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左图是20世纪80年代的“五讲”“四美”“三
热爱”宣传栏。1981年2月25日,全国总工
会、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国爱卫会、全国伦理学会、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等9个单位联合作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重点提示]
1.了解党和政府重视科技的措施、取得的成就及意义。“
文革”期间科技受挫与“文革”后科技发展措施。
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3.通过对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的学习,体会理解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预习全程设计
名师全程导学
训练全程跟踪
1.科技状况
(1)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专门研究机构仅有30多个,科
技人员不足5万。
(2)除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开展了一些研究工
作外,其他学科的科研几乎一片空白。
知识点一 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2.科技振兴
(1)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中国政府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
方针,开始了振兴科技的艰难历程。
(2)1949年11月, 成立,1958年,国家科学技
术委员会成立。
中国科学院
(3)海外知识分子归国: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海外知识分
子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4)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了《十二
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
“ ”的热潮。
向科学进军
3.重大成就
(1)国防科技领域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 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
原子能
原子弹
③ 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中国用自制的“ ”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1967
长征1号
(2)在医学和农业科技领域
①中国于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 。
②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 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牛胰岛素
籼型杂交
[教材P92、93 “学习思考”]
1.新中国成立后,为振兴科技,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提示:成立中国科学院;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立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欢迎海外知识分子归国,大力培养人才;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科技发展规划。
2.你了解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邓稼先等人的事迹吗?同学们可以就他们身上所展示的爱国情操和科学精神进行课堂交流。
提示:爱国主义精神;爱岗敬业精神;为科学献身与奉献精神;吃苦耐劳与任劳任怨精神;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精神等。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号召的提出
“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邓小平在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尊重知识, ”的号召。
知识点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尊重人才
2.《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提出
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后,中共中央发出《关于
改革的决定》,强调应当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尊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有步骤的改革。随后,一系列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相继出台并实施。
科学技术体制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个重要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它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科学技术
[教材P94“学习思考”]
你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
提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它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1.原因
(1)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广大 的
艰辛努力,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2)“863计划”和“ ”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规划相继
实施。
知识点三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科技工作者
火炬计划
2.内容
(1)核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氢弹爆炸成功,核武
器技术不断发展。
(2)空间技术领域: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和第一颗实用通
信广播卫星升空,每天为千家万户传送着电视节目。
原子弹
(3)运载火箭的研究: 系列运载火箭等,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4)信息技术领域:“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成功研制,标
志着中国 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5)生物工程领域: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
任务,也建立起自己的 大规模测序的技术和科研队伍。
长征2号
基因测序
计算机技术
基因组
3.意义:对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P95“学习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哪些科技成就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提示: (1)在核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在空间技术领域,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并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在运载火箭研究方面,成功发射“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在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2)意义: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大长了中国国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一、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
的环境。中国科技进步,特别是“两弹一星”的成功,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2)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密切,科技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科学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
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典例1] (2011·连云港模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有 ( )
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前,当时世界上只有美苏两国掌握核武器技术,美国经常对中国进行核讹诈,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中国政府承诺,无论遇到何种情况,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原子弹。
[答案] D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年份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从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与原子弹爆炸相隔时间比美、苏短
年份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70年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重量超过苏、美等国的第一颗卫星
1973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年份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84年 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我国首次发射定点卫星,进行广播、通信、电视的传播
2003年 “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收回 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俄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飞行技术的国家
[典例2] 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有关报道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深度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说明 ( )
A.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B.当代科技发展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展示
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解析]航天事业的发展说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故B正确;中国现在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故A错误;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表现,但不能说其决定国家的兴衰,材料信息也不能说其决定国家的兴衰,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我国科技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 B
一、阅读教材P96“材料阅读与思考”:
思考:阅读材料,探讨中国科技发展与世界科技之间有何互动关系。
提示:在振兴科技的道路上,作为一个主权国家,首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本国科技事业的方针,否则一个国家学生永远无法在科技上立于自强之地。关起门来进行科学研究也是行不通的,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应当走自力更生和与世界科技界加强交流相结合的路子,不仅可以使我们在科技事业上少走弯路,而且更有利于中国科技事业融入世界和走向世界。
二、如何正确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提示:(1)科学技术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2)可以增强国家的国防力量,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环境。
(3)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4)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也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关键信息 一个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个重要论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两个尊重的号召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三大成就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
主旨提炼 1.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科技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着中国科技走向世界
1.“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
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科技成就并不能完全说明社会制度的优越,所以选项A的说法是错误的。选项C不是题意的反映。选项D不符合史实。“两弹一星”是新中国在面临严峻外部形势下,为巩固国防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它的研制成功,提高了中国的国防实力。故选项B的观点是正确的。
答案:B
2.阿尔及利亚《人民报》曾这样评论我国的一项科技成就:“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从1949年就开始向社会主义奋勇前进,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这项科技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C.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解析:题干中“东方红”隐喻“东方红一号”卫星。
答案:C
3.“嫦娥一号”奔月成功,实现了中国人的千年梦想,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右图是“嫦娥一号”传回的月球三维照片,标志着我国绕月探测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关于我国航天事业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现在的“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B.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D.2003年“神舟5号”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人
解析:“两弹一星”应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所以A项错误。
答案:A
4.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因素有( )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 ④国外最先进技术的引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注意题干的时间限制“改革开放以来”,原因的思考方法主要从内外因或主客观原因等角度去分析。
答案:A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现代中国科研投入
投入时间 全国研发投入(单位:亿元)
1990 125.34
2001 960
2006 3 000
材料2:中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参加了被誉为生命“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1%的测序任务。
请回答:
(1)从材料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科技投入,为了实现“科教兴国”,哪两项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
(2)根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在生物工程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解析:第(1)问应注意“改革开放以来”, 哪两项重大科技规划。第(2)问要围绕“生物工程领域作答”。
答案:(1)“863计划”、“火炬计划”。
(2)中国科学家于2001至2002年相继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并且建立起了自己的基因组大规模测序技术和科研队伍。
(限时3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2011·镇江期末)杂交水稻被国际上称为“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是因为( )
A.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B.有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
C.有助于解决世界饥饿问题
D.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国际”和“世界”等字眼,要求回答的是杂交水稻对世界的影响。
答案:C
2.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先后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其影响下,我国出现的科技成果是( )
①“两弹”的爆炸成功 ②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神舟5号”飞船成功进行载人飞行 ④“银河”系列计算机诞生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两弹”爆炸成功是在20世纪60年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神舟5号”宇宙飞船成功进行载人飞行是在2003年;“银河”系列计算机是在1983年诞生,因此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D
3.我国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③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把握题干中“20世纪60年代”的时间限制,其中②④均是20世纪70年代的成就,应排除。
答案:B
4.中国的农民说,吃饭靠“两平”(邓小平、袁隆平)。这分别体现了两人哪方面的成就( )
A.解放思想、杂交水稻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杂交水稻
C.改革开放、勤俭节约
D.一国两制、转基因技术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农民”和“吃饭”。邓小平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这些都有利于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所以,B项是正确的。
答案:B
5.(2011·广州学业水平测试)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我国在世界上首创的成就是
( )
A.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
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
D.银河Ⅰ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对相关问题作出必要判断的能力。B项是中国人首创的科技成就。
答案:B
6.“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 21 世纪已经走在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里的“它”指的是成功发射了( )
A. “长征一号”航天运载火箭
B.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C. “神舟5号”飞船
D. “神舟7号”飞船
解析:题干中这一“事件”指的是我国载人航天技术,C项发生在2003年,D项发生在2008年,标志性的事件应是较早的,故选择C项。
答案:C
7.下列科技成就中,被称为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又一个光辉里程碑的成就是( )
A.杂交水稻
B.青藏铁路的开通
C.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发射与回收
D.银河系列计算机的研制成功
解析:里程碑应是具有转折性、标志性的事件,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C项具有此种情况,标志着我国进入到载人航天时代。
答案:C
8.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在21世纪重塑中华民族的辉煌,党和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 )
A.百家争鸣 B.“文化大革命”
C.科教兴国 D.百花齐放
解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20世纪50年代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来的,排除A、D两项;B项明显不正确。
答案:C
二、非选择题(20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
材料2: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江泽民指出:“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请回答:
(1)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2分)为什么确定这样的战略重点?(4分)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作了怎样的调整?(2分)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调整?(4分)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新特点?(4分)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2分)21世纪,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是什么?(2)分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把握不同时期的国内、国际局势:20世纪50~70年代,美苏、中美关系紧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0世纪90年代,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全球化脚步加强。
答案:(1)战略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的发展速度。
原因:当时,中美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也在60年代初破裂,美苏敌视中国,严重威胁我国安全。发展“两弹一星”是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加强国防建设,维护国家安全。
(2)方向调整: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原因:国内,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上,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美、中、苏关系缓和,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激烈。
(3)新特点: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
战略决策:科教兴国。
成绩:“神舟5号”、“神舟6号”、“神舟7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