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信息 一个中心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两个指导方针 全面教育方针、“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三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改革开放后教育的迅速发展。
主旨提炼 1.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及各项制度的实施,为共和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的招生制度、教育体制被破坏殆尽,“文化断层”“人才断层”成为这一时期的突出问题。3.改革开放后,“三个面向”的提出和教育立法的进展,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1.(2011·泰安月考)中国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手中是在( )
A.新中国成立后
B.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
C.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制定后
D.“两种教育制度”实施后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对旧教育的改造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并进行初步改造,从列强手中收回教育事业的自主权,使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了人民手中。
答案:A
2.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实行多党合作的民主政治协商制度
D.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解析:A、B两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C项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大政方针而不是大计。实现现代化靠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又靠教育的发展。正因为如此,我国把发展教育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之一,重视教育的发展是根本大计。
答案:D
3.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
①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②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③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④在少数民族地区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首要任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为时间限制的选择题,①②③中的内容均属于新时期实行的教育措施。只有④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答案:B
4.“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这段话的根本依据是( )
A.教育是预防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战斗阵地
B.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进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C.教育是社会产业结构组成部分
D.各国政府都重视教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解。从材料中可得出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答案:B
5.观察下图:
请回答:
(1)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有什么重要意义?
(2)科技和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解析:本题以邓小平的题词作为题目的切入点,深入考查了新时期教育的指导方针和重要意义。第(1)问要深入理解“三个面向”的含义,再据此指出它的重大意义。第(2)问要突出教育的基础地位,它是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
答案:(1)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从国际国内、现实与未来的战略高度对教育提出了目标和要求,它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确立了战略目标和正确方向,推动了我国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2)教育是基础和保证,科技和生产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限时3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1998年对3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他们心中曾为中国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选择邓小平的占89%,究其原因( )
①“文革”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恢复高考
②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④邓小平提出“教育大革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本题属于复合型选择题,主要考查邓小平在教育方面的重大贡献。其中④是错误的。
答案:D
2.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
A.制定新的教育方针
B.德育放在重要位置
C.倡导“两种教育制度”
D.培养工农干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发展背景的理解。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确定教育的方向和性质。
答案:A
3.(2011·无锡学业水平测试)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出自(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解析: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答案:C
4.“文革”期间,我国教育遭破坏的表现有( )
①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②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③全国上下样板戏“一统天下” ④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③是“双百”方针在“文革”期间遭破坏的表现。④是“文革”结束后教育复兴的表现。
答案:A
5.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改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A.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根据题干中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据“1977年”、“重新建立了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可以推知材料所叙述的是恢复在“文革”中被取消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答案:B
6.(2011·杭州期末)导致下图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
B.“文革”的发生
C.“教育革命”的出现
D.“上山下乡”运动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革”时期教育受破坏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A项即思想路线的失误,才导致B、C、D三项的出现。
答案:A
7.“× × ×,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到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
A.“教育大革命”对该人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该人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该人成为教授至关重要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该人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解析:从该教授履历中可以看出,他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运动,而“文革”后的恢复高考则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答案:B
8.“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
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师法》
解析:首先应判断清楚材料反映的是一部有关教育的法律,然后根据材料中的“年满六周岁儿童”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20分)
9.(2011·济南月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学校数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1965年在校生数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434所 1947年的1.1倍 67.4万人 1947年的3.3倍
中等学校 80993所 1949年的14.1倍 1432万人 1946年的6.9倍
小学 1681000所 1949年的4.9倍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材料2:
请回答:
(1)据材料1回答,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12分)
(2)据材料2回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8分)
解析: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成就为中心选择材料,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第(1)问应结合材料,发展表现在学校数量、在校生人数增长上,中等学校的发展显著。第(2)问则从图中提出在义务教育、扫盲及高等教育发展方面作答。
答案:(1)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不论是高等学校、中等学校,还是小学的教育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学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的增长上,中等学校的发展更是成就显著。
(2)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高等教育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共41张PPT)
1977年,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关于1977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断了10
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1977年冬天,全国有570多万考生参加了考试。考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最大的则有三十六七岁。迄今为止,这是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经过这一次以及1978年夏季的招生考试,全国有40多万人走进大学校门。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重点提示]
1.了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
2.认识我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
影响。
3.通过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史实的学习,体会“百年大
计,教育为本”的意义和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预习全程设计
名师全程导学
训练全程跟踪
1.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新中国顺利完成了从 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 的新型教育制度。
2.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创办各类形式的学校普及教育,在各类学校中优先录取 入学接受教育。
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半殖民地
社会主义
工农子女
3.教育方针的确定
(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形式将新中国
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
(2)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
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成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4.教育方针的实施
(1)教育形式多样化:倡导“两种 ”“两种劳动制度”。
(2)教育改革广泛开展:为改变教育脱离 和发展职
业教育,提供了可贵的思路。
5.教育方针的意义
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教育制度
生产实际
[教材P88“学习思考”]
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提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国内敌我矛盾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反映在各个方面。政权并不稳固,要彻底改造旧中国教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要求。1957年由毛泽东提出。
1.“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冲击
(1)“文革”初期教育受到的冲击
在全国一片混乱的形势中,各地大中学校纷纷
“ ”。全国大中学校的招生工作基本处
于停顿状态。数以千万计的中学毕业生失去了深造
的机会。
知识点二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停课闹革命
(2)知识青年“ ”运动
1968年底,《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批示,全国随即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持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上千万初、高中毕业生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上山下乡
(3)“教育革命”在全国展开的表现
各地先后开展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的热潮。在教学体制上,各级学校实行所谓“ ”,学校与工厂、社队“挂钩”,建立校外学工、学农基地,并在校内大办工厂、农场等。学校的学制也被大大缩短,有的地方甚至将小学与初中合并或将初中与高中合并。
开门办学
(4)高等学校升学考试制度的废除
1970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恢复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改为“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它实际上废止了从高中直接升入大学的传统做法和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然而,由于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教师的积极性不能发挥,教学秩序又难以保证,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2.“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 ”、“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断层
[教材P89“学习思考”]
查找相关资料,谈谈你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看法。
提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得到了锻炼,为边远和不发达地区的开发献出了青春年华,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加上缺乏整体规划,许多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从而给他们在思想、文化、个人生活等方面带来很多不幸,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大批知识青年在青春年华时失去了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的断层,从长远来说,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1.主要措施
(1)教育工作者的解放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经过 ,
平反大批冤假错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
了新生。
知识点三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拨乱反正
(2)恢复高考制度
恢复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1977年12月,全国570万青年参加了 后的第一次统一招生考试,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恢复高考
(3)职称评定制度的建立
国家还建立起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逐步形成风气。
(4)“三个面向的提出”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 ,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尊师重教
世界
(5)“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 ”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其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科教兴国
(6)教育立法取得重大进展
1980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相继制定颁行了《学位条例》《 》《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初步建立起了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义务教育法
2.主要成就
随着教育的全方位改革,中国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
(1)基本普及了 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 文盲
(简称“两基”)。
(2)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得到发展,
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3)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 成绩显著,
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九年
青壮年
成人教育
[教材P89“学习思考”]
1.高考制度的恢复为什么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反响?
提示:因为它使得“考试获得成功”、“考试实现就业”、“公平竞争”等重新得以实现,使莘莘学子的十年苦读有了回报,并与国际接轨,恢复了正常的教育,尤其是使十年“文革”中的大量失学青年有了升学机会,所以其社会反响巨大。
2.中共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提示:“科教兴国”战略是指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一、新中国成立后对旧教育的改造及全面教育方针的提
出和实施
1.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政府对旧教
育进行了彻底改造
(1)创立人民教育制度,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确立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
(2)对被帝国主义把持的学校,收回教育主权。
(3)改革学制。新学制改革了不合理的年限和制度,对各
级学校进行了调整,使各级不同程度的学校更好地衔接起来。
2.教育方针
(1)提出: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
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到:“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实施
①刘少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倡导全日制的学校、半工半读的学校“两种教育制度”与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两种劳动制度”。
②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国范围的教育改革广泛开展。在管理体制、办学体制、高等教育等方面都有大的发展。
[典例1] 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解析] 学生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回答,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即将完成,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将开始,国家急需专门人才。
[答案] D
二、教育、科技、经济三者的关系的“科教兴国”提出的
意义
1.教育、科技、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
(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
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带动着
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技的发
展又带动了国民经济的提高。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2.“科教兴国”提出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2)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3)有利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典例2] (2009·广东高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解析] 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据此判断B项“20世纪80年代”为正确选项。
[答案] B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兴办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
(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3)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
(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
(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接班人。
二、观察下图:
思考:上述三幅图片能反映出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提示:“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掀起了一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千上万的初、高中毕业生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造成了我国人才结构的断层。
三、观察下面图文中的情景:
右边的这张照片于1993年11月摄于
云南省红河县浪堤乡浪堤村,取名
为“旁听生”。
思考:画面上的儿童可以以什么为武器,来保证当时自己最大梦想的实现?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