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理解课文标题,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国家进行公祭,是为了保护世界和平
1.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
2.标题简明、醒目,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
新闻基本常识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作者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几件事情、几个问题。主要表达方式为议论。
新闻评论的特点
新闻评论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新闻评论发表意见信息;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告知信息、传播信息,新闻评论则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新闻评论具有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的作用。
在评论中会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面论证,反面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作者观点。
写作背景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写作背景
关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你知道多少?请互相讨论交流。
在战争中直接以平民和居民街道为目标实施空袭,突破了战争伦理的底线。
令人发指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本军队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本军队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杀人比赛
据统计,国际红十字会在南京城内外掩埋尸体总计43,121具,南京红十字会收埋22,371具,慈善机构崇善堂收埋112,267具,慈善机构同善堂共埋尸7,000余具,鸡鹅巷清真寺王寿仁以“南京回教公会掩埋队”名义掩埋回族尸体400余具。仅此5个慈善团体收埋尸体就达18.5万余具。另有中国平民芮芳缘、张鸿儒组织难民30余人掩埋尸体7,000余具;湖南木商盛世征雇工,收埋上新河地区死难者遗体28,730具。
此外,日本军队支持的傀儡政权对尸体也进行了掩埋。如伪下关区公所在下关、三汊河一带收埋尸体3240具;第一区公所在城东南一带收埋尸体1,233具;南京市政公署命伪卫生局于1939年1月收集中山门外灵谷寺一带遗骨3,000具,葬于灵谷寺之东,立“无主孤魂碑”记录埋尸经过。
收尸记录
南京沦陷前,日本军队曾在上海、苏州、嘉兴、杭州、绍兴、无锡、常州等地屠杀平民。有日本部分历史学家曾经怀疑中方声称的三十万被杀平民,实际上包括了这批南京以外被杀的华东人口。而中国历史学家认为若华东地区被杀人口也计算在内的话,总数可能高达一百万人。
根据孙宅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高兴祖(南京大学教授)的研究认为死亡30万人以上。
广田弘毅在致日驻美国大使馆电中承认日本军队在南京等地用血腥手段使“不少于30万的中国平民遭杀戮”。
“南京大屠杀并不存在,一切都是正常的战争伤亡。”这是多年来日本右翼分子对侵华日本军队南京大屠杀暴行的辩解之词。
日方辩解
公祭( )宝鼎( )国殇( ) 杀戮( ) 悼念( ) 篡改( ) 妄图( )警惕( ) 呓语( )
字词积累
jì
dǐnɡ
shānɡ
lù
dào
cuàn
wànɡ
tì
yì
惨遭绝人寰( ) 振聋发聩( )
遁形( ) 矢志( ) 捍卫( ) 誓言( ) 彰显( )
磅礴( ) 抵赖( )
huán
kuì
dùn
shǐ
hàn
shì
zhānɡ
pánɡ bó
lài
解释词语
【公祭】公共团体或社会人士举行祭奠,向死者表示哀悼。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泛指死难的军民。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屠杀。
【妄图】狂妄地谋划。
【遁形】隐藏形体。
【矢志】发誓立志。
【捍卫】保卫(多用于抽象事物)。
【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颠倒黑白】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1.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精读细研
方法指导
知识积累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1.什么是插叙?
插 叙
方法指导
2.考查形式
①选文××段采用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②××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3.答题技巧
①根据插叙的特征判断记叙顺序;
②明确补充说明的对象;
③答题格式:补充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
3.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第三段交代“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
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
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5.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6.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7.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作用: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方法指导
1.考查形式
文章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2.答题技巧 一般用以下格式答题:
①总结全文,得出……的中心论点。
②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发出……号召/提出……希望/突出……情感等。
分析结尾的作用
合作探究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方法指导
1.考查形式
理清论证过程
作者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请简要分析本文(某部分)论证的过程。
2.答题技巧
①文章首先提出……这一论点/引出……论题;接着,使用了……论证方法/从……进行了论证;最后提出……的结论/强调……的中心论点/发出……的号召。
②首先列举……事例,然后从……角度/运用……论证方法,对……进行了论证,最后得出了……结论,证明了……论点。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这则新闻评论针对2017年12月13日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公祭一事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捍卫世界和平,中国有能力、有力量的坚定信念。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没有记忆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吸取灾难的教训,开启崭新的时代故事。我们经历了黑暗的南京大屠杀,我们有30万同胞死难,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实现民族记忆的世代传承,警钟长鸣,才能不让历史重演。今天,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吸取灾难教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以“勿忘国耻,强我中华”为主题的小练笔吧!
课下作业
课堂练习
1.下面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祭祀(sì) 篡改(chuàn) 惨绝人寰(huán)
B.悼念(dào) 杀戮(lù) 振聋发聩(kuī)
C.辱没(mò) 矢志(shǐ) 颠倒黑白(diān)
D.大肆(shì) 呓语(yǐ) 无处遁形(dùn)
C
2.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 )
A.初忠 野蛮 书藉 国殇
B.抢劫 妄图 抵籁 记念碑
C.警惕 捍卫 铭记 幸存者
D.彰显 磅礴 腼怀 鼎铭文
C
3.下面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惨绝人寰的暴行。他投袂而起,愤怒揭露了法西斯的豺狼本性。
B.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根本精神。
C.涨潮时,无数浪花飞溅,发出振聋发聩的响声,犹如万马奔腾般势不可挡。
D.有的野心家随意篡改历史,颠倒黑白,弄得史学领域乌烟瘴气。
C
4.下面有关新闻评论的说法错误的一项( )
A.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B.新闻评论是议论文体裁中重要的一类,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C.新闻评论代表一定的机构、组织对当前重要问题和事件的态度、观点、看法,可以指导受众的意见走向、行为走向。
D.新闻评论在舆论监督中处于一种显要的地位,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不良之风和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