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题型强化训练】浙教版8年级下册 第4章 植物与土壤 实验探究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章末题型强化训练】浙教版8年级下册 第4章 植物与土壤 实验探究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6-09 10:3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8年级下册
第四章
实验探究题
一、土壤的成分与分类
1.小明为研究“土壤的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他设计了一组探究活动。请你将他的探究活动报告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作出假设:________。
(2)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a.1只鼠妇,b.10只鼠妇,c.湿土,d.干土,e.铁盒,f.玻璃板,g.纸板,h.阴暗,i.明亮,j.潮湿,k.干燥。请选择本实验用到的材料用具________(用字母填空)。
(3)【实验装置】在铁盒内以横轴中线为界,左右两侧分别放置________,这样在铁盒内就形成了________两种环境。(用字母填空)
(4)【方法步骤】
①全班分成6~8个小组进行实验;
②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注意两侧的中央放的鼠妇数量要________;
③每分钟统计一次两侧的鼠妇数目,要统计10次;
④实验结果:________。
(5)实施计划: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可将鼠妇在不同湿度下的分布数量记录下来。
①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的关键是________。
②为了使探究的结果更趋于准确,要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目的是________。
(6)得出结论:________。
表达和交流。
2.某中学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土壤生物的活动过程中,完成了下列调查表格:
观察时间
2016年6月1日
观察地点
××森林公园
环境特点
土壤温度24.1
℃,比较疏松和湿润,光照强度一般,植物生长良好
土壤生物
蚯蚓:38条;蜗牛:21只;鼠妇:25只;小鼠:2只;蜘蛛:26只;马陆:5条;蜈蚣:2条;蝼蛄:8只
样品简要分析
蚯蚓、蜗牛、鼠妇等喜欢生活在较温暖、湿润、有机物丰富的土壤中,同时它们的活动又可增加土壤的肥力和疏松程度(合理均可)
(1)根据上述调查表格,说明被调查土壤中的优势物种是
?????。
A.蚯蚓
B.小鼠
C.蜈蚣
D.蝼蛄
(2)对表中的记录分析可知:适宜蚯蚓生长的环境特点是________。
3.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土壤中含有机物”时,采用了下列三种方法得到干燥的土壤:①长期日晒;②在高温火焰上长时间烧烤;③恒温箱内烘干。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总结出以下规律:土壤在加热过程中,一些小分子的有机物在加热时会直接燃烧生成CO2和H2O,而大分子的有机物在加热时先炭化分解成碳,碳再燃烧生成C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土壤中有一种大分子有机物(C6H12)n和一种小分子有机物C4H10。请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写出在加热过程中小分子有机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②大分子有机物(C6H12)n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该大分子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
(2)同学们在取用题目中的三种干燥土壤样品放在细铁丝网上加热,发现使用其中一种土壤样品实验时,加热过程既无燃烧现象,又发现在加热前后质量保持不变,这种土壤样品可能采用题中三种方法中的________?(填序号)。
4.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
土地资源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人类的命根子,而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保护好和合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防止水土流失等都是正在研究并且可行的方法。
(1)除草可以除去和庄稼争夺生存条件的杂草以保证粮食产量。除草的方法有多种,“锄禾日当午”中的“锄禾”和喷洒除草剂都能除草,但是“锄禾”的方式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因为“锄禾”不光能除草,还能
________

(2)农民不光除草,有时还种草,例如在冬季农田闲置的时候,种上学名是“紫云英”、俗称“红花草籽”的草,到来年春天犁田毁草,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这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因为________。
(3)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的土地资源,请写出水土流失的两个危害:________、________。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你为防治水土流失提出至少两个建议:________;????________(合理均可)。
(5)保护土地资源不光是在保护农牧业,也是在保护很多动物的家园。在土壤里还生活着很多动物,如________和________。
5.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铁块和土壤,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浸没为止,往铁块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
(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________,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水的量为??________。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________??????????????

(3)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大约为????________????

(4)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占土壤的体积分数大约在15%~35%之间。土壤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________???

6.为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有何影响,某活动组的同学们分别提出了三种实验方案。三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
方案一: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二: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三: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请回答问题,再评价实验方案:
(1)甲、乙两组要用相同树叶的原因是________。
(2)树叶要保持潮湿的原因是________。
(3)请评价以上哪个实验方案更能说明问题,并说出理由:________?
7.现今枯枝落叶已成为城市的常见垃圾。小科同学设计了一个关于落叶分解的实验。他选用悬铃木落叶为实验样本,将落叶剪成3厘米×3厘米大小,均匀分装在四个编号为1、2、3、4的2.5升无盖的可乐瓶中。实验所用的土壤都是校园绿化用土,实验过程中保持10~15
℃的温度,每隔10天往1~3号瓶中各加水100毫升。2个月后将瓶中样本倒出,拣出所有直径大于0.5厘米的枯叶,洗净阴干后称重,结果如表:
编号
样本内容物称重/克
2个月后落叶
落叶外观
1
1500克土壤+80克落叶+300克鸽粪
21.5
大部分黑色,叶片薄,易碎
2
1500克土壤+80克落叶+300克豆渣
27.2
大部分黑色,叶片薄,易碎
3
1500克土壤+80克落叶
41.2
大部分枯黄色,有一定韧性
4
80克落叶
63.8
枯黄色,坚韧
(1)根据实验结果,________号瓶分解落叶的速度最快。
(2)你认为鸽粪、豆渣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请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予以解释。________。
(3)请你简单分析4号瓶落叶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8.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了解土壤性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开展了以下实验活动:
①取足量的砂粒、粉砂粒和黏粒,分别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
②将上述三种土壤分装在三只同样大小的花盆内,分别栽培一株大小相近、生长旺盛的同一种植物,相同时间间隔浇等量的水。将花盆放在窗台上,使其照到阳光,但不被雨水淋到,每天观察植物的情况并作观察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为什么要分别栽培三株大小相近的同一种植物?目的是________?。
(2)实验中设置“生长旺盛,并能照到阳光”的条件的目的是________,其好处在于______。
?????????????
(3)实验结果是种植在
________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这是因为该土壤________。
(4)你认为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二、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
9.刘芳同学探究某种植物生长是否需要含氮的无机盐,设计方案如下,请你帮她将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
(3)实验步骤:
①配制种类齐全的无机盐培养液放在甲中。
②配制与甲相比缺少________的无机盐培养液放在乙中。
③将两株生长状况相同的幼苗同时分别培养在甲和乙中,过一段时间后生长状况如图所示。
(4)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___?(选填“甲”或“乙”)。
(5)得出结论:________。
10.某班同学在“研究植物根系的分布与地下水位高低的关系”时,经过讨论,提出了三种假设:
①地下水位高,则植物根系分布浅;
②地下水位低,则植物根系分布浅;
③地下水位高低与植物根系分布无关。
他们采用实验室栽培的方案来检验假设,请根据该实验方案回答相关问题:
(1)选取的8株栽培植物应有什么要求?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
(2)4只栽培容器的液面保持高水位,而另外4只容器的液面刚刚接触到根尖最前端,其目的是________。
(3)如果实验的结果是高水位栽培植物的根系比低水位栽培植物的根系长度短,则该实验结果支持假设________,若要支持“地下水位低,则植物根系分布浅”的假设;则实验结果应该是________;如果实验结果显示8株栽培植物根系长短都一样,则实验结果支持假设________。
11.某同学将甲、乙两种植物种植在成分相同的土壤中,分成A、B、C、D四组(如图①所示),其中B组与C组遮光,降低光照30%。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应比较A、B、C、D中哪两组之间的生长差异?请列出两种正确的组合:________或________。
(2)若选择A、B两组进行对照实验,比较两组植物之间的生长差异。则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3)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该同学为了验证镁是甲种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设计了如下实验:选择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甲种植物,在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观察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如图②所示)。你认为这样的实验设计合理吗?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12.某同学研究植物的生长是否需要无机盐,他选择了两株萌发不久的水稻幼苗,切去谷粒,把一株的根浸在清水中培养,另一株的根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两个星期后,情况如下图所示。
(1)浸在________的植株长得更健壮。
(2)为使实验结果准确,此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有________?(至少写出两个)。
(3)你认为此实验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改进(如不需要改进,则后一空不填)请提出你的一个改进方案:________。
13.如图所示,我们从同一个萝卜切下两条大小、质量都完全一样的萝卜条,放入装有等体积清水和浓盐水的甲、乙两个烧杯中,在溶液中浸泡萝卜条后一段时间取出.请根据图片所示情况帮助老师完成下面的实验内容.
(1)请据图回答实验现象:
甲烧杯中萝卜条________(填“变硬”或“变软”).
(2)请你根据实验现象推测:
甲烧杯中萝卜条重量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3)根据实验现象,我们推测:
乙烧杯中盛放的是________(填“清水”或“浓盐水”),并且此烧杯中的溶液浓度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萝卜的细胞液的浓度.
(4)乙烧杯中的萝卜条发生的变化应是图中的________(填“A”或“B”).
14.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在观察“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时,利用新鲜的萝卜等实验材料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
(1)实验中萝卜条①、②的大小、质量等要________,这是因为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
(2)观察比较萝卜条①→③的变化,可推测A烧杯盛放的可能是________;观察比较萝卜条②→④的变化,可知因为萝卜细胞液浓度大于B烧杯中液体的浓度,萝卜细胞发生了________过程.
(3)用糖拌西红柿时,我们会发现盘中渗出很多汁液,这是由于糖溶液浓度________西红柿细胞液浓度的缘故.
(4)菜农卖菜遇到青菜萎蔫的问题,请你利用图中原理帮菜农想个保持青菜新鲜的方法:________.
15.保留水分是蔬菜和水果保鲜的一个方面.为了探究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有甲、乙、丙三组学生各自做了探究实验.图是他们所做实验的部分情境示意图(实验材料是均匀剖开的胡萝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上述三个实验中,其中探究方法正确的有________小组和________小组.而________小组因________,将无法探究蒸发与哪个因素有关.
(2)本探究实验中,有________组对照实验,其中丙小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是________.
(3)甲小组通过比较塑料袋内外的胡萝卜水分散失快慢来探究________.
16.在探究“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状况”实验中,回答下列问题:(1)土壤浸出液的泡制:取一个大水槽,装入五千克清水,再放入约一千五百克土壤,充分的搅拌,使土壤中的无机盐溶解在水中,静置,待水澄清后,得到的水溶液就是土壤浸出液。(2)将两株同样大小的玉米幼苗,分别放在盛有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的器皿中继续培养.两周以后,观察这两株玉米幼苗的长势和颜色是否相同.现象:蒸馏水培养的幼苗长势弱,根系不发达,微黄;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幼苗根系发达,茎叶生长旺盛,颜色鲜绿。
(1)由此得到的结论:________??
(2)为了更好的说明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无机盐,可以设计如下实验,可直观的观察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无机盐,具体操作如下:添加步骤:在两块载玻片上分别滴两滴蒸馏水、土壤浸出液,把载玻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待溶液全部烘干后,观察现象.现象:滴蒸馏水的载玻片上没有留下任何物质,但滴加土壤浸出液的载玻片上留下一些白色物质
________
结论:________
17.根据“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本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
(2)根据提出的问题和你学过的知识,作出假设________。
(3)根据下表中记录的测量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时??间
根冠
分生区
伸长区
成熟区
第一天
2mm
2mm
2mm
2mm
第二天
2.1mm
2.3mm
2.8mm
2.1mm
第三天
2.3mm
2.7mm
3.6mm
2.2mm
结论是:________?。
三、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18.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①把一段带叶的植物枝条,用刀削成平整的斜面。
②插入装有红墨水的烧杯中,置于阳光下照射。
③待枝条基部颜色有变化后,取出枝条洗净。
④在枝条上方横切和纵切植物枝条,观察。
(1)茎横切面上变成了红色的部位是________;该部位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
(2)用放大镜观察茎的纵切面,红色的部位从基部到顶部的变化是________;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3)本实验证明了________。
19.小宇为探究茎的输导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取两个带有几片叶的桑树枝条甲和乙,将甲剥掉树皮,乙不作任何处理,分别把下端插入盛有稀释红墨水的锥形瓶中,放到温暖的阳光下,当看到叶脉有点发红时,他将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
(2)枝条带有叶片的作用是________。
(3)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部位是________。
(4)用显微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结构是________。
(5)甲枝条和乙枝条的实验现象________。
(6)通过实验发现,无论是枝条的横切面还是枝条的纵切面都是只有________被染成红色,在茎和木质部中,只有________是上下相通的:这个实验说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________运输的。
20.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两根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
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根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厘米,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厘米宽的树皮(如图)。
③把它们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液面在环割处下方。
④放在阳光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
(1)实验中对两根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
(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________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21.图甲、图乙是小明同学针对“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哪部分运输的”这个问题进行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该实验将带叶枝条的下端浸到红墨水中,并将其放在温暖、向阳的地方(图甲),一段时间后,当看到________时,再进行图中A所示的过程。
(2)如果用放大镜观察茎的横切面,就会出现图乙所示的图像,你会发现图乙中数字③所示的结构________被染成了红色。
(3)此实验说明了根吸收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是通过________由下往上运输的。
(4)图中数字②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请你写出它具有的作用:________。
22.一天,小科偶然发现月季茎折断一半后仍能成活(如图甲)。
小科想探究月季茎折断后什么情况下还能成活。通过查资料知道,月季茎有韧皮部和木质部,水和无机盐能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输送,有机物能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输送。木质部和韧皮部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经思考,小科提出如下猜想:月季茎折断后还能成活可能与折断的位置有关。
为了验证小科的猜想,可将生理状况相似的20株月季分成五组,设计如表所示的实验(处理方法和位置如图乙、丙所示,云母片能阻断物质的运输):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处理方法
A处韧皮部环割
B处韧皮部环割
A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B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不作处理
(1)月季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当细胞液的浓度________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2)若按以上信息判断,一段时间后月季植株一定死亡的实验组有第________组。
四、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
23.如图甲是研究植物蒸腾作用实验的示意图。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实验中,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________。
(2)人们大多选用阔叶的法国梧桐的枝叶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其原因是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在此茎的基部上方横切,观察到其中只有B部分呈红色,如图乙。那么图中的A是植物茎中哪一部分结构?________。
(4)随着蒸腾作用的进行,植物体内的水不断发生__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会吸收周围大气的热量。
24.生物圈中到处都有绿色植物,它们自身的某些生理活动在生物圈中具有重要作用。图甲中的A、B、C表示发生在绿色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图乙表示一段时间内小麦叶片吸收二氧化碳相对含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丙表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探究实验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
(1)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根、茎、叶中的________运送到叶肉细胞,绝大部分通过图甲中的[________]________散失到环境中,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2)农业生产中的合理密植、间作套种提高了图甲中[________]________的效率。
(3)当图乙中光照强度在________(填字母)点之后,小麦体内的有机物开始积累,这是因为________。
(4)请将图丙中的实验步骤正确排序:________?(填序号)。设置步骤②的目的是________;步骤③滴加碘液后,见光部分变成了蓝色,被黑纸片遮盖的部分不变蓝,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25.如图是植物蒸腾作用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二是在实验一基础上的改进。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探究的问题是: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________进行的?
(2)实验二探究的问题是:蒸腾作用的快慢是否与________有关?
(3)对比实验二装置,说明实验一装置存在的一点不足之处:________。
26.取同一植物的四条大小相同且叶片数相同的嫩枝,A装置中枝条不处理,B装置中枝条叶片的下表皮涂上凡士林油,C装置中枝条叶片的上、下表皮均涂上凡士林油,D装置中枝条切去叶片并在切口处涂上凡士林油,在有光照的正常条件下,组成如图的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先将各装置的质量调整至80g,其后每隔2h记录各装置的质量变化。实验结果用下面的曲线图表示:
(1)通过对实验方案设计的分析,我们可以根据________来比较植物的蒸腾量。此实验属于________(选填“定性实验”或“定量实验”)。
(2)装置中在水面上滴加几滴植物油是为了________。
(3)曲线Ⅰ代表的装置是________和________。将装置D与装置________对照,能说明植物体内的水分散失的主要器官是叶。
(4)曲线Ⅱ代表的装置是________;曲线Ⅲ代表的装置是________。
(5)如果实验结束时A装置的质量为65g,B装置的质量为75g,则通过分析可知,叶片上表皮气孔的相对数量________叶片下表皮。
27.取同一植株相同大小的三个枝条,分别标记为A、B、C。枝条A保留全部叶片,枝条B摘除部分叶片,枝条C摘除全部叶片,然后将它们分别插入三个大小相同盛有等量清水的量筒中(如图甲)。在每个量筒中滴加油滴,让油滴铺满水面。将这三个装置放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24小时后,观察量筒中液面的变化。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
(2)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
(3)实验现象:A、B、C三个装置液面下降幅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用“>”连接)。
(4)实验结论:________。
(5)如图乙是观察该植物叶横切面显微镜下的一个视野。蒸腾作用的水分主要通过图中标注的部位________(填数字)散失的。
28.在同一地方,夏天大树树荫下的气温要比阳光直晒下的气温明显低,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几位同学有不同意见:小王认为主要是树叶不断散发出大量的水分,有降温的作用;小李认为主要是树叶挡住了太阳光的辐射,所以树荫下的气温降低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王认为主要是“树叶不断散发出大量的水分,有降温的作用”的科学原理是________。
(2)小方认为造成树荫下的气温要比阳光直晒下的气温低,除了小王和小李说的原因外,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你认为这个原因是________。
(3)小李针对自己的猜想,设计了以下实验来加以验证:
①在同一地点选择间隔适当距离,阳光照射、周边环境一样,树种、大小、长势、树形都相同的两棵树,分别编号为A、B。
②在B树全部树叶的正反两面喷上一层极薄的无色无害不溶于水的透明膜,阻止树叶水分蒸发(透明膜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动分解)。
③在无风晴天的中午进行测量,同时测定离地1.5米高处的三个点的气温,这三个点的气温分别是:________树下的气温(T1)、________树下的气温(T2)、________的气温(T3)。测温时,其中两支温度计放置地点除离地高度相同外,还应离________的距离相同。
④若不考虑小方说的造成树荫下气温低的原因,要证明小李的猜想是正确的,测量得到的数据(T1、T2、T3)之间的温差关系式应是________。 
29.某同学在探究植物枝条失水的速度与哪些环境因素有关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在风速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其结果如下表:
实验序号
环境条件
失水速度/(克/时)
1
25
℃、光照、潮湿
14
2
25
℃、光照、干燥
32
3
25
℃、黑暗、干燥
8
(1)水的表面加一层油,目的是________。
(2)该实验装置中,锥形瓶上没有刻度,如何较为准确地测量枝条每小时的失水质量?________。
(3)比较1和2两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4)比较2和3两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5)如果要研究温度对枝条失水速度的影响,还需要设置第4组实验,那么该实验应如何控制实验变量?________。
30.如表为几种常见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中气孔数目(每平方毫米平均数)的统计情况,请你分析表中的数据,并回答问题:
植物
生长环境
上表皮气孔数
下表皮气孔数
苹果树
果国
0
294
豌豆
田地
101
216
玉米
田地
94
158
睡莲
池塘
625
3
(1)从表可见,生活在较干燥环境中的植物比生活在较湿润环境中的植物气孔总数(每平方毫米)________.这一特点对陆生植物的意义是________.
(2)若将苹果树叶摘下放入热水中,则可以看到气泡主要从叶的________表皮冒出.
(3)由此可知,气孔是植物叶片与外界进行________的“窗口”.
(4)睡莲与其它三种植物叶片上的气孔分布有何不同________.
31.小刚是个爱动脑筋、爱思考的学生,课余时间?
喜欢做一些小实验。下图为小刚利用某植物的枝条所做的实验装置。实验开始前,
小刚在甲瓶中枝条叶片上下两面均涂抹了厚厚一层凡士林(护肤油),乙瓶中枝条不处理,
并用水彩笔分别标记了甲、乙两瓶的水面高度。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定时观察、记录水位的变化情况。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目的是为了验证________。
(2)油层的作用是________。
(3)实验结果更可靠,放入两个瓶子中的枝条生长状况和叶片数目应尽量一致,这遵循了科学实验的________原则
(4)实验结果:甲、乙两个瓶子中,水面高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________。
32.取同一植物的四条大小相同且叶片数相同的嫩枝,A枝条不处理,B枝条叶片的下表面涂上凡士林油,C枝条叶片的上、下表面均涂上凡士林油,D枝条切去叶片并在切口处涂上凡士林油,在有光照的正常条件下,组成如图的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先将各装置的质量调整至80g,其后每隔2h记录个装置的质量变化.实验结果用下面的曲线图表示:
(1)通过对实验设计方案的分析,我们可以根据________来比较植物的蒸腾量.此实验属于________(选填“定性实验”或“定量实验”).
(2)装置中在水面上滴加几滴植物油是为了________.
(3)曲线Ⅰ代表的装置是________?和________?.将装置D与装置________?对照,能说明植物体内的水分散失的主要器官是叶.
(4)曲线Ⅱ代表的装置是________?;曲线Ⅲ代表的装置是________?.
(5)如果实验结束时A装置的质量为65g,B装置的质量为75g,则通过分析可知,叶片上表面气孔的相对数量________叶片下表面.
33.在探究“植物体水分的散失”时,小明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A、B、C三个量筒,放在室内阴凉处。A
中不放植物,B、C中各放一个生长状态相同的天竺葵枝条,B去掉所有叶片,C保留所有叶片,每天上午8时,向量筒加水至100毫升。晚上8时记录液面的刻度,连续5天。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数据并回答问题:
组别
液面刻度(毫升)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A
99.5
99.5
99
99.7
99.3
B
94
96
90
97
92
C
60
62
50
64
60
(1)在五天中,每个量筒每天散失水分的量是不一样的,由此推断气温最高的是第?________??
天。
(2)在探究天竺葵的茎散失水分时,应选取的实验组别是??????________??

(3)量筒C第五天通过叶片散失的水分是?________???
毫升。
(4)如果要根据上述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应分别计算A、B、C三个量筒五天测量的数据
的????________??
,然后进行比较。
(5)根据对上述数据的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4.小叶同学在研究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用显微镜观察同一张蚕豆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
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左右的热水中(如图所示),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
方案三: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色深一些。
(1)采用方案________?可以观察到叶片的保卫细胞。
(2)方案二中观察到________?现象,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
(3)小叶采用方案三进行实验,贴上滤纸后经过较长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都变为一样红。小叶同学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实验结论不一致。于是去问老师,老师询问了小叶的实验过程后,指出小叶用方案三所做实验的结论不可靠。
???
??你认为老师这样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土壤的成分与分类
1.【答案】
(1)鼠妇适于生活在潮湿(或干燥)的土壤里
(2)b、c、d、e、g(3)c和d;j和k
(4)相等;鼠妇朝湿土一侧爬行,且在湿土一侧数量多
(5)控制单一变量(土壤湿度),设计对照实验;减小实验误差
(6)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2.【答案】
(1)A(2)光照较弱、湿润、有机物丰富的土壤
3.【答案】
(1)2C4H10+13O2
8CO2+10H2O;6:1;84n(2)②
4.【答案】
(1)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2)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3)土地沙莫化;耕地面积逐年减少(4)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均可)(5)蚯蚓;蚂蚁
5.【答案】
(1)650毫升;750毫升(2)土壤有空隙(3)20%(4)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6.【答案】
(1)避免不同树叶对实验的干扰(2)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和繁殖
(3)方案三。因方案三中甲、乙两组除需探究的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更有说服力
7.【答案】
(1)1(2)提供土壤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加快微生物的繁殖,从而加快落叶的分解
(3)失去了水分
8.【答案】
(1)控制植物种类相同,避免因植物种类不同引起生长的差异性
(2)避免植物因得不到阳光而生长缓慢;使植物能正常生长
(3)壤土类;粘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强
(4)壤土类适合植物的生长
二、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
9.【答案】
(1)缺乏含氮的无机盐影响植物的生长吗
(2)缺乏含氮的无机盐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或缺乏含氮的无机盐不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3)含氮(4)甲(5)缺乏含氮的无机盐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10.【答案】
(1)生长旺盛的同种栽培植物;控制变量(2)对照
(3)①;低水位栽培的植物根系比高水位栽培的植物根系长度短;③
11.【答案】
(1)A与D;B与C
(2)探究光照强弱(或多少)对两组植物生长的影响
(3)不合理;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12.【答案】
(1)土壤浸出液里(2)水稻幼苗生长状况;根浸没在液体中的程度
(3)需要;把清水换成蒸馏水
13.【答案】
(1)变硬(2)增加(3)浓盐水;大于(4)B
14.【答案】
(1)相同;溶液的浓度(2)盐水;吸水(3)大于(4)向蔬菜中撒适量的水
15.【答案】
(1)甲;丙;乙;缺少变量,缺少对照实验(2)两;光照(3)风速对胡萝卜水分散失有影响
16.【答案】
(1)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2)无机盐;土壤浸出液含无机盐,蒸馏水不含无机盐
17.【答案】
(1)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呢?(2)根的伸长区生长最快.(3)根的伸长区生长最快
三、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18.【答案】
(1)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2)越来越浅;导管从下到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3)植物茎中从下到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19.【答案】
(1)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2)促进水分的运输(3)木质部(4)导管(5)相同
(6)木质部;导管;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
20.【答案】
(1)进行对照实验(2)植物体运输有机物的结构在树皮中
(3)不定根生长情况
21.【答案】
(1)叶脉微红(2)木质部(或导管)(3)导管(4)形成层;进行细胞分裂,使茎加粗
22.【答案】
(1)根;大于(2)二、四
四、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
23.【答案】
(1)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2)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3)髓(4)汽化(或蒸发)
24.【答案】
(1)导管;B;蒸腾作用(2)A;光合作用
(3)N;N点之后二氧化碳吸收的相对含量大于0,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开始积累(4)②①④③;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5.【答案】
(1)叶(2)叶片的多少
(3)根是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缺少根,茎的吸水能力较弱,影响蒸腾作用(或对照不如实验二鲜明)
26.【答案】
(1)实验装置中的失水量;定量实验(2)4(3)C;D;A(4)B;A(5)少于
27.【答案】
(1)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进行的吗(2)叶的数量(3)A>B>C(4)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5)4
28.【答案】
(1)液态水蒸发会吸收环境中的热量(2)部分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
(3)A;B;阳光直晒下;树干;T3-T2>T2-T1
29.【答案】
(1)防止水分蒸发,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2)利用天平称量实验前后整个装置的质量
(3)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空气湿度越大,枝条的失水速度越慢
(4)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光照可以加快枝条的失水速度
(5)除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均与第2组相同
30.【答案】
(1)少;减少水分蒸发(2)下(3)气体交换(4)主要分布在上表皮一方面
31.【答案】
(1)植物体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散失水分(2)防止瓶内水分蒸发(3)单一变量(4)甲
32.【答案】
(1)实验装置中的失水量;定量实验(2)防止量筒内水分的蒸发(3)C;D;A
(4)B;A(5)少于
33.【答案】
(1)三(2)AB(3)32(4)平均值
(5)植物件的茎和叶都能散失水分,但叶是散失木分的主要器官。
34.【答案】
(1)一(2)下表皮气泡的数目比上表皮多(3)实验时间过长导致两张滤纸都吸收了足够的水分(只回答“吸收了足够的水分”或“时间过长'”得1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