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件(人民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件(人民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05 19:0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张PPT)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一、科研的起步和国力的展示
1、起步的背景:新中国成立时,科技水平低。
原因:
1)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闭关政策等原因,中国古代科技开始停滞。
2)近代中国,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经济和教育水平落后等原因,中国科技事业更是远远落后与世界水平。
2、新中国振兴科技的方针:
自力更生
3、新中国振兴科技的措施
1)建立科研领导机构和研究机构,依靠政府力量领导和开展科研工作。
成立中国科学院(1949)
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1956)
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1958)
2)党和政府通过培养科技人才和吸引海外华人的知识分子相结合的办法,迅速建立一支科技队伍。
3)制定和实施科技发展规划。《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确定国家重点科技任务和发展尖端科技的紧急措施。
4、主要科技成就(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
(1)表现:
国防科学技术领域:
①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58)
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
④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1970)
医学: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
农业: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⑵地位: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⑴文革使科技受挫
⑵邓小平在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发出了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⑶系列科技体制改革政策的出台及实施
2、提出:1988·9 邓小平
3、认识:
⑴反映当代科技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技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⑵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原因: ⑴“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⑵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2、标志:
⑴核技术:是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
⑵空间技术:是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并走向国际市场。
⑶运载火箭: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⑷信息技术:
⑸生物工程:推动国际性基因组研究,建立自己的基因组大规模测序的全套技术及科研队伍。
3、意义: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窗
863计划的领域与主题
(一)生物技术领域
(二)航天技术领域
(三)信息技术领域
(四)激光技术领域(三个主题)
(五)自动化技术领域
(六)能源技术领域
(七)新材料领域
(八)海洋技术领域
钱学森:(1911~ )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1911年12月1日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来到北京,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邓稼先(1924-1986)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文选》第3卷
“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
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
2.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
4.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
1964年10月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
世界粮食基金会将本年度世界粮食奖授予袁隆平和蒙蒂·琼斯。该奖项是世界农业研究工作方面的最高荣誉。
2001年,袁隆平获得第一届国家最高科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