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导入
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是一位爱国青年,面对丑化中国人的场景,愤然离场的情景。他是谁?为什么会愤然离场?今天,我们就走进《藤野先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6.
藤野先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2
梳理课文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阅读目标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三
透过典型事件体会作者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
3
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重点,涉及积累拓展四
学习目标
1
2
学会运用外貌、神态、心理、语言描写等描写方法塑造人物
形象。
写作目标
学会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
品格素养
培养尊敬师长的优秀品质,培养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
年5
月,首次用“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二心集》《三闲集》《而已集》等。
预习资料速查
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校学习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在这期间,他认识到只有文学才能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他弃医从文。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巨大变化的前夕。这年秋天,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写的。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基本特点: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文体特点:回忆对象与叙事者经历的交织。
1.挟(
):用胳膊夹住。
2.樱花:落叶乔木,叶子椭圆形,花白色或粉红色,果实球形,黑色。供观赏。
3.绯(
)红:鲜红。
4.宛如:正像;好像。
5.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本文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6.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本文指考试不及格。
xié
必考字词梳理
读读写写
fēi
字音易错,注意声调。
7.
畸(
)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8.不逊(
):傲慢无礼。逊,谦虚。
9.
匿(
)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10.诘(
)责:责问。
11.
呜呼:表示叹息。
12.凄然:形容悲伤。
13.教诲(
):教训;教导。
jī
必考字词梳理
xùn
nì
jié
huì
字音易错,注意声调。
字音易错,注意声母。
14.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15.
杳(
)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6.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17.
正人君子:文中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18.
深恶(
)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yǎo
必考字词梳理
wù
字音易错,注意它是多音字。
字形易错
(
)
(
)
解
(
)
解剖
押解
浑身解数
jiě
xiè
jiè
多音字
必考字词梳理
(
)
(
)
恶
(
)
厌恶
恶心
凶恶
wù
è
ě
(
)
(
)
落
(
)
落第
丢三落四
落枕
luò
lào
là
(
)
(
)
咽
(
)
咽喉
下咽
呜咽
yān
yè
yàn
(
)颤抖
(
)颤栗
zhàn
chàn
必考字词梳理
颤
(
)扒皮
(
)扒手
pá
bā
扒
颤:记少余多法。
只在“颤栗”中读zhàn,
其余读chàn。
·
·
·
形近字
必考字词梳理
鉴(
)鉴别
签(
)签字
瞥(
)瞥见
弊(
)作弊
憋(
)憋气
绯(
)绯红
诽(
)诽谤
诲(
)诲人不倦
悔(
)悔不当初
晦(
)风雨如晦
jiàn
qiān
piē
bì
biē
fēi
fěi
huì
huǐ
huì
·
·
·
偏旁辨字法:
言语批评为“教诲”。
心情懊恼为“后悔”。
天上无日为“阴晦”
指红色。
·
·
指毁谤。
以义辨字法:
词
诘
责
指
责
同
两个词都有责备的意思。
异
强调责问。
强调指出错误,加以责备。
例
①
因为我平常的不逊和众多的托词,老师严厉地诘责了我。
②
面对家人的指责,同事的怀疑,他没有解释,而是用不懈的努力去证明自己的实力。
近义词辨析
必考字词梳理
词义强调重点不同。
词
深恶痛疾
恨之入骨
同
两个词都有对某人或某事痛恨的意思。
异
偏重于痛恨的思想感情方面,可对人、对事。
偏重于痛恨的状态,用于对人。
例
①
对于群众深恶痛疾的社会现象,新闻报道要大胆抨击,真正发挥“代言人”的作用,使新闻报道贴近生活。
②
这家伙在乡里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百姓们都对他恨之入骨。
必考字词梳理
词义适用对象不同。
“我”在东京有过怎样的经历?
对“我”影响最大的经历是什么?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重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我﹄
情感
藤野先生
文章采用了明线和暗线双线贯穿全文的手法,指出这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线索
预习思考问题
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
爱国、藤野先生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3):写作者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清国留学生
在东京
失望
“我”
摆弄辫子
极为不满
聚众跳舞
心生离意
课文初读感知
第二部分(4—35):写“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分别。
第三部分(36—38):写“我”离别藤野先生后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课文记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一课一法
白描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面貌,可以运用于小说的描写和散文、诗词的创作。
使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时应注意:
1.
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或人物的简短对话,突出人物的性格。
一法
一课一法
2.
不求细致,只求传神。往往用几句话、几个动作,就能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
语言要概括、传神、简洁。
4.
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点。
一课一法
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
——《三国演义》
一例
运用白描手法,写出了“少年”
的面貌,语言质朴、简练。
一课一法
仔细观察某位老师上课时的样子,尝试运用白描手法来表现他(她)的特点。(150
字左右)
板书设计
相识前
藤野先生
相识、相处
离别后
在东京的见闻感受
初到仙台的生活情况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收藏讲义
悬挂照片
多写文章
深切怀念(共15张PPT)
6.
藤野先生
第二课时
课文细读品味
1.作者在文章前两段为什么不写在仙台而写在东京的生活?
因为在东京的生活是作者离开东京到仙台的原因,为下文见到藤野先生做铺垫,也体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课文细读品味
2.第5段是否偏离了本课主题?
不偏离主题,第5段写作者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看似是“物以希为贵”,其实表现了日本普通人民的友好和热情,为下文热心的藤野先生的出场做铺垫,并未偏离主题。
课文细读品味
3.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的含义?
“中国是弱国”与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强调,突出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谬论的愤慨之情。“也无怪他们疑惑”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凌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心情。
课文细读品味
4.如何理解第31段“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
匿名信事件反映了弱国国民在强国留学受人歧视的社会现实;看电影事件使作者认识到,麻木的中国人不管体格如何强壮,都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学医难以救治国人的灵魂,因此,作者决定弃医从文,通过文字来唤醒麻木的中国人。
课文细读品味
5.如何理解第37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为中国”范围小,因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为学术”范围大,因为学术是全人类的。前半句表明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后半句表明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
1.[发散思维]关于《藤野先生》一文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谈谈你的观点。
观点一:主要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次也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爱国主义思想是文章的核心,作者因爱国而厌恶“清国留学生”,因爱国而弃医从文,因爱国而感激藤野先生,因爱国而时时鞭策自己。
课文全篇探究
观点二:主要是怀念藤野先生,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其次也写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作者弃医从文思想的变化过程,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文全篇探究
1.线索分明,记叙有序。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明暗两条线索交织,使文章脉络分明,记叙井然有序。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线索的种类:
1.以“物”为线索;2.以“事”为线索;
3.
以“人”为线索;
4.
以
“时间”为线索;
5.
以“感情”为线索。
2.选取典型事件,运用白描手法,突出人物品质。
文中选取多个典型事件,从不同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还运用白描手法勾画了人物特征。
归纳总结
3.
感情浓厚,爱憎分明。
文章中无论是抒情议论性语言,还是写人记事性语言,都饱含感情。如作者对藤野先生饱含感激、敬仰之情,对“清国留学生”、日本“爱国青年”、“正人君子”则充满不满、愤慨之情;在叙述由东京到仙台的诸多事件中又流露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归纳总结
原文: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
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译文: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不要做这样的事!仲尼是不可诽谤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有人虽然想要(与太阳和月亮)断绝关系,那对太阳和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课文拓展积累
程门立雪
原文:
至是①,
又见程颐②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
颐偶瞑坐③,时与游酢④侍立不去,颐既觉⑤,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
到这时,(杨时)又去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概四十岁了。一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恰巧闭目静坐,杨时与游酢恭敬地站在一旁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深了。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注释】①是:这时。指杨时的老师程颢(北宋著名学者)去世时。②程颐:北宋著名学者,程颢的胞弟。③瞑坐:闭目静坐。④游酢(zuò):人名,北宋学者。⑤觉:醒。
课文拓展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