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入侵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在第四个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一文。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篇评论,谨记这段屈辱的岁月。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必备知识
02
必记字词
03
精读课文
05
课堂小结
06
学习目标
01
CONTENTS
教学目录
初读课文
04
积累拓展
07
必备知识
02
学习目标
01
CONTENTS
教学目录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2.把握述评中史料的特点,感受严谨、缜密的论述语言。
3.培养正视历史、热爱和平的情感。
学习目标
“钟声”,“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警世钟声”的寓意。《人民日报》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这类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本文选自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这一天,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作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震撼人心的评论。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谋的大屠杀。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遇难人数超过30万。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国家层面举行公祭活动和相关纪念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新闻评论是一种写作形式,一种传播力量,一种社会存在,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方式。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评述等都属于新闻评论。
文学常识
必备知识
国殇(
)
铭文(
)
悼念(
)
篡改(
)
警惕(
)
呓语(
)
缅怀(
)
矢志(
)
字音字形
必记字词
shāng
míng
dào
cuàn
tì
yì
miǎn
shǐ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课文中指死难的军民。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词义理解
必记字词
认真阅读课文,捕捉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
1.划分文章层次。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第二部分(2-5)
第一部分(1)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简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背景和意义,点出“我们要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核心观点。
列举全世界和平爱好人士为控诉战争做出的努力和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的可耻行径。
第三部分(6)
呼吁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再次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捍卫和平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
这则评论是针对什么新闻事件而写的?
针对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以隆重仪式悼念死难者同胞的新闻事件而写。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1.说说文章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的作用。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既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又点明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语言庄重严肃,富有感染力。
品读第一部分
2.第1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3.第1段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直接指出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意义:牢记历史,维护和平。“永远”一词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忘历史,誓死捍卫和平的坚定决心。
1.第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品读第二部分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文章第2-3段所写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
第2段列举大量事实,论述全世界珍爱和平的人民正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是从正面论述。
第3段写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美化战争,是从反面论述他们的错误。
3.分析第3段中“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一句的作用。
此句为过渡句。引出下文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的一面。
从另一个角度论述了日本右翼分子不能正视历史,从而阐明日本右翼分子在对待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性。进一步论述全世界人民不会忘记历史,日本右翼分子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的高度警惕。
4.文章第4段写“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等事例有什么作用?
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内容: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作用:突出我国举行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品读第三部分
1.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
(1)思想深刻,说理性强
文章围绕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
整体归纳探究
(2)事实清楚,准确性强
这篇新闻评论中作者大量运用事实,特别是运用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的相关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认识,印证观点,并且引用原材料,大大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如今的中国,已不再是任人欺凌与宰割的旧中国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人民重新站起来了,中国科技已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的祖国已经腾飞,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青少年应珍惜当下幸福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读完了这篇评论,结合中国现今在全世界的地位,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这篇新闻评论围绕“国家公祭日”这一新闻事件,紧扣“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观点,引述大量新闻事实,介绍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日本右翼分子否认、扭曲历史的事实,态度鲜明地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表明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捍卫世界和平的态度。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引用新闻事件,提出观点
列举事实,阐明观点
传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强化观点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热爱和平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为正义事业献身为什么叫“牺牲”
现在我们往往用“牺牲”来表示为正义事业而舍弃自身利益或献身,其实“牺牲”在古代指的是用于祭祀的牲畜。最常用来祭祀的牲畜有牛、羊、猪等。
在古代,“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所以古人
积累拓展
对宗庙祭祀非常重视,不但制定了严格、复杂的礼制规仪,对于祭品也有着严格的规定:用于祭祀的牲畜必须是纯色,而且必须是完整的。只有纯色、完整的牲畜,才能叫作“牺牲”。如《曹刿论战》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后来,“牺牲”的含义逐渐宽泛,也用来泛指用其他动物所作的祭品。
正是由于“牺牲”最初是指用作祭祀的祭品,而这些祭品是在舍弃自己生命为大家祈福,故“牺牲”一词后来也就逐渐有了自我奉献的意思,用来指为正义事业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