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课件+练习 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课堂】课件+练习 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02 14:06:17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二十四孝故事·郭巨埋儿》:郭
巨是个贫穷的孝子,他和妻子不
得不忍饥挨饿将仅有的粮食省给
母亲吃。结果老母亲并没吃,全让给孙子吃了!看着
一天天瘦下去的母亲,郭巨自责不已,竟决定将儿子
活埋!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重点提示]
1.了解儒学的困境,北宋五子理学的创立及成熟。
2.认识佛教、道教冲击下儒学的改造与发展,朱熹学说
对维护专制统治的影响。
3.通过对宋明理学的学习,体会儒学对佛教、道教的吸
收及陆王心学强调知与行的关系。

宋明理学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预习全程设计
名师全程导学
训练全程跟踪
1.儒学的困境
(1)汉武帝 以后,儒家思想就成了正统思想。
然而,到了汉代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
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学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
位。
知识点一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罢黜百家
2.唐朝儒学复兴运动
(1)唐代中后期, 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激
烈反对佛教和道教,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
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2)李翱则提出必须从“ ”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3)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
先声。
韩愈
性命之源
3.宋代儒学复兴运动
(1)兴起: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下,北宋士大
夫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 复兴运动。
儒学
(2)主要内容
①推崇《春秋》中的“ ”之旨,批评唐代政治。
②主张: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尊王攘夷
(3)意义
①在他们的持续努力下,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②理学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
[教材P13“学习思考”]
老聃是中国人,为什么石介说他“自胡来入我中国”?
提示:石介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儒家学者有意将在文化渊源上原本属于中原文化的道家之学及道教归于与中原文化有本质区别的蛮夷文化的范畴之内,以贬低道家文化,进一步抬高儒学的地位。
1.北宋五子及其基本思想特征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 ”,是理学的开创者。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 ,又称新儒学。
北宋五子
知识点二 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理学
2.周敦颐的思想主张
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关于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3.邵雍的思想主张
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4.张载的贡献
(1)他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 的
杰出代表。
(2)在理论上,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
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唯物主义
5.“二程”的贡献
(1)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2)认为天理的核心就是“ ”,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
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 ”。

孔颜之乐
[教材P14“学习思考”]
为什么理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
提示:理学家认为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应当就是所谓的“孔颜之乐”。而传统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仁”,这体现在传统儒学家的言行中。
1.理学的集大成者
南宋 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朱熹的主要学说
(1)在理气关系方面,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
于气;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朱熹
知识点三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2)理学的修养论,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
践的学问。朱熹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朱熹还强调,“ ”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就是在于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政治理论
①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 ”,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由此,朱熹得出了一个大胆的结论: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所以才导致了政治的长期黑暗。
三纲五常
②由于道掌握在儒家手里,所以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朱熹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3.朱熹的地位
(1)朱熹将《大学》、《中庸》与《 》、《孟子》
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
经典。
(2)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他的思想作为官方 ,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论语
正统儒学
[教材P15“学习思考”]
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曾被官方诬为“伪学”,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
提示:朱熹的学说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要达到仁者境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
1.陆王心学
(1)陆王心学是指以陆九渊和 为代表的理学。
(2)陆王心学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
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3) 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
完成。
知识点四 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王守仁
心学
2.陆九渊与心学
(1)南宋思想家 是心学的开创者。
(2)主要思想
①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②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
③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陆九渊
(3)影响:陆九渊的思想言论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
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3.王守仁的心学
(1)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2)主要思想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提出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为了遏止伪善流行,特别强调“ ”。
致良知
知行合一
[教材P16“学习思考”]
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提示:他肯定了文化对于人心影响深远的事实,肯定了精神力量的作用。尽管他在某种意义上夸大了这种作用,但是他的忧虑又是有道理的。实际上,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能否定和轻视文化的作用。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的严峻挑战
1.佛教盛行:当时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人民要
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
2.道教在民间的传播: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道家的“无为”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在下层民众中拥有众多信徒。
3.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1)董仲舒的新儒学之所以能成为汉朝统一的政治思想,
其前提条件是国家统一;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
分裂、社会混乱,思想的统一性受到政局分裂的冲击。
(2)汉代新儒学提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但是在国
家大分裂时期,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君权神授”
的权威受到挑战。
(3)战乱年代,人们的负担加重,“仁政”不能真正推行,
因此也就失去了人们的信任。
[典例1] 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困境主要来自(  )
A.佛教和道教的传播   B.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C.科举不考儒家经典 D.分裂割据破坏统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道教、佛教的广泛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故选A。
[答案]  A
二、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相同点 范围 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主张 同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规范人们的行为
地位影响 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对宇宙的构成 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理先气后,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道德主张 主张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典例2]  (2009·广东高考)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 (  )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解析]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分别是儒家思想在各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共同的思想都是以“仁”为思想核心,故正确答案为A。B项属于王阳明的思想,C项只适于程颐、朱熹、王阳明而不适于孔孟,D项只适于程颐、朱熹。
[答案]  A
一、阅读教材P17“材料阅读与思考”:
思考:我们应当怎样理解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提示:王守仁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王守仁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二、阅读下列图文:
右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
释迦牟尼和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
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
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思考:“三教”是指哪三教?唐代韩愈为复兴儒学提出了什么主张?
提示:“三教”指儒、佛、道。
韩愈激烈反对佛教和道教,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关键信息 三教并立 儒、佛、道并立成为儒学复兴的重要背景理学创立的先声:韩愈和李翱的思想
开创 北宋五子
建立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新发展 陆王心学推进新发展
主旨提炼 1.两汉以来,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争取了许多社会信徒,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成为中唐后儒学复兴的重要背景。2.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间万物的本原,提出了“格物致知” 以求理的方法。到了南宋,人们开始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表示不满,陆九渊提出了“心即是理”和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明代王守仁则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这样儒学就发展到了心学的阶段,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时代。
1.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
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解析:宋代儒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理学,它是在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后形成的。
答案:D
2.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说明慧能的观点是“主观唯心论”,这与王阳明的观点“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相似。
答案:D
3.朱熹对《四书》加以注解,写成《四书章句集注》,使之成为儒学经典。《四书》是指(  )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诗经》《尚书》《论语》《春秋》
C.《诗经》《春秋》《论语》《孟子》
D.《易经》《春秋》《论语》《孟子》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教材知识,《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答案:A
4.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引用了宋代一位理学家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段话(  )
A.否定了传统儒学
B.创立了心学
C.阐明了纲常伦理
D.说明了理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解析:这段话表达了理学家在开创理学之初服务社会的理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对儒学的否定;这段话也没涉及理学的具体主张,不能得出B、C两项的结论。
答案:D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2:南宋陆九渊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请回答:
(1)从材料1可以看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这一思想的本质目的是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2)与朱熹相比,陆九渊的思想有何特点?
(3)简述朱熹和陆九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朱熹和陆九渊思想的比较。从材料1可以看出,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三纲五常是“理”在社会上的表现。从材料2可以看出,陆九渊思想的核心就是“心即理也”。
答案:(1)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这一思想的本质是维护封建统治。因为材料指出,儒家道德伦理、三纲五常就是“理”在社会上的体现。
(2)陆九渊将理学发展为心学,主张用内心的反省以求“理”,认为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3)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在当时引起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限时3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唐代儒学状况是
(  )
A.已沦为笺注之学的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
B.士大夫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C.韩愈提出了儒学的“道统”思想
D.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儒学在唐代时期仍受到佛、道两教的冲击,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发生在北宋。
答案:C
2.下列观点与二程理学观点不符的是(  )
A.心即理也
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C.人伦者,天理也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及再认、再现能力。A项是以“心”为出发点,是陆九渊的心学观点。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B、C、D三项都提到“天理”、“定理”,是二程的理学观点。
答案:A
3.朱熹提出“存天理,去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解析: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答案:C
4.(2011·苏州月考)宋代理学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当时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体现了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值取向
C.说明理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说明理学在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理学的产生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维护秩序、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答案:C
5.又问:“人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上述内容反映的思想内核是(  )
A.存天理,去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发明本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去人欲”。
答案:A
6.(2011·杭州学业水平测试)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其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  )
A.强调获得精神方面的自足
B.宣扬追求来世的幸福
C.强调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
D.宣扬追求自由的生活
解析:本题要求区别“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主要不同,突出表现在仁者境界强调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答案:C
7.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见右图)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此人应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守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核心信息可判断是朱熹。
答案:C
8.“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A.老庄思想 B.程朱理学
C.王阳明“心”学 D.“孔颜之乐”
解析:本题以世人熟知的禅宗理论考查宋明理学,作答本题时要求对宋明理学主张有清晰地把握,同时对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区别能有正确地认识。题干阐述的佛教理论、讲求领悟,自身认识到罪恶,才能放下屠刀,这与王阳明“心”学要求的“致良知”是一致的。
答案:C
二、非选择题(20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物格者,事物之理,各有以诣其极而无余之谓也。理之在物者,既诣其极而无余,则知之在我者,亦随所亦诣而无不尽矣。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致,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致也。
——《大学章句》
材料2: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
心之良知,是谓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致之者,圣人也;勉强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者,愚不孝也。愚不孝者,虽具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在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异矣。
——《大学问》
请回答:
(1)材料1主要体现了朱熹“格物致知”的观点,根据材料信息,对此作简要解释。(6分)
(2)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4分)
(3)材料2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观点?(2分)与朱熹的思想相比,心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8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做题时结合教材内容理解材料,针对问题回答。
答案:(1)“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观察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感悟。
(2)“穷理”,朱熹把体认“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
(3)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突出特点是认识到天理就在自己心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心学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