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课件+练习 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七 四 向“距离”挑战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课堂】课件+练习 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七 四 向“距离”挑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02 14:06:17

文档简介

关键信息 交通新纪元 汽车、轮船、飞机的发明使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通信传播新时代 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信
信息时代 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
积极影响 ①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②对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③推动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存在的问题 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主旨提炼 1.“缩短”人类的空间距离将大大加速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同时也使人类面临更多的共同问题,如环境污染、恐怖主义、毒品泛滥等2.现代信息技术将使人类带入信息文明时代
1.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在动力上的飞跃是(  )
A.从蒸汽机向内燃机的飞跃
B.从蒸汽动力向电力的飞跃
C.从石油动力向电力的飞跃
D.从电力向原子能动力的飞跃
解析:本题以第二次工业动力上的飞跃为命题切入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
答案:B
2.1912年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触冰山沉没,之前曾发出SOS信号,后有600多人获救。这些人获救得益于当时运用了(  )
A.雷达技术       B.声纳技术
C.无线电技术 D.通信卫星技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科技成就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根据物理学知识可以排除选项A、B,根据发生的时间可排除选项D。选项C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成果,符合题意要求,正确。
答案:C
3.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中,电脑网络技术广泛应用,通过摧毁伊拉克的通讯能力而一举将其击溃,海湾战争被称为“一盎司硅片比一吨铀还要有作用的战争”。这说明了(  )
①网络信息技术把人们带进了信息时代
②网络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
③现代技术应用改变了战争的局势
④网络信息技术在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材料通过信息技术对海湾战争的巨大影响,说明了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发生的许多变化,①③④均符合题意。
答案:D
4.下列人们的日常生活现象源于互联网的是(  )
①乘坐飞机外出旅行 ②开着汽车出去郊游
③网上炒股 ④与朋友通过视频聊天 ⑤网上购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⑤ D.③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把握能力。与互联网密切相关意味着在活动中肯定要上网,而①②并未涉及网络,③④⑤则与网络密切相关。
答案:C
5.阅读下列材料:
他系统地学习了人的语言、发声机理和声波振动原理,在为聋哑人设计助听器的过程中,他发现电流导通和停止的瞬间,螺旋线圈发出了噪声,这一发现使他突发奇想——“用电流的强弱来模拟声音大小的变化,从而用电流传送声音”。从这时开始,他和他的助手沃森特就开始了设计的艰辛历程,1875年6月2日,他和沃森特正在进行模型的最后设计和改进,最后测试的时刻到了,沃森特在紧闭了门窗的另一房间把耳朵贴在音箱上准备接听,他在最后操作时不小心把硫酸溅到自己的腿上,他痛苦地叫了起来:“沃森特先生,快来帮我啊!”没有想到,这句话通过他实验中的装置传到了在另一个房间工作的沃森特先生的耳朵里。而这句极普通的话也被记入史册。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他”是谁?他发明的装置是什么?
(2)他的发明从属于哪次工业革命?他的国籍是哪里?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科技发明是怎样改变我们“时空”的?
解析:本题围绕贝尔发明有线电话选择材料,旨在考查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交通与通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答题时应注意条理化。
答案:(1)贝尔。有线电话。
(2)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
(3)交通的进步,汽车、飞机的发明,使我们的距离相对缩短;远距离的通信,如电报、电话的发明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信息技术的发明与推广,使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限时3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2011·天津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各项,为人类开创交通事业新纪元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是(  )
A.贝尔        B.莱特兄弟
C.富尔顿 D.西门子
解析: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制成了一架飞机,开创了人类交通事业的新纪元。
答案:B
2.某学者进行了一场学术演讲,演讲提纲如下图所示,你认为该学者演讲的主题是
(  )
演讲主题
……例证瓦特——英国工业革命法拉第——第二次科技革命爱因斯坦——第三次科技革命
A.重大科学理论的出现是科技革命的先导
B.欧洲是当今世界的科技中心
C.伟大的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D.伟大的历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的大发展
解析:从演讲主题中可以看到,三个历史人物分别对应了三大历史事件(三次科技革命),上述三人的科学成就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科技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答案:D
3.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下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1842年,英国女王在电灯下阅读关于鸦片战争的电报
B.1905年,谭鑫培表演的京剧被拍摄成影片
C.1936年,人们通过电视转播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1998年,中国人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网上贸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电灯、电报是在19世纪末发明的,1842年的英王不可能使用。
答案:A
4.根据下面17~20世纪自然科学与科技成果统计表判断,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20世纪上半期 20世纪50~80年代
成果数量 106项 756项 546项 961项 2 000多项
重大成果 牛顿运动三大定律 瓦特改良蒸汽机 贝尔发明电话 莱特兄弟的飞机 电脑网络
①科技发展史上美国创新能力始终领先于英国 ②科技成果都直接运用到生产领域,转化为生产力 ③20世纪下半期的成果数量有超过前300多年总和的趋势 ④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通过对表格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17~18世纪的重大成果的发明人是英国人,因此①说法不符合史实;②的表述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答案:D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现代史上,科技革命不仅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且造就了许多新职业,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下列职业人员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汽船船长—空姐—汽车售票员—火车司机
B.汽车售票员—汽船船长—火车司机—空姐
C.汽船船长—火车司机—汽车售票员—空姐
D.汽车售票员—空姐—汽船船长—火车司机
解析:联系工业革命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汽船、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汽车和飞机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杰作。
答案:C
6.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浪潮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我们习惯上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机械特色不同 B.构成材料不同
C.交通工具不同 D.能源动力不同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蒸汽时代是以煤、蒸汽为能源动力,电气时代是以电为能源动力的。
答案:D
7.(2011·本溪期末)关于下图,说法正确的是(  )
A.贝尔及其设计的有线电话
B.马可尼正在调试无线电装置
C.莫尔斯及其设计的电报机
D.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本上的细节内容,只要仔细辨析,便可知此图与电话有关,然后结合教材内容便可判断是贝尔及其设计的有线电话。
答案:A
8.设计制成第一架飞机的是(  )
A.德国人 卡尔·本茨 B.美国人 莱特兄弟
C.美国人 莫尔斯 D.美国人 贝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卡尔·本茨制成最早的汽车,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贝尔发明电话。
答案:B
二、非选择题(20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1679年颁布的《人身保护法》,使公民的人身自由得到保障。……1660年,一些学者也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丹尼斯、帕辛……的实验对蒸汽机的发明起了重大作用。……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6%。
——史仲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2: 通过机器进行的资本自行增殖,同生产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人数成正比……而这些织布工人中,许多人饿死了,许多人长期地每天靠二又二分之一便士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与此相反,英国棉纺织机在东印度的影响却是急剧性的。1834年至1835年的东印度总督确认:“这样的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平原漂白了。”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 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房屋、树木、雕塑、桥梁等一切都将被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请回答:
(1)概括上述三段材料中有关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10分)
(2)借鉴英国工业革命的经验教训,你认为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10分)
解析:本题是对英国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的拓展考查,第(1)、(2)问都可以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直接找出答案。工业革命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生产、生活领域的改变,材料中的科技研究、法令保护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经验,资本的盲目扩张、社会矛盾的激化、环境的破坏等为教训,结合两者回答第(2)问。
答案:(1)以立法促发展(或圈地运动和公民人身自由得到保障,促进了工业革命);以科技带动进步;加速了城市化,引起城乡人口比例变化(或引起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给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或加速了贫富分化);导致环境恶化。
(2)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将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缩小贫富差距。(共32张PPT)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人类进入了
信息时代、太空时代。网络使地球缩小成
了一个村,人们随时都可以感受被拉近的距离,感受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新科技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思维方式。
[课标要求]
1.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
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
响。
[重点提示]
1.了解交通工具、电讯工具及互联网的发明和影响。
2.认识科学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及互联网是一把
双刃剑。
3.通过对近代电讯工具和互联网的学习,体会科技发展使
人类步入立体交通时代。

向“距离
”挑战
专题
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预习全程设计
名师全程导学
训练全程跟踪
1.条件:随着内燃机的发明和推广,第二次工业革命使
人类社会从 跨入电气时代。
知识点一 立体交通的诞生
蒸汽时代
2.主要成就
(1)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制成了最早
的 。
(2)1887年,人们把内燃机装配到轮船上。
(3)1903年,美国 用一台活塞汽油发动机设
计制成一架飞机。
3.影响:全世界交通运输业有了迅猛发展,人类从平
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汽车
莱特兄弟
[教材P135“学习思考”]
你见过哪些交通工具?你还听说过哪些更先进的交通工具?你对未来的交通运输有什么新奇的设想吗?
提示:汽车、轮船、火车、飞机。更先进的交通工具如磁悬浮列车等。可让学生进行开放性设想。
1.电报
(1)1837年,美国人 发明了有线电报机。
(2)1851年,横跨英吉利海峡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
(3)1866年,横跨大西洋的 铺设成功。
2.电话:1876年,贝尔发明 ,电话在通讯领
域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知识点二 穿越大洋的电波
莫尔斯
海底电缆
电话机
3.无线电通信
(1)1902年,马可尼横跨大西洋传送无线电信息成功。
(2)1916年,马可尼完成了信息传播史上的重大突破——
,从而奠定了几乎所有现代远距离无线电通信的技术基础。
短波试验
[教材P136“学习思考”]
你还知道哪些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科技成果?
提示:电流单位“安培”、电压单位“伏特”、功率单位“瓦特”、能量单位“焦耳”等,都是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
1.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1)发明:1946年, 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至今
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并研制出具有“ ”的计算机系统。
(2)影响
①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②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知识点三 改变世界的网络
美国
人工智能
2.网络技术
(1)发展:中国政府也在制订信息网络计划。
(2)影响
①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大大缩小了 的距离。
③使人类进行相互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与汇集成为可能。
全球间
信息传递
[教材P 136、137“学习思考”]
1.请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因特网的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其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特网使人类社会跨入信息时代,使人类的生产、生活、交往、习惯、工作以及学习和思维方式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然而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它创造了一个虚拟社会。这个虚拟社会往往会使一些人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可能会对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特别是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更易于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此外在网络交友中会出现借网络交友而进行的诈骗犯罪活动。
2.你同意这种把互联网比喻为全人类大脑的说法吗?
为什么?
提示:同意。互联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是全人类大脑不断创新发明的产物。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缩短时空距离的各项发明及其积
极影响
发明 (1)交通领域有汽车、飞机
(2)通信领域有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信
(3)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
影响 (1)立体交通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和各国之间或者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密切
(2)新式通信工具的出现为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尤其是互联网发明以来,信息能够大量、高速并行,迅速到达世界各地,并以无法预料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典例1]右图是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一幅画,
它最可能创作于 (  )
A.18世纪末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后期 D.20世纪初期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图画显示晚清官员注视飞机,飞机的出现是在20世纪初。
[答案]  D
二、互联网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界面直观;声像兼备;链接灵活;高速传输。
2.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推动人们工作方式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人们可以在家中或者世界上任何地方完成工作,而不必限制在工厂、车间或办公室中,从而提高了效率,增加了工作乐趣。
②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网上新闻、网上购物、网上影院丰富了人们生活;网上聊天、网络游戏则提供了与他人沟通的机会。
③推动教育和学习方式发生变化。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互联网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④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2)消极影响
①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犯罪等,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②全球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也日益加剧,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③有些人尤其是青少年沉溺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还有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会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典例2]  (2009·山东基本能力测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1月发布的信息显示:2008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2.98亿,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因特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因特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
B.因特网资源丰富,包罗万象,需要的信息均能在网上
找到
C.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高性能、低成本的发展趋势推动了
因特网走进千家万户
D.因特网应用逐步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
们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
[解析]本题为逆向型选择题,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人们需要的信息并不一定均能在网上找到,B项表述不正确。
[答案]  B
一、观察下图:
思考:交通工具的变革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1)扩大了交通工具的种类和适用范围,推动了与之相关的工业部门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2)为世界各地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形态,扩大了战争的规模和范围。
二、观察下图中的情景: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思考:你认为有必要制定和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吗?为什么?
提示:非常有必要制定和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这是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为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互联网使垃圾信息、网络安全、网络犯罪等问题随之出现。同时,互联网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社会,其往往使一些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可能会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特别是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和信息通过网络传播,更易于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