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导入
导入
11.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
2
读、译、背、默写全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朗读节奏。
阅读目标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积累拓展四
从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体会两篇短文风格的不同。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
学习目标
3
4
品读景物描写语句,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发挥想象,借助联想,进入文章意境,领会文章写景的妙处,感受作者热爱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二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三
品格素养
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画家,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风格豪放,其与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方面,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苏轼罹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到监视,心中忧郁,但他依然有乐观豁达的胸怀。月夜游承天寺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lí,遭遇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等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遂(
)
寝(
)
藻(
)荇(
)
suì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字
zǎo
qǐn
xìng
·
·
·
·
念无与为乐者
(
)
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古义:考虑,想到;今义:①想念,②读
·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
寻张怀民(
)
寻病终(
)
寻
·
·
·
动词,找
副词,不久
相与步于中庭(
)
文言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
·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倒装句
1.
相与步于中庭
(
)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文言知识积累
文言句式
状语后置,“于中庭”作“步”的状语,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定语后置,“如吾两人者”作“闲人”的定语,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省略句
1.
解衣欲睡
[
]
2.
相与步于中庭
[
]
◎判断句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文言知识积累
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句首省略主语“吾两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文言知识积累
名句积累
本文描绘了怎样的自然美景?
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景物
感情
手法
举例赏析本文中的优美语句。
语言
预习思考问题
本文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描绘自然美景?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景美、情美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朗读《记承天寺夜游》时,要读出作者的心境。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读出作者的愉悦之情;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中读出作者的复杂心境。
课文初读感知
层次结构
第一层: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及作者与张怀民夜游之事。
第二层:描写澄澈的月光和月光下的竹柏影。
第三层:抒发人生感慨。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庭院优美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和自我排遣内心悲凉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板书设计
叙事——赏月缘由:谪居寂寞
记承天
寺夜游
写景——庭下月景:景色宜人
抒情——点睛之笔:愉悦悲凉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课文细读品味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灵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课文细读品味
2.文章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寥寥数语却是点睛之笔,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和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表现了作者失意中有豁达的心境。
1.叙事简约。
文章叙事简明扼要,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入题旨。“解衣欲睡,月色入户”,点明了夜的特点是月色溶溶,作者抓住这个特点,简洁入题。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绘景鲜明。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透过竹柏枝叶,投影到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作者写景紧扣“月”字,从竹柏之影入手,独具匠心。
归纳总结
3.情景交融。
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亦”等无不显露出作者微妙变化的心情。之后,作者通过描写澄澈的月光和清丽的竹柏影点染出一个空灵的境界,而这正是作者彼时心境的写照。结尾表现了作者虽遭贬谪仍乐观豁达的胸怀。
归纳总结
(1)原文: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张
潮《幽梦影》
译文:文章是几案上的山水风光,山水风光是大地上的文章。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2)原文: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陈继儒《小窗幽记》
译文:泰然面对荣耀和屈辱,悠闲地欣赏庭院中的花开花落;不在意退隐还是做官,安然地观看天上的云聚散无常。
课文拓展积累
赏月文化
隋唐以后,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退。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权威,月亮对一般平民来说,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代的文人大多具有浪漫主义精神,且喜爱亲近自然,所以中秋赏月、玩月便成为文人的时尚。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借月表达思乡之情。
课文拓展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