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1.3《宋明理学》课件(人民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1.3《宋明理学》课件(人民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05 19:0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1张PPT)
宋明理学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
表现:汉末至唐末五代,儒学的地位不断遭到冲击和削弱
原因:王朝的短暂与分裂,使得人们饱经战乱之苦,从而逐渐对所谓的“君臣”秩序失去信心,转而求神拜佛、炼丹成仙,以求精神解脱,来世幸福。
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
2、儒学复兴运动——奠定了理学兴起的基础
(1)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北宋大规模的儒学复兴运动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理学的开创者 :
“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2、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3、基本含义: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
4、各自主张:
(1)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⑵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⑶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⑷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仁” ,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及成就
(1)理气关系(哲学思想、宇宙观)
A、宇宙万物由“理”和“气”构成,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理是本原。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修养论(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A、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学问;
B、“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3)理学的政治理论(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道——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统——指圣贤相传之传统
核心——“正君心”
(4)、理学经典方面: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作注,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学生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学生言行的书。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传说是曾参的学生记述曾参言论的。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的学生子思所著。
《孟子》是孟子及其学生的著作。
宋代以后,把《四书》规定为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读物。
2、影响:
(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思想的发展总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朱学被召定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后,朱学便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陆王心学
指以陆九渊和王守仁(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
基本内涵:
(1)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2)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影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2、陆九渊:南宋思想家,是心学的开创者。
A、核心思想是“心即天理”,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B、“发明本心”,即主张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理”
C、“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应剥落、扫除
3、王守仁
世称阳明先生,明代人。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思想: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致良知”(人固有的善性),为了遏制伪善流行,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
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认识“理”)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实现“理”)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哲学范畴:
前者属客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主观唯心主义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传统儒学为基础,适应当时的时代需要,建立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他提出的以儒学作为统一思想的原则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
(4)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激烈地反对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主张复兴儒学之道。
(5)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6)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情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一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
材料二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
”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在心中。
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