知道呼吸作用也是一种氧化反应。能区别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知道氧气的工业制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缓慢氧化和燃烧的内容的学习,锻炼分析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工业制氧的学习,培养学习热情。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氧化反应及其概念
难点:了解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
三、学习过程:
【复习导入】
1、硫在纯净氧气中燃烧发出 火焰,生成一种具有 气味的气体( ),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是 燃烧 ,并产生大量的热量,生成一种 色的固体( )。文字表达式为 。
2、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里会 。原因是 。
3、人类的呼吸需要吸入 ,排出 。
【合作质疑 展示解疑】
一、呼吸作用与氧化
【阅读课本】
呼吸作用:人体细胞内的 ,最终产生 ,同时把有机物中的 ,供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是一个 的过程,称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可用下列式子来表示:(有机物以葡萄糖为例)
植物和微生物等其它生物也有呼吸作用。
【思考】呼吸作用对生命活动来说很重要,为什么?
食物燃烧和呼吸作用的异同?
同:
异:
二、氧化反应
【复习】自然界很多物质都可以和氧气发生反应,例如:木炭和红磷,那么请描述一下两者和氧气发生反应是的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讲授】塑料和橡胶制品用久了会发生老化,食物时间长了会变质,生物的呼吸作用也都是物质和氧气发生反应。
概念:我们把 叫氧化反应.在氧化反应中,氧气具有氧化性。
氧化反应有些进行得非常剧烈,如硫的燃烧,铁在纯氧中的燃烧,称为 。有些进行得缓慢,如呼吸作用、生锈过程、塑料和橡胶制品得老化,称为 。
【阅读】 P40氧气的发现
三、工业制取氧气:
分离空气法(主要的方法)
原理:
工业制氧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知识拓展】利用膜分离技术
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复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可以得到含氧量较高的复集氧气。
【检测生疑】
1、以葡萄糖为例,呼吸作用的化学方程式是: 。
2、物质与 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按反应的剧烈程度氧化反应分为: 、 。
3、工业制氧的方法: ,本质上属于 变化。
4、下列变化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最复杂、步骤最多的是 。
A铁生锈; B铜生锈; C橡胶的老化;
5、下列有关缓慢氧化、燃烧说法正确的是:
A、缓慢氧化不放热,燃烧放热; B、它们有时不是化学变化
C、它们本质上都是氧化反应; D、缓慢氧化不是氧化反应
6、在灯泡中如果有氧气存在,则灯丝由于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容易被烧断,因此在灯泡内加入一种暗红色的固体物质用来完全吸收掉灯泡内的氧气,以延长灯泡的寿命。那么你认为这种物质最有可能是( )
A、氧化汞 B、氧化铁 C、红磷 D、高锰酸钾
【自学寻疑】
1、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80摄氏度 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 )
A、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温度超过着火点
C、白磷的质量太小 D、白磷没与氧气接触
2、窝内的油着火了,最好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节 氧气和氧化(3)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燃烧的定义和燃烧的条件;知道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然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了解灭火和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了解燃烧的条件后,概括出灭火的方法,培养概括能力;增加发生火灾时的逃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灭火等相关内容学习,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和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
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
三、学习过程:
【复习导入】
1、物质与 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在氧化反应中氧气具有 性。举例那些是氧化反应呢?
2、你知道碳在氧气中和在空气中燃烧有什么不同?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3、你认为物质的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合作质疑 展示解疑】
燃烧的本质:
【阅读并填空】
1、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燃烧是 与氧气发生的一种 、 、 的氧化反应。
2、有些物质不能燃烧,如 (举三例)
有些物质可以燃烧,如 (举三例)
我们把可以燃烧的物质叫做可燃物。
【实验】可燃物燃烧实验:课P44页练习三
1、预测ABC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A: B: C:
2、对比A,C可知:可燃物的燃烧需要
对比B,C可知:可燃物的燃烧需要
二.灭火的原理:
【思考】1、根据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有哪些?
2、分析课本P42页图2-23和图2-24,说出两种灭火方法的灭火原理。
【练习】判断下列灭火方法的原理
饭烧好后,将灶内的柴抽出,灶内的火变小 熄灭酒精灯
吹灭火柴 树林着火后,砍出一条隔离带
【拓展阅读】
发生火灾时,要保持镇定,首先了解火源的正确位置,其次及时拨打“119”报警求助。另外,如果火势扩散,应尽快通知家人、邻居设法离开现场,沿途要关上大门,以减低火势及烟雾蔓延的速度,切勿乘电梯或升降机,也不要去灭火。
如果无法离开现场,应采取下列措施:
(1)、用湿毛巾堵住口鼻。
(2)、封闭房门并用湿毛巾等物品塞住门和窗户的缝隙。
(3)、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口
(4)、迅速转移到阳台,大声呼救,或用绳索下坠。
【思考】:如果我们的住房着火,是否要打开所有的门窗?为什么?从火灾中逃生时,常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和嘴,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检测生疑】
1、下列爆炸不是由于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 )
A.加油站因吸烟引起的爆炸 B.炸药爆炸
C.因点火不当引起的液化石油气罐爆炸 D.打足气的轮胎在夏天爆炸
2、下列变化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
A、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C、酒和醋的酿造 D、镁条在氧气中燃烧
3、下列变化属于缓慢氧化引起的是( )
A、采摘来的茶叶堆在一起会发热 B、汽油遇火燃烧
C、打足气的车胎在热天爆破 D、锅炉爆炸
4、灭火时,常采用下列方法:①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②清除或移开可燃物;③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将下列灭火过程中所采取的灭火方法的标号填入括号内。
A、草原着火时,常在燃烧的草场周围割除草,打出一条防火道。( )
B、油锅着火时,加上锅盖灭火。 ( )
C、房屋着火时,喷洒大量冷水。 ( )
D、将沙土铺洒在燃烧的化学药品上。 ( )
【自学寻疑】
1、用文字表达式写出实验制氧气的三种方法
3、以上三个反应都属于哪一类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节 氧气和氧化(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氧气颜色、状态、密度等常见的物理性质,能理解氧气的助燃性,记住硫、铁丝、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如实描述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气助燃的内容的学习,感悟奉献的含义。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实验现象的描述
三、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
复习旧知:氧气是由 构成的,每个氧气分子是由两个 构成的。
出示两瓶无色气体:一瓶是空气,一瓶是氧气
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空气和氧气都是 色气体
空气和氧气有味吗?空气和氧气都是 味气体
如何区别这两瓶气体?
【合作质疑 展示解疑】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思考】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 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由此可推知氧气 溶于水。(常温下,1升水中能溶解30毫升的氧气。)
【自学】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 ,比空气的密度 。较易液化和凝固:变成 的液体和雪花状的 固体。(颜色)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演示实验】
1、硫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在空气中燃烧:
在氧气中燃烧:
生成的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
问题: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要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回答:
结论: 此反应的表达式: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为何要这样做?
将铁丝绕成螺旋状,一端系一根火柴,一端系在燃烧匙的铁丝端,点燃火柴,当火柴将要烧完时立即伸入氧气瓶中,观察现象。
现象:
结论: 此反应的表达式: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氧气瓶中
现象:
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 说明瓶中产生了 气体
结论: 此反应的表达式: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
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三、 氧化物
概念:由 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 的化合物。
二氧化硫、四氧化三铁、二氧化碳是氧化物吗?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检测生疑】
1、氧气是一种 色、 味、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的气体。液氧是一种 色的液体,固态氧是 状的 色的固体。
2、下列对氧气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有可燃性 B能支持燃烧 C不溶于水 D密度比空气小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主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无色、无味的二氧化硫气体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无色的二氧化碳气体
(C)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白雾是五氧化磷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4.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
A.氧气 B.空气 C.葡萄糖(C6H12O6) D.水
5、要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得到较纯净的氮气,可用燃烧除氧气的方法,下列物质中可选用的是( )
A、铁 B、木炭 C、红磷 D、蜡烛
【自学寻疑】
1、下列变化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最复杂、步骤最多的是 。
A铁生锈; B铜生锈; C橡胶的老化;
2、下列有关缓慢氧化、燃烧说法正确的是:
A、缓慢氧化不放热,燃烧放热; B、它们有时不是化学变化
C、它们本质上都是氧化反应; D、缓慢氧化不是氧化反应第3节 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化合反应还是分解反应;知道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知道常见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会利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收集氧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实验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方法。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含义。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含义。
三、学习过程:
【复习导入】
请你写出下列化学变化的表达式(用化学式书写)
①硫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
③红磷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④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质疑 展示解疑】
一、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1、【思考】比较上面四个化学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数量有什么相同?
【结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_____________。A+B+…=X
2、 阅读课本说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常见化学反应式:
过氧化氢 → 水 + 氧气
水 → 氢气 + 氧气
高锰酸钾 →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观察上述反应特点:反应物只有_______种,生成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反应:由 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X=A+B+…
3、课内练习(判断下列反应的类型):
(A)水+二氧化碳→碳酸 (B)氧化汞 →汞+氧气
(C)甲烷+氧气→ 水+二氧化碳 (D)碳+氧气→ 二氧化碳
二、利用分解反应制氧气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分解过氧化氢
【观察、思考并记录】
A、关于过氧化氢俗名双氧水,能与水以任意比混合。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一般以10%-15%为宜,以免反应剧烈而引起事故。
B、二氧化锰:作_______剂,加快反应的速度。
(3)介绍实验装置和操作原理:
仪器:烧瓶、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分液漏斗(用于分离不相溶的液体;装配气体发生器等反应装置,用于不断向烧瓶中添加液体试剂。装配气体发生器,用活塞控制添加剂,加液后关闭活塞,可防止气体冲出漏斗。)
装置:发生装置(左边):常温下进行,注意检查_______(夹住导管,在分液漏斗中注水,看液面是否下降);装入液体和固体试剂(用漏斗和药匙或纸槽)。
收集装置(右边):收集方法的确定(用_____--凡是不易溶于水的气体适于此法)。
(4)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能________其它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工业上叫________。特点就是:一变二不变,即改变(不只是加快)反应速率,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
【检测生疑】
1.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
(A)铜绿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B)硫+氧气→ 二氧化硫
(C)石蜡+氧气 →水+二氧化碳 (D)锌+硫酸→硫酸锌+氢气
2.下列关于化合反应的定义叙述正确的是 ( )
(A)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B)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C)物质与氧的反应 (D)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3.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指出哪些是化合反应?哪些是分解反应?
(1)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
(2)点燃蜡烛照明 。
(3)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
(4)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反应不一定是分解反应 (B)分解反应一定生成两种物质
(C)食盐水加热得到水和食盐是一个分解反应 (D)细胞分化也是一个分解反应
【自学寻疑】
1、11、在化学反应A+2B==C+2D中,5克A物质与20克B物质刚好完全反应生成C物质15克,若生成D物质30克,则需消耗A物质_______克。
2、在一密闭的容器中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克) 10 10 10 10
反应后质量(克) 10 O 13 17
该反应中反应物为_________,生成物为_________,其质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X物质可能是_____。第1节 空气(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中的气体组成,以及氮气、氧气等常见气体的空气比例。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实验中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可自主得出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空气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净化空气的基本理念。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比例
难点:理解如何得到空气中的成分比例
三、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植物离不了。
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探讨一下与我们亲密无间的好朋友——空气。
【合作质疑 展示解疑】
一、空气的成分:
【实验】点燃酒精灯
【思考】燃烧需要什么条件?酒精灯能在空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有什么成分?________
【观察】观察无水硫酸铜的颜色:_________
再过一段时间观察硫酸铜的颜色:_________
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蓝色,从以上现象可以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
【实验】往澄清石灰水鼓入空气,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会变浑浊,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空气的氧气的体积分数:
【讨论】根据燃烧会消耗氧气,如何来测定空气中含有氧气的体积分呢?
要点提示:大气压原理 把氧气消耗完全 不能产生新的气体
【实验】课本实验: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测定
【观察】水的体积约占空瓶体积的______,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__。
【深度思考】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有些实验操作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请你说说哪些操作可能引起结果偏小?哪些操作可能引起结果偏大?
偏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偏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自学课本,说说你对空气成分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生疑】
1、空气的组成成分当中,含量最多的是 ,能供给人和动物呼吸的是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2、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
A、5:1 B、1:5 C、1:4 D、5:4
3、证明二氧化碳的方法: 现象
证明水存在的方法: 现象
4、对珠穆朗玛峰高度进行重新测量的测量队员成功登上空气稀薄的顶峰,竖起测量觇标。测量队员所携带的贮气瓶中,含有的气体主要是( )
A、氮气 B、氢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
5、我们已经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图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示意图。
① 实验中,燃烧匙里要盛过量的红磷的原因是?
② 这个实验除了可以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后论外,还可得出氮气 、 、 性质。
③证明生成的白色固体溶于水后的溶液呈酸性的方法是:
【自学寻疑】
1、为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常在食品的包装袋中充入一种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在庆典活动中,人们常用氦气来充罐气球,这是利用了氦气的哪些性质( )
①密度比空气小 ②在空气中不会发生燃烧和爆炸 ③是一种无色的气体
④不能供给人类呼吸
A、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第5节 光合作用(2)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培养和提高观察、实践、分析、归纳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熟练掌握制备气体物质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及人身安全教育。
二、学习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二氧化碳的鉴定方法及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
【讨论】很久以前,在西德的一个州,有一片奇异的土地,每当猎人牵着狗经过的时候,猎人安然无恙,狗却死了。当时那里的人们都传说这片沼泽地上有魔鬼,它最嗜吃狗。你知道导致狗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吗?
[合作质疑 展示解疑]
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讨论】读课本P61图2-55,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
实验1 参照课本P61图2-55所示方法制取二氧化碳。
【说明】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需用到的仪器有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
3.用 法收集二氧化碳。
4.用 来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二、二氧化碳的性质
活动 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和气味,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 。
实验2 完成课本P61图2-56所示实验,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3 完成课本P61图2-57所示实验,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4 在烧杯中加入少许紫色石蕊试液,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对烧杯加热,你观察到了什么?
【讨论】
1.紫色石蕊试液为什么会变红色?说明了什么?加热后变回紫色又说明了什么?
2.上述变化过程中涉及几个化学反应?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实验5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你观察到什么现象?此现象说明了什么?
[检测生疑]
1.写出与二氧化碳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至少写3个)。
2.检验二氧化碳的常用方法是 。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你认为下列方法中适合用来收集二氧化碳的是( )
A.排水集气法 B.向上排空气法
C.向下排空气法 D.A和B中的方法均可
4.二氧化碳能对一般可燃物灭火的原因是( )
A.能溶于水生成碳酸
B.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C.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D.在高温低压下能变成干冰,干冰可以制冷
★5.要鉴别氧气、空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最简便的方法是( )
A.观察三种气体的颜色 B.用燃着的木条检验
C.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D.测定三种气体的密度
[自学寻疑]
1.自然界中氧气产生和消耗的途径有哪些?
2.自然界中二氧化碳消耗和产生的途径有哪些?
3.什么是“温室效应”?近来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有哪些?温室效应的利弊有哪些?(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相关知识)第4节 生物是怎样呼吸的(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过程,学会分析呼气和吸气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比较,认识空气中的氧气对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体验结构对功能的适应性和空气中的氧气对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三、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
像游泳时一样练习憋气,自测一下你可以多久不换气。
【思考】人体为什么必须进行呼吸?
[合作质疑 展示解疑]
一、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
【读图】读图2-40,比较吸入的空气成分与呼出的气体成分,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人通过什么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读图】读图2-41和2-43,说说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这些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人体中的气体交换在哪里进行?
【讨论】肺泡的哪些结构特点适于气体在肺泡和血液之间进行交换?
二、呼吸运动和肺内气体交换
【模拟实验】按图2-42模拟人体的呼吸过程,观察并分析呼吸过程中膈、膈肌、肋骨、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胸腔体积和胸腔内气压的变化。
项目 膈肌 膈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肋骨 胸腔体积 胸腔内气压 气流
吸气
呼气
【体验】双手轻触胸部两侧的肋骨做深呼吸。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如何变化?推测一下胸腔体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讨论】人体中的气体交换在肺泡内是怎样进行的?
[检测生疑]
1.人体的呼吸系统由 和 组成。前者由 、 、 、 、 等器官组成。
2.人吸气时,外界空气进入肺的途径是( )
A.鼻→喉→气管→支气管→肺 B.口腔→咽→喉→支气管→肺
C.口腔→喉→咽→气管→支气管→肺 D.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3.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
A.气管 B.肺 C.支气管 D.呼吸道
4.尝试做一次深吸气。吸气时,胸腔的体积和气压的变化情况是( )
A.体积增大,气压增大 B.体积减小,气压增大
C.体积增大,气压减小 D.体积减小,气压减小
5.人体吸入的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6. 关于人体的呼吸,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呼气和吸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的活动而产生的
B.呼吸时,吸进的空气都能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C.吸气时,外界气压大于肺内气压
气体成分 A B
氮气 78% 78%
氧气 16% 21%
二氧化碳 4% 0.03%
水蒸气 1.1% 0.07%
其他气体 0.9% 0.9%
D.肺部气体交换在肺泡内完成
★7.分析右表中的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A、B两种气体分别表示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根据数据分析,
是吸入的气体, 是呼出的气体。
⑵如果将A、B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先使石灰水变 浑浊的是 。
⑶A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 。
★8.右图是某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据图回答问题。
⑴曲线AB段表示_______(填“吸气”或“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
⑵在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腔的体积 (填“增大”或“减小”)。
⑶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系中的 ______点,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_____。
⑷在曲线AB、BC段变化中,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寻疑]
1.动物也要不停地呼吸来维持生命,那么动物呼出和吸入的气体成分有没有变化呢?
2.植物也是生物,它是否也和动物一样能通过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呢?第7节 空气污染与保护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性与防治措施,了解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了解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的危害,能看懂各种媒体发布的空气质量报告。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媒体发布的空气质量报告分析当地的空气状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增强环保节能意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酸雨及其危害。
2.空气质量报告。
三、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
【引言】空气成分的稳定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有着重要意义。然而,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污染已逐渐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改善空气质量,保持空气清新,营造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人类的共识。
[合作质疑 展示解疑]
一、空气污染
自习课本中“空气污染”一节内容,整理并归纳引起空气污染的因素及空气污染的危害。
1.引起空气污染的因素有:① ;② ;③ ;④ 。
2.汽车尾气的有害成分主要有: 。
3.可吸入颗粒物是指: 。 过多时其危害有 。
实验参照课本P70活动内容完成实验,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二、酸雨
自学课本中“酸雨”一节内容,整理并归纳相关知识。
1.定义:
2.成因:
3.形成原理:
4.危害:
三、保护空气
【讨论】我们校园周围的空气怎么样?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周围的空气更洁净?
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的主要内容包括: 、 、 。
【思考】空气质量好坏通常是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的
空气污染指数就是将 ,分级表示
和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
等。
【讨论】目前世界各国主要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空气?
四、地球之肺——森林
【讨论】如何理解森林是“地球之肺”?
[检测生疑]
1.人类生存需要清新的空气,下列情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煤炭燃烧 B.燃放烟花 C.光合作用 D.汽车尾气
2.关于酸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酸雨中主要的有害物质是硫酸和硝酸 B.酸雨的pH大于5.6
C.酸雨的危害性很大,会破坏生态系统
D.酸雨是雨、雪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形成的
3.1999年,北京市政府开始采取措施,强制各用煤单位使用低硫优质煤。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下列哪种气体对空气造成的污染(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二氧化硫
4.森林之所以被称为“地球之肺”,主要是因为森林中的植物( )
①能吸收粉尘 ②能吸收二氧化硫 ③能杀菌 ④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5.甲烷(CH4)是一种“清洁能源”。它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城市煤气中通常含有一氧化碳气体,写出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煤气与天然气相比,从安全角度看,煤气的主要缺点是 。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煤气、天然气和氢气中,首选的燃料应是 。
[自学寻疑]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请你对这一章的基本内容做一个概括整理。第3节 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2)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了解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具体化学反应分析,了解化学方程式包含的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循的原则,初步学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最小公倍数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计算技能。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含义。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含义。
三、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
1、写出下列符号中符号、数字2的含义:
S_____________ H2O_____________ 2H2O2_____________ 2Fe_____________
2、请你写出下列化学变化的表达式(用化学式书写)
①硫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
③红磷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④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
⑤镁条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⑥过氧化氢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
⑦高锰酸钾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___;⑧氯酸钾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质疑 展示解疑】
一、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质量守恒定律实验
【记录】观察实验现象:天平的两次平衡
实验 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天平两边是否平衡
1
2
【结论】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______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你能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吗?
【思考】阅读课本50页的图,用原子分子的的知识来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二、化学方程式:
【定义】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程式。
⑴含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书写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写口诀:左反应、右生成;化学式、须正确;系数平、原子等;等号连、条件清;生成气体和沉淀,上下箭头来标明。
【拓展阅读】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奇数变偶数法、观察法、归一法、待定系数法。
⑴最小公倍数法:找出两边同种原子个数最多的原子,然后求最小公倍数,得原子个数。
①P + O2 ——P2O5 ②4P + 5O2 ==2P2O5 ③4P+ 5O2 4P2O5
⑵奇数变偶数法:找出左右两边出现次数较多的元素,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在两边为一奇数一偶数。
① C + Fe2O3 —— Fe + CO2 ② C + 2Fe2O3—— Fe + 3CO2
③ 3C + 2Fe2O3 ==4 Fe + 3CO2 ④3C + 2Fe2O3 4 Fe + 3CO2
⑶观察法:观察顺序为从复杂入手,推导其它(具体观察顺序——O、C、其他)
① CO +O2 —— CO2 ② 2CO +O2 == 2CO2
⑷归一法:找出化学式中原子数目最多的化学式,使其化学计量数为“1”,观察配平,若是分数再进行通分去掉分母,保证最后得到最简整数比。
① C2H2 + O2 —— CO2 + H2O ②1C2H2 + O2 —— CO2 + H2O
③1C2H2 +O2 ==2CO2 +1H2O ④2C2H2 +5O2 4CO2 +2H2O
【检测生疑】
1、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常发生以下错误:
A、物质的化学式书写错误 B、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C、漏写或错写反应条件 D、“”或“”符号使用不当或遗漏
请指出下列反应的错误类型:
⑴3Fe+2O2Fe3O4( ) ⑵C+O2CO2 ( )
⑶2P2+5O22P2O5 ( ) ⑷CH4+O2CO2+H2O( )
2、化学方程式C+O2 ( http: / / www.21cnjy.com )CO2的正确读法是 ( )
A、碳加氧气等于二氧化碳
B、1个碳分子加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
C、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D、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
3、某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对该化合物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肯定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肯定含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肯定含碳元素,可能含氢、氧元素 D、肯定含碳、氢元素,不会含有氧元素
【自学寻疑】
1、实验室里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现要制得4克氧气,需要多少克过氧化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