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_四__年级第_二__学期
教材分析 统计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他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面熟和分析来帮助学生科学、客观地认识世界。本节课《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就属于统计与概率的领域范畴,教材在四年级第二学期集中安排折线统计图的内容,作为此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可以直观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的特点。因此,本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可定位为:在复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的方法对两种统计图的共同特点有感知,对不同之处能区分并解读出两种统计图的各自特点。学会读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够看懂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反映数量的多少,初步学会使用条形统计图描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但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是以具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需要调用大量的生活经验,利用“三类五种”折线分类图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每一根线段的变化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折线统计图。同时小学阶段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具有局限性,在教学折线的变化趋势时,还需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整根折线的变化情况。
设计思路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立足点,采用真实的生活资料,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对比,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理解两者的不同特点,从而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体会不同统计图在具体实例中的适用性。
教学目标 通过对比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分析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并利用数据作出判断,解答简单问题。
经历观察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全过程,积累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经验,体验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统计图。
经历探索、观察思考的过程,体会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有理可据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懂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分析数量的增减变化,回答简单问题,做出合理判断。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预设
1、课件出示:
“2016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
①说说这是一张什么表?
②从表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七月份平均温度最高,一二月份平均温度最低。 学习习惯:仔细观察,积极发言
教学意图:复习统计表,为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比较学习—认识折线统计图
1、复习条形统计图
(1)除了统计表来表示统计情况,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清晰地表示出气温变化的情况呢?(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的构成
横轴表示?纵轴表示?
①确定标题、横轴(统计的项目)、纵轴(统计的数量单位)
②画直条(粗细相等,间隔相等)
出示小胖的条形统计图:
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对比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更直观
说一说条形统计图的外表构成
说一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条形统计图直观反映了2016年每个月的平均气温情况。
从直条的高低能反映温度的高低 学业成果:
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构成和特点
学习习惯:
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大胆表达
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用什么方法能够更直观地反映出每个月之间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
(引入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
2016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用点表示每月平均气温,用线段将点依次联结,形成一条折线,这样的统计图就叫做折线统计图。 观看动态生成,认识折线统计图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这一条折线表示什么含义?
每一段折线上升或下降的幅度一样吗?
完成任务一:小练习
①纵轴上的1小格表示__℃
②2月上海市的平均气温是_℃
3月平均气温是__℃,从2月到3月,温度上升____℃。
③____月平均气温最高,是___℃。
④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____月和_____月之间
⑤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_____月和_____月之间
温度上升最快的是哪两个月?5月到6月温度上升较慢,观察这两段折线,你有什么发现?
同是下降的这两条折线又有什么不同? 同桌交流、反馈
通过手势感知折线的升降看气温变化情况
独立思考,组织交流
在计算温差中感知幅度变化的不同
在折线上升或下降幅度对比中感悟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学业成果:
知道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学业成果:
会看折线统计图、会从折线变化中分析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对比小结统计图的特点
条形统计图反映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既能反映数量的多少,又能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你能概括这张折线统计图中表达的信息吗? 小结、概括统计图中的信息 学业成果:
从图中收集信息,分析数据,概括信息
教学意图:通过媒体动态演示,引导学生体验点、线的由来,基于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掌握,因此设计在课中通过比较学习,感悟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够成与特征。在迁移和比较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在不同段折线的比较学习中,对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有更好的把握。同时通过小练习,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三、巩固拓展 1、眼力比拼
①上午6:00的气温是()
A6℃ B4℃ C7℃
②气温最高是()时,最低是()时。
A 22 B 14 C 2
③气温在()之间是逐渐上升的。
A4~14时 B 2~14时 C2~16时
④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之间
A 6~8时 B 16~18时 C18~22时 学生口答 学业成果:
读懂点的位置,
会看折线统计图
2、小胖测量了挂在户外绳子上毛巾的重量变化,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巩固练习:
结合生活实际,分析理解统计图的含义
为什么毛巾的重量不再变化?14时的重量会是多少克? 学习兴趣:
结合生活经验,激发猜测的兴趣,进行推理判断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折线统计图?
教学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会看折线统计图,从中分析数据,进一步理解折线统计图除了反映数量的大小,还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趋势,从而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统计意义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
大幅上升
直条 点
缓慢上升
折线
不变
大幅下降
缓慢下降
表示数量的多少 表示数量的多少、增减变化的情况
作业设计
根据统计图填空
横轴表示( ),纵轴表示( )。
纵轴上1小格表示( )℃,横轴上1小格表示( )小时。
7时的气温是( )℃,13时的气温是( )℃。
这一天( )时气温最高,气温是( )。
这一天从( )时到( )时,气温上升幅度最大。
这一天从( )时到( )时气温没有变化。
选择题(多选)
适用折线统计图的是( ),适用条形统计图的是( )。
上海市平均气温变化统计图
朱行小学各年级人数统计图
实验小徐近五年一年级新生人数变化统计图
四年级各班数学期中考试平均成绩统计图
2005~2010年上海市人均收入变化统计图
反思
统计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呈现数据和分析数据这几个过程,为了让学生能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必须让学生经历运用生活中真实的资料,从情境中整理数据,并分析数据来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从天气预报为切入点,作为气象调查的一个重要渠道从而引出气象小组统计的2000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变化统计表,对统计表中数据的观察引出另一种数据的表达方式:条形统计图。在复习并通过条形统计图分析2000年整体气温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思考如何才能直观反映出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从而引出折线统计图。通过明显的对比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组成及特点:点表示数量的多少(直条的最高点),折线表示每月之间气温变化情况。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同时统计学的内容更强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让学生经历真实的统计活动,在了解统计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同时,人士统计的现实意义。
二、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对比策略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能通过折现更直观地反映。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让学生迁移旧知、同时对比新知,更清晰的认识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掌握两者的区别。
三、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利用“三类五种”折线分类图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每一根线段的变化情况,从而能局部或整体分析数据的变化情况,从而也能根据数据的变化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推测,从中体会统计并不仅仅是对数据的整理和呈现,更是经历分析后合理推测预判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依据。
单证接口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但对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系在过渡的环节没有很细致的讲解清楚,同时语言方面没有规范,应强调折线统计图更能反映每月之间气温的变化情况。其次对于家偶尔环节中的评价没有做好,在完成教学的过程中缺乏明确、合理的评价反馈,从而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生生之间的交流探究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