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张PPT)
专题知识整合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
专题主旨归纳
知识综合拓展
专题质量检测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1.历史特征:科技发明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经验性,
缺乏理论性探讨。
2.主要表现: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二、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成就
1.历史特征: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成就既反映了当时的时
代背景,又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2.主要表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
曲、明清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
一、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1.先秦: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春秋战国时期,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秦汉时期国家统一,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各
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西汉儒学独尊,文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各放异彩。
3.隋唐: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
文化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元:宋代重文,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
生活丰富多彩。两宋之际,太平景象被金人铁蹄踏破,士人南下,流落异乡。南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了诗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朝廷不思进取。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
5.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弱,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
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二、京剧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开始 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形成 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形成“徽汉合流”局面
完善 经过广大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和汉剧互相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成熟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呈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携书不便现象首先得益于发明了( )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制墨技术 D.活字印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竹简作为书写载体的不便,因此为改变这种现象应首先得益于发明了造纸术。
答案:A
2.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里程碑。中国四大发明中,技术雏形最早的是
(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造纸术的雏形在西汉早期;指南针的雏形“司南”出现于战国时期;火药的雏形反映在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印刷术的雏形反映在唐代《金刚经》的印制上。
答案:B
3.(2011·济宁学业水平测试)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步伐。“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发明是( )
A.指南针和印刷术 B.火药和指南针
C.造纸术和火药 D.印刷术和造纸术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对社会改革、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印刷术和造纸术。
答案:D
4.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的场景,为重现真实的历史,其道具可选用哪一项( )
①一束纸张 ②一部杂剧剧本 ③印刷精美的《金刚经》
④王羲之的《丧乱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涉及的时间是“三国初年”。①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②杂剧最早形成于宋代,③印刷术最早出现于唐代,④王羲之生活于东晋。故选D项。
答案:D
5.从商朝甲骨文演变到现今使用的汉字经历了三千多年,下图所示说明了文字演变的主要规律是由繁到简、从难到易。决定其如此演变的因素有( )
①古代帝王所创造 ②受书写工具影响
③有利于交流传播 ④摒弃文化传统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中国汉字的演变主要是便于交流传播,并受到书写工具的影响。汉字的演变也说明了是对中国传统文字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是摒弃,并且文字的演变是由人民所创造的,并不是由古代帝王所创造。
答案:D
6.(2010·全国卷Ⅰ)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体现了2010年《考试大纲》中要求考生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的命题思想。欧阳修上疏主要是提出了“雕印文集”的流传不利于北宋政府的控制管理。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时期,在北宋得到发展,它促使了文化传播方式的进一步变化,从而影响到政府管理。题干材料内容不能反映出A项;B项书籍出版在当时没有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是欧阳修上疏的原因;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合。
答案:D
7.下列诗歌反映了流落南方的士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的是( )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京洛”在北方,“浙江”在南方,表达了流落异乡的人对故乡的思念。
答案:C
8.人类上天揽月的梦想自古就有,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索工程的终极梦想。根据上述意境判断,该标志是( )
解析:本题设计新颖,考查学生看材料能力,提醒学生认真看材料,答案已在材料中有所提示,感觉很容易。如“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
答案:B
9.(2011·徐州月考)北魏孝文帝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他最不可能研究过的诗句是( )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②“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①出自春秋时期的《诗经》,②出自战国时期的《离骚》,③出自唐朝李白的《静夜思》,④出自宋朝柳永的《雨霖铃》。唐宋在北魏之后,故他不可能研究过③④。
答案:B
10.(2010·安徽高考)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茶的起源,意在考查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调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能认为茶的起源就是在晋代,B项说法最为合理;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A项说法错误;唐代有了关于茶的专著,说明茶的起源应早于唐代,C项说法错误;神农氏是传说中的人物,关于其发现茶的传说史料价值较小,D项说法错误。
答案:B
11.《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 )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进行理解分析的能力。《诗经》中诗的内容古朴,现实感强,材料中“喜怒哀乐”等信息表明了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A、B两项叙述错误,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C
12.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 )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②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③城市经济的繁荣 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题干所述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的发展趋势是从宫廷到民间,与①所述恰好相反,②从题干中无法体现。
答案:D
13.(2011·烟台期末)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的著名诗人,其诗主要反映了( )
A.唐朝社会经济、政治的繁荣景象
B.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C.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
D.对社会现实的赞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杜甫诗歌的了解。杜甫的生活经历主要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其诗的主要特点是对现实的反映。A、D两项不符合史实,从时间上看C项不正确。
答案:B
14.在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出演京剧《贞观盛事》中耿直进谏的名臣,他扮演角色的脸谱最有可能是( )
解析:A项代表的是铁面无私,B项代表的是凶狠残暴,C项代表的是忠勇正义,D项代表的是奸诈狡猾。《贞观盛事》中耿直进谏的名臣是魏征,是忠勇正义的体现。
答案:C
15.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图中的情景反映了什么的兴旺发达( )
A.元杂剧 B.宋词
C.唐诗 D.明清小说
解析:仔细观察图一可知是一个演出现场,故可判断出与戏剧有关,而图二是一个带有动作的陶俑,是反映元杂剧人物的,所以结合两图便可作答此题。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6题24分,17题16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汉字是历史最悠久、生命力最强的文字之一,而且具有极强的承载功能。下图以“虎”、“象”、“鹿”、“鸟”四字为例,分别展现了“汉字七体”的风采:
材料2: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①、②、③、④分别指哪几种字体?(8分)
(2)请列举出中国历史上五位著名的书法家。(10分)
(3)从材料2的图片本身,可获取哪三种历史信息?(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古代书画艺术,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古代中国书画艺术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学生对现实生活热点问题的关注。第(1)问应注意区分主要字体;第(2)问可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五位书法家;第(3)问应抓住“中国印”作答。
答案:(1)①甲骨文;②小篆;③草书;④行书。(8分)
(2)王羲之、张旭、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10分)
(3)①中国的汉字;②中国的书法艺术;③中国的篆刻艺术。(6分)
17.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极大地丰富了历史发展的内容。请回答:
(1)简述先秦、汉朝、唐朝、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10分)
(2)在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中,与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学形式有哪些?(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文学特色的理解和掌握。第(1)问应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的内容作答,同时注意条理化。第(2)问则应从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与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角度作答。
答案:(1)特色:①先秦时期:《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它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战国时期,屈原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离骚》是其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②汉朝:最盛行的文学体裁是赋,著名的汉赋作家有司马相如等。③唐朝: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流派众多,作品极为丰富,最著名的诗人是李白和杜甫。④宋元时期:宋代文学的标志是宋词,著名的词作家有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元朝文学的成就是元曲,著名的散曲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等。⑤明清时期:小说种类繁多,各种体裁的小说蓬勃发展,出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名篇。(10分)
(2)文学形式:宋词、元曲、明清小说。(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