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9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8 08:2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作者:茨威格
年级:八年级
《列夫·托尔斯泰》
01
教学目标
1.
把握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理解作者的评价,感受托尔斯泰的“天才灵魂”。
2.
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理解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情感。
3.
体会文章传神的肖像描写和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的精彩运用。
02
教学内容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19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列夫是他的名字,托尔斯泰是姓。托尔斯泰是世界级的大文豪,写过好几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创造了史诗体小说。著名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同时他还是思想家、哲学家。后人对他评价很高。
一、阅读准备
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宁
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高尔基
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鲁迅
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陀思妥耶夫斯基
传记文学
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风貌,刻画人物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的一种文学体裁。
所以传记具有两大特征:一是真实性,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二是文学性,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可以运用想象和夸张,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
阅读教材课文后的助学内容,包括“阅读提”“读读写写”以及“补白(夸张)”,完成以下任务:
1.根据“读读写写”借助工具书查漏补缺;
2.通过“阅读提示”初步把握文章结构、基本内容、写作特点;
3.阅读“补白”,理解夸张的修辞手法。
黝黑
一绺
滞留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穹顶
长髯
鬈发
胡髭
锃亮
盎然
黯然
粲然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藏污纳垢
yǒu
liǔ
zhì

xuān

zhū


rán
quán
qióng
zèng
àng
àn
càn
jīn
hàn
gòu
读准字音

1.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2.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3.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4.广阔无边?
理解词义:
自读课文,完成一个任务,思考两个问题。
1.任务:边读课文,边填写表格。
2.两个问题:
问题一: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托尔斯泰的“天才灵魂”?文章中哪些内容体现出了托尔斯泰“天才灵魂”的深邃与伟大?
问题二:文章最后一段话有何深意?
二、阅读赏析
段落
内容概括
主要特征或
具体内容
作者的评价
(提炼观点)
写作技巧
1
?
?
?
?
2
?
?
?
?
3
?
?
?
?
4
?
?
?
?
5
?
?
?
?
第一部分(第1-5段):
铺陈:为了强调而层层铺开,反复叙说。
渲染: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从多方面集中描写。
段落
内容概括
具体特征
作者的评价
(提炼观点)
写作技巧
6
?
?
?
?
7
?
?
?
?
8
?
?
?
?
9
?
?
?
?
第二部分(第6-9段):
自读课文,完成一个任务,思考两个问题。
1.任务:边读课文,边填写表格。
2.两个问题:
问题一: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托尔斯泰的“天才灵魂”?文章中哪些内容体现出了托尔斯泰“天才灵魂”的深邃与伟大?
问题二:文章最后一段话有何深意?
二、阅读赏析
比喻效果:
生动形象,突出特征,引发联想,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感染力。
夸张效果:
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想象和共鸣。
列夫
尼古拉耶维奇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1828年9月9日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
伯利亚纳,世袭伯爵。
托尔斯泰不满十岁的时父母均已病故,他于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一年后转法律系学习。在学期间受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影响,对俄国现实生活产生不满。1847年退学回家,在自己的领地上尝试改革,结果以失败告终。1849年秋,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851年起在驻高加索军队中服役,任低级军官,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从1857年到1861年,托尔斯泰两度到欧洲旅游考察。1861年第二次考察回来,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尝试改革俄国社会。一方面在自己的领地内创办了20多所学校,对农民子弟普及教育,并担任地主和农民的和平调解人及法庭陪审员等职,尽可能维护农民的利益;同时对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等问题进行广泛的研究。
资料助读
1862年,托尔斯泰同莫斯科名医别尔斯的女儿索菲亚
安德烈耶夫娜结婚。婚后过着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同时把更多精力集中到文学事业上。1881年迁居莫斯科,直到1901年一场大病痊愈后才又回到亚斯纳亚
伯利亚纳居住。在此期间,受俄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封建农奴制进一步瓦解及人民革命斗争日益高涨的影响,他积极参加救济灾民的活动,参加莫斯科贫民区调查,访问监狱、法庭、教会和修道院等,还加紧对哲学、宗教、道德伦理等问题做深入研究,最终促成自己的世界观转变。他辞去县贵族长的职务,从事体力劳动,力图按照农民的方式生活。
1910年11月10日,托尔斯泰经过长期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摆脱贵族生活,把财产交给妻子,弃家出走,以实现自己“平民化”的宿愿。结果途中身染肺炎,这年11月20日在梁赞至乌拉尔铁路沿线的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按照他生前的愿望,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
伯利亚纳的一个悬崖附近,坟上没有十字架,也没有墓碑。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自己最大的痛苦与不幸。但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他又是伟大而幸福的。
“幸福”与“不幸”
传记作品有两个基本特征,就是真实性和文学性。
这篇传记在体现真实性的同时,其写作手法上的特点也非常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欲扬先抑的写法,传神的肖像描写和大量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
小结:
一.根据所提供资料及课文“旁批”,结合课文内容,选取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字评价课文传神的肖像描写。
资料: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主要是脸部)进行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五官或者其不同时期的变化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表达作者文学创作的主旨。好的肖像描写,不仅仅是用文字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人的外在形象,还应该通过人物的外在形象为我们展示出他的思想、性格和气质。好的肖像描写都会具有以下特点:
三、阅读迁移
(1)仔细观察,抓与众不同的方面,突出特点。
(2)抓住“五官”特点,写出人物面部特征。
(3)精心选用词语。
(4)表现喜怒哀乐和神情变化。
(5)用比喻、夸张、联想等修辞手法。
(6)描写时按一定顺序来写。
二.课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找出相关语句,按
照描写外貌的部位分类摘抄于课堂笔记本上。
课外作业:
搜集积累列夫·托尔斯泰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