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一定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11
短文二篇
第1课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答谢中书书
必备知识
02
必记字词
03
初读课文
04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精读课文
05
课堂小结
06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欣赏文中不同景物的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和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目标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梁武帝礼聘而不出,便常以书信的形式询问他朝廷大事,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隐居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同时也是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文学常识
必备知识
古代的“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信札(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政事;还可以勉励后学;等等。
必记字词
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自康乐以来(从)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欲
自
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季
共同谈论
交相辉映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将要
天明,天刚亮
消散
坠落
争着,争相
实在
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奇丽的景色
水中潜游的鱼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1.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三部分
第一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写景。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第三部分: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感叹总括前文。
2.“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两句有什么作用?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两句中,“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这两句不仅有领起下文的作用,而且反映了作者的一种思想观念:描写山水美景,既是文人雅士的共同爱好,也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
3.文章说:“山川之美,古来共同。”作者笔下的景色美在哪里?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高山峻峭,水流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五色交辉”“青林翠竹”,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含有与谢公比肩之意,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作用:(1)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山川之美”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绝,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2)结构上,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我国有很多山川美景,或雄伟壮阔,或秀美瑰丽。我们有时间要多四处走走,多感受祖国山川之美,陶冶情操,开阔胸襟。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艺术独特,意境优美。
陶弘景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了江南山水的美丽风光,激起了读者审美的兴致。作者从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泼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写作特色
?抒情绘景,语言凝练。
这篇小品文只用了68个字,就把大自然的山川、河流、青林、翠竹、晓雾、猿鸣、夕日、沉鳞等景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本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
写作特色
答谢中书书
总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景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猿鸟鸣
夕日欲颓——沉鳞跃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动静
相衬
寄情山水
愉悦得意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共49张PPT)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李白就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等,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11
短文二篇
第2课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必备知识
02
必记字词
03
精读课文
05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课堂小结
06
教材课后习题
07
初读课文
04
1.积累实词、虚词,疏通文义,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匠心独运的布局,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把握作者情感,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其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并称“苏辛”。代表作品有《赤壁赋》《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必备知识
走进作者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降职为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写本文时,他在黄州已近四年,却仍然乐观、豁达,并以“闲人”自居,文章真实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必记字词
古今异义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
折关系的连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
悟”的意思)
与
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门
打算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就
共同,一起
院子里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大概是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清闲的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入门内(十分美好),(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结合文章内容和创作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①因为月色很美。
②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句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请作简要赏析。
这短短的三句话,是描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句中没有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暗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着的藻和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见其静,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二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表现了作者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4.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有什么启示?
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启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能一味消沉,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进取之心,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
本文通过对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旷达胸襟。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柔美的化身,它挂在天上,盈亏往复,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月色当空,观赏者的心境不同,月亮的意境也就不同。月亮在我们心中有童年的故事,有夜里母亲的催眠曲……随着生活阅历的不断增长,月亮在我们心中还会有更丰富的意蕴。
课堂小结
叙事简洁,写景别致。
作者写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时,只用“亦未寝”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章十分紧凑。全文写景只有一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先虚后实,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心独运,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写作特色
叙事——中庭赏月
写景——月下庭中景物
抒情议论——月下感慨
达观自得中
含惆怅悲凉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
比较《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语言风格、写景手法和情感。
语言风格:前者多用骈文,用词华美;后者多用散文,
语言清丽。
写景手法:前者通过高低、远近、动静变化,视觉、
听觉的立体感受来写景;后者只用18个字
勾勒出一幅空明的月光图。
情
感:前者表达了融情山水的志趣;后者表达了
超越孤独的旷达。
合作探究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教材课后习题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其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体中富有变化。多用寻常词语,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十分讲究。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琢,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不求统一,给人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二、《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景物特征:所写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言外之意:
①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②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③“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能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望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优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发挥政治才干,只好深夜闲游赏月;又有自许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受儒、道、佛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四、解释下列加红词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共:共同
交:交相
倶:皆,都
词语的妙处:
“共”与后文的“未复”前后呼应,形成对比。既彰显古人的情致高雅,也感叹今人的粗陋无文,隐含自矜自得之意,即自己不仅能仿照康乐,还可追比古人。岩壁五色斑斓,着一“交”字,则有目眩神迷之意;竹树青翠欲滴,用一“俱”字,则现终年常绿之色。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入:耸入
将:将要
欲:将要
见:看见
乱:纷乱
竞:争着
词语的妙处:
“入”字,极力描写山之高耸和巍峨;“见”字,极力描写水之清澈和明净。
“将”“欲”二字,赋予景物以动态,而动中自然有静。
“乱”“竞”极写动态,打破清晨傍晚的宁静,使景物极具生命力。
五、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
提示:《答谢中书书》可发挥想象,扩展原文中的景物描写;《记承天寺夜游》可增补对人物行动、心理、语言等的描写。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京师花木最古者,首给孤寺①吕氏藤花,次则余家之青桐,皆数百年物也。……吕氏宅后售与高太守兆煌,又转售程主事振甲,藤今犹在,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其阴覆厅事一院,其蔓旁引,又覆西偏书室一院。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慕堂②在日,或自宴客,或友人借宴客,觞咏殆无
(中考真题)
拓展探究
虚夕③。迄今四十馀④年,再到曾游,已非旧主,殊笛之悲⑤。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减)
【注】①给孤寺:寺名。②慕堂:吕元龙,乾隆时举人,曾与作者同窗。③觞咏殆无虚夕:饮酒赋诗,几乎没有空过一个晚上。④馀:同“余”。⑤殊笛之悲:是哀念亡友的典故。
拓展探究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皆数百年物也(
)
②藤今犹在(
)
③始能支拄(
)
④其蔓旁引(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
A.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B.其真无马邪(《马说》)
C.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幼时记趣》)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拓展探究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次
则
余
家
之
青
桐
3.翻译下列句子。
(1)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
4.《阅微草堂笔记》流露出作者对理想生存状态的追求,从选文可以看出纪昀追求怎样的生存状态?
拓展探究
参考答案:
1.(1)①全、都
②还、仍然
③刚刚、才
④伸出
(2)B
2.次/则余家/之青桐
3.(1)藤花(盛开的)时候,就好像紫色的云霞从空中垂到地上,香气充满了衣服。
(2)(水面)波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4.从选文可以看出纪昀追求与朋友一起饮酒赋诗的无拘无束、自由快乐的生存状态。
拓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