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八下第二章1-5节中考试题精选 命题人:沈强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2011 永州)实验室选择气体的收集方法须考虑多方面因素,其中与收集方法选取无关的是( )
A.气体的密度 B.气体的溶解性 C.空气的密度 D.气体的质量
2.(2011 衡阳)关于甲、乙、丙、丁四个装置(如下图所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装置可用作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B.乙装置可用作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C.可用丙装置收集氢气 D.可用丁装置收集氧气
3.(2010 南通)利用下列反应制取气体,可用如图所示装置的是( )
A.2H2O22H2O+O2↑ B.2KClO32KCl+3O2↑ C.CaCO3+2HCl═CaCl2+H2O+CO2↑ D.2KMnO4K2MnO4+MnO2+O2↑
4.(2009 扬州)以下各装置能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
A.装置①:高锰酸钾制氧气 B.装置②:由b进气收集O2或CO2气体
C.装置③:制取氧气,氢气等气体 D.装置④:干燥,收集HCl气体
5.(2010 泰安)如图是老师放置在实验桌上的三瓶无色气体,它们可能是H2、O2、CO2.下列关于这三种气体的鉴别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根据瓶③倒置,可判断瓶③存放的是H2
B.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入①中,若复燃,则存放的是O2
C.用点燃的木条伸入②中,若火焰熄灭,则存放的是CO2
D.向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若变为红色,则存放的是CO2
6.(2010 聊城)集气瓶中装满某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某一种: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空气④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 )
A.①或② B.②或③ C.①或④ D.③或④
7.(2010 镇江)右图表示CO2的循环过程,其中物质X能为人体直接提供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中C、H、O的原子个数之比为1:2:1
B.转化1是自然界中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
C.X在人体中氧化产生的CO2如不及时排出,则血液的pH将增大
D.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的成分相比,CO2和H2O的含量增加
8.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CO2的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①向试管中放大理石、倒入盐酸 ②检查气密性 ③收集气体.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9.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主要操作步骤是( )
①收集气体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④向漏斗里注入酸液⑤将固体药品加入到锥形瓶中.
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③②⑤④① B.③②④⑤① C.②③⑤④① D.③⑤④②①
10.(2005 建湖县)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等体积的塑料瓶中,分别盛有等体积的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用图示两种方法收集满二氧化碳后,旋紧瓶盖振荡,则( )
A.甲瓶没有任何变化,乙瓶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甲乙两瓶紫色石蕊试液均变红
C.甲乙两瓶紫色石蕊试液均变红,甲瓶变瘪,乙瓶外形不变
D.甲瓶变瘪,乙瓶试液变红
11.(2011 黄石)“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不同点比较错误的是( )
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CO2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C.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CO可作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D.危害: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12.(2011 苏州)下列关于产生氧气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B.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分解反应 C.用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 D.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选项 A B C D
气体名称 氢气 氦气 氮气 氧气
密度g/L 0.089 0.17 1.25 1.42
13.(2004 潍坊)第21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时,放飞了数以万计的彩色气球.用你所学物质的化学性质及下表提供的数据(常温),分析充灌气球最好选用的气体是(已知常温时空气的密度为1.29g/L)( )
A.A B.B C.C D.D
14.(2011 泰安)空气的成分中,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15.(2011 苏州)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常用方法是( )
A.煅烧石灰石 B.点燃木炭 C.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D.碳酸分解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6.下图所示装置有洗气、贮气等多种功能.
(1)用排水法收集02,瓶内装满水,气体应从 _________ 管进(填“a”或“b”,下同).
(2)除去CO中的C02,瓶内装NaOH溶液,气体应从 _________ 管进.
17.右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示意图的一部分,图中a、b、c、d分别代表氧气和二氧化碳循环.请用字母填空:
(1)代表生成氧气的是 _________ ;
(2)代表放出二氧化碳的是 _________ .
18.(非课改实验区)图是自然界C循环图,仔细观察后回答:
(1)下列过程在A处不合理的是 _________ (填番号)
A.碳燃烧 B.人的呼吸
C.植物的呼吸 D.植物的光合作用
(2)在B处表示自然界中的CO2主要通过 ___ 消耗.
(3)有人认为燃料的不断燃烧,会将空气中的氧气消耗完,你赞成此观点吗? _________ .
19.某同学欲从以下几方面对二氧化碳进行探究.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1)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右图说明了CO2与“温室效应”的关系.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CO2外,还有臭氧、甲烷、氟利昂等.空气中CO2的主要来源是 _________ ,自然界中的绿色植物可通过 _________ 作用消耗CO2.
(2)该同学设计了一套验证碳酸具有酸性而,二氧化碳没有酸性的实验.他首先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滤纸,晒干后折成纸花,然后按下图所示分别进行:
①紫色石蕊纸花遇到醋酸溶液变红色.
②在C实验中,当加入水后,紫色石蕊纸花不变色,C实验的作用是 _________ .
③在D实验中,紫色石蕊纸花变红色,这一实验结果说明 _________ .
④通过以上实验,尚未达到验证的目的,若要达到验证的目的,你的改进方法是: _________ .
(3)如图所示,在密闭暗箱里,放一盆生机盎然的绿色植物,烧杯中盛有蒸馏水,并悬浮着一个塑料小球,数天后,发现塑料小球漂浮在液面上,根据上述现象回答:
①已知NaOH与Ca(OH)2的化学性质相似,请写出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 .
②解释塑料小球漂浮的原因 _________ .
20.带火星的术条在氧气中可以复燃.那么,是不是只有纯净的氧气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呢?为此,同学们开展了相关探究实验.实验主要步骤如下:先制取一定量的氧气备用,再测得集气瓶实际容积为317毫升,然后采用某种方法得到5瓶含氧量不同的空气,最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来试验,观察是否复燃.相关的数据见下表:
集气瓶编号 瓶内预装水体积/毫升 充入氧气体积/毫升 瓶内空气体积/毫升 瓶内空气里氧气体积的百分比 木条能否复燃
1 120 120 197 50.9% 能
2 97 97 220 _________ % 能
3 90 90 227 43.4% 能
4 84 84 233 41.9% 能
5 81 81 236 41.2% 不能
(1)请指出得到5瓶含氧量不同的空气的具体方法 _________ ;
(2)试将上表空白处补充完整(保留1位小数); _________
(3)由该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 .
三.解答题(共10小题)
2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成分的含量有什么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图所示:
请依据图示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收集呼出气体的方法是 _________ ;
(2)①根据 _________ ,判断二氧化碳含量不同;②根据 _________ ,判断氧气含量不同;③根据 _________ ,判断水蒸气含量不同.
(3)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多少,你能得出的初步结论是:① _________ ;② _________ ;③ _________ .
22.在“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图的装置来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量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量.在A瓶和B瓶中盛的无色溶液是 _________ .
(1)在进行实验时,吸入的空气由 _________ (填“a”或“b”,下同)进入,呼出的气体由 _________ 排出.
(2)在实验结束时,能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多的现象是 _________ .
23.(2011 上海)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Ⅰ.仪器a的名称是 _________ .
Ⅱ.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 .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是 _________ .
Ⅲ.符合启普发生器原理的装置是 _________ (填编号).
②制取二氧化碳后剩余溶液的成分探究(假设二氧化碳已完全放出,杂质不溶于水且不参加反应):
甲、乙同学分析认为剩余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钙,可能有盐酸.为验证是否含有盐酸,他们采用了不同方法进行实验,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查找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甲 取样于试管中,滴加 _________ 试液 试液变红 有盐酸
乙 取样于试管中,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_________
丙同学取样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由此得出和甲、乙一致的结论.甲、乙认为丙的实验设计不合理.理由是 _________ .
③从剩余溶液中得到尽可能多的氯化钙固体.
同学们认为加入稍过量的 _________ (填化学式),经 _________ 、蒸发等操作后即可完成.
24.(2011 莆田)某同学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已知过量的C0:通人饱和NaOH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C02+NaOH═NaHC03↓).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_________ 、② _________ .
(2)写出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 .
(3)通过 _________ (填写操作名称)能把NaHC03晶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4)如果缺少装置B,装置C中会生成的杂质是 _________ .
(5)进行装置D实验时.观察到下层蜡烛比上层蜡烛先熄灭,由此不能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_________ (填写字母标号).
A.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B.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答案精析
1. 选D 解答:解:收集方法的选择是根据: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与气体的质量无关.
1. 选C解答:解:A、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氧气时可选用甲装置作发生装置.故A正确
B、实验室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时可用乙装置作发生装置.故B正确
C、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C错误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可用D装置收集.故D正确
3. 选A解答:解:通过右图所示的装置可以判断出制取该气体的反应物是固液反应,不用加热;收集的气体难溶于水,综合分析可以得出答案,
4. 选B解答:解:A、在试管口需要放上棉花团,故A错误;
B、由于氧气、二氧化碳的密度都比空气大,所以在用排空气法收集时用向上排空气法,即从长的一端进入,故B正确;
C、该装置错误,长颈漏斗末端必须在液面以下,故C错误;
D、碱石灰显碱性,不能干燥酸性气体,能与氯化氢反应,故D错误.
5. 选D解答:解:A、由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应倒置;O2、CO2的密度比空气都大,故A正确;
B、由于氧气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B正确;
C、氢气能够燃烧并发出蓝色火焰,氧气有助燃性,只有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C正确;
D、二氧化碳溶于水没有颜色变化,通入石蕊试液变红.故D错误.
6. 选C解答:解: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具有支持燃烧的功能;氧气具有助燃性,空气中有一定量的氧气,空气和氧气都能支持燃烧.
7. 选C解答:解:由图中可知,转化1是光合作用,转化2是呼吸作用.X是葡萄糖,化学式是C6H12O6.
A、X中C、H、O的原子个数之比为1:2:1,正确.
B、转化1是自然界中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正确.
C、X在人体中氧化产生的CO2如不及时排出,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则血液的pH将减小,不正确.
D、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的成分相比,CO2和H2O的含量增加,正确.
8. 选C
解答: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的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实验步骤是:按要求连好制取装置、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向大试管或锥形瓶中加入大理石或石灰石、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收集气体.
9. 选A 解答:解: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是:装(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加入固体药品)→注(注入液体药品)→收(用瓶口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故选A.
10. 选C 解答:解:A、甲瓶中当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选项错误;
B、甲乙两瓶紫色石蕊试液均变红是正确的,但是不全面,忽略了内外压强差.故选项错误;
C、甲乙两瓶紫色石蕊试液均变红,甲内外形成压强差,因此变瘪,乙不变.故选项正确;
D、甲瓶变瘪,也会变红.故选项错误.
11. 选C 解答:解:A、从化学式上看出,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故此项说法正确.B、CO2与CO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但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也不和碱溶液反应,但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但能溶于水生成碳酸,故此项说法正确.
C、CO2与CO的性质决定它们有这些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化工产品的原料和气体肥料,“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等;CO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等,故此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煤气中毒.故此项说法正确.
12. 选B解答:解:A、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其他方法产生氧气的量很少,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故对;
B、工业制氧气的原理是分离液态空气,有液态变成气态时由于氧气与氮气沸点不同,然后升温沸点低的先汽化溢出,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方法而分解反应的前提必须是化学变化,故错:
C、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若产生氧气,反应物质中必须含有氧元素;故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故对;
D、高锰酸钾受热能分解产生氧气,所以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故对;
13. 选B解答:解: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具有可燃性,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充灌气球;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但是氮气的密度和空气的密度差不多,不能充灌气球;
氦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并且化学性质稳定,适合充灌气球.
14. 选C解答:解: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主要是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汽车排放的尾气所致.
15. 选C解答:解:A、煅烧石灰石操作复杂,不容易收集气体,故A错误;
B、点燃木炭不容易操作和收集,并能产生一氧化碳,故B错误;
C、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操作简单,反应速度适中,适于收集,故C正确;
D、由于碳酸不稳定不容易制取,也不容易操作.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6.答案为:(1)a (2)b
解答:解:用排水法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瓶内盛满水,气体应该从a端进,利用气体的压力将水从b端压出;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以可以利用上述装置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气体,除气时气体应从b管进入.
17.答案为:(1)b,(2)d.
解答: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生成氧气,故a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动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故c是氧气,d是二氧化碳,
18.答案为:(1)D;(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3)不赞成;
解答:解:(1)图中A处是消耗氧气的过程,植物光合作用是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故选D;
(2)自然界中在B处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3)燃料燃烧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自然界是的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使氧气和二氧化碳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循环过程,故此观点我不赞成.
19.(1)含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光合;
(2)作对比实验(或证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D中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在B装置中通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3)2NaOH+CO2=Na2CO3+H2O;由于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使溶液密度变大,对小球产生浮力变大,所以小球上浮.
解答:解:(1)由于化石燃料中含有大量的碳元素,燃烧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水分和二氧化碳,所以绿色植物消耗二氧化碳主要途径是植物光合作用;
(2)水为中性,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探究过程中,实验B用来和实验C进行比较,比较通入二氧化碳后二者颜色的异同;装置D中二氧化碳通入水中,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石蕊遇酸变成红色;分析整个探究过程,会发现探究中没有对石蕊只和二氧化碳气体接触时会不会变红进行实验探究,因此还存在不足,还不能验证得到碳酸具有酸性二氧化碳不具有的结论,需要补上这一过程才行.
(3)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溶液密度变大,对小球产生浮力变大,所以小球上浮.
20.答案为:(1)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用排气法收集氧气;(2)45.2
(3)当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大于或等于41.9%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着火.
解答:解:(1)得到5瓶含氧量不同的空气的具体方法是: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用排气法收集氧气,具体数据已由表内数据提供;
(2)计算317mL的集气瓶内充入氧气后,瓶内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方法是:表格2的计算方法是:(97mL+220mL×21%)÷317mL×100%═45.2%;
(3)由该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当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大于或等于41.9%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着火.
三.解答题(共10小题)
21.答案为: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②小木条燃烧的剧烈程度③干燥玻璃片是否变模糊
(3)利用(2)中所得的结论可得答案,故答案为:①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②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③呼出的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解答:解:(1)此题是利用排出集气瓶中的水收集气体,故答案为:排水法
(2)此题是分别利用澄清石灰水木条燃烧的现象及玻璃片水雾的多少判断呼出气体的成分,故
22.澄清的石灰水 选B、a 选A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中的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或A中的澄清石灰水比B中的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
解答:解:(1)要想检验二氧化碳的量及存在需要用到澄清石灰水
(2)吸入气体时应该关闭左侧活塞使气体从b进入;呼气时应该关闭右侧活塞使气体从a排出
(3)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量大则呼出气体A装置应该变浑浊
23.Ⅰ.试管,
Ⅱ、CaCO3+2HCl=CaCl2+H2O+CO2↑,向上排空气法,
Ⅲ、①C,
②紫色石蕊;有气泡产生,加入的氯化钙和硝酸银反应也可以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稀盐酸的存在,
③CaCO3,过滤.
解答:解:Ⅰ.仪器名称为试管
Ⅱ、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Ⅲ、启普发生器能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而B长颈漏斗没伸入液面以下,故选C
②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能与碳酸盐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能与活泼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等,根据盐酸的性质,可用紫色石蕊检验是否有盐酸剩余;也可加入碳酸钠看是否产生气泡;因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氯化钙和硝酸银反应也可以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稀盐酸的存在.
③从剩余溶液中得到尽可能多的氯化钙固体,可加入一种不溶性的碳酸钙除去剩余盐酸,然后过滤除去剩余碳酸钙,再将滤液蒸发即可;
故答案为:
24.答案为:(1)锥形瓶;导管
(2)CaCO3+2HCl═CaCl2+H20+C02↑
(3)过滤
(4)NaCl
(5)D
解答:解:(1)熟记常用仪器的名称可知①为锥形瓶;②为导管.
(2)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3)分离固液混合物的方法是过滤.
(4)A装置中的盐酸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若没有B装置氯化氢气体就会进入C装置,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因而C装置中会增加一种物质就是氯化钠.
(5)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下面的蜡烛先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