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专题知识整合
专题主旨归纳
知识综合拓展
专题质量检测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返回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历史特征: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进一步深化。
(2)主要表现: 同盟会十六字政纲形成了系统的三民主
义,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的主张,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2.毛泽东思想
(1)历史特征: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的
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其精髓。
(2)主要表现:有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新民
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邓小平理论
(1)历史特征: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的
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其精髓。
(2)主要表现: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等
拨乱反正,中共“十二大”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五大确立其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历史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
果,着重解决了党的建设问题。
(2)主要表现:进一步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
一、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项目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
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提出或标志性会议 同盟会成立后提出 中共七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五大上明确提出 中共十六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项目 三民
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核心或精髓 民权
主义 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项目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
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发展 1924年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
地位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指导改革开放 新时期的指导思想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
“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共同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共同的理论品格——与时俱进,共同的价值取向——人民利益,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间一脉相承的最基本内容。(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11·青岛月考)1924年,当宋庆龄问孙中山“为什么需要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时,孙中山回答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要救活他需要新血液。”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发展三民主义指导思想的内容有( )
①提出民生主义 ②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
③提出联合苏俄的主张 ④提出节制资本的主张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并要注意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有区别,是不能等同的。新三民主义提出了反帝和节制资本的主张。①属于旧三民主义的内容,③属于三大政策。
答案:D
2.有学者指出:“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靡一时,什么忠孝节义,什么八德的建议案,连篇累牍地披露出来,到后来便有□□的结果。可见这种顽旧的思想,与恶浊的政治,往往相因而至。”文中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A.革命 B.尊孔
C.帝制 D.亡国
解析:从材料中“民国三四年”、“复古主义”、“忠孝节义”等信息可知,这种思想是指袁世凯推行的“尊孔复古”逆流,这是袁世凯在为其复辟帝制作准备,故文中空缺的是“帝制”二字。
答案:C
3.1912年2月15日,即清帝宣布退位三天后,孙中山率临时政府文武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的(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实业救国思想
解析:清帝退位后,孙中山率官员祭奠明太祖,这反映了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即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
答案:A
4.(2011·潍坊学业水平测试)三民主义作为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其实质是( )
A.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
B.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
C.适应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
D.提出平均地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解析: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反映的是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
答案:B
5.1919年底,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京,同李大钊等人联系密切,同时更广泛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后来他回忆说:“在我第二次游北京期间,我读了许多关于俄国的书。我热情地搜寻了一切那时能找到的中文的共产主义文献,使我对马克思主义建立起完全的信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正确理论。”这段文字表明毛泽东( )
A.思想尚未转变
B.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C.引导李大钊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化
D.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C项与史实不符,存在知识性错误。A、D两项与材料不符,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可知B项正确。
答案:B
6.有人认为,1940年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右图)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持这种观点的依据主要是该文章( )
A.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纲领
B.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C.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D.系统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解析:指明中国革命的方向指的是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而A、B两项的内容都属于D项的组成部分,历史条件的阶段特征把握应在综合归纳某一事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看哪些内容最能体现事件的特征或本质。《新民主主义论》系统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是以往的理论所没有涉及的,因此把它作为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
答案:D
7.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城西北郊的杨家岭村沟口中央大礼堂举行,主席台前的石拱上书写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大幅标语。这说明( )
①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中共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
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进行了科学的概括与总结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有效信息的把握能力。题干“七大”及“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反映了②④的准确性,①早在抗战前期就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标志是《论持久战》等三篇文章的发表,③发生在1949年10月1日至1956年底。
答案:B
8.(2010·山东高考)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与认识。毛泽东强调“具体的”马克思主义而非“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其主要含义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密切结合中国实际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答案:B
9.(2011·南京月考)结合下图漫画指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少数党员干部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作风
②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③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背道而驰
④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由图中内容可知是乡镇干部的乱摊派、吃喝风的腐败现象,因而④与漫画内容恰恰相反,而①②③均符合漫画所揭示的内容。
答案:C
10.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 )
①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②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③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④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属于容易题。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不是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③不是共同点,可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11.2010年4月14日7时许,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受灾群众达十多万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代表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解析:解答时应注意图片反映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灾区人民的关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答案:C
12.(2011·长沙期末)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说,中国共产党在85年里“干了三件大事”。第三件大事是指( )
A.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第一件大事指取得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国,即A项。第二件大事指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即B项。C项包括在D项中。
答案:D
13.党的十四大高度评价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主要来源于( )
A.马克思建设社会主义的论述
B.党领导革命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C.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共十四大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其来源主要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可从其背景的角度思考。
答案:C
14.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
①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
②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论
③科学地分析了当今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是中共八大论述的。
答案:C
15.(2011·天津学业水平测试)“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其发展主要体现在( )
A.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B.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C.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D.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的掌握。在于回答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答案:C
二、非选择题(16题24分,17题16分,共40分)
16.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6分)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12分)
(3)三次巨变伴随着三位伟人对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探索,他们始终坚持寻找适合本民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试概括三位伟人向外国学习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的特点和最终成果。(6分)
解析:第(1)问比较简单,通过判断可知其分别指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这三次巨变。第(2)问要紧扣题意,围绕三位思想巨人在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方面的成就来回答,并举出史实。第(3)问相对容易一些,一般都能总结概括出来,如孙中山“走美国的路”、毛泽东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等。
答案:(1)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6分)
(2)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2分)
(3)孙中山仿效欧美“走美国的路”,毛泽东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6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2: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
材料3: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依据。(6分)
(2)阅读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6分)
(3)据材料3回答,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理论上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4分)
解析:本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主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要结合必修一中有关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失误来考虑。第(2)问要抓住“不要贫穷”、“生产力发展”、“国家富强”等信息来回答。第(3)问要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来回答。
答案:(1)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对“左”倾错误的深刻认识。(6分)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分)
(3)解决的重大问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