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课件+练习 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五 一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课堂】课件+练习 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五 一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02 14:06:17

文档简介

关键信息 一个中心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两个方针 “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
三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事业繁荣
“文化大革命”十年 文艺事业横遭摧残
改革开放后 文化事业走向新的繁荣
主旨提炼 1.“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成为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正确方针2.“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文艺事业横遭摧残,为人们提供了沉痛的反面教训3.改革开放后,“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实行,推动中国文化事业逐步走向新的繁荣
1.(2011·徐州月考)对“双百”方针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百花齐放”指的是科学上的不同学派
②“百家争鸣”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
③二者皆可自由发展
④提倡在文学艺术和科研领域创作和批评的自由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双百”方针的含义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据所学内容分析可知①②表述均不正确。
答案:C
2.某班学生高冉的爷爷说:“那段日子里,在电影院我们只能看到这些(下列)影片,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片、看韩剧等,丰富多彩。”爷爷说的那段日子是指(  )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反右派斗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只能看到这些影片”、“你们现在看美国片、看韩剧等”,高冉的爷爷只能看到的影片属于“八大样板戏”,因此那段日子应该是指“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C
3.改革开放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双百”方针的重新确立
B.“二为”方向的正确指导
C.文化艺术奖项的大量设立
D.自然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
解析:本题属于否定因果关系选择题,实质考查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A、B两项属于根本原因,C项属于重要原因之一;自然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虽然有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但两者之间并不具备必然而直接的因果关系,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4.下列一系列作品的出现说明了(  )
A.“双百”方针使科学研究出现短暂春天
B.群众欢迎反映农民和战争题材的作品
C.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开始盛行
D.“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使文艺界思想活跃
解析:《茶馆》、《蔡文姬》、《青春之歌》均是在贯彻“双百”方针以后出现的优秀作品。三部作品均是文艺作品,和科学研究无关,三部作品均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蔡文姬》是郭沫若的历史剧。
答案:D
5.观察右图,回答问题。
(1)依据右图内容,分析党中央提出了什么方针。这一方针的含义是什么?这一方针针对什么领域?
(2)这一方针提出后,取得了哪些成绩?
(3)从以上问题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百花齐放”含义的理解以及实施的影响,应在准确把握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联系所学知识。
答案:(1)百花齐放。“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文学艺术领域。
(2)文学艺术界的许多作家、艺术家描绘了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尚,硕果累累。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3)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文艺工作要正常发展,必须处理好与政治的关系,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在文化方面政策正确,就会促进文化的发展,反之会阻碍文化的发展。
(限时3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2011·青岛学业水平测试)中共中央提出“双百”方针是在(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革”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解析:“双百”方针是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4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来的。
答案:B
2.“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两个方针适用的领域分别是(  )
A.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 B.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
C.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 D.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双百”方针的适用领域是文学艺术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
答案:C
3.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旋律是(  )
A.推进近代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
B.揭示社会矛盾,真实反映社会各阶层状况
C.讴歌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颂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风貌
D.以歌颂社会主义题材为主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不同社会性质的文化的理解以及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从我国文艺创作的题材、内容等方面进行概括,可以看出C项最能表述题意。
答案:C
4.在时代背景上,“双百”方针与“二为”方向的主要区别是(  )
A.“二为”方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双百”方针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
B.“二为”方向是改革开放时期,“双百”方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
C.“双百”方针是“文革”时期,“二为”方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
D.“二为”方向是“文革”时期,“双百”方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
解析:两个方针的时代背景截然不同。“双百”方针的提出是三大改造完成后,为进一步活跃文艺事业而提出的;“二为”方向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后,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提出的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
答案:B
5.毛泽东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多年前那个时期,有许多学派,诸子百家,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自由言论
B.在学术问题上允许发表不同意见
C.在《宪法》范围内允许任何争鸣意见
D.社会科学的争鸣要在《宪法》范围内
解析:毛泽东的意思是学术探讨在古代就有榜样,我们应学习。A项仅是列举形式;C、D两项是大前提,且学术一般不涉及政权政治问题,即使涉及也是言论方式的争鸣,不是主观目的,不是敌我矛盾。故A、C、D三项没有反映出这段话的实质性问题。
答案:B
6.下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百花齐放是针对文学艺术的不同风格而言
B.百家争鸣是针对科学上的不同学派而言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D.这一方针在贯彻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分析。A、B两项易排除;D项的评价通过分析文化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个阶段,也可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它应是一个基本的、长期的、适合社会主义各个时段的文化方针,所以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7.(2011·潍坊月考)在全国各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除“四旧”,“四旧”包括
(  )
①旧思想 ②旧文化 ③旧风俗 ④旧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四旧”包括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答案:B
8.下列体现“二为”方向精神的是(  )
①设立“茅盾文学奖” ②设“五个一工程”奖 ③破“四旧” ④文艺工作者接受“再教育”很有必要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③④两项属于“文化大革命”的表现,“二为”方向的提出是“文革”结束之后。
答案:A
二、非选择题(20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在文学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
——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
材料2: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百花齐放”是群众中间提出来的……“百家争鸣”,这是两千年以前就有的事,……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
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材料3: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占有自己的位置。英雄人物的业绩和普通人们的劳动、斗争与悲欢离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1979年邓小平在全国文艺工作者
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4分)有何共同之处?(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2、3讲话的历史背景。(12分)
解析:第(1)问要从材料中分析,找出三则材料论述的中心“双百”方针问题。第(2)问要从两次讲话的不同时期认识其历史背景。
答案:(1)中心问题是阐述“双百”方针是文艺学术等意识形态领域的方针政策。共同之处是强调学术思想和艺术创作的自由。
(2)毛泽东讲话的背景是社会主义制度刚确立,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邓小平讲话的背景是“文革”中“双百”方针遭到破坏,党要恢复文艺学术等领域的正确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共31张PPT)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双百”方针的提出,为新中国文化事
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文化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课标要求]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重点提示]
1.了解“双百”方针的提出,“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及“二
为”方向提出背景及成就。
2.认识不同时期文化方针的作用。
3.通过对文化事业曲折发展的学习,体会政治经济的发
展决定文化发展的道理。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预习全程设计
名师全程导学
训练全程跟踪
1.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事业万象更新。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规定:“提倡文
学艺术为人民服务,启发人民的政治觉悟,鼓励人民的劳动热情。”
知识点一 “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共同纲领
(2)在“向时代学习,向 学习”的口号下,新中国的文
化艺术工作者以澎湃的激情,讴歌人民共和国,讴歌祖国的革命和建设。
(3)随着社会主义 在中国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
设的逐步展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成为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
人民
基本制度
2.提出
(1)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百花齐放、 ”的方针。
(2)主要内容: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
上百家争鸣,这一方针又被称为“双百”方针。
百家争鸣
3.影响
(1)它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2)“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文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文化
艺术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他们紧跟时代,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的文艺作品。
①文学创作出现繁荣盛况,涌现出了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如《红岩》等。
②电影和 创作百花争艳。《上甘岭》等影片深受广大观众喜爱。《龙须沟》等剧目受到群众的欢迎。
戏剧
[教材P83“学习思考”]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提示:内容上提倡“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热情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在文艺创作方针上,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出现第一次高峰。
1.“十年动乱”
(1)导火线:1965年11月,《评新编历史剧〈 〉》
的发表。
(2)“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由大中学校学生组成的“红卫
兵”组织蜂拥而起。
知识点二 “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海瑞罢官
(3)在全国各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坏“ ”(即所
谓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声浪中,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许多文艺界人士、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遭到批斗。
2.文化凋零的表现: 一枝独秀,文艺创作万马齐
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八亿人口八个戏”成为当时文艺的真实写照。
四旧
样板戏
[教材P84“学习思考”]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艺事业遭到怎样的摧残?原因是什么?
提示: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艺事业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场劳动,遭到政治批判,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文艺作品遭到封杀,仅留下“八个样板戏”,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文艺事业遭到摧残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发动及林彪、江青一伙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1.原因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提出“文艺
为人民服务,为 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
知识点三 文化事业的繁荣
社会主义
2.影响:在“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指导下,改革开放
后的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如设立“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实质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
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在中央“双百”方针的影响下,涌现出了一大批人民喜
闻乐见的作品。长篇小说有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柳青的《创业史》。话剧有老舍的《茶馆》、郭沫若的《蔡文姬》等。
3.实质:是政治民主化在科技、文艺上的反映,即科技
民主化、文艺民主化。
[典例1] (2010·广东高考)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  )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双百”方针,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A、B、C三项都是“文革”时期的文艺方针,不符合题意要求。“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体现了文学、艺术的自由发展。故选D。
[答案]  D
二、正确认识“双百”方针遭遇挫折的原因及从中得到的历
史教训
原因 (1)由于一些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成是阶级斗争,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2)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发展
历史
教训 (1)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
(2)在文学艺术领域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这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3)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典例2] (2011·青岛检测)“文革”对文艺工作造成的危害有 (  )
①红卫兵破“四旧”,使文化典籍遭到严重损坏 ②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被错误批判 ③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剧目、剧种和文艺形式被勒令停止上演和表演 ④“二为”方向遭批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二为”方向是在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含④的B、C、D三项。
[答案]  A
一、阅读下列材料: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彪、江青等污蔑新中国成立17年来文艺战线上是修正主义“文艺黑线”专政,他们将改编后的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以及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交响音乐剧《龙江颂》《杜鹃山》作为“样板戏”,推广到全国。一时间,全国各地京剧团只能演出样板戏,地方戏剧也移植样板戏,电影也以样板戏拍摄成的戏曲艺术片为内容,各单位还组织学唱样板戏,全国上下成了样板戏“一统天下”。
思考:(1)这种状况是否符合“双百”方针?
(2)对于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的中国合适吗?为什么?
提示:(1)这种状况不符合“双百”方针。
(2)不合适。我国地域广大,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具有不均衡性,存在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社会习俗、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我国人口众多,不同人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对文学艺术的形成和风格的要求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
二、“双百”方针与“二为”方向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1)“双百”方针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2)“二为”方向概括了新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符合文化艺术发展的规律。
(3)“二为”是“双百”方针的补充和发展,为“双百”方针指导下的文化事业指出了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