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课件+练习 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八 三 打破隔离的坚冰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课堂】课件+练习 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八 三 打破隔离的坚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02 14:06:17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母亲》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描写无产阶
级革命斗争的不朽名著。列宁对《母亲》
曾给予高度的评价,称它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高尔基的作品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的财富,给世界工人的运动带来了巨大的益处。”
[课程标准]
1.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
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
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
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课标解读]
1.了解印象派音乐、表现主义音乐和新古典主义音乐成
就,了解毕加索的主要成就及其艺术的特点。
2.认识当时社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无产阶级文学家用
笔进行斗争的作用。
3.通过对音乐和毕加索的立体派的学习,体会当时各派
音乐在相互影响中共存,体会毕加索绘画中的立体主义特点。

打破隔离的坚冰
专题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预习全程设计
名师全程导学
训练全程跟踪
1.背景
(1)第二次工业革命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国间的联系,世界各国
各地区文化在经过激烈碰撞之后逐渐打破了隔离的坚冰,取得了共同发展。
知识点一 世界的文学
(2)第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 的
形成、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等,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垄断资本主义
2.表现
(1)欧洲文学
①英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萧伯纳,《 》是其优秀作品之一。
②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 凭借其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先后获得了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也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而他本人也被称为“ 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苹果车
罗曼·罗兰
两个世纪
(2)美国文学
①特点
19世纪末的美国文学不像欧洲文学那样严肃,而是以幽默为主旋律,给人一种轻松诙谐的感觉。
②代表作家
马克·吐温、欧·亨利、 都是杰出的作家。20世纪初,德莱塞和 成为新一代美国文学的主要代表,他们的作品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③代表作品
德莱塞的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为《嘉莉妹妹》,
《 》则是德莱塞成就最高的作品;海明威的作品有《太阳照旧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其代表作《 》的创作手法则被称为“冰山原则”。
杰克·伦敦
美国悲剧
老人与海
海明威
3.亚、非、拉各国的文学
(1)泰戈尔是印度近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诗集
《 》使泰戈尔于1913年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对美有一种执著的追
求,作品有《雪国》《千只鹤》《伊豆的舞女》等。1968年,川端康成被授予 奖,给日本人民带来了世界性的殊荣。
吉檀迦利
诺贝尔文学
[教材P 154“学习思考”]
请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的特点。
提示: (1)东西方文化共同发展。
(2)欧美文学继续散发着光彩。
(3)美国文学以幽默为主旋律。
(4)亚、非、拉等国的文学,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与欧美文学相融合并逐渐获得了世界的承认。
1.高尔基
(1)散文诗《 》,创造了一个勇敢的海燕形象,鼓舞
着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是不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檄文与颂歌。
知识点二 用笔战斗的无产阶级勇士
海燕
(2)《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
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文学的奠基之作,被列宁称赞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3)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不仅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探求过程,而且广泛概括了19世纪70至80年代的俄国社会,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遭遇,歌颂了他们的优秀品质。
2.鲁迅
(1)《狂人日记》:1918年,鲁迅发表了《 》,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借“狂人”之口揭露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阿Q正传》: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作者借阿Q描绘出了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形象。阿Q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则表现了被压迫者身上无可救药的精神病态。
狂人日记
1.印象主义音乐
(1)历史地位: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是 音乐的代表
人物,被认为是20世纪音乐界 的天才人物。
(2)艺术特色:印象主义音乐和印象主义绘画一样,追求
的是一种朦胧的效果。从德彪西的音乐中,人们可以领略到一种朦胧、飘逸、空幻和幽静的意境。
(3)代表作:交响诗《 》以及管弦乐《夜曲》、
钢琴曲《月光》等。
知识点三 音乐的变奏
印象主义
承前启后
牧神午后
2.表现主义音乐
(1)特色:重在表现内部、表现自我。
(2)代表人物:勋伯格是有犹太血统的奥地利作曲家。
(3)重要作品:《乐队变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华沙
幸存者》等。
3.新古典主义音乐
(1)兴起:20世纪初。
(2)艺术特色:新古典主义将18世纪的古典主义融进了20世
纪的新文化中,强调音乐风格的简约和自然。
(3)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及其
作品《浪子历程》《春之祭》。
1.立体派绘画的兴起
(1)兴起:进入20世纪以后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现代艺术流派。
(2)艺术特色: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
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几何空间,由于画面
破坏了人的正常视觉,所以会有 的感觉。
知识点四 毕加索与立体派
支离破碎
2.毕加索
(1)历史地位:立体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毕加索其作品
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毕加索是西班牙人。毕加索是最有影响力的现代立体派画家。
(2)创作分期
①根据用色的不同,1907年以前毕加索的创作被分为“蓝色时期”和“ 时期”。
②1907年前后,他受非洲黑人艺术和塞尚绘画的影响,形成了创作生涯中的“黑人时期”,代表作有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的第一幅绘画的《 》。
粉红色
亚威农少女
(3)代表作
①《弹曼陀铃的少女》、《少女肖像》以及《有藤椅的静物》等。
②毕加索还创作了震撼画坛的名作《 》,画面采用了立体主义、半写实主义等多种手法与风格。
格尔尼卡
[教材P 157、158“学习思考”]
1.试着用立体派的创作手法绘制一幅作品,从中体会立体派绘画的特点。
提示:立体画派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几何空间,给人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
2.请谈谈你对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理解。
提示:毕加索采用分解立体构成法,仅用黑、白、灰三色画成。调子阴郁,情景恐怖,全画充满着悲剧气氛。表现了画家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和对人类灾难的同情。所有形象都是超越时空的,并蕴含着愤懑的抗议声,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成就
流派 国别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现实主义文学 法国 罗曼·罗兰 《约翰·克利斯朵夫》
美国 马克·吐温欧·亨利杰克·伦敦 ——
德莱塞 《嘉莉妹妹》《美国悲剧》
流派 国别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现实主义文 学 美国 海明威 《老人与海》《太阳照旧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印度 泰戈尔 《吉檀迦利》《戈拉》
流派 国别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现实主义文学 日本 川端康成 《雪国》《千只鹤》《伊豆的舞女》
俄国 高尔基 《海燕》《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流派 国别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乐 印象
主义 法国 德彪西 《牧神午后》《夜曲》《月光》
表现
主义 奥地利 勋伯格 《乐队变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华沙幸存者》
流派 国别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乐 新古典主义 俄国 斯特拉文斯基 《浪子历程》《春之祭》
立体派美术 西班牙 毕加索 《亚威农少女》《弹曼陀铃的少女》《少女肖像》《有藤椅的静物》《格尔尼卡》
[典例1] (2009·江苏高考)某学者准备给中学生作有关欧美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报告,为此他去图书馆查阅了部分文学作品,其中与报告内容相关度较高的是 (  )
[解析]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深刻地揭露了当时俄国上流社会的腐败以及道德的沦丧,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部现代主义作品;马尔克斯以《百年孤独》开启了现代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新流派,即“魔幻现实主义”。因此与报告内容相关度较高的是B项。
[答案]  B
二、20世纪上半叶世界文学艺术发展多元化的表现
文学 1.欧美现实主义继续发展,主要代表是法国的罗曼·罗兰及美国的德莱塞和海明威
2.亚、非、拉等国文学发展迅速,逐渐得到了公认,主要代表是印度的泰戈尔和日本的川端康成
3.以苏联的高尔基、中国的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开始兴起,鼓舞了人们的斗争精神
音乐 各种风格和流派层出不穷,它们在相互影响中共存,具体有印象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和新古典主义音乐等音乐流派
美术 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现代艺术流派——立体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毕加索
[典例2]  (2010·广东高考)“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  )
A.雪莱        B.毕加索
C.贝多芬 D.巴尔扎克
[解析] 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文学和艺术,旨在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表明采用的是反传统的形式,这是现代主义的特征,毕加索是现代派画家的代表人物。
[答案]  B
一、阅读教材材料:
材料1:这样,大工业便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作好了准备,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材料2: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思考: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近代工业革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提示:近代工业革命的开展,淡化了自然形成的地理界线,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使东西方文明在碰撞交融中共同发展。
二、阅读下列图文:
思考:这幅漫画反映的是谁的哪部文学作品?体现了什么创作手法?
提示: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作者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艰苦搏斗,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寓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这种创作手法被称为“冰山原则”。
三、如何认识印象主义绘画与音乐的关系?
提示:19世纪中后期,印象主义绘画兴起。它的特点在于以阳光和色彩为主角,强调绘画要表现光的过程。这种绘画的创作理念影响到音乐的创作,一些音乐家在创作中强调音响和音色,主张用声音的响度和色彩取代传统音乐中的调式与和声体系,认为音乐只能提供一种暗示或是提供一种意象式心境。以这种音乐创作理念创作的音乐作品被称为印象主义音乐。关键信息 文学 欧美现实主义:法国的罗曼·罗兰、美国的德莱塞和海明威亚非拉文学: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川端康成苏联的高尔基、中国的鲁迅,即无产阶级文学代表
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德彪西表现主义音乐:勋伯格新古典主义音乐:斯特拉文斯基
美术 立体画派:毕加索
主旨提炼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和频繁,取得了共同发展。一方面,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体现了文化的共融性;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特有的无产阶级文学作2.这一时期,音乐领域各种风格和流派层出不穷,它们在相互影响中共存,深刻地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品鼓舞了人们的斗争勇气3.立体派是这一时期美术领域的主要派别,毕加索则是这一派别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是世界美术宝库中的瑰宝
1.鲁迅希望通过哪部小说描写“沉默的国人的灵魂”,去唤起国人斗争的勇气和精神
(  )
A.《狂人日记》        B.《阿Q正传》
C.《呐喊》 D.《雪国》
解析:本题考查鲁迅的著作。A、B、C三项都属于鲁迅的作品。而《阿Q正传》则是借阿Q描绘出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形象,希望能唤起国人的勇气,B项符合要求。
答案:B
2.下列四幅作品,从其创作风格判断,出现最晚的应该是(  )
解析:《格尔尼卡》是现代派画家毕加索在1937年因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的格尔尼卡而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19世纪中期俄国画家列宾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是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日出·印象》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画家莫奈的作品。
答案:A
3.现代派对色彩和视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地运用各种材料的现代派是(  )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现代派美术表现方法的理解,其中毕加索的作品符合题意。
答案:A
4.下列关于勋伯格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②他创作的音乐处于非调性或无调性的状态 ③探索出了无调性音乐的规律——12音体系 ④其作品有交响诗《牧神午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勋伯格的派系及对音乐的贡献。①是勋伯格的音乐流派,②③是他对音乐的贡献,④为德彪西的作品。
答案:B
5.阅读下列材料: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高尔基《海燕》
请回答:
文中“海燕”“乌云”分别代表什么?文章体现作者怎样的主旨?
解析:本题选取了高尔基《海燕》中一段内容,要求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回答时要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海燕”、“乌云”代表着什么,以及作者的主旨。
答案:“海燕”是革命力量的化身,“乌云”代表阻碍革命发展的旧势力。作者创造了一个勇敢的海燕形象,象征着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成为呼唤革命的有力号角。
(限时3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2011·宁波学业水平测试)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的因素有(  )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 ③两次世界大战
④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⑤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⑤
解析:首先从时间上判断五个选项是否符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大范围。因为发生在这一时间的历史事件都能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一定影响。再要注意“世界文学”,即各国、各地区彼此联系的加强。
答案:B
2.小明想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一些情况,请教历史的妈妈为他推荐一些著名的小说,妈妈可能为他推荐(  )
①《红与黑》 ②《雾都孤儿》 ③《太阳照旧升起》
④《永别了,武器》 ⑤《丧钟为谁而鸣》
A.①②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把握能力和知识再现能力。解题关键是“两次世界大战”,①②两部作品均是反映19世纪中期法国和英国社会状况的著作,③④⑤是海明威描写两次世界大战的名篇。
答案:D
3.被认为是20世纪音乐界承前启后的天才的是(  )
A.勋伯格 B.德彪西
C.斯特拉文斯基 D.贝多芬
解析:首先排除贝多芬,因贝多芬生活于18、19世纪。再从A、B、C三项进行选择,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认为是20世纪音乐界承前启后的天才。
答案:B
4.下列哪部文学作品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
A.《约翰·克利斯朵夫》 B.《嘉莉妹妹》
C.《老人与海》 D.《丧钟为谁而鸣》
解析: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凭借其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先后获得了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也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答案:A
5.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  )
A.黄遵宪 B.川端康成
C.泰戈尔 D.普列姆昌德
解析:印度伟人泰戈尔凭借其诗集《吉檀迦利》,于1913年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答案:C
6.下列哪部作品不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  )
A.《雪国》 B.《千只鹤》
C.《伊豆的舞女》 D.《吉檀迦利》
解析:D是泰戈尔的作品。
答案:D
7.(2011·南通期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谁被称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
解析:本题考查罗曼·罗兰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回答时结合其代表作与成名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进行回答。
答案:A
8.美国剧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反映出(  )
A.理性生活的自由 B.回归自然的思想
C.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D.追求自我精神自由
解析:海明威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经常采用现代主义手法进行文学创作,突出以自我为中心,寻求自由精神的寄托。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观察下图:
请回答:
(1)图一作品属于________美术作品。这类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2)图二作品的特点有哪些?产生这些创作特点的基础是什么?
(3)图三作品的作者是________。作品通过一系列的变形图案组合,控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罪行。
解析:本题以不同时期的三幅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总结能力。解题的前提是对三幅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及其所代表的流派的准确定位与掌握。解答第(1)问的前提是明确《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作品;解答第(2)问的前提是要明确《日出·印象》属于印象派作品,这种流派的出现与当时的科技进步密切相关;解答第(3)问时要注意结合二战相关史实进行解答。
答案:(1)浪漫主义。特点:注重表现人的感情,运用鲜明和奔放笔法,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但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
(2)特点:强调捕捉光和色下的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基础:19世纪后半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3)毕加索。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