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课件+练习 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二 二 中国的古代艺术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课堂】课件+练习 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二 二 中国的古代艺术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02 14:06:17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是一枚传统的红色印章,
是展开双臂拥抱胜利和欢迎的人形。主体
图案为红色背景运动员冲过终点线的形象,
又可以理解为一位舞者,可谓传统与创新的成功结合,体育与文化的完美交融。会徽图案是汉字“京”,会徽采用了汉字字形的表现形式,引人入胜,具有很强的美感与艺术想象力。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重点提示]
1.了解中国书画的特征和发展,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
展历程。
2.认识艺术源于人民的生活这一观点。
3.通过对古代艺术的学习,体会书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的古代艺术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
预习全程设计
名师全程导学
训练全程跟踪
1.书法艺术的含义
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 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
2.书法的特点
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 。
知识点一 “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
文义
审美价值
3.汉字字体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 →隶书→草书→ →行书。其中,隶书和楷书是正式书体,草书和行书是辅助字体。其演变规律:由繁到简。
小篆
楷书
4.书法的主要字体及特点
(1)小篆:创始于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
案美。
(2)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汉魏时代,字形结构
,整齐安定。
(3)楷(真、正)书:形成于汉末,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秦代
平衡对称
(4)行书:开始盛行于晋代,兼有 和草书的长处,
既工整清晰,又挥洒活泼。
(5)草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
跃动。
楷书
5.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
(1)秦代: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
(2)东晋:王羲之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号称
“ ”。
(3)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了楷书中
的 、颜体、柳体;怀素、张旭则擅长草书。
书圣
欧体
(4)北宋:苏轼、黄庭坚、 、蔡襄(一说蔡京)都以行书名世。
(5)元代:赵孟 创立赵体。
(6)明代:文征明、董其昌。
米芾
[教材P31“学习思考”]
1.这段话记录的传说有什么意义?
提示:说明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大事。文字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同时也说明人类发明文字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
2.在当今汉字输入电脑化、美术字库丰富多彩的时代,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如果有,其价值何在?
提示:在当今时代,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仍有存在的价值。原因可以从以下角度说明: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是遵循一定章法的独特艺术,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美术字库是建立在古代书法艺术宝库的基础之上的;对古代书法的继承和发展会使美术字库更加丰富多彩。
1.中国画及其特点
(1)中国画又称 ,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
(2)国画特点
①作画使用特制的笔、墨、纸、 、绢素以及矿
物颜料。
②以题材的不同,中国画又可分为人物画、 、花鸟画三大画科。
③在表现技法上,中国画有工笔与写意的区别。
国画
知识点二 画中有诗
山水画

2.山水画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通常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举凡名山大川、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历史名胜均可入画。中国山水画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画面普遍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色。 是山水画的灵魂,在创作上,山水画家往往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意境
3.文人画
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 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个性
1.上古先秦时期
(1)新石器早期:河南舞阳墓葬中出土的距今约9 000年
前的 ,七孔规制,有完整的七声音列。
(2)战国时期: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距今2
400年前的 上的铭文记载着上古乐理。
骨笛
知识点三 金声玉振
青铜编钟
2.秦汉至隋唐时期
(1)秦汉:设立 ,收集民间歌曲和异域音乐,融
合成新的音乐形式,有“相和歌”、“清商三调”。
(2)东晋:形成清婉、细腻、柔美的南国“清商乐”。
(3)南北朝和隋唐: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民间音乐进
入宫廷变为 ,总称燕乐,规模宏大。
乐府机构
歌舞俗乐
3.明清时期
不仅戏曲音乐繁荣,而且器乐艺术发达,产生诸如琵琶曲《 》、《霸王卸甲》等一大批名曲。
十面埋伏
1.宫廷舞蹈的发展历程
(1)产生:夏商时代已经产生了宫廷舞蹈。
(2)发展: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包括舞蹈形式在内的礼乐
制度。汉代设 ,采集整理民间乐舞以满足
消费的需要,并把俗乐舞用于宫廷祭祀。
知识点四 宫廷舞和民间舞
乐府
宫廷文化
(3)鼎盛:隋唐官办的乐舞机构有教坊司、梨园院、太常
寺等,培训专业乐舞艺人。宋元时代的宫廷队舞,继
承了隋唐的传统,在艺术上卓有成就。
(4)衰落:至 ,宫廷燕乐舞蹈开始趋于衰落。
明清
2.民间舞蹈
(1)在形式上更加瑰丽多彩,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2)反映的大多是与人们生产生活 的场景和喜、
怒、爱、憎的感情。
(3)南北朝:敦煌石窟壁画《 》展示了“胡舞”
的风范。
(4)宋朝:民间舞蹈兴盛,民间舞队活跃,有许多节目至
今仍在民间流传。
休戚相关
西凉乐舞
1.历史渊源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乐舞百戏,隋代的“ ”,唐代的杂技歌舞,都与戏曲有渊源关系。
知识点五 戏曲
四方散乐
2.初步形成
自宋代开始,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起来,杂剧与 脱颖而出。
3.杂剧的兴盛:元朝。
4.传奇剧的繁荣
明代传奇剧形成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其中,昆山腔形成“ ”。
南戏
水磨调
5.京剧的出现
(1)在 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昆曲、秦腔等一些戏
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形成京剧。
(2)艺术特点: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
系统,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3)京剧艺术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徽戏
[教材P36“学习思考”]
1.戏曲产生之后为什么能够取代乐舞,在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占据主流地位?
提示:从戏曲自身的艺术特点来看,其集音乐、表演、舞蹈、说唱等艺术手段为一体,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较能吸引观众;有一定的程式,把生活中实有的事物通过抽象的表演,取得形神兼备的效果;角色分别为生、旦、净、丑等行当,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从社会环境来看,戏曲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反映了人民的生产生活现实。
2.中国戏曲表演为什么具有强烈的舞蹈美感?发达的古代宫廷乐舞和民间舞蹈,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戏曲集音乐、表演、舞蹈、说唱等艺术形式于一体。舞蹈的繁荣发展为其奠定了基础。
一、古代中国主要著名书法家
朝代 著名书法家及其代表作
秦代 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
东晋 王羲之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丧乱帖》等,号为“书圣”
朝代 著名书法家及其代表作
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怀素、张旭则擅长草书
北宋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元代 赵孟 创立赵体
明代 文征明、董其昌
[典例1] (2010·福建高考)下表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  )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平假名 ぁ ぃ ぅ ぇ ぉ か き く け こ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仔细观察表格可知,文字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这与草书的特点相符合,唐代怀素以草书闻名,D符合题意;王羲之为东晋人,与题干时间不符,A不符合题意;颜真卿和柳公权均以楷书闻名,B、C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二、影响中国古代戏曲产生发展的因素
1.政治、宗教因素
(1)原始时代戏曲的起源——傩戏就带有巫术色彩。
(2)先秦至唐代傩戏成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
分,举行活动时载歌载舞。
(3)政治黑暗是宋、元南戏杂剧的创作素材,元朝轻视知
识分子的政策,使仕途无门的文人专注于戏剧创作。
(4)京剧产生的标志:徽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
2.经济因素
在宋代以后,南戏、元杂剧发展的根本条件就是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
3.文化因素
(1)知识群体队伍的壮大,无论是上层、中下层知识分子还
是民间艺人,无论是古代戏曲的创造者,还是表演者,正是由于他们的贡献,戏曲艺术才发展成熟。
(2)其他文化形式的影响,南戏吸收了宋词的曲调和唐宋乐
曲的成分,元杂剧也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
(3)京剧的形成,是地方戏曲与北京语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总之,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前期是以政治因素为主,之后则是经济因素起了重要作用,而知识群体则是自始至终起着重要作用。
[典例2] (2009·安徽高考)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解析] 京剧作为中华文化,“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充分体现了其兼容性,A、B两项材料不能体现,D项说法欠妥。
[答案] C
一、观察下列图片:
思考:(1)图一的中国印本身含有哪三种历史信息?
(2)图二的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是什么?分别象征了什么?
提示:(1)中国的汉字,中国的书法艺术,中国的篆刻艺术。
(2)福娃。繁荣与收获;欢乐;奥林匹克圣火;绿色奥运;春天和喜悦。
二、中国画有何特点?
提示:和西方画相比,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
(1)技巧:①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相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②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2)功能:中国画自隋唐以后至明代,文人画逐渐占据了中国绘画的主导地位。①文人画以自娱为目的,以写意为原则,不受约束,我行我素。②文人画在表现形式上,融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中有诗人的境界,有似音乐的旋律,也有如舞蹈的风姿。
三、阅读下列图文: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来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义烈之士,如关羽、常遇春;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思考:(1)京剧约形成于什么时期?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2)你认为京剧作为我国“国粹”,应怎样才能更加吸引观众,并获得进一步发展?
提示:(1)京剧约形成于道光年间,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成的。
(2)京剧要想更加吸引观众,获得进一步发展,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兼收并蓄,推陈出新,为我所用。关键信息 一个中心 古代艺术
两个同源 书法和绘画
三阶段音乐 上古先秦、秦汉至隋唐、明清时期
两类舞蹈 宫廷舞和民间舞
四大声腔 海盐、余姚、弋阳、昆山
一种国粹 京剧
主旨提炼 1.中国古代文化构成中包括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2.中国古代艺术形式各有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1.某地发掘一座古墓,出土了一枚距今约 5 000年的玉面人,一尊内壁刻有小篆的扁足青铜方鼎。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据玉面人的年代推算,应为母系氏族时期
B.青铜器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
C.商周时期出现青铜铭文,估计在商周时期
D.秦朝通行小篆,故应在秦朝
解析:根据文字判断,墓主估计是秦朝人。
答案:D
2.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  )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
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
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
解析:南方一些地方剧传入北方后,经过不断吸收融合,在北京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解答本题注意结合当时的背景分析。
答案:D
3.汉字形体演变正确的是(  )
A.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
B.甲骨文→隶书→楷书→小篆
C.甲骨文→楷书→小篆→隶书
D.甲骨文→隶书→小篆→楷书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出现于商朝,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之后出现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最后是楷书。
答案:A
4.戏曲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宋代最发达的戏曲形式是(  )
A.曲子词和鼓子词     B.杂剧和诸宫调
C.南戏和杂剧 D.南戏和曲子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教材内容宋代最发达的戏曲形式为南戏和杂剧。
答案:C
5.中国古代“书画同源”、“形神兼备”。观察下面两幅书画并回答问题。
(1)图一书法属于何种字体?有何特点?
(2)图二体现了何种绘画类型?从图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书画同源”的信息?
(3)图二的绘画精髓是什么?
解析:本题围绕书法和绘画选择材料,旨在考查学生对书法字体的掌握和特点的理解以及“书画同源”的特点。第(1)问较易,其特点较明显。第(2)问注意观察二者的共同点。第(3)问则是从认识的深刻性、见解性角度回答。
答案:(1)草书。特点: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2)文人画。画中有诗,还有篆文印章都体现了书法与绘画的融合,另外绘画的花枝等讲究毛笔笔法的运用,也体现了书法的特点。
(3)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限时3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
解析:秦统一后,官方的标准文字是小篆,B项是楷书,C项是行书,D项是草书。
答案:A
2.(2011·临沂月考)2009年9月27日,第七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在山东临沂成功举办。临沂有着美丽的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作品。这位“书圣”是(  )
A.欧阳询          B.柳公权
C.王羲之 D.黄庭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有“书圣”之称的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临沂是其故乡。
答案:C
3.中国的山水画家在创作上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合一,这表明他们(  )
A.主张绘画要进行必要的内心修行
B.主张绘画要专心致志
C.绘画要建立在对大自然细心观察的基础之上
D.追求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
答案:D
4.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里弹奏的琴曲是(  )
A.《高山流水》 B.《阳关三叠》
C.《十面埋伏》 D.《霸王卸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关键词“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由此看来,反映的应是《高山流水》。
答案:A
5.下面作品中是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的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由教材内容知,C项为《丧乱帖》。
答案:C
6.(2011·徐州学业水平测度)下列机构不同于其他各项的是(  )
A.乐府 B.教坊司
C.梨园院 D.太常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B、C、D三项都是隋唐时期的乐舞机构。A项是汉代的乐舞机构。
答案:A
7.2007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于2007年2月3日在奥地利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举行。中国的京剧与西方的交响乐交相辉映。中国艺术团选择京剧作为表演重点的原因是(  )
A.京剧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B.京剧服饰华丽,体现了中国文化雍容华贵的一面
C.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D.京剧代表了中国戏剧的最高水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京剧艺术的认知能力。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最能代表中国。
答案:C
8.下图所示艺术盛行的朝代是(  )
A.秦       B.隋
C.唐       D.元
解析:注意图下面关键提示词“杂剧俑”。与隋唐无关,可排除B、C两项;秦朝是兵马俑,A项错误;元杂剧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道白熔于一炉,恰好符合题意。
答案:D
二、非选择题(20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戏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大亮点。我国的戏曲文化经历了宋代杂剧、元代杂剧、明代传奇,至清朝乾隆时,徽剧与汉剧交相融合而产生了京剧,进一步繁荣了文化事业。
为了适应戏曲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京剧吸收中国戏曲的传统角色划分,依照不同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与性格的特征,从脸谱、唱腔等方面将演员分为生、旦、净、丑四类,称为四大行当。
——《京剧行当》
请回答:
(1)中国古代戏曲盛衰的原因是什么?(8分)对此你有什么认识?(4分)
(2)结合材料,分析京剧的表演特点。(4分)以京剧为例,分析古代戏曲应如何应对现代文明的挑战。(4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京剧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第(1)问应从京剧本身和社会背景入手回答。第(2)问应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现实与时俱进的角度作答。
答案:(1)兴盛的原因:①戏曲艺术自身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兼收并蓄、推陈出新。②符合群众的需要,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衰落的原因:①脱离广大群众。②不及时改革表演的形式。
认识:艺术不能脱离群众的需要,要不断进行艺术形式的创新。
(2)特点:京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个行当的化装都有一定的谱式。
对策:①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当加以珍惜和保护。②京剧更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好地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并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才能保持长久不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