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课件+练习 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二 儒家的兴起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课堂】课件+练习 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二 儒家的兴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02 14:06:17

文档简介

关键信息 一次低潮 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一次高潮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立太学,并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一个文化影响 隋唐科举制使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主旨提炼 1.汉代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兴起。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汉代儒学地位的上升,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1.秦汉以来,儒家学派遭到沉重打击的事件是(  )
A.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B.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C.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D.汉武帝创建太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能力。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打击了儒家学派。而A、C、D三项都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
答案:B
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关键是(  )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高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社会的思想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答案:C
3.(2011·济宁期末)我国古代的一位儒学大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妻妾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位儒学大师是(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材料,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故选B。
答案:B
4.“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解析: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形成了单一的思想,很好地体现了统治者的利益,但也束缚了人们的头脑,形成了封闭、保守、落后等民族性格。
答案:C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2: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3: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
(1)据材料1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判断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
(2)据材料,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
(3)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
解析:本题属于难度适中的类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的掌握。回答应注意简洁性和灵活性的运用。
答案:(1)分别是孟子和荀子。
(2)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3)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限时3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背景原因有(  )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②防止旧势力复辟的需要
③儒生和游士批评时政 ④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防止六国反对势力的破坏和旧势力的死灰复燃,进行了“焚书坑儒”。
答案:C
2.(2011·南京月考)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的用人政策(  )
①反映了社会各方面事务需要人才 ②其方式主要是策问
③适应了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④是封建国家的一种选官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①③符合贤良用人政策的背景;②符合贤良用人政策的方式;④是对贤良用人政策从制度层面进行归纳;这都符合贤良用人政策的实际。
答案:D
3.西汉时设立的中央一级的学校称为(  )
A.太学 B.郡国学
C.学校 D.书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西汉时的中央一级学校是太学。
答案:A
4.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的目的是(  )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大力宣扬和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解析:这里的目的实质上就是根本目的。只有B项才能说明问题的本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答案:B
5.(2011·广州学业水平测试)“罢黜百家”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阴阳五行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解析:抓住题干的中心词“关系”,解答的关键是把二者放到共同的背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中,理解各自的本质含义。“大一统”主要强调的是政治上的统一,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强调的是思想上的统一,但目的还是为了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答案:C
6.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此题是一道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的组合选择题,体现出一定因果关系,难度较大。要对从“百家争鸣”转变到“独尊儒术”的原因、影响等作出正确分析,同时还要正确理解所处的背景特征,西汉时虽然“罢黜百家”,但并不是消灭各家,由此排除④。
答案:D
7.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君轻民贵”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解析:“独尊儒术”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答案:D
8.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儒学地位上升,成为奴化人民的工具
B.促成良好的读书风尚,推动人们积极探求先进科技
C.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D.儒生成为文化舞台和政治舞台的主角
解析:科举制有利于促进良好的读书风尚,但由于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导致了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力量相对薄弱。
答案:B
二、非选择题(20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之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1的主张导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2分)如何评价该事件?(8分)
(2)按照材料2的主张,汉武帝实行了什么文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0分)
解析:本题围绕“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选择材料,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评价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回答时应注意结合教材,紧扣知识要点,条理化答题。
答案:(1)“焚书坑儒”。该事件尽管是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但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发展也因此转入低潮。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扩大了儒学,推动了教育和儒学的发展,并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共40张PPT)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提示]
1.了解太学的建立及影响以及汉武帝对推进儒学发展的
积极作用。
2.认识汉王朝对推进民族文化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3.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体会其对文化的摧残
和恶劣影响。

儒学的兴起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预习全程设计
名师全程导学
训练全程跟踪
1.原因
(1)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体的过程中,一些儒生、游
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李斯焚书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采纳。
知识点一 “焚书坑儒”批判
2.概况
(1)焚书:除秦以外,其他各国 收藏的书均属焚
毁范围;不属于焚毁范围的书有《秦记》、博士官
所负责管理的文献和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
种树方面的书籍)。
(2)坑儒: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坑杀于咸阳,以警告天
下的文人。
私人
3.评价
(1)焚书坑儒是对先秦 成就的否定,是中国文
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焚书坑儒受到 的批判,焚书坑儒对思想
文化传播造成恶劣影响。
思想文化
主流文化
[教材P9“学习思考”]
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提示: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1.背景
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 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专制主义
知识点二 罢黜百家
2.起用儒学之士
(1)举贤良策
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数百人,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汉武帝向这些儒者咨询 的方略,让他们阐述“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治国
(2)董仲舒及其思想
①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政策应当“更化”的时候就必须“更化”。
②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确立 的地位。他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在他看来,文化的“一统”和
的“一统”是一致的,而文化的“一统”又可以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这一观点,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儒学独尊
政治
3.评价
(1)汉武帝时代,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
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独尊儒术的措施,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扼制了 的自由发展。
(3)儒学地位上升的同时,汉王朝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
教育的重视,这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
义的。
学术思想
[教材P10“学习思考”]
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而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你能够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政策有没有关系?
提示:汉武帝改革仕进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惩治豪强,打击不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抗击匈奴,保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开通丝绸之路。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为以上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进行了理论准备和人才准备。
1.汉武帝创建太学
(1)汉武帝创建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
养政治管理人才的 。
(2)太学的建立,是 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虽然规模非常有限,但却代表着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官立学校
知识点三 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
2.影响
(1)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 的
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2)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 的情形得到改变,
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文化
垄断官位
(3)东汉太学生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他们品评政界人物,
参与上层政争。太学清议,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
政治生活较早的史例。当时太学生的 ,迫
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议政运动
[教材P11“学习思考”]
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提升;说明了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儒学和教育文化的重视。
1.选官制度的变化: (早期)—— (汉代
)——九品中正制(魏晋)——科举制(隋朝至清朝)。
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至北宋。强化和衰落:明
清时期。
知识点四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世官制
察举制
3.特点
(1)科举制以 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
(2)考试内容:主要是 。
考试成绩
儒学经典
4.影响
(1)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2)有益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
(3)科举制使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者
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
(4)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
薄弱。
[教材P11“学习思考”]
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今天我们应当怎样来看待这种文化现象?
提示: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一方面知识分子能够因学得仕,并不受到家族等级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普遍重视。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以仕途为唯一理想归宿,人人汲汲于功名利禄,使得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寥若晨星。中国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谨完备以及科学的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焚书坑儒”的实质及其影响
实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焚书坑儒”政策,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影响 ①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的统一起了一定作用;②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典例1]  (2011·南昌检测)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
(  )
①崇法反儒 ②防止旧势力复辟 ③毁灭文化
④加强思想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结合史实并紧扣“目的”这一关键词语判断。
[答案]  B
二、董仲舒新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1)董仲舒的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
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而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也为新儒学所继承。
(2)新儒学提出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同时又披上了神学外衣。新儒学提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典例2]  (2010·天津高考)《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 本题考查汉武帝时期的儒学,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公孙弘因为精通儒家经典《春秋》而位列“天子三公”,并被汉武帝封为平津侯,反映出儒学地位的提高,D说法正确;A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从材料信息中无法得出B、C的结论,排除。
[答案]  D
一、阅读下列史料:
材料1:(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明]李贽《史纲评要》卷四《后秦纪》
材料2:秦术戾儒,厥民斯酷。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
——[唐]司空图《铭秦坑》
思考: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焚书坑儒”事件的看法。
提示:李贽认为“焚书坑儒”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加强思想控制的必然产物,只不过手段太残忍了。司空图则认为对儒学和儒生实行残酷的镇压,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汉朝时确立了儒家的统治地位,因此说不是秦坑儒而是儒坑秦。秦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采取统一思想的措施是必要的,但“焚书坑儒”造成了极恶劣的后果。
二、观察下图中的情景: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观点,思想界异常活跃,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西汉武
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建议,儒学在思想界获得“独尊”,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思考: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能从“百家”之中脱颖而出,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儒家在战国时期只是“百家”之一,并没有受到重用。它之所以能够从“百家”之中脱颖而出,至汉武帝时成为正统思想,是因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能够吸取“百家”之长,不做步自封,更在于他们能够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发展。
三、阅读下列图文:
右图为著名的江南贡院。贡院是科
举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
“贡”的意思是各地举人来此应试,
就像是向皇帝贡奉名产。贡院最早始于唐朝。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考中者称贡士,经殿试合格后称进士。
思考:科举制创始于何时?以何种方式选拔官员?
提示:创始于隋唐时期。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