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课件+练习 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课堂】课件+练习 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02 14:06:17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
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
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课标要求]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重点提示]
1.了解新思潮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
2.认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重大意义。
3.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所
在和先辈们勇于探索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预习全程设计
名师全程导学
训练全程跟踪
1.开始传播
(1)梁启超:发表的文章中提到了 ,称他是社会
主义的鼻祖。
(2)朱执信: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3)无政府主义者:他们曾经介绍过一些马克思的学说和
思想。
知识点一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马克思
2.系统传播:李大钊发表了《 》、《布尔
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分别开设了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庶民的胜利
[教材P57“学习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吸引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
提示: (1)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理论体系,是实现救亡、通向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
(2)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新思潮的竞起,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新的救国方案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与比较的机会。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他们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4)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鲜明对比,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
(5)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美好社会和大同理想的追求,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
1.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
(1)工读互助团幻想通过知识分子做工和帮助劳动者求学的
办法、来改造社会,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理想。
(2)1920年初,由于经济上入不敷出以及经常出现意见不合,
工读互助团的实践失败,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知识点二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三次论战
(1)论战
①1919年,围绕“要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等分歧, 和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
②1920年,围绕“要不要建立‘ ’的国家”等问题,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
李大钊
劳农专政
③围绕“要不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等问题,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同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了激烈的交锋。
(2)意义:论战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扩大了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 在中国的影响得到进一步扩大。
马克思主义
3.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些组织的任务,就是组织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翻译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经常举行演讲,宣传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
[教材P58“学习思考”]
如果你生活在五四时期,你会不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
提示: (1)会。
(2)以工读互助团等为代表的社会实践活动都以失败告终,让很多青年认识到,部分改造很难行得通,开始接受社会主义。三次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及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了解,必将选择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学术思想向 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
社会改造
知识点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
(1)创办刊物:1920年9月,上海小组把《 》改为
公开理论刊物,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宣传。
(2)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还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
作,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新青年
3.影响
(1)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特征及其作用
原因 (1)外部原因:十月革命的胜利
(2)内部原因①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科学性、革命性
②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开展需要马克思主义
③蓬勃发展的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特征 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结合
作用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典例1]  (2009·广东高考)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思想指的是 (  )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解析] 注意“1929年”这一时间信息。这一时期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国民党宣传部门利用五四运动十周年对中国共产党坚持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攻击,称之为“过火”。故本题选A。
[答案]  A
二、20世纪初期的思想论战
时间 双方 内容 作用
1905~1907年 革命派与改良派 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1)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思想基础。(2)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受到进步人士的普遍拥护,使许多知识分子放弃君主立宪的思想,投身革命事业,壮大了革命阵营
时间 双方 内容 作用
五四
运动
后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与社会主义者 要不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公开分裂
马克思主义者与基尔特社会主义者 要不要成立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通过论战,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典例2] 《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纸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什维克主义。”在当时,能够佐证这种说法的是 (  )
A.《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
B.《共产党宣言》诞生
C.《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
D.《变法通议》被广泛传阅
[解析] 此题可用排除法。《共产党宣言》诞生于1848年,《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发生于1916年,而题干中的“一年以来”即发生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的“一年以来”,《变法通议》是维新变法期间的刊物,故选A。
[答案]  A
一、阅读下列材料:
1920年三四月间,上海《东方杂志》刊登了1919年7月苏俄发表的《苏联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废除与日本、中国与以前各协约国所缔结的一切秘密条约”,还表示苏维埃政府愿意“把沙皇政府独自从中国人民那里掠夺的或与日本人、协约国共同掠夺的一切交还给中国人民”,“拒绝接受中国因1900年义和团起义所付的赔款”并“废除一切特权”。宣言发表后,在国内立即引起强烈反响,中国人民受到巨大的鼓舞。
思考:为什么这个宣言在我国产生了强烈反响?它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1)宣言引起我国人民强烈反响的原因是它第一次改变了西方国家自中国近代以来宰割、奴役和掠夺中国的态度,第一次提出了废除列强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并且提出归还帝国主义国家从中国掠夺的一切。
(2)苏维埃政府对中国平等友好和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予以否定的态度,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普遍好感,这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观察下图:
思考:(1)两人针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问题展开了一场什么论战?各发表了什么文章?
(2)两人观点的根本分歧何在?
提示:(1)“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2)二人观点的根本分歧在于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信息 一个核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两个人论战 李大钊与胡适
三个人传播 梁启超、朱执信、李大钊
主旨提炼 1.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2.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
1.以下是1917~1922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解析:结合统计数据可知,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答案:A
2.1919年12月,重庆《川东学生周刊》创刊。对其办刊宗旨“排斥强权”和“改良社会”理解全面的是(  )
A.反对北洋政府 B.追求民主自由
C.反帝反封建 D.抨击专制皇权
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理解全面的是”。“排斥强权”体现了反帝要求,“改良社会”体现了反封建的要求,C项符合题意。A、B、D项只体现了反封建的要求,理解并不全面。
答案:C
3.在近代有人曾说:“社会主义理想境界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却又说:“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的认识变化是由认为社会主义应在发达国家建立,转变为物质文明不高,也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正是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答案:A
4.胡适认为:“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地造成的。进化不是一个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地进化的。”这反映了当时在中国传播的思潮中的(  )
A.马克思主义 B.实用主义
C.基尔特社会主义 D.无政府主义
解析:胡适主张对的社会改造应该从点滴做起,反对进行全盘解决和暴力革命,呼吁人们多研究具体的问题,不要空谈各种各样的主义。实质上是实用主义。
答案:B
5.阅读下列材料:
五四时期是各种新思潮广泛传播的时期,也是各种思潮竞相争鸣的一个时期。在与其他各种思潮互相辩难和论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请回答:
(1)五四时期出现了哪些新思潮?
(2)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中进行了哪些论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本题围绕新思潮的竞起选择材料,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思潮的识记能力和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论战的理解能力,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
答案:(1)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实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等。
(2)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预示着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分裂。马克思主义者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批判,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各种思潮的主流。
(限时3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五四运动后,在中国思想界形成的巨大潮流是(  )
A.民主共和        B.民主科学
C.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
解析:结合“五四运动后”这一时间,A、B两项时间上不符合,C、D两项只有D项与这一时间吻合。
答案:D
2.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B.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C.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D.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在于注意时间。1920年,这时期A、D两项内容还没有成为现实,而中国无产阶级在1919年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答案:B
3.(2011·徐州期末)毛泽东曾说:“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较早在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是(  )
A.康有为、梁启超 B.梁启超、朱执信
C.朱执信、孙中山 D.孙中山、胡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梁启超和朱执信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
答案:B
4.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在要不要(  )
A.多研究一些具体问题
B.多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C.谈论一些理想的主义
D.用理想的主义根本问题解决
解析:问题与主义论争的的主要分歧在于“要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故选D。
答案:D
5.(2011·镇江学业水平测试)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这种“潮流”是指(  )
A.民族解放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民主和科学 D.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李大钊是中国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他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庶民的胜利》是他最早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之一。故选D。
答案:D
6.下列人物哪一位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由所学可知,李大钊是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答案:B
7.五四运动前后,各色各样的“主义”纷纷涌入中国,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频繁登陆中国,中国各种身份的文化人也通过不同途径传递着各自的信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情况不能表明(  )
A.当时的中国出现了观念革命
B.当时的中国出现了思想较为自由的氛围
C.当时的中国出现了多元化的救国方案
D.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解析:马克思主义只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诸多思想之一。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使其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更多的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D
8.下列组织属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创立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  )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②新潮社 ③平民演讲团 ④少年中国学会 ⑤“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A.①②③④⑤ B.①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比较问题的能力。新潮社、平民演讲团、少年中国学会是新文化运动中青年学生创办的一些社团。
答案:B
二、非选择题(20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我因为深觉得高谈主义的危险,所以我现在奉劝现在新舆论界的同志道:“请你们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更进一步说:“请你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
材料2:我觉得“问题”与“主义”,有不能十分分离的关系。因为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靠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运动。……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作他们实验自己生活满意不满意的尺度(即是一种工具)。那共同感觉生活上不满意的事实,才能一个一个地成了社会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共产党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1、2中的引文各出自哪篇文章。(2分)其作者分别是谁?(2分)
(2)他们的观点有什么不同?(4分)根本分歧是什么?(4分)
(3)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什么?(4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以胡适与李大钊为代表的问题与主义之间的争论,反映了当时中国国内对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态度。做题时需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内容回答。
答案:(1)材料1: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材料2:李大钊的《再论问题与主义》。
(2)胡适主张改良,李大钊主张革命。根本分歧在于要不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要不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3)实质: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之争。启示:马克思主义传播不会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