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课件+练习 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一 百家争鸣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课堂】课件+练习 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一 百家争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02 15:30:20

文档简介

关键信息 一个核心 百家争鸣
两学 儒学:孔子创始,孟子、荀子继承发展老庄之学:老子创始,庄子继承发展
两家 法家:李悝、商鞅、韩非子墨家:墨翟
主旨提炼 1.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和荀子对于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贡献。2.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讲究“无为”;法家奖励耕战,推行严刑酷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在逻辑学方面作出较大贡献。它们都影响了中国文化进步的历程。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1.(2011·北京市东城区期末检测)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其思想主张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仍具有积极意义的是(  )
A.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迫他人去做,孔子主张以此调节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
答案:B
2.韩非子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仁义”二字,这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同时,要把握法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严刑酷法,与儒家思想对立。
答案:C
3.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理清上述四家的核心主张: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墨家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强调用“德”教化百姓。通过对祖先功绩的追忆,达到“民德归厚”的目的,正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所以正确答案是A。
答案:A
4.刻苦俭朴、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典籍体现这一精神最明显的应是
(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墨家学派推崇刻苦俭朴的精神。其典籍是《墨子》。
答案:D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2: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3: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有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4: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上述哪种主张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4)上述哪种主张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概括史料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以及分析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材料的基本观点,尤其是材料1中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意为“引导”,“齐”意为“整治”。材料3中提及“尚贤”、“存仁义”,看上去像是墨家和儒家的观点,但材料真正的观点是后面的“无为”、“好静”、“无事”、“无欲”,是道家的“无为而治”。
答案:(1)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1主张用“德”和“礼”;材料2主张“尚贤”;材料3主张“无为”;材料4主张“严刑重罚”。
(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的大变革导致了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上述思想家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因而对如何治理国家提出了不同主张。
(3)材料4“严刑重罚”的主张。因为它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
(4)材料1“德”和“礼”的主张。
(限时3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孔子政治思想的掌握。②是维护周朝的礼,是其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与体现“爱人之心”相违背;④是教育思想,而不是政治思想,可以排除。①③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B
2.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解析:由材料中的“人和”可知该思想家主张“民贵”,孟子的思想中体现了“民贵”思想,孟子主张“政在得民”,由此可以判断正确选项应为C项。
答案:C
3.(2011·济南月考)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这主要表现在
(  )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具体化
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
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
④主张“尚贤”、“非攻”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解析:孟子主张“仁政”和“君轻民贵”,由此可知①②③正确,“尚贤”、“非攻”是墨子的主张。
答案:A
4.某校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使用了如下台词:“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一台词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思想(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认为国家不安定是统治者“有为”造成的,应无为而治,由此判断当属道家思想。
答案:A
5.到山东旅游,导游会带我们去亚圣庙,“亚圣”的政治主张是(  )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仁爱待民,以德服人”
C.“天道自然,无力而治”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亚圣”指的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然后根据选项逐个排除。A项是墨家主张,B项是儒家主张,C项是道家主张,D项是法家主张。
答案:B
6.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礼义和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解析:解答本题要掌握两点:一是三人都是儒家的杰出代表,其思想都不会偏离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二是要正确理解儒家的内涵。B是孔子的教育思想。C是孟子的思想。D是荀子的主张,他主张礼法并施。
答案:A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中提到的美与恶、善与不善、有与无、难与易是对立的,但它们之间能够转化,体现的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答案:A
8.(2011·深圳学业水平测试)诸子百家中被认为是“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是(  )
A.孔子 B.荀子
C.庄子 D.墨子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庄子思想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体现的逍遥思想可判断是庄子。
答案:C
二、非选择题(20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材料2: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请回答:
(1)由材料1可知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4分)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6分)
(2)孟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有哪些?(4分)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6分)
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材料,归纳三段材料都贯穿着“仁政”思想。
答案:(1)“仁”的学说。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这是进步的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是他的“仁”的学说也含有维护传统制度的旧思想。
(2)施行“仁政”,并提出“君轻民贵”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孟子的政治主张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因此有“亚圣”之称。
(3)仁爱、爱民。(共42张PPT)
2009年10月16日,第十一届全
运会在山东济南市奥体中心开
幕,当孔子的画像出现在直径50米的碗幕时,现场500名儿童以童声吟诵着孔子传承千载的经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可谓“圣人孔子光照古国,《论语》浓缩千年文明”。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提示]
1.了解诸子百家思想政治主张。
2.认识孔子、孟子的历史地位和法家思想在古代专制王
朝中的地位。
3.通过对百家争鸣的学习,体会儒家的民本思想,道家
崇尚自然、追求精神享受的境界。

百家争鸣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预习全程设计
名师全程导学
训练全程跟踪
1.时代特点: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动荡。
知识点一 孔子和早期儒学
诸侯纷争
2.主要内容
时期 人物 思想内容 贡献
春秋 孔子 (1)提出“ ”与“礼”的学说(2)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3)主张“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1)创立儒家学派(2)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3)基本文献:《诗》《书》《礼》《乐》《易》《 》“六经”

有教无类
春秋
时期 人物 思想内容 贡献
战国 孟子 (1)发挥孔子“ ”思想,提倡“仁政”学说(2)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 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使之更加系统
德治
时期 人物 思想内容 贡献
战国 荀子 (1)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2)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 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1.思想特点
(1)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2)以因循自然的“ ”、“逍遥”为处世方法。
无为
知识点二 老庄之学
2.代表人物
(1)老子
①主张
a.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b.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
d.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 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②著作:其思想体现在《老子》一书中。
消极悲观
(2)庄子
①主张
a.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b.认为“ ”无所不在,万物也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叫“齐物”。
c.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与天地为一,从而逍遥自得。
②著作:其思想集中体现在《 》一书中。

庄子
3.历史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
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
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 ,实施严刑酷法。
耕战
知识点三 法家思想
3.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 思想内容 贡献
李悝 (1)推行“尽地力之教”,增加国家田租收入(2)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君权 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代表人物 思想内容 贡献
商鞅 (1)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2)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秦国实力逐渐强大
代表人物 思想内容 贡献
韩非 (1)加强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2)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君主集权
4.历史影响
(1)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 统一全
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
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秦始皇
[教材P6“学习思考”]
法家是如何论述改革的意义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这种思想的价值?
提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通过变法改革适应社会发展。这种改革的思想含有合理的因素,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观。
1.团体特点
(1)以纪律严密著称。
(2)推崇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
(3)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知识点四 墨家的主张
2.思想主张
(1)讲求功利
①主旨:“兼相爱、 ”。
②提出了非攻、 、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
交相利
尚贤
(2)哲学贡献
①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 ”法。
②逻辑学:
a.建立“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
b.广泛应用类比推理。
c.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三表
3.演变历程
(1)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专门探讨 ,称
为“墨辩”学派,也称后期墨学。
(2)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了。
逻辑学
[教材P8“学习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这一阶段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提示:(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到重用。
(4)思想文化上:“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出现私人讲学。
一、儒家思想的作用
积极作用 (1)儒家“仁”、“德政”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2)儒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仍有很大价值(3)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关
消极作用 儒家学说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的立场上,作为封建统治思想,钳制人民思想、阻碍科学的发展等,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典例1]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  )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解析] 材料反映了“长幼有序”观点,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
[答案] D
二、理解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1)战国末期的思想家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
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和利益,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2)韩非子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要根据现在的实
际来制定政策,这种主张变法革新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3)韩非子的理论为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发展封建制提供
了思想武器,有其时代的进步意义。
[典例2]  (2010·上海高考)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 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B正确;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不符合君主统治的需要,A错误;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C错误;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D错误。
[答案]  B
一、观察下图中的情景:
思考:(1)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孔子拥有3 000弟子在当时有何重大意义?
提示:(1)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2)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其拥有3 000弟子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
二、阅读下列图文:
右图是电影《墨攻》的海报,影片以战
国时代七雄争霸的局面为背景,描述了
一场攻城与守城的精彩斗智过程。剧中
的主角是来自于墨家的革离。墨家是中国最早的民间结社组织,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其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或“钜子”,其创始人墨翟是第一代“巨子”。墨家的成员自称为“墨者”,他们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做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数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思考:墨家的创始人是谁?其基本主张有哪些?
提示:创始人:墨翟。其基本主张有:“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节葬、节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